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作品首页 | 西安作品 | 宝鸡作品 | 咸阳作品 | 铜川作品 | 渭南作品 | 延安作品 | 榆林作品 | 汉中作品 | 安康作品 | 商洛作品 | 杨凌作品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榆林市艺术作品大全 > 正文

我理解的书法艺术

 2014-9-12 15:11:28   来源:榆林日报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挥毫泼墨字有神,道听途说总非真,笔法墨趣“心书”韵,取得“成功”“有几人?”录自一位学术者的感叹。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书法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局面。书法艺术不仅成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同时以其不朽的审美特征、审美价值服务于人民。然而从发展的势头看,现代思潮波及下的书法虽然花样繁多,书法的外延得到相应的扩展,但很难摆脱世俗化的惯性。呈现出一种低级的效仿肌体,漠视传统“形象”基因,无聊的噱头游戏摆阔,侏儒品格书体蔓延。虽然学书的人很多,提起笔都能挥舞几下,但有意无意地嘲弄传统、矮化经典和无“笔势”失神、无“气运”缺灵的症象。他们既没有勇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培育自己,又没有领悟“渐修”与“顿悟”的书法真谛,只能是挥毫落纸故弄玄虚,掩盖其书法功力的不足。他能取悦于一时一地,但很难赢得人们青睐!特别在“前卫”艺术鄙视技巧浪潮中,好像书法艺术不再需要它的技术支撑,不再需要难以掌握的审美功能,似乎变成一条满足欲望的成名捷径。一些缘以社会地位的提高,缘以名利兼备的诱惑,渴望成为书法家,纷纷投入书海,借助书法摆阔消遣,泛娱乐化,把书法当成笔艺杂耍,既远离传统体势,又远离笔法、笔势,快中无顿挫,利中少韧性,被鲁迅说过的:不知是鹰是燕的随意涂抹,还是一种媚俗的“野狐禅”,混淆了书法的审美标准。一些收藏者投其所好,借用媒体推波助澜,冠以著名书法家头衔,其实质对青年学者是一种误导,严重阻碍书法艺术的正确发展。
    一
    书法是线条艺术,也是“心书”的产物。探求书法真知,需要回到历史,回到文本,回到理论原点。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一种高雅的抽象性艺术,它与中国文字象形特点分不开。这种从线条到概括物体,从具象到抽象,从仓颉开始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将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释家的妙悟融入其中,成为智慧与灵性的艺术瑰宝,是可想而知的。
    先贤有言:“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一个书法家卓尔不群的文化思想,独步风骚透露出来的笔墨底蕴,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品格的集中反映。所以书法艺术的秉性,包括天赋、才气、修炼精神是艺术成功的巨大财富。但它需要扎实的技术支撑,才能将继承性、表现性融为一体,产生“抒情达意,引人入胜”的书法佳品。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就是一代代承传下来,他们留下的碑帖、刻石,他们留下的笔法、笔势,现在仍然散发光芒。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艺术长河,金波闪烁,滋润着今天的书坛大地。当前,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一些书家“情不能专,墨不能畅,神不能凝。”既缺乏认识书法佳品与伪劣的文野之分,又缺乏领悟“心书”用笔在书写中的主导作用,也就很难将书法艺术提升到高深境界。
    追溯历史,觅根寻源。从沉睡三千年的“甲骨文”秘密揭开,到商代青铜器古朴圆润的“铭文”出现;从战国时期石鼓文“猎碣”籀书得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小篆”展示;从程邈“狱中作隶”奠定了汉字隶变的基础,到上承秦篆,下接汉隶“简帛书”过渡体的产生;从字字独立可以连写保留隶书架势的“章草”注目,到东汉张芝一笔而成笔断意连的“今草”创造;从简化笔画随意连写的云中龙爪“狂草”展示,到魏晋南北朝“颜劲柳骨”真书达到巅峰的迭出;从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草的惊现,到苏东坡、黄庭坚、米蒂、蔡襄等宋四家出台……可谓独步风骚,闪光夺目!除此以外,孙过庭的《书谱》堪称弥足珍贵;宋徽宗的“瘦金书”自称一家,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明四家书法传承和王铎、傅山、翁方刚、邓石如、何绍基、赵子谦、翁同和、郑板桥、清八家的发扬光大,以及康有为、吴昌硕、毛泽东、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林散之、舒同、沈鹏等等,每个人都为中国书法艺术留下了自己的光辉一笔。这就是中国书法的血脉传统和精神承传。
    古人在书艺承传中,曾经领悟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清人尚质……”各家各派无不在继承的基础上塑造自己的面貌,他们强调功深百炼,持之以恒;强调呕心沥血,灵魂呼号。如禅智永退笔成“荒塚”,王羲之洗砚成墨池,柳公权秘研“玄秘塔”,孙过庭《书谱》称合璧,唐怀素醉草芭蕉叶,郑板桥书造六分半……至于宰相刘墉的浓墨厚重,何绍基的回腕险峻,于右任的草书简化,毛泽东的磅礴气势,马背上书法家舒同……他们既有“夺人”之笔,又有“夺韵”之境,为中国书法传统塑造起一座座丰碑。
    二
    书法艺术是有传统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都有其自身与历史割不断的师承关系。没有这个师承,书法艺术就失去藉以发展的基础和联系。如何继承,要看学书者对传统理解和把握的程度。以现实观念而言,中国书法只所以成为艺术,显然在实现其基本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时,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同时实现。这就包孕着一个“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问题。一幅书法如果脱离了体势、笔法、笔势和气运关系,就会失去大众的审美力,也就和历史上的大作衔接不上。
    历史上成功的书法家都有一种默默耕耘的“翰墨情怀”。就是说,情动才能神驰,墨畅才能淋漓,布局才有章法,用笔才能灵变。比如秦朝李斯既是“玩天下于股掌”的政治家,又是耕耘“小篆”的领军人物,险些成为书法的奠基之人。东晋王羲之不仅在书艺上集时代之大成,同时开一代“银钩铁画”新书风,他的名作“草诀歌”成为习书入境的不朽范本。北宋黄庭坚的名篇《魏征砥柱铭》8米长卷,2010年拍卖了4.3亿元人民币,开创了书法作品交易的世界纪录……
    “无我观自在,多情悟真知。”中国书法自古有“人品即书品”的阐述。一支毛笔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修养,一幅字可以体现其“气运”风骨。但真正的含义,是用书法艺术完成人格魅力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当今一些书家,虽然爱好书法艺术,却远离传统体势,远离笔法气运。显然不入帖,无以书;不以传统笔法入手,难以打下坚实基础。人们说:“字无百日功”,就是说连续写一百天就有进步。有一句俗话,“彻悟容易渐修难”,以书法而言,既需要渐修,也需要彻悟。渐修是持之以恒,功深百炼;彻悟是忽然明白书法悟性。没有孤愤的灵魂呼号,不能产生“彻悟”;没有苦炼的锲而不舍精神,也难做到“渐修”。关于修炼问题,一千五百年前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指出“骨法用笔”一说,什么是骨法用笔呢?众说纷纭,流行的看法是,一曰笔法功力,二曰以线造型,三曰笔势气运。这是历朝历代书法家讲究和遵循的书法要领。故对风骨遒劲,线条超凡的运笔方法十分看重。所以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也就成为攀登书法高峰,打开书法秘密的一把钥匙。古人认为,书法肌体蕴含有“筋骨皮肉”四势,是追求意蕴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段。如笔绝而不断谓之筋,笔迹刚正露节谓之骨,缠绵连骨谓之皮,起伏圆浑谓之肉。这些笔法的理解和妙用,对我们今天学书者来说,一幅书法在结构变化中有疏密、大小、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斜、巧拙……虽形于字面,却源于运笔。从一个字到一行字,从一行字到一幅字,它的用笔动态和走向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书写运笔中自然能达到:直中有曲的“屋漏痕”,平中见力的“锥画沙”,柔中有刚的“折钗股”,行中有驻的“虫食木”;又如点滴厚重的“高山坠石”,求顿挫关系的“千里布云”,凝波澜壮阔的“万年枯藤”,一落三顿的“龙走蛇行”……这些讲究的用笔方法,也就是对书法作品内在蕴含和“功力”的强调。假若一个字乃至一幅字,没有“筋骨皮肉”的支撑,其情韵表达和笔墨功力就会显得空虚。所以,对其线条、力度、节奏感的追求和精妙表现,以及把“起承转合,法备气至”的笔法称为“力透纸背”的法宝。
    正如东汉蔡邕在《笔论》中道:“为书之体,须如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历代把“笔法”看得极为重要。认为谁掌握了笔法,谁就能成功。据说三国时期的蔡邕是个大书法家,他得到“笔法”一书,临死时让后人将“笔法”同他一起埋葬于地下不在流传。但后来书法家钟繇揭墓盗去笔法取得成功。然而钟繇不受重蹈前车之鉴,死后又将“笔法”埋于地下,后又被人盗去。历史上把“笔法”看得十分神秘,实际上它是一本书法用笔的技巧。
    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学书者容易显得虚妄,容易失去真诚。特别是书法艺术被认为是一种“人人能挥毫”和最容易掌握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倾向激发了他们轻视“体势”张扬、轻视“用笔”研炼,也就很难达到全身之力运用笔端的“墨滴石穿”效果。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道出一个哲理,缺乏用笔方法和技巧功力,就会导致作品轻浮无力,扭曲形态,潦草做作,就会失掉优美线条结构,失掉文化艺术含量。
    三
    画家作画讲皴、擦、点、染等笔墨技巧,摄影家创作强调佳构、影调、瞬间捕捉等艺术语言,那么书法家写字靠什么呢?我觉得要在笔性、笔力、笔姿、笔运上下功夫,才能营造出一种精气神境界。一个书法家的独特艺术个性、创作风格是与个人整体气质、体势、笔势运用分不开的。诚然,书法家的艺术个性不同,用笔技法上就会形成一种偏爱。如苏东坡用笔速疾,用墨丰厚,体势质朴自然,米蒂认为他是“画”字;黄庭坚用笔沉着,提笔气聚凝练,纵横脱俗,米蒂认为他为“描”字;米蒂自己用笔爽利,挥毫险峻大起大落,不拘一格,自称为“刷”字……故书体流派的产生,皆因“笔势”的精妙变化。从最早的篆书一笔,发展成隶书的三笔,继而又带出楷书的“永”字八法,都没有离开笔法、“笔势”的流动及其用笔方法。书家清楚篆书用笔多用弧线,笔笔回锋书写较慢;隶书用笔增入出锋,称为篆之捷也;楷书则以挑、撇、钩、捺四笔出锋,又快于隶书。这些变化取决于笔性、笔力、笔姿、笔运的发挥和掌握。所谓兵家重“形势”,拳家重“扑势”,书家则重“笔势”。实践证明,一个书法家一旦掌握了“笔法”,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幅书法作品一旦体现了“笔势”,就会气韵生动产生非凡的艺术魅力。
    明代书法家徐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必非高书。”这话道出了欣赏者的水平高低。眼高才能“手高”,手高反过来促进“眼高”。一个不懈追求书法的虔诚者,要有勇气跳出自己的艺术轨迹,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书法走向,不要放过“形之书、神之书”和促进灵感迸发的因素,作品才能升华。显然,一个书法家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必须要有支撑高境界的艺术元素:第一要有“体势”,掌握一至两家的名家书体;第二要懂得“笔法”,炼就一定的用笔技巧;第三要学会驾驭“笔势”,提高一气贯笔的效用;第四要提升“气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也许是突破自己思维惯性的秘密。
    中国书法十分强调中锋、侧锋、拖锋、逆锋等“笔势”运用,有“棉里藏针,藏而不露”之说。中锋使笔垂直,笔痕圆浑有力,是楷书用笔主要笔锋;侧锋使笔侧卧,笔锋取势丰富、变化多端,是行草常用笔锋;拖锋是侧卧行笔,边行边转,笔痕流畅洒脱,多用于狂草;逆锋则是侧卧逆笔而行,笔痕挺劲含蓄,苍茫厚重,多用于隶篆。有一句俗语:“千笔万笔易,当如一笔难。”一笔一画与绘画中的“一波三折”、书法中的藏锋、回锋都有直接的关系。书法之妙,不仅需要掌握其线条结构,墨趣章法的精妙,而是通过“笔势”和谐有机地构成一件有质感、有韵律、有内涵的书法作品,这一切无不体现出书家法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个性。康有为对一幅作品的要求是:一要魄力雄健,二要气象浑穆,三要笔法跳跃,四要点画峻险,五要意志奇逸,六要精神飞动,七要兴趣酣足,八要骨风洞达,九要结构天成,十要血肉丰美。
    笔走龙蛇,纵横挥洒;心有灵变,其气自华。当代中国书法在研炼继承上,先辈们做了不少的开拓性工作,取精用宏,熔铸古今。我们这一代应该在“外师造化,中心得源”上实践得更好。学习书法是离不开传统的,而传统又必定在创新中发展下去。只有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毕生精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书法这门艺术才能补充到传统这条大河之中大放异彩,这是我自己学习书法艺术所领悟的道理。


编辑:秦人
榆林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榆林白云山道观主要建筑 榆林市旅游景点:榆林明长城 榆林市旅游景点:高家堡古城
榆林市旅游景点:西津寺 榆林市旅游景点:麟州城--杨家 榆林市旅游景点:凯歌楼
榆林市旅游景点:秀芳图书楼 榆林市旅游景点:横山接引寺 榆林市旅游景点:古长城遗址
榆林市旅游景点:巴图湾生态旅游 榆林市旅游景点:青阳岔毛泽东旧 榆林市旅游景点:马莲滩森林公园
榆林市旅游景点:绥德汉画像石展 榆林市旅游景点:绥德千狮桥 榆林市旅游景点:米脂婆姨革命史
榆林市美食 更多
百变“鸡蛋饼”[图]
陕北黄酒[图]
百变“鸡蛋饼”[图 陕北黄酒[图]
洋芋丸子[图] 陕北年馍馍[图]
绥德黄国胜老汉的黄 榆林米酒[图]
榆林香哪 榆林传统十二件菜
榆林美食:炸豆奶 榆林美食:拼三鲜
榆林市特产 更多
榆林市地方特产:榆林炸豆奶
榆林市地方特产:塞上香哪
陕北老人头像 榆林特产拧条
榆林地毯、毛毯 榆林豆腐
府谷特产 榆林特产
榆林特产:米脂小米 榆林特产:洋芋产业
榆林特产:子洲特产 榆林特产:佳县油枣
推荐信息  
·卜算子 瞻谒太史公
·陋室铭
·局长升“渠长”
·景谷艺术[图]
·为南宫山景点介绍献一点文字
·南四府街的童趣旧闻
·下雨天穿“泥屐子”去上学
·过去北广济街有一家“宏蚨银号”
·我家住在钟楼边
·春风又绿洽川水
·潼关记忆
·门神
·狄寨塬上的娃娃哨
·送你一个长安
最新更新  
·八月里 一个光晕的距离
·自从有了你
·我最喜欢的老师
·中秋感怀
·洗袜子的幸福
·榆林艺校赋
·挂面情缘
·岁近中秋月也甜
·我看“网络热词”
·《铁老大》:阳光下的溃疡
·本乡田地说马飞
·“本地”画家马飞
·回来吧我的兰花花
·在故乡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艺术作品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zuopi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