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与大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路南端。寺为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阴福”而在隋无漏寺旧址上建造的。史载当时寺内有院落十余座和楼、殿、亭、阁1897间,占有唐长安城晋昌坊的东半部。寺建成不久,玄奘邀集全国各地的硕学名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场,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译时期,并在此创立了中国佛教的法相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西院督造一座印度式的五层塔,用以贮藏由印度带回的佛经。此塔由于是砖表土心,约50年后倾圮;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于其旧址上重修中国式七层塔,唐称“慈恩寺塔”,俗称“大雁塔”。唐以后,寺院屡遭兵火,惟塔幸存;宋以后,各代对塔和寺院屡有修葺,塔身因此略有增厚。1954~1956年更换了塔内的木质楼梯,并将塔的基座放宽约1米。 现寺院的布局大体为明中叶形成,占地4.8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自南而北进入三间硬山式山门,原有韦陀殿三间,“文化大革命”中塌毁,殿侧有东、西相对的钟楼、鼓楼,楼后各有偏殿三间,钟楼内悬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所铸大铁钟一口。韦陀殿后高台上的五间硬山式大雄宝殿为寺内中心建筑,殿内供奉泥塑三身佛及十八罗汉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大殿东、西侧各有厢房九间。大殿后为五间二层硬山式法堂,上为藏经楼,下有明代铸造的弥陀铜像一尊;法堂两侧各有相连配殿三间。法堂后即为大雁塔,大雁塔东南侧散布小型和尚灵骨塔六座(一座石塔、五座砖塔)。寺内除大雁塔外,基本为清末建筑。此外,寺内现留有明清中式的举人仿照唐代中式进士在塔下题名故事而立的题名碑198通。 大雁塔为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为四角锥体,宝瓶形塔刹,底层边长25米、通高64.517米,座落在底面积45.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塔身全用青砖对缝砌成,壁面有扁柱、栏额,柱心各饰大斗一个。最底两层分作九间;第三、四层作七间;最上三层作五间。每层四壁的正中辟券门。底层四个券门的青石门楣、门框上有唐线刻佛像,西门楣上的“弥陀说法图”刻有殿庑、回廊,南门东、西侧的砖龛内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二碑。塔内呈方形空筒,略有收分,每层以木楼板相隔,有木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 大雁塔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