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传说首页 | 西安传说 | 宝鸡传说 | 咸阳传说 | 铜川传说 | 渭南传说 | 延安传说 | 榆林传说 | 汉中传说 | 安康传说 | 商洛传说 | 杨凌传说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渭南市传说典故大全 > 正文

渭南传说典故:华山石室与杨姓之源

 2007-12-7 11:07:35   来源:本站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杨姓,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大家庭中为较大的一支,虽然宋代时的《百家姓》中将杨姓列居第十六位,但据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八十年代初期,杨氏家族的人数已近7000万,在中国所有姓氏中居第六位。而且其姓氏的起源古老,记录详实,历来为人称道。然而却很少有人研究杨氏家族真正的辉煌起源于何时,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源头就在华夏民族的祖地之一西岳华山脚下。杨氏家族中封侯拜相的英雄豪杰的祖辈都出生在华阴这片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热土上。他们的子孙或出生入死、南征北讨、建功立业、封侯拜相,或以自己的文韬武略打江山、平天下,革故鼎新、兴利除弊而受人拥戴,成为一代明君。
    天下杨姓归华阴从何说起呢且抛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不论,起根发苗在姬周。周武王的后裔曲沃庄伯卒,他的儿子称即位,是为曲沃武公。武公取得了晋国诸侯王的合法地位后,号为晋武公。晋国终于结束了百余年间太子分后裔与成师后裔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晋国复归统一。
    晋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诡诸,承袭了晋君的职位,是为晋献公。少子名伯轿,传说他出生时,两掌相合,百日不开,武公甚为着急。后两手分开,左手纹为木,右手纹为易,举国惊异。长大后,周厘王念其父统一晋国的功勋,把他封在杨地管理百姓,始称杨侯,他便是华阴人所称的木易杨姓的先祖。
    《华岳志》载:杨硕,晋叔向之后。祈盈之难,先人逃居华山仙峪。”华阴杨姓子孙都称自己为杨伯轿之后。
    杨伯轿,又名文实,周襄王前651—前619在位时任为中大夫。周襄王五年前647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为杨侯,谥号贤敬。他有三个儿子:杨逊、杨近、杨述。长子逊袭其爵位。
    杨逊又名杨文,是其伯父晋献公诡诸的太子舍人。即为太子宫中料理事务、联络左右的官员。逊之妻卫氏,生子名突。
    杨突,官拜大夫,食采于羊舌,管辖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故以封地为氏,人称羊舌突,后百余年间演化为复姓羊舌。突长子名职。
    羊舌职,晋悼公时为重臣,辅佐中军尉祁奚作中军尉副。生四子:长子羊舌赤,字伯华,为铜革是大夫;二子羊舌月八十,字叔向,食采杨氏县;三子羊舌鲋,字叔鱼;四子羊舌虎,字叔熊。由于兄弟四人都曾身居朝廷要职,故在当时被称为“羊舌四族”。
    羊舌职退位时,中军尉祁奚也已年过七旬,即将告老还乡。晋悼公便请祁奚推荐和选拔可以担任中军尉或中军尉副的人。祁奚先不避外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可惜解孤还未上任就突然病敌。祈奚又不避亲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祈午和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羊舌月八十。祁奚特别强调说:“羊舌职有二子,曰赤、曰月八十,二人皆贤,唯君所用。”晋悼公采纳了祈奚的意见,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尉副。羊舌月八十虽然作为二子,不能承袭父爵,但由于祁奚的推荐,时间不长就被晋悼公请到朝廷作了太子彪的老师。
    晋悼公去世后,周灵王十五年前557的时候,晋国的太子彪即位为晋平公,羊舌月八十便做了平公的辅佐大臣。《左传·襄公》载,周灵王“十五年春,安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月八十为太傅,张君臣作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七鞅作公族大夫,虞丘书作乘马御。”从此羊舌月八十登上仕途,一直从晋平公到晋顷公病逝,辅佐了晋国三朝诸侯,在晋楚争霸的政治舞台上纵横驰聘了近50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二、北魏政治舞台上的公室大族
    晋惠帝司马衷永熙元年(公元290),西晋“八王之乱”的前夜,贾皇后密谋杀害杨骏及其家族2000余人,杨氏家族在继西汉杨恽被腰斩、举家发配酒泉事后,又一次遭受了灭顶之灾。虽然在晋怀帝司马炽即位的永嘉元年(公元307),为武悼皇后杨芷及其家族进行了平反昭雪,但此后的150年间,杨氏家族一直处在一种颓然不振状态。直到封建割据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西晋“三杨”中杨珧的子孙才逐渐在割据政权的政治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遂发展成为北魏政权中最显赫的一族。史书记载:“一门之内,赠太师、太傅、丞相、大将军者二人。太尉、录尚书及尚书令者三人。仆射尚书者五人。刺史太守者二十余人。追荣之盛,古今未有也。”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部落建立的政权。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拓跋王圭任用汉族地主为官辅政,有力地巩固了他的国家政权。尤其是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423)即位之初,到处网罗豪门强族,先贤世胄,并给以高官厚禄,使中原及山东河北的著名士族豪强都来归附,杨珧孙杨结及其后代便由此而登上北魏的政治舞台。
    杨结是杨震五子杨奉的八世孙,《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奉八世孙结,仁慕容氏中山相。”也就是说,东晋十六国时杨结在慕容德所建的南燕政权中任中山(今河北狼牙山以南地区)的行政长官。
    杨结有二子。长子杨珍在道武帝拓跋王圭执政期间(公元386—404)任上谷(河北怀来东南)太守,故他的子孙都称自己出自四知堂中的上谷房。杨珍的儿子名杨真(又作杨仲真),曾任河内(今河南省武陟)、清河(今河南省清河)两郡的太守。
    杨结的次子名杨继,其子杨晖任北魏库部给事,后迁任洛州刺史,死后追赠弘农公。
    杨真的儿子杨懿,在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五年(公元475)任广平(河北鸡泽东南)太守,史书记其好学有智,为官清正廉明,有四世太尉家风,当时人多敬服。因任期之内政绩卓著,州民无不称颂。魏孝文帝南巡时,特派遣朝臣去慰问和嘉奖,后来曾调至京都,先后升任选曹给事中、安南将军、洛州刺史等职。任内病逝,谥号曰弘农简公。
    如果说杨懿在北魏政权中崭露头角,已经取得了朝廷的信任、重用和嘉奖的话,那么他的八个儿子则把他的这种荣耀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杨懿长子名杨播,字元休,因回避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名讳,孝文帝亲自为其改字延庆。曾以才学历任羽林中郎、给事中、北部尚书事、员外散骑常侍、龙骧将军、征虏将军等。
    公元470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北魏的改革也拉开了序幕。由于魏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又地处边境,常受北面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和危胁,经略南方又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魏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发展自己的国家,迫切希望同汉族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进行合作。他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鲜融合,鼓励汉鲜通婚等等。但由于在鲜卑贵族集中的京师平城,推行汉化政策的阻力很大,杨播就向孝文帝建议把都城迁往洛阳。魏孝文帝接受了杨播的建议,决心南迁,可又担心鲜卑贵族不愿迁都,于是在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孝文帝以南伐的名义,封杨播为左将军,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由于一路战事,长途跋涉,非常艰苦,兵士叫苦不绝。到达洛阳,孝文帝和杨播观时机已到,便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立即宣布定都洛阳。由于杨播的积极出谋划策和参与,孝文帝顺利地完成了亲政后全面改革北魏政治的第一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播不仅具有政治家的胸怀和眼光,而且多谋善断,武艺高超。史书记载,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孝文帝再次南征,杨播为前将军。返回时,杨播为殿后,在弹尽粮绝,敌军追迫甚急的紧要关头,魏军退至江边,又逢江水暴涨,为了保证孝文帝安全渡江,杨播急中生智,令精骑三百排列舟前,大呼说:“今我欲渡河,敢战者来”首先从气势上压倒了敌军,遂拥而渡,敌莫敢动。后以功封华阴子子为爵位的第四等。
    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在征讨南阳的战斗中,杨播又以破邓城之功进爵为华阴伯,即从第四等爵位晋升为第三等。然后又拜太府卿,加平东将军。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杨播在兼使恒州今大同东北时,由于仁政爱民,政绩卓著转任左卫将军、安北将军、并州今山西太原刺史。然而他因情系故土,辞官不受,要求解甲归田,朝廷只好派他到关西任华州刺史、安西将军。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又召至朝廷,册授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安北将军。杨播为官正直无私,脾性耿介,在朝野享有很高威望,但也因之而深受外戚及权贵们的记恨,孝文帝的舅舅司徒公高肇及御史王基便利用他借民田兴官利事大作文章,告发弹劾,杨播被削职为民。于是便闭门静处,淡泊自守,萧然不以得失为怀。延昌二年公元513十一月十六日,寝疾逝世于洛阳县之依仁里,时年六十一岁。其子杨侃曾停柩不葬,申诉积年,直至魏熙平二年公元517方平反昭雪,赠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并复其爵,后迁葬华阴五方杨氏先茔。
    杨懿的二子杨椿,本字仲考,孝文帝为其改字延寿。史书记其性情宽谨仁爱、尤工词赋,拆讼公正,颇负时命。与兄播俱侍内宫,深得孝文帝嘉赏。曾任安远将军、豫州今河南汝南县一带刺史、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刺史、定州今河北定县刺史、雍州今陕西长安刺史等。永安二年公元529纂位的元颢逃亡被杀,孝庄帝复还洛阳,杨椿请求辞职告老还乡,回归华阴故里。永安三年公元529十二月,尔朱兆等进逼京师,迁孝庄帝于晋阳,后又推拓跋恭为帝,改元普泰公元531。尔朱氏诬杨家谋反,椿与诸弟诸侄同时遇害。时年七十七岁,世人莫不哀痛。
    杨懿三子杨颖,字惠哲,墓志铭记述其为弘农华阴潼乡习仙里人,汉太尉杨震之十一代孙。其资性超凡脱俗,情高古列,才调秀逸。历官大司农丞、平北府录事参军、征本州治中从事史,迁别驾。可惜英年早逝,永平四年公元511卒于洛阳依仁里宅第,时年四十八岁,迁葬华阴。
    杨懿四子杨顺,字延和,历任员外散骑常侍、镇远将军、辅国将军、骁骑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等,普泰元年公元531为尔朱氏所害。太昌元年公元532追封为太尉公、录尚书事、相州刺史,归葬华阴五方杨氏先茔。
    杨懿五子杨津,字罗汉,又字延祚。少年时即以端庄严谨、气度不俗而见称。年十一岁入朝廷为侍御中散,时魏孝文帝年幼,文明太后执掌朝政,杨津在文明太后和孝文帝身边侍奉。据说有一次文明太后召文武上朝处理政事,津侍立左右,突然胸中不适,一阵剧咳,遂吐血数升,但他却隐忍吞声,将血吐在衣袖中。直到文武下朝,太后察觉才以实相告。太后很赏识他的气度,赐缣百匹,迁符玺郎中。后历任岐州、华州、定州刺史,任内均有政声。普泰元年公元531与诸兄弟子侄同为尔朱氏所害。时年六十三岁。太昌初公元532赠大将军、都督、雍州刺史、华州刺史等,归葬华阴五方杨氏先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懿的六子杨昕,字延季,性敏雅淳厚,文学上很有造诣,二十六岁步入仕途,先后在北魏太和公元477—499、延昌公元513—515、孝昌公元525—527年间任散骑侍郎、直阁将军、武卫将军、正武将军、通散骑常侍、安南将军等。武泰元年公元528幼主元钊立,其母胡太后主政。四月,尔朱荣到河阳立长乐王子攸为帝,是为敬宗孝庄帝,改元建义,尔朱荣溺杀胡太后和元钊,在河阴今洛阳东北又杀丞相高阳王雍以下二千余人,史称河阴之难。杨昕亦在此难中丧生。后赠卫将军、仪同三司、使持节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等。太昌元年公元532迁葬华阴五方杨氏先茔。
    杨懿的七子杨阿难,墓志铭载其“资性冲亮,能机早成,景智凝远,名实夙知”。可惜十三岁时夭折,魏孝文帝追赠中散大夫。永平四年公元511迁葬于华阴潼乡。
    杨懿的孙辈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下多为俊杰,在北魏的政治舞台上出类拔萃。
    杨播子杨侃,字荣业,袭父爵为华阴伯,后历任太尉骑兵抚军府录事参军、车骑大将军、长安县令、东雍州刺史、持节都督岐州诸军事、右将军、岐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军将军、给事黄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济北郡开国公等。普泰元年元531六月二十八日为尔朱氏所害,遇难长安,时年四十四岁。北魏孝武即位后,于太昌元年公元532追赠使持节都督秦夏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十一月十九日归葬于华阴旧茔。
另外,还有杨椿的儿子杨昱,杨顺的儿子杨辨、杨仲宣,杨津的儿子杨遁、杨逸、杨谧、杨忄音等也都少年得志,在北魏所推行的吏制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懿及其一家数代虽是朝廷显赫贵族,但在政风和家风方面不愧为东汉四世三公的子孙,在当时社会口碑极好,影响巨大。他在生活上教育子孙要勤俭朴素,布衣粗食,要求子孙“汝等后世若富贵于今日者,慎勿积金一斤,彩帛百匹以上,用为富也。”杨椿训诫子孙说:“不听兴生求利,又不听与世家作婚姻……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舍宅,不作壮丽华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
    不能保守之,将为势家所夺。”他们为官,多以民为本,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杨逸在光州刺史任上时,遇连年灾荒,他决定开仓赈济,但主管官员惧朝廷问罪不敢行动。杨逸说:“国以人为本,人以粮为命,假若为了济救百姓获罪,我心甘情愿。”调出粮食后,他又忧虚老弱病残者无法活命,便在州门前造粥舍饭。史书记载:“得济者数以万计”。杨逸不仅爱护百姓,更憎恨贪官,他广设耳目,对贪官污吏严格查办,做到“善恶毕闻”。其州衙官员到基层去工作,都得自带干粮,不许吃请。就是有人在暗中设请,州官也不敢去。当时人都说,杨使君有千里眼,谁也欺骗不了他。
杨播家族不仅政风清廉,而且家风淳厚,相处和睦,“昆季相处敬如父子”,男女百口从无半点口舌是非,时人说此种家庭关系堪称典范,当世莫及。
    三、杨氏大隋帝王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北朝末年,割据政权内部统治阶级特别是皇室贵族淫奢无度,政治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不仅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使各族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且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纂位夺权、改弦更张的事件也此起彼伏。这种危机四伏,鱼龙混杂的社会局面为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代孙——杨坚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用武之地。于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大统一便在这位杨氏子孙手中完成。
杨坚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裔。
    杨牧,字孟信,东汉顺帝至灵帝时期人,曾官居荆州刺史,封富波侯。杨震遭陷害后,受株连被贬为邮吏。汉顺帝即位,为杨震昭雪,牧方官复原职。生有二子,长子杨统,次子杨馥。
    杨奇,杨统子。东汉灵帝至献帝时期人。少承家教,勤勉好学,尤长《尚书》。灵帝时任侍中,伴随皇帝左右,以才学品德为帝所看重。曾出任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太守,献帝初又回朝廷为侍中、卫尉。
    杨亮,杨奇子。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追封阳城亭侯。如此杨亮生杨孕,杨孕生杨渠,杨渠生杨铉。杨铉为隋文帝杨坚的六世祖,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割据政权燕国任北平太守。
    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为杨铉子,任北魏武川镇(今内蒙武川县西南)司马,举家便落籍为武川镇人。由于当地主要是鲜卑人生活的地方,杨元寿一家受鲜卑人的影响很深,甚至被后世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假冒汉人的鲜卑人。
    杨元寿子杨惠暇,为北魏太原郡守。
    杨惠暇子杨烈。为北魏龙骧将军。
    杨烈子杨祯,以军功封宁远将军,生五子,其长子杨忠便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
    杨忠,小名奴奴,史书记其体格魁伟、武艺超群,有将帅之略。初入仕西魏,屡建奇功,进爵封侯,累官为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公元557年,周太祖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杨忠成为助周立国建业的十二位功臣之一。后历任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车马大将军、司空,爵封隋国公。周帝还赐他一个鲜卑族的姓氏——普六茹芪。
杨忠在北周割据政权中的作为,不仅为杨坚实现大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使杨坚有了一个鲜卑族的名字——那罗延,并且娶了大将军孤信的女儿,和周明帝成了连襟(周明帝宇文毓娶了独孤信的长女)。公元579年,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又被周宣帝宇文斌贝立为皇后。这样,一方面杨坚是先帝的连襟,另一方面又是今帝的岳父,婚姻关系把杨家与北周皇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杨坚在北周政权中营造了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
    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即位的周静帝只有8岁,杨坚便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此时,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省)总管王谦先后起兵反对杨坚,都被杨坚一一平定。在消灭了北周所有的残余势力后,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称隋文帝。
随着大隋王朝的建立,杨氏家族也进入了一个显赫无比的时代。在隋朝立国的38年中,杨姓皇室中的皇子皇孙、同宗近族都获得了封王封侯的特权。仅杨坚称帝后的前两天,就有杨姓子弟8人同时封王,真可谓风光之至。
    关于杨坚的生平,史书记载较多。《隋书·高祖传》中记述,杨坚于西魏文帝大统七年生于冯翊之般若寺,当时紫气充庭,有尼自河东来,对杨坚的母亲说:“此儿生得奇异,不可于俗间抚养。”于是杨忠夫妇便设立别馆,请尼帮助抚养。一天,杨坚的母亲抱杨坚时,忽见坚头上生角,遍体起鳞,母大惊,坠坚于地。尼自外入见曰:“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及长,仕北周,年十五,以父勋受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年十六,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周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出外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女杨丽华立为皇后后,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公元580),迁大后丞、右司武、扬州总管等职。周静帝即位后,因年幼未能亲理政事,坚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并封上柱国、大象宰、隋国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公元587)灭梁,开皇九年(公元589)灭陈,统一了中国。在位24年间,革故鼎新,励精图治,政绩卓著,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圣主贤君和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不仅在杨氏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以自己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一举登上世界历史名人的辉煌殿堂。
    杨坚生有五子:
    长子杨勇,曾以祖父杨忠军功封博平侯。协助杨坚辅佐周朝时,立为世子,拜大将军、左司卫、封长宁郡公。进位上柱国、大司马、领内侍御正。杨坚称帝后,立为皇太子。史书记述,勇颇好学,精通词赋,性宽仁和厚,率真直爽,无矫饰行为。但在服饰上非常讲究,杨坚疑他奢侈,心中不悦,曾教训他说:“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看,以自警戒。今以发子赐汝,宜识我心。”杨勇的妃子元氏因得不到勇的宠爱,曾患心疾而死。文献皇后怀疑是勇害死了妃子,很严厉的责备勇,加之杨广从中挑拨,皇后更加疏淡杨勇,终于使杨广实现了夺宗的图谋,废勇为庶人。
杨广,(公元568—618)杨坚次子。美姿仪,少敏慧,夺得帝位后,称隋炀帝。三游江都、三征高丽,对当时和后世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以至后人在评价他时,往往毁多于誉。但他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的功绩却是不容抹煞的。千秋功罪,相信自有公论。
    杨俊(公元570—600)杨坚第三子。开皇元年立为秦王,二年春迁任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洛州刺史。三年,迁求入佛门,坚不许。开皇六年,任山南道行台尚书令,在伐陈国的战役中,为山南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但却不愿出兵进攻,为的是双方互相避免伤亡。结果使陈国的将领深受感动,不战而降。为此,受到了杨坚的嘉奖,授扬州总管四十四州诸军事,镇广陵。其后,随着职位的升迁,杨俊在生活上逐渐奢侈,掠民钱财,盛置宫室,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
    杨秀(公元573—618),杨坚四子,开皇元年立为越王。后封于蜀,拜柱国、益州刺史。第二年,又升任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开皇十二年,又迁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史书记其容貌瑰美,眉目清秀,有胆有识,美须髯,多武艺,朝臣多惧。后以奢侈令杨坚不悦,加之杨广进谗,免为庶人。
    杨谅(公元575—605),杨坚第五子。开皇元年,立为汉王。十二年,为雍州牧,加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十七年,出任并州总管,十八、十九两年,曾两次为行军元帅,出征作战,坚甚宠爱。曾在杨坚驾崩后,起兵造反,被杨素击败,后罢黜为民。杨昭(公元578—606),杨广长子,开皇十年立为河南王,仁寿初改封晋王,拜内侍令,兼左卫大将军。大业元年(公元605)立为皇太子。昭有武功,能拉强弓。性谨慎、谦虚。言行举止,温和友善,饮居俭朴。属下有老父母,必亲自问其安否,年终皆有惠赐。大业二年卒于洛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侑(公元605—619)杨昭子,大业三年立为陈王,后改封代王,食邑万户。后拜太原太守。李渊领兵攻克长安,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在位一年,禅位于李渊。
    杨侗(?—公元619),杨昭三子,大业三年(公元605)立为越王。炀帝被杀后,留守洛阳的朝臣扶侗即位,改元皇泰,称皇泰帝,在位两年,为王世充所逼逊位。
    隋立国时间虽然只有38年,但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隋文帝杨坚父子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更为时人称颂,而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因此而得以确立。
    首先,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立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官制、兵制、刑律、科举等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整顿,广泛吸收了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成果,并且极大的节约了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整顿了赋役与户籍,统一了钱币及度量衡,使农民的负担相对有所减轻,收入有所增加,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是大运河的开通,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是打开了通往西域的三条通道,加强了同南洋诸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并且三次派人去台湾,加强对宝岛台湾的治理。再加上东都的营造,使商业和对外贸易有了很快的发展。
    五是创立了科举制度,以才能德性选拔人才,取代过去的“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荫”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科举制度的创立,不仅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了统治,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李唐十一相
 
     如果说隋朝的大统、大治把华阴杨氏家族的贵盛与显赫推到了极致,那么唐朝立国的290年间,华阴杨氏在辅佐唐天子安邦治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就、产生的影响则集中地体现在十一位杨姓宰相身上。因此,大唐时期也是杨姓历史上值得歌泣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杨氏十一相分别是:辅佐唐高祖的杨恭仁;辅佐唐太宗的杨执柔;辅佐唐高宗的杨弘武;辅佐唐中宗、武后的杨再思;辅佐武后的杨师道;辅佐唐玄宗的杨国忠;辅佐唐肃宗的杨绾;辅佐唐德宗的杨炎;辅佐唐文宗、唐武宗的杨嗣复;辅佐唐懿宗的杨收;辅佐唐昭宗的杨涉。这十一位大唐宰相,在辅佐唐天子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既有安邦治国之功,又有专权误国之嫌;既有忠臣贤相之誉,又有佞臣奸贼之毁。尽管,千秋功罪,自有评说,但对于整个杨氏家族史而言,无论功过是非,忠佞贤愚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这十一位大唐宰相都是关西夫子、汉太尉杨震的血脉,都是弘农郡望“四知堂”的子孙,只不过分枝有所不同罢了。概括起来,十一相共出自观王房、越公房、新昌房、扶风房、河中房、原武房六个房号。
    一观王房
    观王房的李唐宰相共有三位,分别是杨震的第十三代孙杨恭仁、杨师道和五代孙杨执柔,他们都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代。因为在第十二代杨士雄时,被隋封观王,又因他卒后隋帝赐谥号曰德,故被称为观德王,其子孙便以观王房称。
观德王杨士雄家中祖孙四代为唐朝输送了三位宰相。
    1、长子杨恭仁,本名杨纶,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两朝的宰相。据《唐会要》、《唐书》记述,杨恭仁在隋仁寿年间(公元601—604)任甘州(今甘肃张掖)刺史时,善于处理政事,轻赋薄税,很得民心,使所管辖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颇有政声。文帝杨坚曾对杨士雄说:“恭仁在州,甚有善政,非唯朕举得人,亦是卿义方所致也。”
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杨恭仁转任吏部侍郎。大业九年(公元613)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起兵叛乱,炀帝派恭仁领兵征讨。杨恭仁扫平叛乱,班师回朝时,炀帝把他召入内殿高兴地说:“我闻破陵之阵,唯卿力战,功最难比。虽知卿奉法清慎,却不知勇决如此也。”就在这期间,隋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等人利用职权通过选士收受贿赂,使那些不学无术、专好逢迎巴结的人大量涌向朝廷,而把那些真正有才有德的人拒之门外。杨恭仁洁身自好,对宇文述等人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故此遭到这些贪官污吏们的排挤,被派去河南任河南道使,镇压隋末的农民起义。在一次作战中,杨恭仁的队伍被起义军击败,便逃往江都。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将领宇文化及等杀了隋炀帝杨浩后,在魏县称帝,杨恭仁被召去为宇文化及守魏县。公元619年,唐淮安王神通破宇文化及,杨恭仁被唐军抓获送到京师。唐高祖李渊对杨恭仁非常敬重,不仅没有问罪杀头,反而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不久,又任命他为凉州(甘肃永昌以东地区)总管,至此,杨恭仁正式步入大唐朝廷。
    由于杨恭仁对边关的世态风俗比较熟悉,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在担任凉州总管时,得心应手。他制定的抚慰边民的政策,辖区的百姓都心悦诚服,也都积极交纳朝贡赋税。由此,不长时间朝廷便为他加官晋级。在任期间,突厥族颉利可汉率众数万侵犯州境,杨恭仁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颉利望风而逃,以智胜敌。又有一次,瓜州(今江苏省邗江县南)刺史贺拔威拥兵作乱,朝廷担心叛乱之地距京师的路程遥远,鞭长莫及,无法征讨。杨恭仁立即募集骁勇精兵,日夜兼程,在叛军还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攻取二城。而且杨恭仁还命令,对抓获的俘虏一律释放。叛军得到宽大处理,感激杨恭仁的恩惠,于是便拥着叛军的头领贺拔威交械投降。由于杨恭仁屡建功绩,被征拜吏部尚书,迁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升任吏部尚书兼中书令。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于贞观初年又拜杨恭仁为雍州牧,加左光禄大夫,行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五年(公元631)迁洛州都督。唐太宗曾对杨恭仁说:“洛阳对大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派谁来镇守和管理都事关重大,朕家子弟虽多,但恐怕都无法胜任这个职务,故特以委公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恭仁性格谦虚淡泊,待人处事必礼度自居,对手下的人态度谦恭和睦相处,从不作违背常理的事,所以上下左右都很尊重他。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卒,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陪葬昭陵。子杨思训袭爵。
    2、观王房的第二位宰相杨师道,是杨士雄的第七子,史书记载,杨师道,字景献,性情清高,才思敏捷。客居洛阳时,为隋末废杨侗自立为帝的王世允所拘役。唐武德四年(公元621)王世充兵败降唐,杨师道也随之归顺唐高祖李渊,并被高祖任命为上仪大夫伴随左右。唐武德五年(公元622),突厥犯唐,杨师道以灵州总管职与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在三观山共同御敌,获大胜。武德七年(公元624)庆州都督杨文干反叛朝廷,起兵
造反。杨师道受命平叛,给杨文干以致命的打击,为李世民后来剿平叛军打下了基础。杨师道与高祖李渊女桂阳公主成婚,联姻帝室,益见崇重,曾拜吏部侍郎,累转太常卿,封安德郡公。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代魏征拜侍中,礼遇更隆。
    史书记载,杨师道周密谨慎,寡语少言,朝中大小事务,从不向外泄露,亲友常好奇向他打听朝中之事,他都以别的事而岔开话题。他曾说:“我少时拜读《汉史》,想西汉鲁人孔光、历成、哀平三朝,因王莽专权,光谨默自守,终日清淡,不及政事,故不为莽所忌,得以保持禄位。我敬慕他的追求与向往。”对朝中事务杨师道甚不热衷,只喜欢退朝后在花园池畔,邀当时文化名流集会,吟诗作赋,泼墨书丹,其集会之盛当时莫比。杨师道既善吟诵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连唐太宗见了他写的试赋文章也大加赞赏。有一次,太宗赐宴请他说:“每闻公酒酣提笔,赋诗作文,胸有成竹,一挥而就。能否此时也为朕赋诗一首呢?”杨师道稍停片刻,便提笔挥洒,度间辄成,诗与书同为绝品,使满座皆惊无不叹服。
    杨师道一生谨慎小心,但却因讽谏异姓子赵节和太子李承乾通谋一事而受到贬官的处分。当初,高祖李渊女桂阳公主嫁赵景慈为妻,赵景慈因讨尧君素战死,改嫁杨师道。时太子承乾谋逆不道,事泄,师道与长孙无忌等将其关进牢狱。公主子赵节与李承乾通谋,杨师道揭露了他们的密谋,而太宗为了太子与外甥的性命,便将杨师道贬官。唐太宗对侍臣说:“杨师道性情行为都纯朴善良,自己并没有什么大的罪过,就是有点怯懦糊涂,分不清轻重缓急,处理政事不得力。”
贬官时间不长,杨师道又从军征讨高丽,战仗中表现一般,受到更多人的责毁,于是又被贬为工部尚书,转任太常卿。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卒,谥曰懿,赠吏部尚书、显州都督,陪葬昭陵。
    杨师道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十卷传世。著有诗一卷,其中《陇头水》、《初秋夜座应诏》等二十多首载于《全唐诗》,《听歌管开》载于《全唐文》。
    3、观王房的第三位宰相杨执柔,是观德王杨士雄的重孙,在武则天当政时为宰相。
    武则天的母亲是杨士雄弟弟杨士达的女儿。武则天临朝理政后曾对人说:“我要让武家和外家的子侄在武氏王朝常有一人为宰相”。于是在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杨执柔被授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职务)。对于这个职务,杨执柔曾上《为杨执柔让凤凰阁鸾台平章及表》以示辞让,但没有获准。同年,又改为地官尚书。时间不长他便去世。有子三人,第二子杨氵是为太原少尹,氵是子杨藻曾为吏部侍郎、 同州刺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观王房杨氏在杨士雄时,出仕隋室,出将入相,为后世奠定了显贵的基础。入唐后又人才济济,功业卓著,所以便成为大唐显贵最早的杨姓人之一。因此,史官在《新唐书·杨恭仁》中说:“始,雄在隋,以同姓贵。恭仁兄弟名位尤盛,又以武后外家尊宠,凡尚主者三人,女为王妃者五人,赠皇后一人,三品以上者二十余人”。从这些数字里,我们不难看出观王房杨氏在大唐开国年间的显赫地位。
    二越公房及其分支新昌房越公房杨氏及其分支新昌房杨氏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两房共出了四位大唐宰相,即杨弘武、杨收、杨涉、杨嗣复。
杨奉的六世孙杨珧为晋时有名的“三杨”之一,其七世孙杨钧在后魏时为恒州刺史,封越恭公,后世子孙便以越公房称。
    1、越恭公杨钧有四个儿子,长子杨暄在西魏时为度支尚书。杨暄长子杨敷在后周时任汾州刺史。杨敷的长子是隋朝赫赫有名的丞相杨素。第四子杨岳为隋时万年令、苍山公。杨岳的第三子杨弘武是唐高宗的李治的宰相。
    杨弘武,又名杨武,史书记其少时谦慎自守,唐武德初(公元618)官拜左千牛备身(禁卫官称谓)。高宗李治即位后于永徽中(公元653)官吏部郎中,后为太子中舍人。麟德中(公元665),高宗东封泰山,杨弘武自荆州司马擢拜司戎少常伯(主管军事警卫的官员),随高宗前往泰山,因保驾有功,补授吏部五品官。此时武后母荣国夫人杨氏因与杨弘武为同宗,便在高宗前极力举荐。时隔不久,杨弘武迁升为西台侍郎。乾封二年(公元667)与戴志德、李安期等同为东、西台三品。
    杨弘武为政以清明简约见称,且生活朴素,性格直爽,很受时人尊敬。任西台侍郎时,为朝廷选拔了一批人才,以文职居多。高宗曾问他:“尔在戎司,授官多非其才,何邪?”而杨弘武则直率地回答:“臣妾刚悍,其所嘱不敢违阻。”借以讽刺高宗对武后的迁就和言听计从。高宗知他另有所指,一笑置之而不怪罪。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卒于任,赠汴州刺史,谥曰恭。
    越恭公杨钧的第十一代孙杨收是唐懿宗李氵崔(公元860—874)的宰相。
    杨收,字藏之,为隋越国公杨素的第八代孙,家居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其高祖杨悟灵为钱塘令;曾祖杨幼烈位终宁州司马;祖杨藏器,分州三水丞;父杨遗直,位终濠州(今安徽凤阳)录事参军。杨收家族世世为儒,至杨遗直客居苏州讲学为业,因此家眷也随之迁往苏州。杨遗直有四子,杨收为第三子。
    杨收七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母亲孙长夫人知书达礼,亲自教授,十三岁时就通解诸般经义,且善于文咏,被吴地人呼为神童。兄杨发令他写一首咏蛙的诗,他出口成章:“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杨发又令他咏笔,还要把“钻”字赋进诗中,杨收立即咏道:“虽非囊中物,何坚不可钻?一朝操政事,定使冠三端”。由此,神童的名气越传越远,每逢良辰美景,当地人便蜂拥造访,求神童之为赋诗,人数之多连杨收家的篱笆都挤踏坏了。杨收自嘲地吟道:“尔幸无赢角,何用触吾藩?若是升堂者,还应自得门。”杨收以母亲信奉佛教,从小就不食肉。母亲勉励他说:“俟尔登进士第,可肉食也。”
    杨收以仲兄杨假未登进士第,一直不愿参加乡试。开成末年(公元840),杨假举进士,这年冬天,杨收来到长安,第二年一举登第,年方二十六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史书还记载,杨收广额深颌,眉疏目秀,寡于言笑,却博学强记,对各门艺术无不通解。不满二十岁时,所居之地农人在耕种时得一古钟,高尺余,杨收以手叩钟说:“这是编钟中的一只,为姑洗,也就是乐阶十二律中的第五律。”农人擦去钟上浮土,钟两边果然刻着“琴通黄钟姑洗无射三均”字样,侧面还刻着乐曲的调牌。杨收对乐调中多出的两个调牌不理解,就去请教当是吴国鼓瑟操琴的名家安氵兑。安氵兑说那两个乐调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增加的。杨收请求安氵兑为自己演奏一曲周文王的乐曲,安氵兑答应了,便以黄钟为宫而奏之,以少商应大弦。杨收听了音乐,说:“少商乃开弦,文世安得武声”?安氵兑听后大惊,忙问文声与武声的区别是什么?杨收回答说:“上古祭祀天地宗庙时都不用五音中第二个音节商。周人歌大吕、舞台门以祈天神;歌太簇、舞咸池以祈地祗。大吕黄钟以合阳声之首,云门,黄帝乐也。咸池,尧乐也,不敢用黄钟而以太簇次之。然则祭天者,圆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祭地者,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讫不用商,及二少盖商声刚。而二少声下,所以取其正裁,其繁也。汉祭天则用商,而祭宗庙时则不用,谓鬼神畏商之……”杨收的这一套关于音意的理论,直听得安氵兑目瞪口呆。他说:“我活了七十多岁,还没有听过如此透彻精辟的音乐理论,而杨收年方弱冠啊。”
    杨收在长安一举登第后,东归路过淮右,故相司徒杜忄宗正在杨州任职,便想留下杨收作自己的助手。宰相马植推荐杨收去任渭南尉和集贤校理,后来又荐他去作监察御史。杨收兄长官职低下,自己不忍心逾越而婉言相谢,最后只答应作杜忄宗的参佐。马植对杨收的行为非常赞赏,就把杨收的弟弟杨严任命为渭南尉、集贤校理。周墀罢相后,到东蜀任职,推荐杨严作掌书记。周墀到东蜀上任不久就去世了,杜忄宗又请杨严来任西蜀观察判官,杨收、杨严两兄弟同为杜忄宗幕两使判官,时人称羡。时间不长,杨收的哥哥杨假自浙西观察判官升任为监察御史,杨收才离开西蜀到朝延任职。兄弟同台辅政,共荣其友,一时传为佳话。
    裴休作丞相时,以杨收深于礼学,用为太常博士。崔珙罢相镇淮南时,以杨收为观察支使,人为侍御史,改职方员外郎,分司东都。后屡屡升迁为中书舍人、兵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迁门下侍郎、刑部尚书。
南部少数民族自唐宣宗大中年间以来,一直在邕州、交趾等地寻衅滋事,闹得两地百姓民不聊生。朝廷多次派人去平定,但都屡战不胜,使蛮势益长。杨收任职后,在咸通六年(公元865)建议豫章募士三万,置镇南军,屯兵积粟以拒蛮。由于这次平叛工作组织有力,准备充分,战略战术得当,很快就取得了成功。唐懿宗为表彰他的功绩,又升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封晋阳县男。
    左军中尉杨玄价,因和杨收同出一宗,平日相交甚厚。当时杨玄价兄弟在朝中都名位显赫,执掌着重要职权,平时求他办事的人很多,其中也不乏贿赂之事。杨玄价也常邀请杨收参与此事,接受请托,杨收不能尽从。杨玄价认为杨收背叛自己,于是便进谗诬奏杨收任用其弟杨严为江严节度使,纳贿百万,罢黜杨收官职,先后贬为宣歙观察使,端州(今广东高要县)司马等。后来又让内养郭全穆带着皇帝的诏书赐杨收一死。杨收对郭全穆说:“我为宰相,没有管理好国家事务,死有余辜。心所悲伤的是,兄长相继亡去,惟有弟杨严一人以奉先人之祀,故请求在临死之前,允许我秉笔写几句话,带给皇帝。”郭全穆答应了他的请求,杨收写完信后饮鸩而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晋平公十一年前547春,秦伯的弟弟缄来晋国重温盟约。羊舌月八十让不当班的行人官职,管朝觐聘问的官员子员去接待缄并交谈盟约的事。此时,正当班的行人子朱说:“今天我姓朱的当班”意思是这件事应该让他去办理。可是子朱一连说了三遍,羊舌月八十都置之不理。子朱发怒,拔剑相向说:“职位级别相同,为什么不让我处理这件事而让不当班的子员来处理”羊舌月八十说:“秦国和晋国不和睦,时间已经很久了,今天重叙盟约的事至关重大,如果谈不成,军队就要流血,百姓就要遭殃。子员历来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不存私心,而你虽巧舌如簧,但居心叵测,还常常违背主上的旨意。用邪恶奸诈之民来侍奉国君的人,是不能担当此任的。”为此,两人在朝堂上对秦国和使者说:“请不要介意,我与臣下争执的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这说明,我们晋国要大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沟通两国的关系,安稳晋国的社稷,羊舌月八十刀斧不避,挺身而出,敢于黜退当班的子朱而起用不当班的子员,其深谋远虑、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可见一斑。
    晋平公十二年四月,为诸侯国之间结盟的事,羊舌月八十作为晋国国卿赵文子的副手来到宋国。在各诸侯国互相争执歃血也就是谁先歃血,谁就主持结盟仪式的先后时,晋国的使者说:“晋国是发起诸侯结盟的大国,应该先于楚国歃血。”楚国的使者说:“您曾说结盟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如果每一次晋国都占取歃血的头筹,那就是说楚国弱于晋国。可是盟约规定的是晋国和楚国轮流主持结盟仪式,为什么晋国一定要坚持每次都主持呢”羊舌月八十对赵文子说:“诸侯与我们结盟,主要是归顺和佩服晋国的德行,而不是归服谁来主持结盟仪式。因此我们要以德夺人,不要去争执歃血的先后。况且,诸侯结盟应不分国之大小强弱,平等互利,更何况盟约上规定小国本来就有主持结盟事务的权利,我看让楚国主持结盟仪式是可以的。”于是赵文子就听从了羊舌月八十的劝告,让楚国的使者主持了结盟仪式。楚国使者子木回到楚国后,对楚王说:“晋国的强盛是大有希望的。晋侯英明,起用了叔向这样的臣子辅佐,我们楚国无法与他们抗衡,我们缺乏像晋叔向这样的人,我们不是他的对手。”
    晋平公六年秋前552,羊舌月八十因栾祈之难遭受株连时,晋平公的宠臣乐王鲋去拜见羊舌月八十表示他愿意在平公面前替羊舌月八十求情,让平公赦免羊舌月八十的罪。羊舌月八十始终不表态,他觉得让乐王鲋去说情是自己的耻辱。乐王鲋原以为羊舌月八十听了他的话会感激不尽,谁知羊舌月八十连一句话都没有,心中老大不快便悻悻离去,羊舌月八十也不起身相送。羊舌月八十的家人都怨羊舌月八十太不近人情,认为丢失了一个获免的好机会,而羊舌月八十却说:“要为我说情,除非祁大夫。”家里人不解地说:“乐王鲋是国君的宠臣,他的话国君一向言听计从,他今天主动来帮你,你却这样慢待他。祁大夫常顶撞国君,加之他现已告老还家,国君岂能听他的可你却想让他来帮你,这是为什么”羊舌月八十说:“乐王鲋一切都顺从君王,只要君王高兴,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他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升迁。而祁大夫,举拔宗族外的人不嫌弃仇人,举拔宗族内的人不排斥亲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他都会尽力而为,他是个主持公道、善良正直的人,不会不来帮忙。《诗》上说有正直的德行,就能使四方的国家归顺。他老人家一直是这样做的啊”
    羊舌月八十的推断一点不假。晋平公当时也对把叔向牵连在内心中犹疑,就向乐王鲋询问叔向会不会参与谋反,乐王鲋记恨羊舌月八十对他的态度,回答说:“羊舌虎是叔向的亲兄弟,他们有手足之情,参与谋反的事,叔向岂能不知也许他本来就是叛乱的策划者。”就这样,羊舌月八十被抓入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唐懿宗看了杨收的信非常伤心,就免除了杨严等人的死罪。直到三年后,杨收方被平反昭雪,复其官爵。杨收有三子,杨鉴、杨钜、杨三人具登进士第。
    杨收一生著作颇丰,诗文数篇在《全唐文》、《全唐诗》中有载。
    2、越恭公杨钧的第十二代孙杨涉,字文川,是杨收的弟弟杨严的长子,为唐哀帝李木兄(公元905—907)的宰相。
    杨涉在唐乾符二年(公元876)登进士第。公元889年唐昭宗李晔执政期间,天下大乱,义军蜂起,王室朝不保夕。公元904年,朱温等胁迫昭宗及长安士民东迁洛阳,杨涉为时世所迫,难以自退。至洛阳后,朱温使朱友恭等杀昭宗,立辉王李祚,后改为李木兄,是为唐哀帝。待哀帝制诏拜相之日,杨涉流着眼泪对家里人说:“吾不能脱此网罗,祸将至矣!”他还对儿子杨凝式说:“今日之命,吾家重不幸矣,必果尔等。”然而杨涉由于谦退善处,遂免祸而全天命。杨涉子杨凝式,为五代时著名的书法家。
    3、越恭公杨钧的第十代孙杨嗣复是唐文宗李昂和唐武宗李炎两朝的宰相。
    杨嗣复,字继之。父杨於陵,官左仆射、封弘农郡公。有四子,杨嗣复为第二子。因杨於陵宅居长安朱雀街之新昌坊,故其子孙称新昌房或新昌杨氏。
    史书记述,杨嗣复七八岁时就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及第。二十一岁时,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行右拾遗,又因他深于礼学改太常博士。元和十年(公元815)迁刑部员外郎。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以库部郎中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牛僧儒为丞相时,看重杨嗣复的人品与才学,委任为礼部侍郎。唐敬宗李湛即位的宝历元年(公元825)二月,杨嗣复尽职尽责为朝廷选贡士六十八人,这些人后来都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为朝廷的达官贵胄。唐文宗李昂即位,拜户部侍郎。大和七年(公元833)起用为尚书左丞、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观察等职。大和九年 (公元835),迁检校户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等职。
    开成二年(公元837)杨嗣复入为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公元838)正月,与李珏并于本官同平章事,进阶金紫、弘农伯、食邑七百户。
    杨嗣复任宰相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已出现危机,由于统治者政治昏暗,赋税繁苛,人民无从安居乐业,阶级矛盾骤然加剧,加之统治集团内部你争我斗,互相残杀,愈演愈炽,杨嗣复认为自己作为宰相,力不从心,于是便要求辞相。唐文宗强留,杨嗣复闭门不起。唐开成五年(公元840),文宗驾崩,李炎即位是为武宗,杨嗣复和李珏都对武宗杀陈王成美事不满,相继罢相离开朝廷。
    杨嗣复擅长诗文,有诗、文数篇各载于《全唐诗》和《全唐文》。
  三扶风房
扶风房杨氏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裔。杨震第十五代孙杨播世居扶风,其子孙称扶风房。杨播子杨炎为唐德宗李适(公元780—805)的宰相。
    杨炎(公元727—781)字公南。曾祖杨太宝,唐武德初年为龙门令(今山西河津县)。武德二年(公元619),隋故臣刘武周勾结突厥,攻破太原晋州,杨大宝宁死不降,被封全节侯。祖杨哲以孝行称著,在族内堪为楷模。父杨播,虽登进士第,却隐居不仕,唐玄宗辟征为谏议大夫,弃官就养,亦以孝行在当时颇著声名。唐肃宗加封为散骑常侍,赐号玄清先生,《唐书·逸人传》有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史书记述,杨炎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秦陇之间,号为小杨山人。步入仕途后为河西节度使的书记。节度使吕崇贲深爱其才,庇护有加。史载,神鸟令李太简曾因喝醉了酒辱骂杨炎,杨炎命令自己的属下把李太简两手反接,棒喝二百,使李血流如涌,几近于死。而吕崇贲连责问一声都没有。副元帅李光弼推荐他为判官,不应。召拜起居舍人,辞禄归家。父杨播去世,杨炎在墓侧搭茅庐守丧,啼哭不止。服丧期满后重归朝廷,历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知制诰。当时杨炎与常兖共同承担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工作,各有所长,朝野公认:“自唐开元以来,诏制之美者,时称常、杨”。
    杨炎礼贤下士,谦恭好学,文学方面有很高造诣,文人雅士无不折服。元载作宰相时,曾希望有一个有文学才干的人能得到重用,以代替自己的位置,可一连提拔了几个都不合心意,唯独选到杨炎时,才感到得心应手,并评价说杨炎的才学,当世无与伦比。唐德宗即位,元载被贬为道州司马,杨炎被任为宰相,并以才名拜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杨炎是当时名士,担任宰相后,天下人都把振兴朝廷的重任,寄托在他身上。当时唐王朝经安史之乱,衰而不兴,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四逃,先朝推行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无法征收。国库空虚,朝廷财政十分困难,入不敷出。加之天下财赋进入大盈内库,天子以取给为便,形成事实上的入君私藏。正常支出无法调拨,国家大的经济计划无从安排,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给财政造成极大负担。而唐玄宗在开元初就以修德宽仁为本,维护先朝旧制不愿更改,天下人苦于租庸调之弊端已久,却求告无门。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杨炎面对国家人户凋耗,版图空虚,权臣猾吏,因以为奸,借托进献,私为赃盗,致王室财力空虚的现状,下决心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他向德宗进谏说:“财赋者,邦国大本,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重轻系焉。先朝权制,以中人领其职,五尺宦竖,操邦之柄,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一计天下利害。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参计弊蠹,莫与斯甚,臣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经费,一岁几何,量数奉入,然后可以议政……”
杨炎还中肯地指出租庸调制的弊端和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对国家财政所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两税法”这一革故鼎新实现赋税制度改革的高策良谋。他所呈的奏折中谈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变者正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认为杨炎的建议非常正确,便召集百官进行讨论研究,有些官员特别是那些主管赋税的官员认为这样作了对自己获利会有所限制,便攻击杨炎的建议说:“租庸调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然而德宗对杨炎的建议则毫不怀疑,在建中初年(公元780)正式颁布了两税法,即中央根据财政收支,确定全国年用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户税按住户资产确定税额,地税按大历十四年全国耕地总数确定税额,按公摊派征收。它的特点是不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少纳,资产多者则多纳,使贫富负担不均的弊病得到了克服,中央和地方的财力都大大增加,仅当年就使税收达到了1305万贯,比两税法实行前翻了一番。可以说,两税法是魏晋以来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成功的赋税改革。由此杨炎也以挽救国家财政危机的贤臣名相而久负盛名,在朝野享有极高的威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炎虽在赋税改革方面功绩卓著,然而由于他感情用事、只图自己一时痛快,不顾公道,官报私仇的思想行为不仅导致了自己的身败名裂,而且招来了杀身之祸,被赐死时年仅五十五岁。
    杨炎亦为唐代文学家,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诗歌数十首,《新唐书·艺文志》、《全唐诗》、《全唐文》中有载。
    四河中房
    河中房杨氏是杨震五子杨奉的后裔,是上谷房杨氏的分支。杨震的第十二代孙、也就是上谷太守杨珍的曾孙杨顺出仕后举家迁往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子孙称河中房。河中房的大唐宰相就是众所周知以从堂妹杨玉环而荣显的杨国忠。
    杨国忠(?—公元756),《辞海》中记其为唐蒲州永济(今山西永济)人。五世祖杨汪曾在隋文帝时赐爵平乡县伯,历秦州总管府长史。炀帝即位后,追拜尚书左丞,越王侗为傀儡皇帝后,征拜吏部尚书;曾祖杨令本为库部郎中;祖杨友谅为昊陵令;父杨暄为宣州司事参军。
    杨国忠,本名杨钊,自幼不学无术,饮赌无度,为宗族亲友所不齿。至三十岁时方有所收敛,便发奋从军。此时,其叔父杨玄琰在蜀州任司户参军,杨国忠常来往家中,经杨玄琰指教自四川从军,并以屯优被授新都尉,迁任益州长史。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杨玉环被玄宗册封为贵妃,杨玄琰被赠兵部尚书,杨氏一家“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国忠自然也沐恩泽,成为朝廷的显贵。特别是唐天宝八年,玄宗召公卿百僚去视察左藏库,喜国库丰盈,货币山积,立即对当时任专判度支事(管理财政的官员)的杨国忠大加赞赏,赐金紫光禄大夫、兼权太府卿事,并将其名改为国忠。从此杨国忠身兼十五使职,权倾朝野,出入禁中,日加亲幸。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奸相李林甫死,杨国忠代为右相,大权在握,公卿以下,颐指气使,凡有才情声名者,只要和自己有隙,便一概贬官到基层去。节度使安禄山对老谋深谋算的李林甫又恨又怕,行为还有所约束。到杨国忠任丞相时,安禄山则心中不服,言行举止都带有蔑视之意。杨国忠耿耿于怀,屡屡告玄宗说安禄山预谋造反,唐玄宗不信,杨国忠就说:“陛下试召之,彼必不来。”玄宗召之,安禄山闻命即至。杨国忠失信于玄宗,心中不快,只盼安禄山早日起兵造反,以取得玄宗的信任。
    当时安禄山总握兵权,杨国忠知其跋扈,总想剪除心腹之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为了逼迫安禄山反叛,杨国忠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宅第,抓捕了安禄山家中的宾客,斩尽杀绝。安禄山知道后既惧又恨,于是在汉阳发兵十五万,讨伐杨国忠,长兵直入,势如破竹,渡黄河,陷洛阳,朝廷命右金吾将军高仙芝任兵马副元帅,募兵十一万,并使宦官边令城监其军,于河南陕州据守。岂知令城与仙芝发生矛盾,诬高仙芝与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勾结谋反,玄宗大怒,斩了高仙芝与封常清,平叛军队只好退屯潼关。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六月,玄宗又令镇守潼关的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进兵夺取洛阳,哥舒翰以函谷关距京师三百里,利在守险,不宜进攻和军队还未训练停当为由,要求缓几天再东进。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按兵不动是企图算计自己,就在玄宗面前诬陷哥舒翰另有所图,逗留养寇。玄宗便下命令要哥舒翰立即出发擒敌。由于准备不足,唐兵与安禄山的军队战于灵宝,屡战不胜,大败逃回潼关。叛军乘胜追击,潼关也陷落敌手。哥舒翰束手就擒,只好向安禄山投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潼关失守,唐玄宗惊恐不安,带着文臣武将丢弃长安向西逃去,走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军中上下怨声载道,共同谴责亡国之祸皆由杨国忠一人承担,异口同声要求把杨国忠斩首问罪,并将杨玉环赐死,韩、虢国二夫人也被乱兵所杀。杨国忠专权误国,死有余辜,也给杨氏家族史涂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杨国忠有四个儿子,长子杨暄为太常卿兼户部侍郎,二子杨日出为鸿胪卿。两兄弟分别娶延和郡主及万春公主,穷奢极侈,同死于马嵬军中。三子杨晓走汉中郡,被汉中王禹所杀;第四子杨日希走陈仓,为追兵所杀。
杨国忠著有《破吐蕃献俘表》一文,收集在《全唐文》中。
    五.原武房
    原武房杨氏是杨震五子杨奉的后裔。杨震的第十三代孙杨岐为后魏时吕州刺史。举家迁往郑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阳西其子孙便以原武房称。
    原武房在唐代时出过两位宰相。
    一是辅佐武后及唐中宗李显两朝的杨纟林,一是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的杨绾。
    杨纟林,字再思。祖杨行表,长安尉;父杨敏;兄杨冠时,侍御史。纟林虽在唐时为三朝重臣,然武则天称帝时,刑戮之祸,不意而至,杨再思为保全身家性命,也只能随机应变,苟合取容。故辅政十余年间,政绩平平,于国于家都未曾有所见树。史书记其善权变而多智谋,奸巧邪媚,靠巴结奉迎、察言观色为立身之本。虽累迁天官员外郎、历左肃政、御史中丞、升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御史大夫、封郡县侯,但从没有自己的主张,惟君命是从,惟惟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曾经有人问他:“公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杨再思回答说:“世路艰难,直者受祸,尚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
    武后执政的长安末年公元704,宠臣张昌宗犯罪为法司所拘。司刑少卿桓颜范秉公执法,罢了张昌宗的职。张昌宗仗着武则天的宠爱,上表称冤,武则天便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当武则天问到张昌宗是否有功时,别的大臣都沉默不语,惟杨再思说:“昌宗往因合炼神丹,圣躬服之有效,功莫大焉。”武则天听之大悦,免去对张昌宗的处分,使其官复原职。对这件事的处理,桓颜范的威望在朝野猛增,文武百官更加鄙夷杨再思。有个叫戴令言的官员还写了一篇名为《两脚野狐赋》的文章来讥讽杨再思。杨再思一怒之下将戴令言贬官为长社县令,赶出京城,满朝文武更加嘲笑他的狭隘与卑劣。
张昌之兄张易之因美姿容亦入侍武则天,兄弟同操权柄,势倾朝野,杨再思不无逢迎巴结。一次,易之兄张同休请公卿到府中赴宴,酒酣,张同休戏杨再思曰:“公面似高丽人”,而杨再思竟恬不知耻地剪丝绸、结头巾,反披紫袍,跳起了高丽舞,逢场作戏,使满座哄笑。张氏兄弟以姿貌得幸,杨再思常对人说:“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耳。”如此取悦张氏兄弟令百官肉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协同桓彦范等杀了张昌之兄弟,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复国号为唐。但由于中宗女安乐公主是武三思的儿媳,武三思与韦后及上官婉儿联结,武氏在朝廷的势力依然很重。半年后,在武三思的策划下,中宗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明升暗降,朝政大权实归武三思,而杨再思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兼中书令,转侍中,并以官封郑国公。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迁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其年卒于位,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恭。杨再思子杨祯、孙杨献并为司勋员外郎。
    二是原武房杨氏中的第二位大唐宰相。杨绾,字公权,杨再思的从孙。祖杨温玉,则天朝时为国之祭酒、湖城公,父杨侃为唐开元年间醴泉令、白水令。杨绾为唐代宗李豫的宰相。
    史书记载,杨绾少时即聪慧敏捷,胆识过人。四岁起,就喜欢参与宾朋们所举行的一切文化娱乐活动。一次,家中夜宴亲朋,行酒令间,要求参与的人能指着房中一物,以四声呼之,诸宾还未发言,杨绾应声指着一铁灯树说:“灯盏柄曲”,众宾齐呼神童。
    及长,杨绾更是好学不倦,潜研经史,九流七略,无不披览。尤工于文辞。且文思清丽,书写精美。然其性情沉静寡欲,崇尚玄理,淡泊如水。常独处一室,惟满屋散乱的经书陪伴左右。杨绾虽精研勤书,但从不拿出来与人交流,更耻于以其沽名钓誉。除非是知己所求,方偶尔得以见之。
    杨绾父常居官在外,其与母相依为命,家贫无助,整日为生计忧心忡忡,愁眉不展。举进士第后,调补太子正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唐玄宗于勤政楼在举第的进士中殿试选拔人才,杨绾以博通经典、洞晓玄经、辞藻华丽、谋略出众拔取头筹,被招授右拾遗。从此后,科考加有诗赋一制。
    天宝末年公元755,安禄山攻破潼关,直逼京师,玄宗逃亡蜀中,唐肃宗于灵武今宁夏中卫以北地区即位,并以此为根据地,恢复唐朝的统治。时朝廷思贤若渴,杨绾冒险赶赴灵武,肃宗与朝臣非常高兴,拜起居舍人、知制诰,掌管朝中记事及为皇帝起草各种诏书、诰文。后又提升为司勋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人称阁老。朝中公廨杂科,五分之四都由他亲手经营,且管理有序,处理得当,时多有美论。
    迁任礼部侍郎期间,杨绾上谏朝廷,建议恢复始于东汉的孝廉科举制和乡官力田制,得到皇帝的恩准,也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护。他自己为政清廉公正,任人惟贤,在官吏的任免选拔上“品裁请允”,受到朝臣士族的一致赞扬。其时,元载任宰相执掌朝政,公卿中许多人都因畏惧他的权势而归附他。杨绾清贞自守,从不趋炎附势。加之他在朝廷的威望比元载高,元载心生嫉妒。便怂恿属下恣意贬低杨绾。后又借查办滥杀无辜的国子监鱼朝恩之机,以整顿朝纲为名把杨绾明升暗降,任为国之祭酒掌领太学、国子学及国子监各学的官员。代宗深知杨绾的品德操行,在元载伏诛之后,便任命杨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 因杨绾德高望重,他的任职深得人心。当皇帝任命他的诏书一下达,满朝文武齐相祝贺,贪官污吏,闻风敛奢。御史中丞崔宽本,立即悄悄地令人拆掉了自己豪华的城南别墅;京兆尹当天就把跟随自己外出的骑侍从百余骑减少到十余骑;正在汾州行营大举宴会的中书令郭子仪,听到消息后,当场把歌舞乐人撤去五分之四。
    代宗李豫即位后,曾一度推行各州刺史均兼本州团练使的制度。杨绾深知此制的利弊,遂上谏代宗,建议精减机构,取消冗职。这样以来,既集中了权力便于统治,又节约了开支。与此同时,杨绾还提出了一系列政制、军制、吏制、财政方面的改革意见,都得到了代宗的采纳,使此时期的政治逐步趋于稳定,经济得以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绾居官狷介清廉,生活极其俭朴,史书评价他“俭薄自乐,未尝留意家产,口不问生计,累任清廉,所得俸禄随月分给亲故。”大历年间公元767—779,由于杨绾德高望重,天下雅士争趋其门。甚至有人从数千里之外来拜望他,时人将他比作先祖杨震以及晋魏时期的高人雅士山涛和谢安。
    长期的殚精竭虑使杨绾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代宗诏令他在中书省疗养,特派御医旦夕在侧。死时,代宗当着君臣的面,捶胸抚尸,痛哭流涕,悲痛地说:“天不使朕太平,何夺绾之速耶”并于杨绾未敛时,册授为司徒,谥曰文简,取“忠信爱人、平易不懈”之意。还遣百官入第追吊。
    杨绾善文,数篇文章载于《全唐文》。
    五、勇武忠烈杨家将。
    华阴杨氏继在大唐有十一位宰相安邦治国的丰功伟绩之后,北宋时期又生发出了一个满门忠烈、精忠报国的家族,这就是名垂青史、妇孺皆知的杨家将。他们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裔孙,出于越公房杨氏的分支——新昌房。
    新昌房杨氏的得名源于唐穆宗年间的杨於陵,他是唐文宗、武宗两朝宰相杨嗣复的父亲,在唐穆宗时官居户部尚书,后又封弘农郡公。因家居长安朱雀街南新昌坊,子孙便以新昌房或新昌院杨氏称。杨家将中的始祖杨信则是杨嗣复的第六代孙。他们的传承关系是:
    杨嗣复的长子杨损,字子默,进士及第,任朝廷殿中侍御史。其性格耿直刚烈,不畏权贵,在当时很受人崇敬。家居新昌坊时,与当朝宰相路岩庄宅相邻,路岩想扩大自己的宅基,曾令人和杨损交涉,要杨损把自己家马厩那块地换给他。杨损的家人在商量这件事时都说,家世的兴衰全系在当权者的喜怒,路岩大权在握,如何得罪得起。加之马厩面积不大,路岩已经张口,最好不要拒绝。杨损却说:“非也!尺寸乃吾家所有,先人之遗业,岂可以奉权贵?至于家境之盛衰,信天由命罢了。”果然,路岩以换地没有成功,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借朝廷要派使臣去四川出公差之机,便把杨损派了去,一年后方才调回。
    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陕虢(今河南陕县和灵宝之间)之地久旱不雨,庄稼无法下种,百姓忧心如焚,递诉状要求陕虢观察使崔荛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可疏于政事的崔荛却指着自己庭院里的树说:“树尚有叶,何旱之有?”当地军民愤极引起暴乱,驱逐了崔荛,朝廷任杨损为陕虢观察使。杨损到任,德威并用,兴修水利,安抚民心,使当地社会很快趋于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杨损也深得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杨损之后,其子杨溥、孙杨安贞、重孙杨火龠勤于耕读,不仕朝廷,直到杨火龠的儿子杨信,情况才有所改变。
    杨信,原名杨弘信,因回避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名讳,后人在写到他时改作杨信。关于杨信的籍贯有几种说法,《资治通鉴》上说他是“麟州土豪,自为刺史”;山西的《保德州志》上记载杨信家居保德州。因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县西北)和保德(今山西保德县一带)在历史上两地隔河相望,可能属同一行政区划,故对他的籍贯两种不同的记述应该都是允许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由于杨信的家乡在五代时的后晋、后汉时期,经常受到契丹人的侵扰,为了维护身家性命,他便组织训练了一批人马,结堡筑城,抵御契丹的入侵,因他所居之地有座死火山,加之他的队伍训练有素,气势雄壮,当地人称他为“火山刺史”“火山大王”。
    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建立后晋政权,请求契丹的扶持,便把燕云十六州(幽、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蓟,相当于今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北迄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至天津市、河北河间、保定市及山西繁峙、宁武以北地区)割让给契丹贵族,杨信曾率部与契丹多次战于晋西北,先后攻取了保德、离石、临县等地。后来,为了壮大势力,他又与另一武装首领折从阮父子(他们便是戏文中演唱的佘太君祖父与父亲的原型)联盟,共同抗击契丹南侵。在攻克了麟州之后,杨信自为州主。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杨信与折从远北攻契丹,夺取了丰州(陕西府谷西北),后晋主石敬瑭便正式授予他麟州刺史的职务。不久,刘知远代后晋自立,是为后汉,杨信的麟州刺史也得到了后汉朝廷的认可。公元951年,郭威代后汉自立为帝,是为后周,刘知远弟刘崇据太原称帝,仍用后汉年号,是为北汉,杨信便携其子杨崇贵(杨业)、杨崇勋向刘崇称臣。杨崇贵被召入太原,任保卫指挥使。公元952年,杨信逝世,次子杨崇勋承嗣,为北汉麟州刺史。从此便拉开了杨家将英勇善战,精忠报国的帷幕。
    杨信的长子杨崇贵(即戏文中杨继业的原型)被刘崇召入太原北汉政权任保卫节度使,因回避刘崇名讳,曾一度改为杨重贵,公元953年,因功被刘崇赐以宗姓,改为刘继业(归宋后复改为杨业)。刘崇卒后,辽人侵犯边境,北汉令杨业屯代州(今山西代县),后又升任节度使,居边守御,屡建功勋,所向无敌,人号杨无敌。北汉天会元年(公元957),又加封侍卫亲军都虞侯。杨业娶折德之女为妻(即戏文中演义的佘太君的原型)生子七人,即延昭、延玉、延甫、延训、延环、延贵、延彬。
    杨业父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频繁、多灾多难的时代。由于后晋时石敬瑭对幽云十六州的割让,辽兵便经常南下,侵扰汉族百姓,杨家及北汉王朝深受其害。北宋统一中国后,便有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愿望和决心。于是在宋雍熙三年(公元986),连发兵三路,一举攻辽。杨业被任命为西路军统帅潘美(即戏文中的潘仁美的原型)的副帅,杨业的次子延玉也随父北征。
    西路军出兵两月后,战果辉煌,连续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兵锋直抵桑干河。但由于同时出发的东路、中路军连战失利,无法与西路军配合,于是便出现了西路军孤军作战的严重局面。朝廷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命令西路军将四州群众内迁。而主帅潘美急功近利,邀赏心切,反而命令杨业继续进兵,可又不派人马接应。杨业自知必败无疑,但军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率部进军,结果在陈家谷口(山西朔县南)全军覆没。杨延玉战死,杨业重伤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长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后因回避宋真宗尊崇的“圣主”赵玄朗的名讳,改为延昭。史传杨延昭英勇果敢,随父北征时,年仅29岁,为北路先锋,连攻应、朔二州。在夺取朔州城时,流矢贯臂,带箭拼杀,斗志益盛,以骁勇称。父杨业死于边事后,杨延昭奉命镇守边关,官至崇仪副使,迁知定远军、淮南巡检使等。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宋真宗巡驻大名(今河北平泉县北)时,契丹大兵压境围城,杨延昭率兵抗击,屡战屡胜。宋真宗夸赞他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风,深可嘉也。”后又多次下敕书慰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业弟杨重训因屡建战功,入宋后任麟州节度使,与折家军东渡黄河,收复河曲、奇岚等地,升任宿州保静军节度使。其子杨光出任麟州刺史。
    杨家将的传人中,除戏文里演唱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外,还有杨充广、杨德政、杨传永三人。
    杨充广,杨延昭长子,曾任莫州刺史,宋景佑初(公元1035)父子奉诏出使广西,与当时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州主杨昭通叙家谱时,方知同为越公房杨氏之后。时杨昭无子,杨充广便将其长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后来杨贵迁承嗣杨昭,作了播州州主,因此播州杨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称自己为杨家将之后。杨贵迁官至武功大夫、德州刺史。
    杨文广为杨延昭的第二子,在宋庆历二年(公元1043),以征讨有功授殿直(军职)。范仲淹在任陕西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重任的官员)时与文广交谈,深爱其才,便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协助工作。后以功封大将,辅佐范仲淹检察军事。之后又调任供备库副使。宋仁宗有《西京左藏库副使杨文广可供备库使置》诏文,对杨文广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曰:“……惟尔文广,才武忠勇,更事有劳,故令以尔总一道之兵戍地邕管,又升尔以诸使之正,以重其行。尔其只听朕命,戍疆事、习军计,而朕为知人,则时乃之功矣,其往钦哉。”
    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准备提拔杨文广为宿卫之将时,曾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宋神宗即位,令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领秦凤路都总管,协助陕西安抚使韩琦部署攻战。熙宁元年(公元1068),杨文广率兵出击,一举夺西夏地700里。熙宁七年(公元1074),杨文广以步军都虞侯出任定州路(河北定县)总管,总领河北诸军以防御守边。此时,辽军侵犯代州地界,杨文广献自制阵图和夺取幽燕一地 方略,以雪国耻,可惜壮志未酬。杨文广娶慕容氏女为妻(即戏文中的穆桂英原型),山西《保德州志》中有载:“慕容氏,杨业孙文广妻,州南慕塔村人,英勇善战。”
另外,杨家将后人中的杨光之子杨琪,孙杨畋、重孙杨再兴;杨业第七子杨延彬子杨宗闵、孙杨震、重孙杨存中等都在当时以英勇善战著称,并在朝野享有极高的威望。
    总之,杨家将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也广为传颂。宋、元之际,有关杨家将的各种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如小说、曲艺、戏剧、评弹《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五台山》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把杨家满门忠烈英雄气概刻画得淋漓尽致,宣传得妇孺皆知,而且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久演不衰。可以说,杨家将不仅是华阴杨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值得永远发扬光大。
    华阴杨氏虽然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涛冲浪卷,但由于本固根深、枝繁叶茂,经受住了各种历史的、政治的、自然灾难的考验,不仅成为中国杨氏族史上的名门望族,而且其子孙播迁全中国,乃至流分满天下,成为世界姓氏文化史上的佼佼者。
    从杨氏播迁天下的动因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杨姓子孙在仕途的发达兴旺,使家族成员不仅从乡村向京畿之地转移,而且家族成员中又因成为各地方政权的朝廷命官而走向四面八方。二是因杨姓子孙在政治上的失意、遭贬、蒙受奸佞的迫害、株连九族,被发配、流放等所导致的播迁。三是历史上的战乱与灾荒,族人出于生存的需要,去找寻适于自己活命与发展的地方。四是求学与商贾贸易。然而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其结果只有一个,这就是华阴杨氏走出了华阴,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于是,在中国,有了贵州的遵义杨氏、平越杨氏;有了江苏的浙院杨氏、无锡杨氏、京江杨氏、常州杨氏;有了安徽的皖桐杨氏、邳州杨氏、睢宁杨氏;有了广东的梅州杨氏、紫金杨氏;山西的代县杨氏、河南的灵宝杨氏。其房号之多,堂号之众更是难以数计。值得一提的是,华阴杨氏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兴旺发达还是歧途末路,都不忘自己根植何处,流来何方。特别是安徽邳州五杨村杨氏现珍存的明洪武年间的“人伦九族图”中,当年背井离乡从华阴到邳州定居的五兄弟的名讳则为根深、本固、华胄、阴翳、东迁十个字,如果把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起为,即根本华阴东。近年来,当五杨村的子孙捧着“人伦九族图”来华阴东宫村寻根问祖时,方明白先祖为子女取名时的良苦用心。于是五杨村与东宫杨氏后裔通谱言欢时,涕泪并流,其情其景感人至深。今仅此邳州杨氏一族,在迁徙后的六百多年间,子孙繁衍遍及苏、鲁、晋、皖,人口数以万计。
    华阴杨氏在向国内四面八方播迁的同时,也不断地向海外地区发展。隋唐时,杨氏族人中就有人向今天的朝鲜半岛一带移民。尤其是在元末及明末清初之际,鸦片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以来,更发生了几次大的移民活动。他们或飘洋过海到台湾垦荒,或随军征战,经商贸易足迹遍布东南亚,或求学谋职到欧美去定居、发展。总之,他们无论加入哪个国家的国籍,无论成为哪个国家的子民,他们都感怀故土难离,都盼望叶落归根,都牢记自己是关西夫子杨震的血脉,都不忘清白传家的祖训,都满怀寻根问祖的愿望。于是在1994年8月,由全球董杨姓氏文化研究会发起组织,全球杨姓子孙的代表在华山脚下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悼念缅怀先祖杨震逝世1870周年暨寻根访祖活动,并形成了联络世界各地弘农杨氏子孙定期返弘农华阴祭祖扫墓的决议。决议中写道:
    慎终追远,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风尚,亦为全人类共同的亲族感情。今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中国海峡两岸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弘农杨氏及董杨宗亲代表84人,返弘农华阴杨氏故里隆重举行纪念先祖杨震逝世1870周年祀典及寻根访祖活动。在此期间,全体代表聆听了我族先人世代忠良、满门英烈的丰功伟绩及诗书继世、清白传家的优良风范的报告,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为了激励全球各地宗亲,继承发扬先祖遗训,笃志振兴中华,增强海外赤子与弘农华阴故里的血缘纽带,经全体代表商议决定,每年清明及重阳节前后,组织世界各地杨氏宗亲来弘农华阴祖籍祀典扫墓,共叙亲情族谊。
    中外华阴杨氏不仅在历史上英贤辈出,群星灿烂,而且在当代世界的科学、艺术、政治诸领域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桥牌皇后杨小燕女士,被布什总统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的杨祖佑,全国图书馆及资料委员会委员的杨彼德先生等等。他们都为华阴杨氏族史的发扬光大写下了不朽的一页,成为华阴杨氏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老大夫祁奚告老在家,听说羊舌月八十被投进狱中,心急如焚,连夜乘车赶进都城去拜见范,他对范说:“《诗》中说上天赐给我们的恩惠有边际,子子孙孙要永远保持它;《书》中说,智慧的人都是有深谋远虑的人,应该受到保护。而叔向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他殚精竭虑,勤于辅政,很少有过错。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晋国的功臣和柱石,他怎么会参与谋反呢对他这样的忠臣良将,即使他的子孙有了过错也应该考虑赦免,更何况他是被弟弟牵连进去的。保护和勉励有功绩、有能力的人,是先王一贯明智的做法,我们为什么不去效法呢古代鲧被诛戮,并不影响他的儿子禹来领导和治理国家;商时伊尹放逐了太甲,后来又请太甲作了自己的宰相,而太甲始终没有怨恨;先朝武王的弟弟管叔被诛,也不影响管叔的兄弟周公去辅佐成王。为什么晋国要让叔向陷进弟弟的灾难被杀呢国君多行好事,朝臣谁敢不努力杀人多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范听了祁奚的话,立即要他和自己共乘一辆车去见晋平公。晋平公随即赦免了羊舌月八十的罪。祁奚看这件事得到解决,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在都城停也没停就立即赶回老家去了,而叔向也没有向祈奚表示感谢的意思。羊舌赤心里过意不去,对羊舌月八十说:“祁大夫可能还留在城中,咱们应当去见他道声谢。”羊舌月八十说:“祈大夫是从社稷出发来向平公求情,他并不是为咱们,谢什么”羊舌赤知弟弟的脾气,便一个人悄悄到祁奚的儿子祁午家去拜见。祁午说:“老父见过晋侯之后,立即就回老家祁地去了,根本没到家里来。羊舌赤叹了口气说:“祈大夫做了好事果然不求回报,我惭愧自己的见识没有叔向高明啊”
    羊舌月八十在辅政期间,还坚持提倡以德治天下。晋平公二十三年前535三月,郑国把刑法铸在鼎上,羊舌月八十极力反对。他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德治,即用道义、政令、礼仪、信用和仁爱来维系。并指出,只有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才必然多定法律。他曾给郑国执政的子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前先王以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害怕百姓互相残杀。因此,对那些行为不轨的人,用道义来防范,用政令来约束,用礼仪来奉行,用信用来保持,用仁爱来奉养。然后,制定禄位,以勉励服从的人;严格地判罪,以威胁放纵的人;就这样恐怕不能如愿。所以用忠诚训诫他们,根据功绩奖励他们,用专业知识引导他们,用和悦态度使用他们……更重要的是要访求一批聪明睿智的卿相、明白事理的官吏、忠诚守术的地方官员和慈祥和蔼的老师。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心情舒畅地顺从政治,遵规守矩不发生祸乱……”羊舌月八十对政治的态度、尤其是对仕途官员所提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和标准,放在今天依然有他的积极意义。
羊舌食我是羊舌月八十的长子,关于他的出生《左传》上记述较为详细。羊舌月八十当年因倾慕晋大夫申公巫臣女儿的美貌,欲娶为妻,可是他的母亲却要他娶自己的娘家侄女,羊舌月八十心中不乐意,曾用血缘相近不利后代生存的道理来开导母亲。可母亲却教育他说,特别美丽的女人必然有特别丑恶的毛病,娶了她必定会给家里带来灾难。羊舌月八十听了母亲的话,心中惧怕,就放弃了巫臣的女儿。然而晋平公为了笼络申公巫臣,便出面撮合令两家联姻,巫臣的女儿于是就嫁羊舌月八十为妻,并生了羊舌食我。传说羊舌食我刚出生,羊舌赤的妻子跑去告诉婆婆说:“大弟媳妇生了男孩”。羊舌月八十的母亲看了孩子一眼,听见孩子哭声即转身离去,边走边说:“这就是豺狼的声音。豺狼似的男子必须有野心,这个人一定会毁了羊舌氏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羊舌食我长大后,继承了羊舌月八十的爵位。由于他与老大夫祁奚的孙子祁盈关系密切,便在顷公十二年被牵连进一桩公案中。
    祁盈的家臣祁胜、乌臧均好色,相互与对方的妻子通奸。祁盈觉得此事有辱门庭,就把祁胜和乌臧一块抓了起来。然而祁胜早已贿赂了晋卿荀跞,荀跞就在顷公面前诬陷祁盈有犯上作乱的野心。顷公立即派人抓捕了祁盈。祁盈的家臣见主子被抓,料到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于是就议论说:“主子被杀,我们也活不了,此事都怪祁胜和乌臧,还不如咱们先杀了这两个祸根,让主仆们痛快痛快以后再去死。”于是就先动手杀了祁、乌二人。因为羊舌食我是祁盈的同党,他便被牵连在内。此时,晋室韩、赵、魏、范、中行、智氏六卿早就密谋夺取政权,正欲想方设法削弱晋室的力量,而祁氏家族与羊舌氏族又正好是晋室的中坚,于是祁盈与羊舌食我便作了替罪羊,六卿以“相恶于君”的罪名“尽灭其族”。发在灭族之事刚露出端倪,两个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便闻风打点行装,于是,一次秘密大逃亡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地拉开了帷幕。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逃亡队伍中就有羊舌食我的弟弟羊舌季夙以及他身怀六甲的妻子。
    我们无从知道这支逃亡队伍是以怎样的智慧与胆识躲过了六卿的搜索,也无法想像那位身怀六甲的妇人在辗转流离、长途跋涉过程中的艰难与辛苦。我们只知道钟灵毓秀的西岳华山以它的宽厚与仁慈接纳了这支队伍,也知道以后的两千年间,杨氏家族和他的传人用更加辉煌的历史功绩回报了华山脚下的这片热土。
    华山仙峪在华山主峰的西边,这是一条美丽的山峪,更是一条神奇的山峪。它自然熨贴、清静幽深。峪两边山峰险峻,奇石峻山曾,峪道中流水湍急,草木丰茂。因上古时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在峪中峰上牧羊成仙,故被命名为仙峪,数千年来一直弥漫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平时除药农樵夫偶尔攀峰越涧外,凡夫俗子很少涉足。
    仙峪东侧峰上至今留有黄氏兄弟牧羊时住过的石羊城遗址,遗址的北面就是华山有名的白羊峰。
    也许这是历史的偶然,也许它仅仅只是一种巧合,羊舌食我和羊舌季夙的家眷们认为,只有这条峪道,只有这座山峰才能救助他们,佑护他们,才能保住羊舌氏族的这条根苗。
    羊舌食我和羊舌季夙的妻子以及她的家人像野人一般在白羊峰巅的一座石龛下幸存下来,一个劫后余生的婴儿就生产在石龛下的一堆茅草上。这个石龛后来被人称为羊公石室。
    华山的野果与清泉维系了幸存者的生命,羚羊与香獐成了他们最好的邻居,为了隐姓埋名,他们便以祖宗封地“杨”为其姓氏,复姓羊舌二字从此被深深地埋在心底。中国历史上的杨姓大族便从这个石室里绝处逢生、命系一脉以至发展到枝繁叶茂的今天。
    一只小鸟飞过也不能不留下影踪。最初,樵夫发现,峪道蜿蜒的山路上有了躲躲闪闪的人影;药农也听见山上石龛下有了孩子的哭声;白羊峰巅上四时八节有了飘移不定的灯火;峰上石洞中有了藤蔓编就的吊榻……于是,峪外的人争相传告:白羊峰上有了活神仙。
    年深月久,等这段神乎其神的传闻像风一样悄悄刮过,山上的活神仙便与峪外的红尘中人有了来往。随着星移斗转,春秋更递,羊舌季夙的儿子——杨道的家族也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悄悄地繁衍壮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道生杨忠,杨忠生杨业,杨业生杨赞,杨赞生杨祺,杨祺生杨羡,杨羡生杨惠,杨惠生杨元,杨元生杨温,杨温生杨志,杨志生杨章,生生不灭,如此这般整整经历了11代150多年,木易杨氏的家族终于在华山的佑护下重新振作了起来。
    当历史留下的创伤慢慢平复,心中的隐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散之后,杨氏家族中那些不甘寂寞之人,不愿再把山林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天地了。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想过一种常人的生活,于是便在三家分晋后于魏国的阴晋邑附近今华阴市区东置田买产,安营扎寨,为了不忘自己公室贵族的出身,他们把新建的城堡命名为晋公子宫。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子孙也胸怀大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便努力跻身仕途,如杨祺曾为周元王姬仁的司马。杨羡为周考王姬嵬的左将军。杨惠为周威烈王姬午的大夫。杨元为周安王骄的左庶长。杨志为周显王姬扁的左将军。但是杨氏家族中更多的成员则远离朝廷,远离政治,在华阴这片肥沃的热土上躬身勤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无闻的繁衍着子孙,延续着生
命。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把自己彻底融进了山林,成为华山的高道名隐,如修羊公、和后来的杨硕、杨集、杨伯丑……
羊舌食我、羊舌季夙的多数子孙在隐居山林的近200年间,把勤于躬耕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到了战国末年,自杨道起,杨氏的第十一代孙杨章及其子孙昂首阔步地迈向仕途。从此,华阴杨氏便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西汉封侯拜相。杨章在战国时期跻身仁途,曾担任行将衰亡的周王朝周慎靓王姬定的左将军。其长子杨苞担任过分晋而国的韩国襄王的将领,守卫修武今河南获嘉县一带,他的后裔便在当地繁衍下来。二子杨郎西仕于秦,被封为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君,后裔也留居临晋。三子杨款随次兄仕秦,官属上卿,他的子孙就留在华阴。
    杨款长子杨硕,字太初,生于战国末期,秦王政三年随父定居华阴,隐身仙峪石室,潜心钻研天文。秦始皇登帝位后,五次征诏不赴。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驻军灞上,聘他从军征战,西汉立国后封为太史。硕有八子,皆为汉室有功之臣。
其中以六子杨喜最为著名,他的发迹便是弘农杨氏郡希望的开端。
    杨喜,字幼罗,曾官居汉高祖时郎中骑都尉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又执掌宫中更值宿卫负责宫中夜间安全的武官,后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封赤泉侯。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述,当年汉高祖刘邦麾下千余人马追楚霸王项羽至乌江岸边,其中就有郎中骑都尉杨喜。项羽知自己在劫难逃,便对逃出重围的二十骑将说:“我自起兵到今,转眼八年,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所向披靡,所击必破,没有一次失败,因而称霸天下。今日被困此间,想是天欲亡我,并非我不能战斗啊今日,我已自决一死,愿为诸君再战,而且要三战三胜,为尔等杀出一条突围之路,使诸君知我善战,以免把楚军的灭亡归罪于我。”言毕,项羽把二十八骑分为四队,与汉兵相向。东边一汉将不知死活,来捉项羽,项羽大呼一声,挺戟驰前,猛力戳去,汉将不及躲避,中戟身亡。如此三战,连胜三回,骑将杨喜,上前追赶,项羽回头一喝,人马惧惊,向后退去数里。项羽问身边骑将:“我的本事如何”部骑皆拜伏道:“正如大王所言。”
    项羽与骑将突围来至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渡过乌江,项羽回答说:“天已亡我,何必再渡。况且今日一败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江东父老”此时汉兵又从后面追来,项羽跳下马,将马托于亭长,又命部骑皆下马步行,各持短刀迎着汉兵,乱削乱劈,连毙汉兵数百人,项羽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他认得走在汉兵最前面的他的旧友吕马童,便说:“我闻汉王悬有赏格,得我首级,赐千金,封邑万户,我今日就把这个人情送于你吧”说毕,用剑自刎。于是汉将便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夺项羽肢体。王翳取其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块儿。回到汉营,刘邦言其五人追杀项羽有功,各自封侯,杨喜被封为赤泉侯属地为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从杨喜历经杨敷、杨胤三代,自汉武帝刘彻到汉宣帝刘询年间,华阴杨氏中又出现了两位政治舞台上不容忽视的人物——杨敞及其次子杨恽。
    杨敞是杨胤的长子,字君平。《汉书·杨敞传》记述,他为人谨慎,办事小心,深得大将军霍光厚爱,官至宰相,又封安平侯。他的妻子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杨敞在任期间,与霍光、田延年等忠臣上言直谏,废黜了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昌邑王,稳定了汉家社稷。
    杨敞的次子杨恽,字子幼,为司马迁外孙,深得司马迁厚爱。自幼学《太史公书》,好史学,汉宣帝时任左曹,曾因揭露霍氏谋反得封平侯,受官光禄勋。传载其平生疏财仗义,廉洁无私,但有一个缺点,专喜揭人隐私,道人过失,不肯含容,且愤世嫉俗,好发议论,言语过激,因此而屡遭贬抑,导致身亡。民间传说杨恽在遭贬回家后,广置田产,大造室宅,以财自娱,并在家中集优伶,演歌舞,其声缠绵悱恻,这就是华阴亚军胡曲牌即眉户戏的源头之一。又传杨恽在收藏和保管司马迁《史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敞长子杨忠,继承了杨敞的爵位。杨忠子杨谭袭封安平侯,然而于由叔父杨恽的株连,被夺去爵位,削官沦为平头百姓。
    杨氏家族经此家祸,政治地位受到很大影响。于是,族中有识之士认识了政治的残酷,又一次远离朝廷,在走向土地的同时,开始向文化领域进军,杨谭子杨宝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对经学的钻研和所取得的成就,为子孙在东汉时蝉连四代太尉做了思想与才能方面的铺垫与准备。
    杨宝,字稚渊,由于受祖父、叔父的影响,自幼习《欧阳尚书》,隐居华山牛心峪设馆教授生徒,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由于他学识渊博,又长于经学的研究,所以杨家便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世家。汉平帝五年公元5年,王莽多次征诏,遁逃不就。汉光武帝即位后,派公车来迎,依然谢绝。79岁时寿终华阴,被封为靖节先生。
东汉四世三公。由于杨宝的言传身教,其子杨霖、杨震、杨霆也都子承父业,诗礼传家,不仕朝廷。后来,长子杨霖从教去了四川成都,三子杨霆从教去了四川万县,惟有二子杨震留在了华阴。民间传说,杨宝年幼时间在华山牛心峪救助过一只被老鹰啄伤的黄雀,而这个黄雀却是西王母的使者,为了报答杨宝的救命之恩,就送四枚白玉环给杨宝,并说白玉环能让杨宝的子孙洁白如玉,位极三公。如此美丽的传说,不仅使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结草衔环的成语典故,而且成就了杨氏族史四世三公的一段辉煌历史。
    四世三公的第一世由杨震开始。
    杨震,字伯起。承父祖遗风,少而好学穷究典籍,成为当时著名学者。他在华山牛心峪设馆授徒,从者如市,被誉为“关西孔子”。五十岁时,由湖城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三学馆被荐入仕途,曾担任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太仆、太常、直至人臣最高位——司徒,为三公之一,主管教化。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升为太尉,掌朝廷军事大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震出仕时间20余年,由于他恪尽职守、清廉正直、任人惟贤,无论对社稷和百姓都持有一腔忠诚,从不苟且随便,同流合污,始终以“清白吏”严格要求自己,光明正大,表里如一,因此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和厚爱。他的“暮夜却金”、“忠言上谏”的事迹千百年来有口皆碑,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今各地有关杨震风物的命名如山东昌邑县的四知台、莱州郡的四知堂、华阴的四知书院、潼关的四知村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四世三公的第二世为杨震的儿子杨秉。他是东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杨震清廉正直的品德对杨秉影响极大,史书记载他“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40岁时步入仕途,官至太尉。他和其父杨震一样,尤以廉洁无私和正直敢言称著。他“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在极其贫困之时,“并日而食却不受私谒”;“性不饮酒,又早丧妇,遂不复娶”。曾为当时酒不惑、女色不惑、钱财不惑的典范。为了社稷和百姓,他多次上疏匡裨朝政,面对奸佞的陷害、天子的处罚,面不改色,无怨无悔,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四世三公的第三世是杨秉的儿子杨赐。他是杨震孙子辈中的佼佼者。史载其“少传家学,笃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入朝为官后,敢于指斥时弊,匡济朝政,甚至有时连皇帝的错误都不放过,其慷慨激昂、无私为公的气概与杨震、杨秉如出一辙。
    四世三公的第四世是杨赐的儿子杨彪。他在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以博习旧闻,公车征诏出仕,官至太尉”。他也继承了祖辈精读博览、无私正直、恪尽职守、清廉公正的遗风。与杨震、杨秉、杨赐一样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他与残酷恶毒、显赫一时的汉献帝相国董卓为了迁都一事在朝堂上的一场唇枪舌剑,曾给中国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奸邪、不畏强暴、敢于坚持主见、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正是场震家风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杨震家族中还有长门裔孙杨奇、杨敷、杨众等也都承先祖教诲,不仅穷经博览、贯通古今、才性敏畅,而且都正直无私,爱国爱民,积极有为。如史书记载,杨奇“引经扰义,靡不条对,门徒常二百人。”更有趣的是,一次,汉灵帝问杨奇说:“我同汉桓帝比较起来怎么样”意思是想让杨奇恭维他,说他比先帝圣明,没想到杨奇却直率地回答说:“陛下同桓帝相比,就如拿虞舜同唐尧相比”。因为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上,尧的地位比舜高。杨奇的回答使汉灵帝心中很不高兴,说道:“你脖项硬直,不肯向权贵低头,真正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会把大鸟招到墓前。”
    总之,东汉以杨震为代表的杨氏四世三公无论在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被后世评论家誉为东汉士大夫精神领袖。汉末大儒孔融赞杨氏“四世清德,海内所瞻”;魏文帝谓杨彪“乃祖以来世著名绩”;西晋史学家华峤曾说,东京杨氏、袁氏指袁安祖孙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而能守家风,为世所贵则不及杨氏也。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唐太宗李世民巡游经过杨氏墓地,亲自撰文祭奠。仆射房玄龄言杨震“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这些都是对杨氏的辉煌业绩及精神品格最中肯、最公正的评价。杨氏先祖若灵魂有知,当含笑九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继西汉华阴杨氏封侯拜相、东汉华阴杨氏四世三公的辉煌岁月之后,杨氏子孙在朝廷及地方居官任职者甚多,其家族也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当地的王公显贵,为世人所敬仰。因为当时华阴属弘农郡管辖,因此从华阴走向各地的杨氏便称弘农为杨氏郡望。虽然在汉之前,杨姓族人的分支已走向全国,但哪一支也不能与华阴杨氏相比。致使后来一些不明故里的杨姓人,也都纷纷争相归认于弘农华阴杨氏名下。
    为了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沼的先祖杨震,从华阴走出的杨氏便以四知堂为号,来表明自己同杨震的血缘关系,也作为同其他杨氏分支的区别。汉魏以后,四知堂的杨氏都向哪里发展与分流呢
    一、分掌军国大权的“西晋三杨”
    西晋三杨是指在晋武帝时期作为皇家外戚的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他们辅佐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分掌军国大权,势倾天下,时有“西晋三杨”之称。
    东汉末年,尽管太尉杨彪及其子杨修或因品德高尚,或以才华过人,都是天下士人仰慕的典范,但由于二人不愿意依附于新出的权贵曹操,结果杨修被杀,杨彪被罢官回家。他们的遭遇,不仅使四世三公的嫡系子孙受到了牵连,而且也影响了族内旁系子孙在仕途上的发展。所以曹魏当政的公元220到公元265年间,杨氏数代子孙都壮志难酬。虽然有的也在朝廷或地方任职,但大多都不能得到重用。直到司马氏代魏建晋的武帝时期,杨骏、杨珧、杨济兄弟才因家族中的两位女流跻身朝廷。
    杨骏、杨珧、杨济兄弟本是杨震五子杨奉的裔孙。杨奉在东汉献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年间任兴义将军、车骑将军等职,因与曹操有隙,南奔投靠袁术。
杨奉的长子名杨敷,字康锡,其笃志博闻,曾任朝廷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等职。当时人对他评价极高,认为惟他能继承祖辈的业绩,然而他却辜负了时人的希望,年纪轻轻便因病去世。杨敷有两个儿子,长子杨纂继承父业,为时所重。纂子杨品仕魏为中大夫。
    杨众为杨敷次子,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曾以谒者仆射通接宾客的近侍,掌管迎来送往礼仪及奉诏出使事宜随汉献帝入关,后迁御史中丞。及献帝东还时,夜走渡河,杨众与从兄杨彪等率百官步从,跟至太阳山西晋城后升任侍中。建安三年公元198追前功封亭侯。
    杨众有四子:杨炳、杨骏、杨珧、杨济,除杨炳早逝外,其余三人皆为晋武帝重臣。
    杨炳,字文宗,杨震的七世孙。因祖先四世为三公,门第显赫,故曹魏末年,大臣司马昭为子司马炎聘杨炳女杨艳为妻,这是司马氏想通过联姻来提高门第的表现。由此杨炳曾被任命为魏通侍郎,袭封亭侯。去世后又以皇后之父追赠车骑将军。杨炳女杨艳,史载其幼年丧母,在舅父家长大成人。相传其舅母仁爱贤淑,为了养大杨艳,把自己的儿子托付别人抚养。杨艳长大后才回杨家随继母段氏生活。史书还记载杨艳从小聪明绝世,天生丽质且善于书画,有个善于相面人说她“后当极贵”,故司马昭为其子聘为妇。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逼魏主禅位,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杨艳被册封为武元皇后。由于其子司马衷性颇愚钝,为了能保住他的太子地位,杨艳三十七岁病逝时曾哭求司马炎将从妹、也就是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纳入后宫,她就是司马炎咸宁二年公元276册封的武悼皇后。杨氏一门两位皇后,为杨氏家族在西晋的得势与显赫创造了条件,于是“西晋三杨”脱颖而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杨骏,字文长,少时因是公家大族的后裔被封为高圣今陕西高陵县令,又先后在骁骑、镇军二将军府中任副职,晋立国后因是武悼皇后的父亲位居人臣之上。先由镇军将军迁车骑将军,又被封为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侯。
    晋武帝司马炎自太康年公元280后,因天下太平,便不复留心国事,惟沉溺于酒色之中,甚而将后宫充至万人,嫔妃数千,整日宣淫,不理朝政。杨骏兄弟三人皆得宠进朝辅政,其贵显无比,势倾天下,时人称为“三杨”。司马炎只顾享乐,军国大事都交于“三杨”办理。而杨氏兄弟也尽心竭力,抚外安内,使西晋统一南北后,一度也曾呈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全国户口增加,劳动人口复归土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小康景象。可见,在西晋开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三杨”是具有巨大的治国功绩的。及至晋武帝病重卧床不起时,还遗诏对杨骏兄弟鼎力辅佐朝廷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言杨骏“经德腹哲,鉴识明远”,著伊尹与霍光。
    武帝驾崩,为了外孙司马衷的帝王位置不落入他人之手,杨骏受托当朝理政,甚至在武帝出殡的那天,六宫都去送葬,而杨骏却不下殿,还调遣武贲百人在殿前护卫自己,使朝野议论纷纷。至此,杨氏兄弟与皇室司马氏家族的矛盾便愈演愈烈。
    司马衷虽痴呆不敏,可其妻贾南风却凶悍而多机谋,且通谋略。在她为太子妃时就对杨皇后不满,更对杨骏总揽朝政、遍树亲党而恨之入骨。于是在晋惠帝永平元年(公元291),贾后暗结司马玮等人,密谋杀害了杨骏及其亲党,并灭其族,改元元康,废太后杨氏为庶人,次年又将其害死。杨氏家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死伤者数千人,成为西晋历史上一起特大的冤案。
    三杨中的杨珧、杨济也在劫难逃。杨珧,字文琚,杨骏弟。历官尚书令,卫将军。他虽以侄女及兄长贵显,但论品行与才学,其声望则高过杨骏。他深知不可以权宠自居,便多次向武帝请求退职,却没有获准。他自信自己有先见之明,当初武帝立杨芷为武悼皇后时,杨珧曾上表说,历观古今,一族出两位皇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难免不遭覆族之祸。他请求将他的预见写到纸上,藏入宗庙,如果以后他所预见的事发生,请皇帝以此作为凭据免去他一家的祸患。这时朝廷一个官员也上书说:“王莽五公,兄弟相代。今杨氏三公,并在太位,天而变屡见,臣窃为陛下忧之。”此言令杨珧更为担心,为了逃避可能发生的灾难,他坚持上书,固执地请求退隐。武帝相劝不下,只好应允了他的请求,赐钱百万,绢五千匹,让他解甲归田。怎知他虽身已退隐,心却难耐寂寞,晚年时又与朋党相合,牵连进齐王攸一案,临刑前称冤,然为时已晚。因贾氏族党视诸杨如仇,催促行刑者立斩,时人莫不嗟叹。
    杨济,字文通,杨骏弟。曾任镇南、镇北将军,后迁太子太保、太傅。因其武艺高强常伴随武帝郊外游猎,很受武帝器重。他与兄杨珧同对杨家在朝廷的势重与显赫感到忧虑,认为“盈满必亏,恐为家祸”,数次劝杨骏行事处世不要引起朝野怨愤,却遭到了杨骏的斥责和疏远。难发的那天晚上,贾后召济进宫,济知道事情不妙,对部下裴楷说:“我该如何是好?”楷说,你身为太保、太傅,东宫召见,不能不去。杨济平日好施,跟随他的人都与他投缘,而且那些人都是秦中壮士,箭艺高强,百发百中,想去搭救他逃离,可见他已经入宫,只有叹恨而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作者:本站 编辑:秦人
渭南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渭南市旅游景点:唐文宗章陵 渭南市旅游景点:唐顺宗丰陵 渭南市旅游景点:唐代宗元陵
渭南市旅游景点:唐中宗定陵 渭南市旅游景点:北周文帝成陵 渭南市旅游景点:西魏文帝永陵
渭南市旅游景点:王翦墓 渭南市旅游景点:铁佛寺铁佛像 渭南市旅游景点:永丰烈士陵园
渭南市旅游景点:龙首坝 渭南市旅游景点:李思训墓 渭南市旅游景点:渭南旅游精选线
渭南市旅游景点:唐懿宗简陵 渭南市旅游景点:武庙 渭南市旅游景点:清代考院
渭南市美食 更多
渭南市美食:渭南水晶饼
渭南市美食:牛羊肉泡馍
渭南市美食:渭南水 渭南石子馍
澄城油轮 澄城三翻饼
渭南牛羊肉泡馍 渭南水盆羊肉
渭南蒲城椽头蒸馍 渭南合阳踅面
渭南大荔带把肘子 渭南大荔枣肉沫糊
渭南大荔炉齿面 渭南潼关鲇鱼汤
渭南韩城羊肉饸饹 渭南美原酥饺
月牙烧饼 渭南市美食:富平太
琼锅糖 渭南市美食:牛羊肉
渭南市美食:水盆羊 渭南市美食:合阳踅
渭南市特产 更多
·渭南特产:孝义甜桃 ·渭南特产:华山人参
·渭南特产:富平双合 ·渭南特产:大荔金丝
·渭南特产:合阳铃铃 ·渭南特产:沙苑马牙
·渭南特产:白水石头 ·渭南特产:渭南手指
·渭南特产:大荔黄花 ·渭南特产:华山灵芝
·华山参 ·渭南特产:华山细辛
·渭南特产:“大红袍 ·富平羊奶粉
·富平合儿饼 ·金丝蜜枣
·苹果脯 ·铃铃枣
·手指杏 ·渭南特产:赤水大葱
推荐信息  
最新更新  
·渭南传说典故:渭 南 八 景
·渭南传说典故:渭 南 新 八 景
·渭南传说典故:渭南临渭区八景
·渭南传说典故:渭南临渭区八景诗
·渭南传说典故:下圭阝八景
·渭南传说典故:下圭阝八景诗
·渭南传说典故:朝邑十二景
·渭南传说典故:“九龙”八景诗
·渭南传说典故:赵渡四景
·渭南传说典故:蒲城八景诗三首
·渭南传说典故:洛河龙首坝八景
·渭南传说典故:韩城龙门八景解
·渭南传说典故:韩城龙门八景诗
·渭南传说典故:西龙门八景解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传说典故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gush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