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建国前,市卫生局统管全市卫生事务,区公所没有卫生行政机构。1949年6月,域内的西安市三区、六区人民政府设文教卫生科。1951年12月,三区将文教卫生科改为文教科,卫生业务由新组建的西区卫生事务所担任。1953年西安市六区成立卫生所,承担疫苗接种,消毒防疫及门诊治疗业务。1955年1月,西安市三、六区合并成立莲湖区后,8月设第七科主管卫生,编制6人。1956年7月改称卫生科。1960年5月莲湖区并入阿房区,区设卫生局。由原莲湖区所辖的青年路、北院门、庙后街三个城市公社组成的莲湖人民公社(也称大社)设卫生科,编制5人。1962年7月,随莲湖区建制恢复而恢复卫生科,编制9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卫生科行政机构瘫痪。1968年7月成立卫生科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2月改为卫生系统革命领导小组,1971年8月恢复区卫生科,1978年4月改为卫生局。
莲湖区卫生局设办公室、业务科、人事科、中华医学会办公室、区公疗办公室、区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至1993年12月,区卫生局有局长1人,干部10人。区卫生局主要领导区属卫生医疗机构,对驻地设50张床位以下的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对域内社会办医和个体诊所审核发给行医执照,监督其业务;对医药经营单位审核发照;对医药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区属单位的公费医疗审批和域内爱国卫生运动日常工作。
药品生产管理
建国前,民间治病多系中医中药,丸、散、膏、丹多由中药店自制。民国27年(1938),西安华西制药厂由太阳庙门迁入香米园,主要生产早发夕安、早发大安、盘尼西林、各种注射药及脱脂纱布、绷带布等,成为域内西药生产最早厂家(建国后,1956年该厂并入西安制药厂)。
1949年,西安解放后,西北人民制药厂迁入西关南火巷。1952年,迁入汉城路新址。次年8月改名为陕西省西安制药厂。1958~1966年间,莲湖区先后成立了3家区属制药厂,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妇幼药厂、大庆制药厂、大兴制药厂。1972年,西安长城制药厂由长安县迁入红庙坡。1993年底,莲湖区内共有5个制药厂,其中区属3家,驻区2家。
陕西省西安妇幼药厂 1958年成立。主要产品有维生素C、肌苷等针剂(年产1亿支)、胃复安、阿苯等片剂(年产6亿片)、氟哌酸、脑复康等胶囊剂(年产2000万粒)等五大制剂型120余种产品。
西安大庆制药厂 1965年建厂。主要产品有肌苷口服液(年产1000万支)、肌苷片(年产6000万片)、天麻蜂乳(年产10万瓶)、胖得生(年产150万盒)等。该厂1983年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91年获国家“质量检测先进集体”称号;1991~1993年,连续三年获西安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西安大兴制药厂 1966年建厂。主要产品有甲醇钠(年产2000吨)、非那西丁(年产100吨)等。产品主要供应西安制药厂、西北合成制药厂、山西大同药厂、太原制药厂、汉中生化制药厂等大中型企业。
陕西省西安制药厂 1938年建厂,1949年迁入域内。可生产10多种原料药及片剂、冲剂、水针、粉针、胶囊等100多种制剂产品。主要产品有盐酸四环素(年产600吨)、红霉素(年产40吨)、痢特灵(年产500吨)、洁霉素(年产13吨)、维生素B2(年产12吨)、葡萄糖(年产3000吨)、D~异维生素C钠(年产150吨)、红霉素琥珀酸乙醋(年产5吨)及各种片剂24亿片、水针1.2亿支。粉针红霉素和维生素B2获国家医药总局和省优产品奖。四环素、红霉素、维生素B2、痢特灵等药出口美、英、法、德及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西安长城制药厂 创建于1970年11月,1972年迁至域内红庙坡69号。已具备年产水针剂1亿支、片剂5亿片和一定规模的中药提取能力。1981年试制成功A型复方硫酸钡,填补了陕西省空白。1990年,硫酸钡混悬剂通过了国际标准验收。先后有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强力解毒敏针、氟哌酸胶囊等11种产品分别获省优和其它奖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