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宁强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宁强县大事记(先秦——建国前)(1)

2012-6-17 19:32:01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先秦及秦(前337~前207)
    周显王后期(前337~前321)
    今县境属蜀国北缘葭萌辖地,金牛道所经之东北地段。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其道,遂凿5头石牛,日置金于牛尾下,诡称石牛能屙金。蜀王信以为真,遣使向惠王请求石牛,惠王允诺,蜀王招募5壮士卒千人,拖牛开道,从南郑(汉中)直达成都。其道因名“金牛道”或“石牛道”。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
    时当秦惠王更元九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从金牛道伐蜀,战于葭萌。冬十月,蜀灭,县境始归秦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秦以全国为36郡。县境大部属汉中郡,县西一部属氐羌。
    汉(前206~220)
    高祖元年(前206)
    正月 刘邦为汉王,统领巴、蜀、汉中,定都南郑,县境属领。
    高祖五年(前202)
    县境南属广汉郡之葭萌,北属武都郡之沮县。
    王莽地皇元年(20)
    秋 大雨60余日。
    更始元年(23)
    绿林军立刘玄为汉帝。时公孙述据蜀,阳宗成等起兵攻打汉中以响应,公孙述遣使迎成等经县境入蜀。
    建武元年(25)
    四月 公孙述在成都即帝位,号成家,改元龙兴。县境属成家。
    建武二年(28)
    春 延岑围南郑,汉中王刘嘉败走,岑遂据汉中,进兵武都。公孙述遣将侯丹取南郑,刘嘉收残部从武都南击侯丹,败还。从而,县境连遭兵扰。
    建武十一年(35)
    汉将来歙、盖延攻克陇右,从北而南,大破蜀军。县境尽入汉版图。
    元初元年(114)
    羌豪号多与诸羌抄略武都、汉中,汉中五官掾程信率郡兵与巴郡板盾蛮共同击败号多。县境遭兵燹。
    初平二年(191)
    益州牧刘焉以五斗米教首领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合兵攻取汉中。县境尽归刘焉控制。
    建安六年(201)
    张鲁占据汉中,以鬼道教民,威信一方,朝廷力不能制,遂任鲁为镇民中郎将及汉宁太守。县境为张鲁辖域。
    建安二十年(215)
    三月 曹操率军击张鲁,七月,曹军至阳平关(今勉县老城),不久,张鲁归降。县境遂属曹操控制。
    夏 汉水溢,漂6000余家。
    建安二十三年(218)
    四月 刘备率部经县境进军汉中,屯阳平关(今勉县老城),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备攻之不克,急书发益州兵。时县境地处前沿,男战女运,兵徭甚繁。
    建安二十四年(19)
    八月 大霖雨,汉水溢。
    三国(220~265)
    蜀汉章武元年(221)
    四月 汉中王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建立蜀汉政权,改元章武,县境尽入版图。
    蜀汉建兴八年(230)
    秋 大雨30余日,水涨山崩,栈道断绝。
    蜀汉延熙七年(244)
    三月 魏大将曹爽发兵10余万入汉中,蜀汉守军不满3万。闰三月,后主遣大将军费祎督诸军经金牛道北救汉中。
    蜀汉景耀五年(262)
    司马昭计划大规模攻打蜀汉。姜维表奏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阳安关即今阳平关)
    蜀汉景耀六年(263)
    秋 钟会以护军胡烈为先锋,攻阳安关口。蒋舒开城投降,傅佥格斗而死。钟会闻关口攻克,长驱而前,大得库藏积谷。县境尽属魏领。
    西晋(265~316)
    咸宁三年(277)
    秋 梁州暴雨,洪水相继,死人300余,伤秋稼。
    元康八年(298)
    关中连年饥馑。略阳、天水等6郡民流移就食,入汉川者数万家。巴氐首领李特兄弟常营护赈救之,深得众心。后朝廷准许流民入蜀就食。由是,流民经县境络绎入蜀,散在梁、益,不能禁止。
    太安元年(302)
    李特自称大将军、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县境属领。
    永兴元年(304)
    十月 李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兴,县境归辖。
    十二月 李雄遣太尉李离率军越金牛,伐汉中。
    光熙元年(306)
    六月 成都王李雄即皇位,改元晏平,国号大成。
    永嘉二年(308)
    冬 成国平寇将军李凤屯晋寿。经县境屡伐汉中,民遭兵荒。
    永嘉三年(309)
    夏 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
    东晋、十六国(317~420)
    太宁三年(325)
    四月 梁州(今汉中)自正月至是月大旱。
    咸康四年(338)
    四月 成国汉王李寿反戈攻克成都,废大成皇帝李期,即皇帝位,改国号曰汉。
    八月 蜀中久雨,百姓饥疫。
    永和三年(347)
    三月 晋安西将军桓温率兵灭成汉,县境复归晋。
    十二月 晋振威将军萧敬文反,杀征虏将军杨谦自称益州牧,攻取巴西,通于汉中,县境归领,未几被讨平。
    宁康元年(373)
    冬 秦王苻坚攻取梁、益二州,县境遂属前秦。
    太元九年(384)
    冬 秦梁州刺史潘猛弃汉中,奔长安,县境复归于晋。
    元兴二年(403)
    十二月 桓玄称帝,国号楚。
    元兴三年(404)
    二月 桓玄以桓希为梁州刺史,县境归楚。
    六月 晋毛琚遣将攻汉中,斩桓希,自领梁州,县境复归晋。
    义熙元年(405)
    蜀中乱,汉中空虚,氐王杨盛派遣平南将军杨抚占据汉中,秋七月,杨盛投降于后秦,县境属后秦领。
    义熙三年(407)
    四月 氐王杨盛复通于晋,县境复归晋。
    南北朝(420~589)
    永初元年(420)
    六月 宋王刘裕代晋,国号宋,县境归宋。
    宋元嘉十年(433)
    氐王杨难当受魏封,大举进兵袭击梁州及晋寿等地,占据汉中,县境始属魏。
    宋元嘉十一年(434)
    二月 宋梁州刺史萧思话击败杨难当的守将赵温等,收复汉中,设防于葭萌水(今白水关),县境复归宋。 宋元嘉十八年(441)
    十一月 氐王杨难当倾国入侵蜀土,遣将苻冲出东洛以抵御梁州兵(东洛在晋寿界)。宋梁、南秦二州刺史刘真道击杀苻冲,难当攻克葭萌,县境战乱。
    宋元嘉二十年(443)
    三月 杨文德举兵据县境之白崖(胡三省注:白崖在大安军东北八十里处)。夺取各军事据点,宋封杨文德为武都王。
    齐建元元年(479)
    四月 齐王萧道成代宋,国号齐,县境归齐。
    齐建元二年(480)
    夏 晋寿民李乌奴降而复反,数次偷袭梁州,在县境遭梁、益二州兵腹背夹击,退保武兴(今略阳)。
    梁天监元年(502)
    四月 梁王萧衍代齐,国号梁,县境归梁。
    梁天监四年(505)
    汉中太守夏侯道迁叛梁降魏,二月,魏主遣邢峦率兵至汉中,攻破诸城防,县境入魏。
    梁天监十四年(515)
    梁帝遣宁州刺史任太洪北征,击破魏东洛、除口二守(除口在今阳平关一带,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册36~37图)。
    梁天监十五年(516)
    夏 梁将张齐率部3万与魏军战于葭萌,大破之,越县境,北围武兴。魏傅竖眼将兵3000迎战,九遇皆捷。张齐退保白水,白水以东民皆安乐。
    梁大同元年(535)
    十一月 梁北梁州刺史兰钦引兵攻南郑(今汉中),魏梁州刺史元罗举州降,县境遂复入梁版图。
    梁承圣元年(552)
    四月 梁潼州刺史杨乾运北上援梁秦二州刺史萧循,兵入县境,魏大将军达奚武迎战,大破乾运于白马(今勉县老城),擒梁平北府司马刘璠于嶓冢。
    五月 箫循降魏,达奚武获男女2万口而还,于是,剑北皆入于西魏。
    陈永定元年(557)
    正月 宇文觉代西魏而立,即天王位,国号周,县境属周。
    十月 周丞相杨坚令梁睿将兵20万发汉川,越县境,夺关斩将,西讨王谦(北周益州总管)。
    隋(581~618)
    开皇元年(581)
    二月 杨坚代周,国号隋,县境属隋。
    大业十一年(615)
    冬 城父县朱桀亡命为盗,自称迦楼罗王,聚众10余万,引兵转掠荆、沔及山南郡县,所经之处生灵涂炭。
    唐(618~907)
    唐武德元年(618)
    十月 羌豪旁企地帅其众数千叛,入南山,出汉川,经县境,所过杀掠,行至始州(今剑阁县)败亡。
    武德三年(620)
    分利州之绵谷县置金牛县,治通谷镇(今大安镇),属褒州。此为本县境内设县治之始。
    武德四年(621)
    分利州之绵谷县置三泉县(治今广元三潭一带),同时在县治所置南安州,并在今县城东罗村坝乡古城村筑城置嘉牟县。
    武德五年(622)
    梁州野蚕成茧,百姓采集利用。
    武德八年(625)
    废南安州,省嘉牟县入三泉县,隶利州;废褒州,金牛县属梁州。
    贞观元年(627)
    朝廷以州县数倍于前朝,民少吏多,思革其弊;二月,命大加并省,根据山川形势,分为10道,县境属山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
    分全国10道为15道,山南道分东、西两道,三泉县、金牛县均属山南西道。
    天宝元年(742)
    三泉县自故县移至东北120里沙溪之东(即今阳平关之擂鼓台)改属梁州。
    至德元年(756)
    六月 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六军护送经县境入蜀。
    秋 杜甫自秦州越秦岭经县境入蜀,并留有诗篇传世。
    宝应元年(762)
    时蜀中新乱,山贼塞道,剑南节度使严武奏请将军崔旰为利州刺史,将其讨平。
    宝历元年(825)
    省金牛县入西县(今勉县),自武德三年(620)置金牛县,共历205年。
    中和元年(881)
    正月 僖宗从兴元(今汉中市)出发经县境赴成都。
    光启二年(886)
    三月 僖宗自关中复至兴元,遣王建率部驻守三泉(时属兴元府),并遥领壁州刺史,将帅遥领州镇自此始。
    光启三年(887)
    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嫉妒王建骁勇,王建听从部下建议,召募溪洞酋豪,有众8000人,沿嘉陵江而下,袭州拔镇,军势日盛,致使守亮不能控制。
    天复二年(902)
    七月 王建请求借道兴元以援助朝廷平叛,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派兵在三泉设防抵御,王建令西川前锋将王宗播来攻,连破金牛、黑水、西县、褒城4寨。
    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开平元年(907)
    九月二十五日 蜀王王建即皇帝位于成都,国号大蜀,县境归蜀。
    后梁乾化元年(911)
    十一月 蜀将王宗弼败歧王李茂贞兵于金牛,攻破16寨,俘斩6000余人,擒其将郭存等。
    后梁贞明六年(920)
    八月 蜀主王衍发成都,九月,过三泉,抵安远城(今勉县老城),冬返。
    后唐同光三年(925)
    春夏大旱。自六月廿七日雨,罕见日星,百川皆溢,凡75日方晴。
    十月 唐军大举伐蜀,排阵斩斫使李绍琛战蜀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三招讨于三泉,蜀兵大败,斩首5000级,余众溃走,又得粮15万斛。蜀主令斩王宗勋等三招讨于利州,县境尽入唐版图。
    后唐天成元年(926)
    正月 孟知祥就任四川节度使,择廉吏使治州县,蠲除横赋,安集流散,下宽大之令,使民更始,悉平群盗。
    后唐长兴二年(931)
    枢密使安重诲讨伐四川,日驰数百里,藩镇获悉无不惶骇,二月,重诲至三泉,奉诏亟归。
    后唐清泰元年(934)
    正月 孟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建后蜀。四月,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讨潞王自凤翔败归,与武定(今洋县一带)节度使举两镇之地降于蜀。兴州刺史刘遂清悉集三泉、西县、金牛、桑林的戍兵归洛阳,县境及散关以南城镇悉为蜀有。
    北宋(960~1127)
    乾德二年(964)
    宋太祖命王全斌伐蜀。十二月,全斌先锋将史延德与蜀保正、李进等战于三泉,大败蜀兵,擒保正及李进等,获粮30万斛。蜀主烧绝栈道,退保葭萌,宋军乘胜追击,攻破大漫天寨,擒寨主。三泉监军刘延祚等引兵迎战,三战三败,县境尽归宋。
    乾德三年(965)
    正月 蜀后主孟昶降宋,宋敕蜀辖境免除乾德二年欠租,今年夏税减半,废除一切苛捐杂税,降低盐价,赈济贫困,发还被虏掠牲口。
    乾德五年(967)
    五月初二 诏兴元府三泉县直隶京师,开我国中央直辖县之先例。
    开宝元年(968)
    西川及山南诸州,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多分家别居。六月十一日,传诏曰:“人伦以孝慈为先,家道以敦睦为美。矧犬马而有养,岂父子之异居。伤败风化,莫此为甚。应百姓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无得别籍、异财。长吏其申戒之。”违者依律论处。
    淳化五年(994)
    正月 吏部尚书宗琪向皇帝上书言:“三泉、西县、兴、凤等州县并为要冲,请选有武略重臣镇守之。”帝准奏,令李继隆、王继恩相机而行。
    淳化间,三泉县令钱泳,始辟三泉龙门洞为游宴之所。
    至道二年(996)
    以三泉县建大安军。
    至道三年(997)
    废大安军为三泉县,直属京师如故。
    宝元二年(1039)
    两川自夏至秋不雨,民大饥。
    庆历年间(1041~1048)
    始建儒学于羊鹿坪(今县城所在地)。
    宣和四年(1122)
    十二月 眉山苏东坡之族孙苏在廷应三泉县令李山甫邀请,撰书《龙洞记》,盛赞三泉龙洞之自然景观,为本县今存最早之碑刻。
    南宋(1127~1279)
    绍兴三年(1133)
    二月 金人长驱兵进洋、汉,宋经略使刘子羽焚兴元,退保三泉县。时金将撤离喝率军至金牛镇(今大安镇),子羽从兵不满300,于潭毒关修筑壁垒。子羽据胡床坐垒口,镇定自若,敌人见状,疑有埋伏,遂退兵。
    六月 川陕宣抚司以三泉县为大安军,以武臣种友知军兼县事,文臣为判官兼县丞。
    绍兴八年(1138)
    七月 吴玠行至大安军,妇人小儿千百饥饿者,拥于马前,恳求呼号,吴玠大怒曰:“吾当先斩勾光祖,然后自劾以谕汝辈。”光祖时为利州路转运副使。
    绍兴十二年(1142)
    自去岁议和后,川陕宣抚司及右护军分屯三边与沿流10郡。大安军驻军2000余人,又置烽燧4路共162烽,早晚举烟火,传报平安。
    绍兴十四年(1144)
    九月十三日 诏分利州为东西两路。兴元府、利、阆、洋、巴、剑、大安军7郡为东路,治兴元府。
    绍兴十六年(1146)
    在今大安镇修玉皇观,后更名妙相观。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六月初八 汉沔及大安军大雨,漂没民舍,冲塌桥栈,死者甚众。
    十二月 知兴元府姚仲,奏请从兴元府、洋州、大安军各县,抽调保丁,备船运军粮,以防金人毁盟。
    乾道四年(1168)
    时兴元、洋州、大安军籍义士(地方武装)共2.3万人有余。
    乾道八年(1172)
    陆游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幕府襄理军务,数经三泉县,留有诗章多篇。
    淳熙三年(1176)
    夏 汉中旱。
    淳熙十二年(1185)
    去冬至今春二月不雨。兴元府旱尤甚。
    淳熙十三年(1186)
    十二月 利州路饥。赈之。
    绍熙二年(1191)
    五月 大安军发大水。
    开禧元年(1205)
    七月 利州郡县霖雨害稼。
    开禧二年(1206)
    三月 以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宣抚副使。吴曦异志初萌,知大安军安丙陈《十可忧》于松。四月二十六日,吴果然反叛。
    开禧三年(1207)
    正月十五日 吴曦自称蜀王,下黄榜于成都、利州等4路,召随军转运使安丙为丞相长史,又召权大安军杨震仲,震仲不愿屈就,饮药而死,后谥节毅。
    六月 吴曦叛乱平定,安丙加杨巨源谋乱罪,械送阆州狱,途中杀于大安龙尾滩。
    嘉定九年(1216)
    二至十月 东西两川数次地震。
    嘉定十二年(1219)
    二月十四日 金人攻陷大安军。十五日,宋都统张威派石宣阻击金人于大安军。歼其精兵3000人,俘其将巴图鲁安,余部逃遁。
    闰三月二十八日 兴元军士张福、莫简作乱,以红巾为号。四月,张、莫等经三泉入利州。六月,张威执张福献于安丙诛之,不久莫简自杀,红巾军悉平。
    绍定四年(1231)
    春 汉上大饥。
    八月 蒙古拖雷长驱入汉中,分军而西,西军取大安军路,开鱼鳖山,撤屋作筏,渡嘉陵江,破城寨140座而还。
    端平二年(1235)
    十月 蒙古库端入巩昌,金总帅汪世显降,率所部与蒙古兵出征,世显遂过嘉陵江,进趋大安。
    十二月 蒙古库端入沔州,知州事高稼力战而殉,吏民议退保大安,不久蒙古先锋汪世显攻大安。宋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前往救援,部署刚毕,蒙古兵数万突至,友闻迎战,击退蒙军。
    端平三年(1236)
    九月二十八日 曹友闻与蒙古军战于大安军阳平关,战败,捐躯。
    淳佑三年(1243)
    七月 蒙古破大安军,宋忠义副总管杨世安坚守鱼孔隘,孤垒不降,力战退敌兵,诏世安就知大安军。
    淳佑十年(1250)
    四川制置使余玠数年之间在川北建城堡,筑关隘,增屯堡,一意出师。十月,玠率诸将巡边,经县境直捣兴元,大战而还。
    淳佑十二年(1252)
    二月 蒙古将汪德臣筑城沔州(今略阳),不久,又筑城利州(今广元),从此三泉县尽入蒙古版图。
    元(1271~1366)
    至元二十年(1283)
    元初,改大安军为大安州,治所移至今大安镇。本年,降州为县,属沔州辖。
    泰定二年(1325)
    汉中饥。
    泰定三年(1326)
    兴元地震。波及县境。
    至正九年(1349)
    七月 大霖雨。汉江溢。漂没民居、禾稼。
    至正二十二年(1362)
    三月初三 明玉珍称帝于蜀,国号大夏。五月,明玉珍派兵犯兴元、巩昌等路,大安县成为大夏辖地。
    至正二十五年(1365)
    二月 明玉珍遣其丞相万胜攻下兴元,县境受兵燹之扰。但由于夏主明玉珍颇尚节俭,较惜民力,使辖区连遭战乱之后,暂获粗安。
    明(1368~1644)
    洪武三年(1370)
    五月 改兴元路为汉中府,省大安县并入沔县,此为本县归属陕西之始。
    七月 夏将吴友仁发兵出金牛攻汉中。
    洪武四年(1371)
    明以汤和为征西将军,傅友德为征虏将军,率师平夏。五月,回师屯兵羊鹿坪。
    是年 陕西旱饥,汉中尤甚。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去岁阶、文二州军乱,朝廷派遣宁正为平羌将军兴师讨伐。是年正月,阶、文乱平。宁正复率兵从秦王朱樉征洮州(今临潭县)叛番,番惧而降,遂屯军羊鹿坪,并在徽州置宁羌卫。
    洪武二十九年(1396)
    二月 羌人田九成与沔县书吏高福兴,以白莲教号召民众,揭竿而起,以马面山(今县城东南)为据点,势力迅达阳平关,乘胜北攻略阳、徽州,陕蜀少数民族闻风来归。朝廷派兵进剿,义军退守后河(今金家坪乡后河村),高福兴被俘,田九成败亡马面山,义军被俘者4000多人。
    洪武三十年(1397)
    明太祖遣指挥姜观移宁羌卫于羊鹿坪,兴筑宁羌城。
    正统三年(1438)
    汉中连年旱,民遭饥馑。
    正统四年(1439)
    宁羌卫指挥胡贵、杨悰奏设卫学于城西北隅。
    景泰元年(1450)
    汉中大旱。
    成化元年(1465)
    四月 刘通、石龙起义于荆襄间。湖北流民沿汉江入陕避兵乱者颇多。卫境亦多流民。
    成化十七年(1481)
    宁羌卫指挥王暄修理卫学。
    成化二十一年(1485)
    六月初四 在宁羌卫衙南置宁羌州,辖沔县、略阳2县。州、卫并存。
    成化二十二年(1486)
    改卫学为州学。
    六月十九日 汉中府及宁羌卫地裂,或10余丈,或六七丈。
    弘治二年(1498)
    知州张简,重修州学及州署,并在五丁峡架桥培级,建造憩马亭,以利行人。
    弘治十一年(1498)
    蜀中乱民犯境。宁羌卫百户朱福为前哨,直冲敌营,中箭死,上奏朝廷赠武略将军,子升袭副千户。
    弘治十五年(1502)
    大雨伤禾,多时疫。
    正德四年(1509)
    四川蓝廷瑞、鄢本恕等,拥众数万起事,被四川巡抚林俊打败,遂自南江县越大巴山入汉中。宁羌遭兵燹,民多逃亡。
    正德七年(1512)
    蓝鄢余部再度略境,宁羌卫百户张锦领兵出击,战死。朝适赠武略将军,子宝袭副千户。
    嘉靖七年(1528)
    岁大饥。
    嘉靖十一年(1532)
    夏 汉中大水。
    嘉靖十六年(1537)
    知州王儒在嶓冢山下修建禹王庙。
    春 汉中地震,夏旱,秋雨雹伤禾稼。
    嘉靖二十四年(1545)
    知州萧玉祥重修嶓冢山下禹王庙,监察御史舒鹏翼撰书碑记。是年地震,有声如雷。
    嘉靖三十三年(1554)
    知州王一鸣创修《宁羌州志》
    嘉靖三十八年(1559)
    沔县由属宁羌州,改隶汉中府。
    万历四年(1576)
    九月初七日 大雪盈尺,田禾折坏。
    万历二十三年(1595)
    秋 淫雨为灾,禾苗不实。
    万历二十四年(1596)
    知州卢大谟扩建州学。
    万历二十五年(1597)
    知州卢大谟重修《宁羌州志》成。学正郭庆年与训导谢锡辑纂。
    天启四年(1624)
    汉中地震。
    崇祯二年(1629)
    宁羌州阳平关等地义军纷起,与毗县邻省相呼应。明陕西总兵刘应遇会合川将吴国辅进攻汉中,义军首领王大梁兵败被杀,余部退往宁羌五丁峡。四月,刘率兵进攻五丁峡,义军再战失利,撤入山中。
    崇祯七年(1634)
    略阳不属州领,归汉中府辖。
    五月 义军自四川渡利州河,屯阳平、白水诸关,官府驱民全力抵抗。义军数万进驻宁羌,三边总督洪承畴获悉,自褒城率兵西行增援。义军转战入巩昌。
    六月起,阴雨连绵40日。
    九月 陕西义军分3道征蜀:一由凤翔破汉中;一由阳平关入梓潼、剑州;一由宁羌攻广元。
    崇祯八年(1635)
    正月 张献忠一部复入汉中,占领宁羌。知州周应泰、指挥同知王履泰、镇抚曹云梯皆死于是役。
    十二月十四日 汉中义军自凤县三江口奔黑谷坝,与他处义军会于马道东沟,分为3路:一由栈道攻城、洋,入汉南;一由略阳攻阳平关;一由阶、文攻白水。
    崇祯十年(1637)
    十月初五 闯将李自成、过天星惠登相率九股联军攻克宁羌,处死宁羌卫指挥徐大行,分三道入蜀。
    崇祯十三年(1640)
    十月十七日 罗汝才会合张献忠部,过剑关、趋广元、走阳平关,欲从间道出百丈入汉中,署总兵赵光远严兵守阳平关,义军复入西川。
    崇祯十七年(1644)
    七月二十日 李自成遣马科经县境攻入四川。招降保宁一路,被大西军击败,宁羌遂归大西统辖。
    清(1644~1911)
    顺治二年(1645)
    二月 李自成部将贺珍击败大西军于汉中、褒城,败军经县境退守广元。
    顺治三年(1646)
    吴三桂合满兵自汉中经宁羌长驱入蜀。
    顺治四年(1647)
    八月 宁羌、略阳等州县,暴雨两日夜,汉水泛涨,田苗尽伤,大饥。
    顺治十一年(1654)
    五月初八日 夜,地震摇曳如荡舟,屋瓦飞落,墙垣倾塌,次日复动,余震累月不息。
    顺治十五年(1658)
    二月二十五日 清出师,分三路进取云南,吴三桂发汉中,经大安、宁羌至朝天驿,顺流击楫。
    康熙元年(1662)
    陕西全省皆淫雨,本县六月起,大雨断续60日。
    康熙八年(1669)
    汉中大水。
    康熙十二年(1673)
    十一月 吴三桂举兵反,四川巡抚罗森等响应,分道攻汉中,据阳平关。
    康熙十三年(1674)
    三月 吴三桂兵入阳平关,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自野狐岭直抵阳平关擒斩叛军数千人,阳平关收复。
    五月 都统赫业等又从汉中经宁羌抵七盘关,大破叛军于关口及中子铺。
    十月 清参将陈应奎夜袭叛军营于宁羌州,叛军大乱遁回南山。不久又掠夺略阳粮艘,占据七盘、朝天诸关,窥伺阳平关。陕西经略莫洛等回兵汉中,固守阳平关等处,后莫洛等驻宁羌,安营南教场。
    腊月初四 清陕西提督王辅臣兵叛,猝攻经略营,杀莫洛,率兵直攻沔、略。
    康熙十八年(1679)
    淫雨40日,如倾盆者1日夜,大水漂没民居。
    清宁夏提督赵良栋与平凉提督王进宝分道入蜀。良栋发兵徽县收复略阳,分遣部将进军阳平关,攻打沔县;进宝亦克凤县,平定汉中,与良栋会师宁羌,直取四川。
    康熙二十三年(1684)
    知州郭景泰改建州学。
    康熙三十七年(1693)
    长沙知县刘擢升宁羌知州,时州大饥,开仓赈济,并教民养柞蚕和织绸之法,州人获利,将此绸称“刘公绸”。
    康熙四十二年(1703)
    知州石琮迁州学于城东南隅。
    雍正二年(1724)
    州同张明标仍迁州学于羊鹿坪,至知州王大士方落成。
    乾隆九年(1744)
    宁羌柞蚕业自知州刘升任离宁后,渐次衰微。本岁三月,勅重振柞蚕业,州牧设法鼓励生产,此业有所回升。
    嘉庆二年(1797)
    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率部自东路罗村坝进击宁羌州,与清参赞德楞泰和将军恒瑞所率官军激战。义军战死两千,余部转战入川境。
    十二月 义军首领高均德等率部由间道折回宁羌,转战川陕边界,与官军遭遇,义军伤亡千余,遂入箐林,北走宁羌。时王聪儿亦至,遂与参赞德楞泰交战于黄坝驿。
    嘉庆三年(1798)
    王聪儿、姚之富在郧西陨崖死,传首三省,义军欲为之报仇,数路出击。高均德、李全、张天伦等复折奔宁羌巴山。
    嘉庆四年(1799)
    四月 义军转战于广元、宁羌之间,西、北俱受敌遏制。渭南义军由甘肃经阳平关将入川,遭恒瑞阻击,复去成县。川北义军高天升(高三)、马学礼(马五)等入陕南。清将王文雄力御于宁沔间。
    嘉庆五年(1800)
    时各路义军先后奔陕。额勒登保令王文雄扼守南栈铁锁关、新集各隘,后庆成、长麟亦设防汉江沿岸,严防南郑、宁羌之义军反击。
    十二月 义军在川北受挫,进入广元、宁羌交界之山林中。
    嘉庆六年(1801)
    义军首领高天升、马学礼与清提督杨遇春部战于宁羌二郎坝,高天升被俘,马学礼败死。
    上司责成宁羌等州县修筑碉堡,增强团练,以防义军。
    嘉庆七年(1802)
    额勒登保命杨遇春移师宁羌、沔县,白莲教义举至此基本结束。
    嘉庆八年(1803)
    陕西防务分八段,西乡至宁羌700里,将军兴肇统领。
    总兵李应贵集结乡勇在大安驿闹事,后被果勇侯杨芳安抚解散。
    清廷诏令凡被白莲教兵事之州县,豁免自嘉庆元年至七年带征、缓征欠钱粮,与民休息。
    嘉庆十五年(1810)
    阳平关校场演武厅毁于火;军装库、火药局亦于斯年遭火灾。
    嘉庆十六年(1811)
    去岁与今年夏多雨,宁羌州城墙、城门均有坍塌,知州郑绪章领项修缮。
    嘉庆十七年(1812)
    知州郑绪章,重修文庙,创建振文书院。
    嘉庆十九年(1813)
    秋涝多雨,稻苗半槁。年岁大荒。
    嘉庆十八年(1814)
    白莲教残部首领龚贵率部由黄官岭至大安驿,杀毙数十人。华州知州刘国柱率乡勇,会同宁羌游击林向荣带兵追击,龚部由导岭沟入略阳。
    道光三年(1823)
    正月 知州徐延倬在烈金坝创建汉源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
    知州张廷槐主持编纂《续修宁羌州志》成,共4卷。
    奉文裁汰黄坝驿驿丞。
    道光二十八年(1848)
    知州孙玉琪通知当地绅士李笃生、张廷献等向各牌募捐,在州城南门内创建考院,因经费不敷未竣。
    咸丰五年(1855)
    本籍人氏知洪洞县李国瀛奔父丧回籍,捐廉补修考院告竣。
    同治元年(1862)
    三月 义军邓天王率数百人由川入陕,汉中总兵布克坦(满人)防守于宁羌州之阳平关,闻义军至,官军望风逃回汉中,义军长驱直入,活动于宁、沔、南、褒和城固一带。
    同治二年(1863)
    二月 太平军启王梁成富部,由胡家坝西入铁锁关,至州东屯山上,守城弁目徐正芳率数十人仓皇出战,尽死;知州金玉麟乔装出逃,太平军识而杀之,城遂克。
    同治三年(1864)
    正月初 太平军拔队东下,回援天京。
    兵燹之后饥馑,斗米价值两千五六百文,杂粮亦一千四五百文。州衙派员赴顺庆买米,减价平粜百姓,历时九月,救活者甚多。
    同治十一年(1872)
    知州罗骧在大安秀峰观建立秀峰义学,并重修振文书院。为筹措经费,在城西高家坪置水田24亩,年租课充书院开支。
    光绪二年(1876)
    知州何福奎奉文劝捐义仓,京斗谷1000石,又捐钱1014千文,买谷697石,共储存京斗谷1697石。
    光绪三年(1877)
    全秦大饥,宁羌虽稍轻,斗米亦一千三四百文之谱。知州何福奎劝谕富户输粟。正月至四月,贫者每人月给3升,就近走领。
    大旱,秋无禾。
    光绪四年(1878)
    春大饥,民有饿死。
    光绪五年(1879)
    知州李修德,倡修北关铁锁桥。
    五月初十未刻地动,十二日寅刻有声发于地下,如刮大风一般,少倾地震约半刻方止。境内虽未压毙人畜,而坍塌之墙,飞落之瓦,歪斜之屋,不一而足。
    光绪七年(1881)
    训导员吴正运倡捐重修文昌宫。
    光绪八年(1882)
    自光绪六年,奉文劝捐义仓,截至本年,城乡共捐义谷京斗6317石。其中在城储谷1566石,余分储各乡。
    光绪十四年(1888)
    天主教汉中教区派意大利神职人员到宁羌燕子砭传教,先后发展到老乌嘴、寄刀沟、大安驿和青木川等地。
    本年雨水过多,洋芋发生病害霉烂,农业生产深受影响。
    知州马毓华在任,重修《宁羌州志》5卷成。
    光绪十六年(1890)
    知州马毓华凑捐银1500两,资助振文书院膏火兼津贴,本州籍士子凉州知府陈才芳和四川省铜梁知县李蔚霖捐款尤巨。
    光绪二十年(1894)
    在阳平关击鼓山重建清真寺。原寺始建于光绪前,建筑简陋,址在老坟园。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宁羌嘉陵江沿岸发生大水灾,人民受灾甚众,燕子砭天主教堂乘机向民众发放高利贷。
    光绪二十五年(1899)
    户口调查实数为:16048户,56511口(其中:男31657,女24854)。“全境有业之民,士约千人,农约万人,商约三千人,工约百人,其余则老弱癃疲及无业游民殆居十之五六”。
    旱灾,饿殍载道,哀鸿遍野。
    光绪二十六年(1900)
    由于连年水旱灾害,汉中府拨出赈济款,责成天主教汉中教区主教拔士林以教会名义向灾区发放。意大利神甫郭西德借赈济诱民入教,来者日众,供给不支,便纷纷苛派良民,遂引起教民纠纷。
    六月二十四日 以李荣栋、滕尚贤为首,带领民众百余人冲击教堂。次日,杀死郭西德,抛尸嘉陵江,并杀其随从七八人。事后,知州刘鼎臣亲往燕子砭劝谕民众散去,避免事态扩大。但清政府以刘办案不力而撤职,另派姚旭明(字熙伯)续任,严拿聚众殴杀外国传教士的首领及其追随者。
    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一月 燕子砭教案主要起事人潘长富、潘长贵和杨海等先后被捕。清政府尤以要犯未获,追捕不休,秀才李荣栋慷慨赴难。荣栋既出,诛连渐已。
    七月初八 凌晨,李荣栋、杨海、潘长富、潘长贵、杨春华等6人,在褒城就义。其余,凡案内举贡生员,一律处以军流重罪;停止宁羌人5年考试;赔银5万两;另罚白银4000两(原议8000两,后重议减半),在州城内为天主教修公馆1座,并立碑晓谕民众。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夏秋之交,淫雨成灾,州城北关全部沦于洪水之中,上游灾民被水冲走者甚多。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本年6年间连年淫雨成灾,洋芋霉烂。
    光绪二十九年(1903)
    燕子砭教案了结。教案中为捉拿郭西德而起重要作用的燕子砭税卡(百货局)卡长姚赤章未拿获,增罚白银2000两,分别在汉中、宁羌城、燕子砭立碑3处以表教案事。案中其它未获者概免缉拿。
    光绪三十年(1904)
    宁羌州城内天主教堂立教案碑。
    天主教堂神甫康道华在燕子砭创建麻风病院,此为陕南设麻风病院之始。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本州上清河人刘长海(外号刘野人)联络薛毓麟、陈万富、沈万华等人,组织民众反对教堂。州衙派员处理,要刘长海等人亲往教堂请罪,刘长海断然拒绝。贡生陈鸿渐为息事宁人,托人作保了息。七月,州衙为此勒碑晓谕州军民。
    清政府正式下诏废除科举制度,王之屏和绅士周炳倡议将振文书院改立宁羌州高等小学堂,岁支银1500余两。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宁羌高等小学教员附生黎彩彰编成《宁羌州乡士志》。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宁强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宁强燕子砭 宁强白龙湖风景区 宁强辅仁中学 宁强荣盛魁
宁强县汉水源森林公园[图] 宁强县陈平道遗址 宁强县容裘道遗址
宁强县米仓西道遗址 宁强县金牛道遗址 宁强县三泉县城遗址
宁强县唐嘉牟县城址 宁强县枣林坝古代居落遗址 宁强县禹王庙
宁强县东山观 宁强县龙门洞与龙门寺 宁强县华严寺(铁佛寺)
陕西·宁强羌族文化博物馆 陕西·宁强羌族博览园 宁强草川子瀑布
宁强县美食 更多
宁强县民间小吃:浆水菜
宁强县民间小吃:宁强名吃
宁强县民间小吃:辅 宁强县民间小吃:宁
宁强县民间小吃:浆 宁强夜宵假鱼
宁强根面角 宁强热面皮
宁强热凉粉 宁强腊肉
宁强王婆麻辣鸡 宁强王家核桃馍
宁强县特产 更多
宁强县地方特产:山野菜
宁强县地方特产:蕨根粉丝
宁强县地方特产:香 宁强县地方特产:粉
宁强县地方特产:浆 宁强县地方特产:浆
宁强县地方特产:菜 宁强县地方特产:面
宁强县地方特产:雀 宁强县地方特产:绿
宁强县地方特产:蕨 宁强县地方特产:山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宁强县行政区划
·宁强县历史沿革
·宁强县优势资源
·宁强县历史文化
·宁强县名优特产
·宁强县工业经济
·宁强县概况:巨亭乡简介
·宁强县概况:广坪镇简介
·宁强县概况:宽川乡简介
·宁强县概况:大安镇简介
·宁强县概况:阳平关镇简介
·宁强县概况:巴山镇简介
·宁强县概况:高寨子镇简介
·宁强县概况:胡家坝镇简介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