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周至县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周至刺绣(周至哑柏刺绣)(2)
  2011-5-5 10:58:19   来源:三秦游网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二节 技术
    针法图案 周至手绣运针,以平针、齐针为主,也有打籽、锁针、参针等针法。用的是自缫自染的真丝绣线,还有金线、银线、马尾毛缠线等。绣品大多运用一两种针法,也有运用多种针法的。比如哑柏槐花村张氏的清代绣品——小块帔肩,分前后两部分。前胸两幅,用平、齐针绣出书函、蔓草图案,鲜艳的花纹衬以黑底,围以深蓝色花边。后背部用参针、锁针等针法绣得精彩有力。在莲瓣和云朵状的3组绣底上,绣着13幅花卉植物,纹样规整而细致,图案用均匀的打籽针法点上花蕊、花杆等。用马尾毛缠线勾勒轮廓,富有弹性和韵律。又用白线把艳丽的色彩隔为小色块,使色彩趋于柔和,有很强的节奏和层次感,是周至手绣中的珍品。
    绣品所用图案,有的是绣工自描自绣,有的采自民间剪纸,有的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图案讲究饱满,寓意吉祥,善于夸张变化。如果品大于人,以示丰收。人大于虎,以示威武。讲究使用“五谷丰登”、“四喜临门”、“喜鹊登枝”、“喜上眉梢”、“五福临门”等寓意吉庆祥和的图案。
    用色用线 绣品色彩富于理想化,讲究对比强烈,常用大红碧绿、金黄瓦蓝等对比色。这是花红多结果,叶绿多打粮的农业文化在色彩上的反映。绣品色彩变化自然。绣工利用丝线的色彩浓淡变化,分开阴阳向背,分层施色。如在大红绣料上,用粉红、绿、黄、蓝等色绣制。在黑色绣料上,用红、绿、黄、青和粉绿、淡紫、浅黄等色绣制,显得素雅。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上,用金、银、黑、白、灰色线勾勒,使色彩协调而美妙。哑柏世代绣工中,都有善于描画绣稿的能手。如槐花村张氏(约1884~1958),是著名的民间绣手。她善于画绣稿,长于花鸟图案,总结有“三分画、七分扎,心细眼尖扎好花”、“花要绣得好,绣针要细小”等刺绣口诀。她绣出的花鸟,形象逼真生动,一生在本村和周围村堡为她人做嫁衣裳,针工不凡,受人欢迎。80年代后,在哑柏绣市上,有10余户专门绘制和出售刺绣图案的摊位,年销刺绣图案10万余张。
    民间绣品,有豆村韩家的八卦裙飘带,上绣6幅图案,长14厘米,宽8厘米。左边图案,上绣建筑1角,下垂花枝,下1亭,亭后1树,亭边1鹿,鹿前1狮,狮后1旗杆,上盘金龙,亭子蓝瓦红柱,金龙绿狮,红花绿叶,其中亭、旗杆、鹿、云、狮、建筑角等,施以金线界绣,富丽堂皇,其余5幅图案均为花鸟,其中有1青蛙搭弓射箭,十分逗人喜爱。为清末绣品。
    哑柏董姓藏有8条俗称蛇蜕壳式的飘带,每条3节,共24节装饰图案,系民国25年(1936)的绣品。哑柏景联村张氏藏有民国32年(1943)的绣品拥兜,深蓝底,用红线、金线等彩线绣成麒麟送子。
    手绣 手绣依附于农民家庭经济之中,家庭分工是男耕女织。手绣品是家庭经济重要的手工业产品之一。明清两代仅有零星商品绣。民国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和饥荒,刺绣艺人惨死而技息,手绣处于衰落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哑柏手绣有所发展。传统的刺绣市场得以恢复。在端午节和春节前,有一批中老年妇女在绣市出售手绣品。其绣料采用白平布、白市布、漂白布,绣线采用10支绒线和手工丝线,图案采用富有革命气息的青松、红日、天安门、延安等流行画稿。商品手绣主要生产枕套、拥肚、香包以及狮子、老虎枕和绣花帽、绣花鞋等。60年代流行剪绒绣,绣品具有毛茸茸的立体感和浮雕效果。70年代流行十字绣,用细毛线在平布和纱窗上刺绣,绣品粗犷有力。
    机绣 70年代初期,周至劳动力大量过剩,提倡兴办社队厂场。哑柏槐花村与西安凤凰刺绣厂挂钩,办起机绣厂,来料加工。安排了劳力,增加了收入。不久,东风、团结、下三屯等村亦办起机绣厂,搞来料加工,与西安锦江、凤凰刺绣厂挂钩。至1978年,有13个村办机绣厂,从业绣工630人,改装620余台缝纫机进行刺绣加工,年总收入30万元。其绣品一度滞销,挂钩厂家的来料加工锐减,大部分村办机绣厂精减绣工或者停产、改产。返家的绣工看到手绣品在市场销售可以赚钱,就改装家用缝纫机,购回绣线和绣料,生产机绣品,让贩卖手绣品的中老年妇女捎出去销售,十分畅销。绣工就大量生产机绣品,批发给贩卖者。半月之内,绣工和贩卖者均可赚钱二三十元。但由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认为家庭生产绣品是冲击国家工业计划,厉行禁止家庭刺绣,极大地制约着刺绣业的发展。
    1979年,改革的春风,使周至刺绣“蓄久发速忽满园”。哑柏机绣绣工由1978年的420名增加到1981年的1280名,纯收入由24.1万元增加到180万元。在哑柏刺绣的示范和启迪下,全县绣工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630名增加到1981年的1.06万名,纯收入由30万元增加到261万元。
    中共周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多次和哑柏镇的领导深入村组农户,到刺绣厂车间调查研究,分析总结。认识到刺绣具有发展潜力,决心大力发展绣品生产。1982年春,中共周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哑柏镇召开全县刺绣座谈会,哑柏镇作了经验介绍,县长尚行韬讲话,会议作出《关于大力发展哑柏刺绣品生产和销售的决定》,督促县级有关经济部门,大力扶持刺绣,搞好刺绣生产所需的资金、原料、缝纫机和刺绣机具零配件等供应,简化销售的办证审核等手续,开放哑柏剧场,辟为刺绣品绣料市场,放宽绣品销售政策,鼓励农民推销员到外地去推销绣品。在平原乡镇定期检查、指导和评比刺绣生产。机绣技术与劳动力结合的效益,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政策引导和各方扶持,成为周至刺绣循环加速的动力。1979~1985年初,哑柏刺绣在二曲镇、四屯、青化、竹峪、侯家村、广济、马召乡等地逐步普及。哑柏镇和四屯乡成为刺绣专业乡镇,槐花村等10余村成为刺绣专业村。1976~1986年,槐花村刺绣厂纯收入由1万元增至3.5万元。全村绣工由36人增至970人,推销员由4人增至340人,刺绣纯收入由1.2万元增至75.8万元。村南300米的阳化桥,是槐花等5村的绣品和原料集散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周至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周至楼观台森林公园 陕西黑河森林公园 周至西楼观老子墓 周至秦岭国家植物园
周至铜厂岭铜矿井遗址 周至沙梁子黑河桥遗址 周至太平军引水渠
周至城东北隅文庙 周至城东城隍庙 周至城东侧佛庙遗址
周至城中衙署 周至佛坪厅城遗址 周至罐罐瓷窑遗址
衣钵塔 化女泉道院 周至延生观
周至县说经台(老子祠) 周至县楼观台尹喜墓 周至县楼观台老子墓遗址
周至县美食 更多
周至洋芋糍粑
周至肉夹馍
周至洋芋糍粑 周至肉夹馍
周至牛羊肉泡馍 周至醪糟
周至浆水面 周至翠峰饦饦
周至美食黑河烤鱼
周至县特产 更多
周至翠峰饦饦
周至核桃
周至乌发生发酒 周至翠峰饦饦
周至核桃 周至猕猴桃
周至秦岭香菇、黑蘑 周至黑河石
周至秦岭土蜂蜜 周至猕猴桃干
推荐信息  
·镇安花鼓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阎良核雕技艺
·华阴老腔——传唱千年的原生态艺术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草编艺术(麦秆画、麦草画)
·阎良关山牛拉蹩鼓
·镇安版画
·合阳跳戏 跳调 调调戏 锣鼓杂戏
最新更新  
·周至县民间舞蹈《牛斗虎》
·周至曲艺《周至道情》
·周至民间美术《哑柏刺绣》
·周至民间美术工艺《豆村大蜡》
·民间音乐《渭旗锣鼓》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艺术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