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文物首页 | 西安文物 | 宝鸡文物 | 咸阳文物 | 铜川文物 | 渭南文物 | 延安文物 | 榆林文物 | 汉中文物 | 安康文物 | 商洛文物 | 杨凌文物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宝鸡市文物大全 > 宝鸡古遗址遗址发掘

宝鸡古遗址遗址发掘(2)

字号:   2013-7-31 12:43:11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召陈(甲区)西周大型建筑基址 召陈(甲区)西周建筑群共清理大型建筑基地址15座。属下层的2座(座1、座2),上层的13座,保存较好的3座(座3、座4、座5)。
    下层的两座中,座1处东北,座2处西南,相距20米。座1东西五排柱础,间距4~4.5米。南北残存五排柱础,间距3.7~4米,柱础径约30厘米。南北四间进深8.75米,东西四间进深11.4米,门向东。在自南向北的第二间发现一瓢形灶坑。
    座2南北柱础四排,夯土柱础径65~80厘米,间距向南起3.3、1.5、3.3米。南北檐柱间距8.1米左右。东西柱础亦四排,间距2.5米。东起一排柱础与西边台基砂面间距16.5米。在屋檐下发现有小卵石铺成的散水沟。
    上层的座3位于大壕沟西侧,座4的东北,台基为夯土筑成,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东西两侧中间凹进一段,略呈“工”字形。座3东西共七排柱础,间距2.2米,南北六排柱础,进深13.5米,靠近中柱的两个础径约1.1米。东西各有一条墙基,南北延伸分别通过东西两个附加柱。擎檐柱础坑发现8个,保存柱洞一个。位置在东西“工”字形台基和正背面台阶上。东西两台阶各长5米,宽1.2米,中间两台阶各长4米,宽1.4米。南边斜坡下中间有“八”字形的大台阶,其两侧呈斜坡状,残存长50厘米,一层高10厘米。
    座3的墙基宽80厘米,夯层2厘米左右,夯土墙的夯层5厘米左右,墙的厚度为58厘米左右。土坯墙从台基上直接砌筑,不足外设夯筑墙基。
    座3的台基与台阶之间的夯土有明显分界线,可能台基是后筑起的。
    座3的擎檐柱础石属于小型,作方形或圆形,一般可容25~30厘米直径的木柱。这种柱础的筑法是先挖柱础坑,后置础石,周围填土夯实。大型柱础是先挖础坑,在底部夯筑约50厘米厚的础基,其上铺石块,间隙填土夯实。层层铺石夯打至七、八层之多,深达1.8米左右,最后放置直径1~1.2米的大石础。中柱础石直径达1.9米左右,础面一般中间低,周边高。据此而知立柱直径约为50至70厘米。
    座4基址位于座3的西南。夯土台基东西32米,南北残存宽7.5米。台基上发现房柱础20个,擎檐柱洞12个,据座4柱础分布规律,复原后两端南北四排立柱,中间部分南三排立柱。东西8间,总面阔28米,进深9米左右。座4亦有台阶,其侧面皆抹2厘米的砂泥皮。台外的两级阶面宽度1.15米,其外屋檐要挑出1.2米的样子。
    座5基址位于座4正北16米处。台基东西长22.5米左右,南北宽10.4米左右。保存最高的台基面高为76厘米。四周的台基沿宽55厘米,散水宽50至55厘米,高为31厘米。室内柱础东西八排,南北四排。两个2.5米的小开间,中间各有一个附加柱。沿附加柱南北各延伸墙基一条,把座5分为三室。中室内减去一排楣柱,移于明间的中间。东西七间,总面阔21米;南北三间,进深9米;中间四间,面阔12.5米;东西两室各一间半,面阔各4.25米。中室中间台基之下前后各设一阶,长1.6米,宽1米以上。墙基用夯土筑成,发现有东西隔墙。
    座5与座3、座4均未见檐墙。
    座3、座4、座5三座房址柱础大且深,是这群建筑中的主要建物无疑。这三座房址的柱网分布比较特殊,属于首次发现。
    上述建筑群的屋顶是梁架结构。椽上除施用芦苇束和麦桔把或带草泥覆盖外,还覆盖一层瓦。板瓦平铺,互相套接。筒瓦覆于两行板瓦的接缝处。由于瓦的大量使用,以及屋顶覆盖物的改变,梁架负荷力量加重,所以召陈西周建筑的柱础石基坑往往特别多而且大。
    召陈周瓦的发现,把我国建筑用瓦的历史提早到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时代。屋面全部用瓦当在西周中期。
    召陈的建筑基址,皆发现了卵石散水。
    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的规模,比凤雏西周建筑群宏伟得多。
    据出土物推测,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下层的座1、座2两座,始建于西周早期,上层的座3、座4等13座,始建于西周中期,毁于西周末年。
    周原西周建筑基址的发掘,对探讨西周时期的宫室制度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史书上没有的珍贵实物资料;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史的空白,把我国群体建筑成型的“廊院制”的形成和发展提前了千年之久,纠正了那种认为我国群体建筑形成于秦汉的论点;在营造技术上突破了“秦砖汉瓦”的框框,为我国砖瓦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三)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在周原遗址中,以岐邑15平方公里的范围而言,自古以来就是出土西周青铜器的重要地点。早在西汉初,就曾出土有铜鼎和龟板,宣帝时出土了尸臣鼎。东汉章帝时出土了酒尊。北宋时这一带又出土了师鱼父、伯庶父、毛伯等。从清代到解放以来,岐邑一带出土的青铜器达千件之多。自清代乾、嘉以来,毕秋帆、吴清乡、叶鞠裳、端方等达官贵人曾千方百计在陕搜集了不少商周青铜器;许多古董商四处活动,廉价收购流散在民间的鼎彝古物;军阀恶霸强取豪夺,肆意滥掘,结果使这些青铜器一部分贡献给封建贵族,一部分出卖国外,还有一部分成了地主阶级的私藏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周原文物的保护,千方百计征集了大量流散青铜器,科学发掘和保护了周原的西周青铜器。周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的器形及制作年代,几乎贯穿了先周中晚期和整个西周时期,很多器形为西周青铜器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如毛公鼎、大克鼎、外叔鼎、朕匜、卫、厉王、大孟鼎、曶鼎、史墙盘等青铜器不仅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且是精美的工艺佳作。
    (四)墓葬 在周原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先周与西周墓葬众多,已发掘者就有300座以上。属于成片墓地的就有岐山礼村、贺家、京当,扶风黄堆、刘家、云塘、上唐、齐镇、白家、庄白、召李、强家、任家、樊村等十余处。
    这些墓地的墓葬年代不完全相同。有些在先周较早时期,如岐山县贺家、京当等处,这些是探索周人早期历史和先周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线索;有些分别可属于西周早、中、晚期,将为研究西周墓葬礼制变化,提供可靠的资料。
    现在在周原所发现的墓葬,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墓。但近年在黄堆等地也发现了少量较大的西周墓葬,这就为将来在周原寻找更重要的王室重臣墓葬,提供了线索。
    周原的中小型墓内,有些亦有重要的发现。如刘家发现的姜戎文化的偏洞室墓,贺家发现的带壁龛墓,不仅使研究者了解了先周时期周原文化的复杂性,同时也有重要的陶器和青铜礼器发现。白家发掘的伯威墓的方鼎则记载了周穆王时与淮戎的一次战争的史实,可补充史书记载之不足。这些墓葬的随葬品,还可以建立起周原西周墓葬分期的标尺,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甲骨文 仅周原凤雏、齐家两处共出土有字甲骨298片,计字1009个。其可分为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地名、人名、官名、月象、杂卜等10类。这批甲骨文中涉及到西周早期的古方国名称有12个之多,有殷商、微、楚、密须、蜀、巢、崇国、胡、虹子、黎、毕、宬、周。这些方国有些史书记载不详,有些史书根本没有记载,更重要的是这些古方国与当时西周的关系向来是学术界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甲骨文的记载为此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这批甲骨文还记载了我国当时的山川、地名、官职、动物、天文、数学和八卦,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总之,以前出土的西周金文很多,大都是记载诸侯大臣的活动情况,而这批甲骨文涉及王室的内容不少,且直接记述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时代上自周文王,下至周穆王。既记载了武王灭商以前的殷周关系,又反映了周初的国力。它的雕刻书法艺术价值也是十分惊人的,是我国最古、最佳的微雕珍品。
    (六)其它珍贵文物 周原遗址发掘出了不少西周丝织品的实物残迹,经科学鉴定,是我国最早的着色丝绸。还有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玉石蚕蛾和玉蚕。玉器在周原遗址中也有相当数量出土,有玉削、柄形器、玉鱼、玉串饰、玉贝、玉刀、玉圭、玉环、玉笄、玉鸟、玉觽等。
    此外,还有我国早期的黄金制品、原始瓷器、最早的玻璃以及漆器等。
    四、雍城遗址
    雍城遗址位于关中西部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原,即今本市凤翔县城南郊。为国务院1988年1月13日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息繁衍。西周时为周原的一部分,属西周王畿属地之一。西周末,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始封诸侯,并赐岐西之地,雍地属之。秦德公元年(前677)初居雍城大郑宫。到秦献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经过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秦人在此完成了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又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迈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都市之一。秦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作为故都,秦人烈祖烈宗的陵寝及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秦人因此仍不断对这里的宫殿建筑加以修葺。
    汉代在此设雍县,雍城秦时宫殿仍继续沿用。汉高祖还在秦国国君修建的祭祀天地的场所,即鄜畤、密峙、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增修北畴。据《汉书》载,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西汉诸帝来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汉武帝就达8次之多。
    汉以后,雍城逐渐衰落,至唐改名风翔县,沿用至今。
    (一)文物考古 民国22年(1933),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徐旭生、苏秉琦及语言研究所石璋如等学者,在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协助下,曾在凤翔考古调查。新中国成立后,雍城的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累累。
    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在雍城经过数次调查,发现了南古城秦汉遗址,开始筹备对南古城遗址的重点勘察和发掘工作。
    1959年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立凤翔队,开始钻探、试掘南古城城墙。1961年发掘南古城遗址,弄清南古城城墙的形制和范围,并确定其时代属西汉时期。同时在凤翔县城之南,发现大片秦汉遗址;在南古城东北发现“年宫”和“棫”字瓦当;明确了秦统一前雍城所在地在县城之南,南古城与马家庄之北,瓦窑头之西,河北屯之东。1974年,发掘姚家岗春秋秦宫殿遗址,获铜质建筑构件一窖(连同农民发现的两窖共64件)。
    1976年,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组成。1976~1977年,该队发掘了姚家岗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八旗屯和高庄小型墓葬群以及高王寺铜器窖藏。1977年1月至1986年2月,两次大规模钻探和试掘秦公陵区。南指挥1号大墓的发掘经过10年努力,已基本结束。1979~1980年,发掘西村周墓和秦墓。1981~1984年,发掘马家庄春秋秦宗庙遗址,并对雍城城垣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钻探,发现了马家庄三号和四号建筑遗址。
    通过上述调查发掘,基本搞清了雍城的位置、面积、布局;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及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城南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及小型墓区,为秦国早期历史和秦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大批资料。
    (二)城垣遗址 钻探和踏察发现,雍城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原上,城垣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方向北偏西15度。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总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
    西垣。保存较好。从今凤翔县城西南角约50米处开始一直向南延伸,然后折向东南。最南端为南古城汉代城垣所在。长3200米,宽4.3~15米,残高1.65~2.05米。
    南垣。沿雍水河蜿蜒构筑。西段一部分为现代村庄所压,东段大部被东风水库淹没。现存的仅发现三段,长1800米,残宽4~4.75米,残高2~7.35米。
    东垣。紧依纸坊河,由东南折向西北,破坏严重。发现三段,长420米,残宽8.25米,残高3.75米。
    北垣。为现凤翔县城所压。在铁沟、凤翔师范学校西端各发现一段,共长450米,残宽2.75~4.5米,残高1~1.85米。其中铁沟发现的一段暴露在断崖上,夯层清晰可辨。
    城门。仅在西垣发现一座。门宽10米,有路土向东一直延伸入姚家庄宫殿区。
    城壕。雍城除以自然河流作为屏障外,还在西垣外建有城壕设施。城壕长约1000米,宽12.6~25米,深5.2米。壕内当时不曾积水。
    通过对城垣的钻探可知,雍城城垣在筑造时,先平整地面,然后下挖一条比城垣略宽的沟槽,口宽底窄。从沟槽底部层层夯筑,夯层厚8~12厘米。当夯土层筑到与沟槽口平齐时,开始板筑。在西垣和南垣均发现板筑时遗留的夹棍眼,眼径为8~15厘米,间距为0.75~1.25米。
    雍城的调查钻探结果证实,实际情况与《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的记载略有误差。这一结论,与1961~1963年“对距今凤翔县城南约3公里、雍水北岸的南古城遗址”调查和试掘的结果,也是相符的。南古城试掘在基本搞清了南古城的城墙形制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发掘情况和出土遗物认为,其城墙的时代似应属西汉时期。
    (三)宫殿遗址 已发现的有城内姚家岗春秋宫殿、马家庄春秋宫殿和铁沟、高王寺一带宫殿三大宫殿区以及城郊宫殿遗址。
    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 位于雍城中部偏西,距雍城西垣约500米,当地人称此地“殿台”。遗址东部已被破坏,北部未及清理,仅发现西南部分。残存夯土基东西长8.9米,南北宽2.8米,厚1~1.2米。西高东低,上有夯土墙两段,南墙残长3.06米,宽0.96米,残高0.1米;西墙残长2米,宽0.8米,残高0.2米。在该墙北端有一拐墙伸向西,似为缺口。距夯土基西边0.6米,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残长3.6米,宽1.2~1.4米;夯土基南亦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两条散水厚度均在0.4米左右,多用白色河卵石,铺设极密。根据《秦本纪》记载推断,姚家岗宫殿就是秦康公、秦景公居住的雍高寝。
    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 位于马家庄北约0.5公里的台地上。座北朝南,方向北偏东20度,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米,东西宽87.6米,面积约666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及东西厢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规矩整齐。
    大门 门道居大门正中,面阔3.35米,残存进深6.95米,为一长方形甬道。南端有东西的凹槽门限。踩踏面贯通门道中部,其东西侧各有柱洞一列,基本相互对应。
    东西塾 在门道两侧,形制基本相同,相互对称,平面呈现长方形。东塾进深3米,面阔3.6米;西塾进深3.2米,面阔3.5~4.6米。另有东西半塾左右对称地配置在东西塾两侧,形制基本一致,平面呈长方形。
    回廊 有东、西、南、北四部分。门道由其中部通过。有柱洞留存。东廊进深1.62米,西廊宽1.62米,北廊宽1.8米,南廊已毁。此外,在朝寝的四周和东西厢的四周亦各设有回廊。三处回廊形制基本相同,大小有所差别。
    散水 在三处回廊之外均设有散水,平面略呈长方形,内高外低,略有倾斜。均由河卵石铺成。
    中庭 位于大门北面,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4.5米,东西宽30米。中部略凹,四周稍高出。在中庭南部,有东西向夯土路面一条,宽1.5~2.2米。
    朝寝 平面呈形,两侧前突。东西面阔20.8米,南北进深13.9米。正中内收处为前朝,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其后是后寝,为封闭式长方形。室内阔5.75米,进深3.75米。寝室内东北角有圆形灶坑;朝寝两侧突出部分是东西夹室。与北室间有隔墙。均有门分设在朝堂的东西墙上,可由朝堂出入;朝寝之后半部设有三门,有三宅,称北三室。
    阶 在前朝东西两次间的散水处设有石阶,系用近长方形的麻石铺成。两阶各南北长2米,东西宽2.2米。
    亭台 建筑在朝寝之北。平面呈长方形,宽5.4米,长3.8米,残高0.09米。四周无檐墙,四角各有角柱一对。门柱与北三室中门相对。
    东西厢 位于朝寝建筑及中庭的东西两侧。布局、形制、规模,东西基本一致。其形制相似于朝寝建筑。东、西两厢,均由前堂、后室、南北夹室、东(西)三室及回廊、散水等部分组成。
    围墙 东墙现存两段,通长55.9米。南段现存东墙中门缺口,北段现存东墙北门缺口。西墙亦现存两段,通长71.1米。北段有一长2.7米的缺口,是西墙北门,与东墙北门相对称。南墙、北墙现仅存少部分墙段,西墙相交之处为直角。
    排水设施 在西厢以北、亭台建筑以西的空地上,铺设有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陶水管一列。全长6.9米,由竖向管道1节、横向管道9节组成。陶水管每节长0.7~0.77米,大端直径0.28~0.33米,小端直径0.24~0.25米。东厢南散水,东端以南有长方形土坑一个,坑底西侧有竖向陶水管1节,其下端与由西向东排列的横向水管一列垂直相交。
    祭祀坑 在建筑群遗址上共发现牛、羊、空、人、车、牛羊、人羊等七类祭祀坑181个。这些祭祀坑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庭,少数在东、西厢两侧的空地上,仅有个别在朝寝建筑及东厢内部发现。其中牛坑86个,羊坑55个。
    根据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陶器器形、建筑的总体布局及有关史籍的记载初步认为,一号建筑群的建筑年代应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应在春秋晚期。其性质应为宗庙建筑。在此基础上,有人参照文献,分别将朝寝、东西厢、亭台建筑、大门、围墙等定名为祖庙、昭庙、穆庙、毫社、都宫门、都宫等。并进一步考证了建筑各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如前朝应为“堂”,“堂”上设席行礼,为宗庙祭祀中重要活动场所。“寝”即室,为藏主接神之处。东西夹室,与史载吻合,当藏秦襄公以下、二宗庙以上各位祧主等等。
    (四)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 1983年冬至1984年夏发现。东距宗庙遗址约500米,西距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约600米,面积约21849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布局规整,四周建有围墙。从南至北可分为五座院落,五个门庭。
    第一院落 长52米,宽59.5米,面积3068平方米。东、西、南围墙宽1.5~2米。南墙正中设有一门,宽8米。门南正前方25米处有夯土墙一段。东墙正中有一门,宽2米。
    第二院落 长49.5米,北端宽60.5米,南端宽50.5米,东西围墙均宽1.5米。西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南墙宽2米,正中设一门,门宽6米,与第一院落相通。院内中部偏北两侧分别有一座建筑。
    第三院落 长82.5米,北端宽62.5米,南端宽60.5米,东西围墙的北段各有一门,宽4米。东西墙南段亦各有一门,宽约2.5米。南墙正中有一门,宽4米,与第二院落相通。院落中心有一建筑。
    第四院落 南北长51米,东西宽70米。东西围墙由第三院落围墙相接处各外扩3米后向北延伸,中部各有一门,宽6米。南墙有一门,宽10米,与第三院落相通。
    第五院落 是五院落中最大的一处。南北长65米,东西宽86米。东西围墙由第四院落东西围墙相接处各外扩8米后向北延伸。东围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院内正中及前方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大小相等,均长22米,宽17米。院内南部还有二座建筑,其间有路与第四院落相通。
    李如圭《仪礼·释宫》曰:“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宫南乡而庙居左,庙在寝东也。”马家庄三号建筑群位于宗庙以东,且时代相近,规模较大,故有人分析其为寝宫所在,其沿用的时期大致为春秋到战国时期;并推断该五座院落即为五重曲城,五个门庭即所谓皋、库、雉、应、路五门,并以此证实先秦时代的五门制度及秦宫的僭越行为。
    此外,已发现的宫殿遗址城内还有马家庄二号建筑群、马家庄四号建筑群及凤尾村、翟家寺等遗址;城郊有蕲年宫、棫阳宫、年宫、凹里行宫等建筑遗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宝鸡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法门寺 周礼文化主题公园
嘉陵江源头风景区 龙门洞森林公园 灵山净慧寺
六营民俗村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麟游 祈福慈善寺
宝鸡鸡峰山景区 人间仙境红河谷 宝鸡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
宝鸡市崛山森林公园 宝鸡石鼓山公园 诸葛亮庙
宝鸡市美食 更多
宝鸡小吃:凤翔腊驴腿
宝鸡小吃:粉鱼
宝鸡小吃:宝鸡酿皮 宝鸡小吃:凤翔腊驴
宝鸡小吃:洋芋搅团 宝鸡小吃:菠菜面
宝鸡小吃:臊子面 宝鸡小吃:锅盔
宝鸡小吃:陇县马蹄 宝鸡小吃:凤翔腊驴
宝鸡小吃:粉鱼 宝鸡小吃:酸汤水饺
宝鸡市特产 更多
宝鸡市地方特产:宝鸡擀面皮
宝鸡市地方特产:宝鸡茶酥
宝鸡市地方特产:透 宝鸡市地方特产:甘
宝鸡市地方特产:柿 宝鸡市地方特产:血
宝鸡市地方特产:杏 宝鸡市地方特产:核
宝鸡市地方特产:仁 宝鸡市地方特产:秦
宝鸡市地方特产:洋 宝鸡市地方特产:宝
推荐信息  
·商周青铜器:建国前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建国后出土商周青铜器
·墓志:杨绍程墓志
·墓志:李从曮夫人朱氏墓志
·墓志: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
·墓志:徐明母周氏墓志
·墓志:元大亮墓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出师表》刻石
·众志成城小碑
·召伯甘棠图并记
·果亲王诗碑
·重修实相寺碑
·创修通玄观记
最新更新  
·宝鸡古遗址介绍
·宝鸡市文物胜迹
·宝鸡古建筑
·中国最早发现的石鼓——宝鸡石鼓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文物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wenw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