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大荔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大荔县戏剧概况(1)

2012-7-7 18:04: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本县戏剧活动源远流长,剧种之多,著称东府。作为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腔——秦腔(即同州梆子、老秦腔),在金、元之际已跻身于“杂剧”之列,明清两代已形成完整的剧种。碗碗腔也随着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戏。自清以来,戏曲班社多达三四十家,演出活动非常活跃,继元杂剧作家李仲章之后,历代均有优秀剧目问世,优秀表演艺术人才层出不穷。
    建国后,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各剧种的演出团体纷纷兴起,以新的面貌展现在社会主义的舞台上,戏剧艺术事业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节 剧种
    同州梆子
    清乾隆时李声振之《百戏竹枝词》说:“秦腔俗名梆子腔,以其击木若折形者节歌也。”当代戏剧史家孟繁树在《梆子腔的发祥地》及《梆子腔源流概说》(《当代戏剧》1985年10期及1986年4期)中说“目前认为秦腔出自秦地的多数学者,都相信古同州地区是秦腔的最初发祥地”,“大量史料表明,秦腔产自陕西,其最初发祥地是同州地区。同州一带农业和商业都很发达,雄厚的经济力量为戏剧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那里还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报赛演戏活动相沿成风,民间音乐也很发达。所以,梆子腔首先在这里形成并不是偶然的。”
    北曲盛行时,同州梆子即已在本县民歌和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向戏曲剧种逐步发展。明正德时,朝邑韩苑洛所著《韩恭简公志乐》、《乐律举要》对这一剧种在正音上有所贡献。至万历、崇祯(1573~1644)时,已日趋稳定成一个大型的梆子声腔剧种,成为板腔式戏曲的鼻祖。因发祥于同州地区,流行于陕西东部各县,故称同州梆子或东路秦腔、东府秦腔和老秦腔。
    明万历时,陕西的木商、盐商曾将同州梆子带至扬州一带演出。崇祯时,李自成起义军以“西调”(即同州梆子)为军戏,随军带往北京和南方。18世纪时,成为秦腔四大声腔流派(同州腔、渭南腔、礼泉腔、周至腔)之一。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清乾隆四十二年严长命著《秦云撷英小谱》:“秦中各郡皆能声,其流别凡两派。渭南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周至、曰礼泉;渭南以北,尤著名者一,曰大荔。”又说:“同州腔,即大荔腔也。”其时,著名的同州梆子“江东班”有“西安曲部三绝”:“小惠(樊姓、大荔人)者,以声擅,绝唱也;祥麟(申姓,渭南人)者,以艺擅,绝技也;锁儿(桃姓)者,以姿首擅,绝色也。”申祥麟由汉中至汉阳演出,对武汉、襄樊、安康等地的戏曲颇有影响。继又赴山西蒲州、太原等地,对当地梆子腔的唱白采用“中州韵”有很大促进作用。曾在大荔学艺的著名梆子腔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又在化妆、表演、声腔诸方面有所提高。1774~1780年,他先后三次赴京演唱,“一出《滚楼》,名动京师,举国若狂,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为之减色,士大夫并为之心醉”(引自《燕兰小谱》)。同州梆子的全盛时期清道光、咸丰年间,在宫廷和民间极为盛行。东府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有四大班(本县潘驿潘汉龙的潘家班、羌白镇梁光的梁家班、朝邑柳村齐士唐的齐家班和澄城县韦庄许建仁的许家班),八小班(本县八牛村的戏班,同堤村的赵家班,朝邑刘门村班,南午村班、吴王村班、以及合阳坊镇的田谋儿班,澄城箕子村康家班,潼关的康家班)。艺人们集资在本县城内西库道巷修建了“庄王庙”(即梨园会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因回民起义,同州梆子受到了一定影响,有的坚壁戏箱,有的解散了戏班。但到“光绪初忽竞尚梆子腔”,同州梆子又复盛起来,林立的班社和浩繁的演出,造就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艺人。如歌喉婉转、丝丝入扣的须生冬至儿、四成儿、记儿、元元红(成喜儿)、兰州红(燕四儿)、主谋儿,旦角有风姿俊美、雅如兰芳的双元儿,能文能武的水玲儿,以及同州名净同州儿、大花脸王麦儿(王麦才)、二花脸王赖赖、青衣海娃子、武生赵东郎、拜家红(拜童麟)等。有的班社和艺人还去北京、太原、老河口等地售艺,同州梆子的向外传播,对梆子声腔的许多剧种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同州梆子原以梆子为主要击节乐器。清乾隆时始加上板胡,用二股弦伴奏(亦称硬弦,俗称皮弦,用牛皮制作,形似旧日弹棉花的弓弦,艺人演奏时戴上金属指帽按弦),音乐上保留古“秦声”的风格,并吸收了北曲的曲调,乐器音量宽宏高亢,演奏起来委婉明快,和谐悦耳。它的唱腔慷慨激越,拉腔用二音(假嗓),拖腔长短不等,人称满口腔,发音必自丹田。同州梆子行当齐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十三门,即所谓“十三头网子”,实有二十八类角色。表演上长于文武唱工、靠把戏,群众中流传“要看文的《渔家乐》,要看武的《长坂坡》,半文半武双合合(即《双合进京》),不文不武《闹珊瑚》”。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新中国成立后经挖掘整理的有四百多个,题材多为历史小说、神话、公案及民间故事等。
    辛亥革命后,随着秦腔改革的日趋深入与发展,同州梆子未能赶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从此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对这一剧种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抢救,举办老艺人展览演出,在省戏校设立同州梆子班,1959年国庆时进京汇报演出,近年又成立了省属同州梆子剧团,使这一绝迹舞台40年之久的老树开出了红花。
    碗碗腔
    碗碗腔,是大、朝一带早期流行的民间皮影戏。《重修华县县志稿》载:“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今大荔)朝一带。”其名称来源传说有二:一说主要节奏乐器为小铜碗碗而得名;另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后衍化为碗碗腔。自明末以来逐步发展,清乾隆年间,各种唱板已基本齐备。且产生了一批剧作家,其中最有名的当推李十三,其作品有“十大本”。
    碗碗腔细致幽雅、婉转、缠绵。其音乐节奏比较复杂。节拍重音有其特殊规律,旋律进行起伏较大,七度十一度大跳很多,但进行得自然,很有个性,表现喜怒哀乐情绪非常丰富。
    碗碗腔皮影演出较轻便,仅五人便可“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搏舞鼓乐声”。五人分称前手、签手、上挡、下挡、后槽。从唱、念、做、打到吹、拉、弹、拨以至打乐的运用五人均有明确分工。
    碗碗腔皮影的舞台装饰(匾对、宫灯、云雾、烟火、山、水、林木等)道具(桌椅、武器等)以及各种人物均用牛皮刻制。影幕叫“亮子”,支撑形体的竹棍叫签子。演出时签手双手掌签,拟作人马的各种动作。文场身段动作恍如生人,武戏跌打厮杀马上马下,极为生动。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已抄录的有460多本,以写才子佳人爱情和社会风情戏较多,也有写绿林豪侠、忠奸斗争、神魔鬼怪的戏。剧情大都错综复杂,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剧词典雅,但通俗易懂。
    碗碗腔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在艺术上有成就的艺人。早期有七喜、王蔓、参苗子,清末至民国期间,擅长演唱者有桃核儿及其子李义瑞、孙李有才、李存才等祖孙四代人,还有张礼常、雷文立、王凤堂、王四贵、贠金奎等,乐师有:瞎灯儿、得儿(张子英)、柴绪好。签手有金宝、更新、党振乾等。
    1958年,朝邑剧团(今大荔县剧团)将碗碗腔搬上大舞台演出,使这一剧种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秧歌剧
    秧歌剧流行于原朝邑黄河老岸一带村庄,如范家、两宜、高明、沙底等地,是一种由秧歌小调经说唱形式发展的,由地摊子走上舞台的一种民间歌舞剧,民歌、民谣、说唱特色明显。演唱时,一般只用锣鼓伴奏、无弦乐,内容多以民间风情世故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挖掘整理的剧目有《借箩子》、《拜年》、《货郎担》、《织手巾》等。
大荔县流入剧种一览表

┏━━━━┳━━━━━┳━━━━━┳━━━━━┳━━━━━━┳━━━━━━━━━━━━━┓ ┃名 称 ┃ 别 名 ┃流入时间 ┃所唱腔调 ┃流布地区 ┃ 备 注 ┃ ┣━━━━╋━━━━━╋━━━━━╋━━━━━╋━━━━━━╋━━━━━━━━━━━━━┫ ┃秦 腔 ┃中路秦腔 ┃ 民国初 ┃ 梆子腔 ┃本县各地 ┃ ┃ ┃线腔剧 ┃线葫芦 ┃ 清 初 ┃ 线 腔 ┃本县各地 ┃由合阳传来,有专业剧团 ┃ ┃眉户剧 ┃曲 子 ┃ 清 末 ┃ 眉 户 ┃本县各地 ┃由华阴传来,无专业剧团 ┃ ┃老 腔 ┃老腔皮影 ┃ ┃ 老 腔 ┃本县西寨乡 ┃由华阴传来,西寨业余剧团 ┃ ┃ ┃ ┃ ┃ ┃ ┃曾搬上大舞台 ┃ ┗━━━━┻━━━━━┻━━━━━┻━━━━━┻━━━━━━┻━━━━━━━━━━━━━┛

┏━━━━┳━━━━━┳━━━━━┳━━━━━┳━━━━━━━━━━━┳━━━━━━━━━━━━━┓ ┃名 称 ┃别 名 ┃ 流入时间 ┃所唱腔调 ┃流布地区 ┃ 备 注 ┃ ┣━━━━╋━━━━━╋━━━━━╋━━━━━╋━━━━━━━━━━━╋━━━━━━━━━━━━━┫ ┃道 情 ┃ ┃ 民 国 ┃ 道 情 ┃本县沙底乡 ┃由商洛传来,沙底业余剧团 ┃ ┃ ┃ ┃ ┃ ┃ ┃曾搬上大舞台 ┃ ┃蒲 剧 ┃蒲州梆子 ┃ 清 末 ┃ 梆子腔 ┃本县黄河滩 ┃ ┃ ┃曲 剧 ┃洛阳曲子 ┃ 民 国 ┃ 梆子腔 ┃本县平民、步昌、冯村 ┃ ┃ ┃豫 剧 ┃河南梆子 ┃ 民 国 ┃ 梆子腔 ┃本县平民、步昌 ┃ ┃ ┗━━━━┻━━━━━┻━━━━━┻━━━━━┻━━━━━━━━━━━┻━━━━━━━━━━━━━┛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大荔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大荔县甜水沟遗址[图] 大荔黄河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大荔县九龙庙(池)遗址
大荔县朝邑文庙遗址 大荔县般若寺和金塔寺遗址 大荔县长春宫遗址
大荔县通灵陂遗址 大荔县龙首渠遗址 大荔县蒲津浮桥遗址
大荔县永丰粮仓遗址 大荔县朝邑县城遗址 大荔县沙苑城遗址
大荔县王城遗址 大荔县辅氏城遗址 大荔县商代(早)文化遗址
大荔县美食 更多
大荔枣肉沫糊
大荔蜜汁轱辘
大荔月牙烧饼 大荔枣肉沫糊
大荔蜜汁轱辘 大荔水磨丝
大荔炸果 大荔茶食——油炸面
大荔县美食:金丝蜜 大荔饮食一绝——十
大荔石子馍[图] 大荔蜜枣晋糕
大荔县特产 更多
大荔县特产:优质小麦
大荔县特产:芬芳香瓜
大荔县特产:优质小 大荔县特产:芬芳香
大荔县特产:香菇家 大荔县特产:银海连
大荔县特产:银花绽 大荔县特产:沙底辣
大荔县特产:七彩仙 大荔县特产:沙苑芦
大荔县特产:琥珀玉 大荔县特产:圣女仙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大荔县概况:大荔县区域概况
·大荔县概况:大荔县历史沿革
·大荔县概况:大荔县社会发展
·大荔县概况:大荔县畜牧产业
·大荔县概况:大荔县城市建设
·大荔县概况:大荔特色产品
·大荔县电影概况
·大荔县报刊、新闻、图书发行概况
·大荔县广播、电视概况
·大荔县良风美德
·大荔县段家乡简介
·大荔县埝桥乡简介
·大荔县下寨镇简介
·大荔县平民乡简介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