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是普及体育运动的主要途径。通过体育教学,教给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体育教学
建国前,各校体育教学自行其是。1952年,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要求,各中小学每周每班安排2课时体育课。教学内容参照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1956年起,各校统一执行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使用“三段式”(准备、基本、结束)、“分组轮换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课一度被“军训”挤占。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招工重视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就业,使家长、学生重视体育一技之长的训练,有的学校成立了体育班。又因批判“智育第一”,课堂教学松弛,体育倍受重视。体育教学主要以“三小球”(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与乒乓球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体育教学才逐步恢复正常。1979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布《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各校加强体育课教学,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教学内容以全曰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市教委组织编写的《体育》课本为教材,主要内容有田径、基本体操、球类、器械体操及游戏等。区教育局1984年制订了《莲湖区落实<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方案》,1988年制定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
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包括早操和课外活动,由各校统一安排。早操冬季以长跑为主,其余季节以广播体操、少年儿童广播体操为主。1986年后,各校还推广韵律操。课外活动由体育教师、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以“达标”为主的各项体育锻炼。春秋两季各校普遍举办运动会,春季以田径为主要内容,秋季以开展球类比赛为主要内容。1981年后,小学多在秋季开展“三跳”(跳绳、跳皮筋、踢毽子)“一拔”(拔河)比赛。大多数学校组建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棒垒球等不同项目的运动队,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达标”运动
“达标”运动始于建国初期50年代。1953年,市一中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以下简称“劳卫制”),1954年,在全区各校普遍推行。1955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的改进中小学体育工作指示,各校以“劳卫制”为中心,改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卫制”运动停止。1974年,各中小学开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锻炼。1982年3月,重新颁布,修改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得到重视。自1989年后,全区93所中小学全部开展“达标”训练,并将“达标”情况作为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的一项内容。1989~1991年,莲湖区连续三年被市体委、市教委评为达标先进区,大庆路小学被评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
师资与教研
建国初,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由体育运动爱好者担任,或由课时量不足的其他科任教师兼任。从50年代后期开始,受过大中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陆续分配到中小学任体育教师。1980年后,体育教师的来源有四个方面:体育学院、体育专科学校、师范院校体育系(专业、班)的毕业生、退役运动员。各校体育教师均按全校所需体育教学工作量足额配备,至1993年底,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共200余人。
体育教学研究工作逐步开展。50年代,区成立了中学体育联合教研组。1962年成立了中小学体育联合教研组,每两周周六上午集中学习体育理论和教材教法,“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81年,区教育局成立体育教研室,分设中、小学体育中心教研组,小学在中心组下又按视导片分设4个教研组,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一次。
1985年,区体育教研室受市教委委托,与天津、长春、广州等10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十城市(区)中小学体育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1985~1988年间举办的四届研讨会上,龙首村小学关润勇、庆安小学王志军、市十五中李安国、远东一中姬岱民等14名教师分别承担了现场观摩教学。1987年10月,区教育局、区体委、远东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十城市(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有42个城市的4500名体育工作者参加,举行现场观摩课21节,论文报告会2次,课后小结研讨会5次,对口研讨会4次。
1985年,区体育教研室12名专兼职教研员参与了市小学《体育》课本的编写工作。已公开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有:体育特级教师蒋光远编写的《体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学高级体育教师关润勇编写的《三跳》,在《陕西体育教师》1985年第三、四期合刊本中发表;省建一校体育教师宁建民编写的《中小学生跳绳训练》,在《学校体育》1987年第三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