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陕北农时节日风情(7)

2012-5-18 17:24:0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再铲倒在一种特制的叫作“鏊”的器皿上,象烙饼子那样用柴火烙熟。待熟了后,再巧妙地把两边合在一起,使本来的圆形饼变成一个两层的半圆形。这种“黄”,表皮经过鏊的烙制,有黑色花纹,被合在中间的那一层,却又是纯黄色的,形状既十分好看,吃起来也很是香甜,是比春节的黄米馍更高了一筹的一种食物。寒食节不放炮,不上坟,只是吃饭有特定的要求,只能算是一个附属于清明节的小节日。
  
  熬过了三月,四月仍是青黄不接。可四月也有一个重大的节日,这就是“四月人”。陕北民歌中唱道:“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插香干什么?求儿求女。从民歌中反映出的习俗看,四月八似乎是单一的送子娘娘节,或来儿求女节。但陕北的差不多的庙宇,四月人都有庙会,道教的祖师爷也在这一天过会,因此四月八又可称神的皆大欢喜的节日。四月八几乎不讲究具体吃什么,但讲究上庙烧香,礼拜神祆。在陕北农村,不管赶什么庙会,农民们这一日多是为求儿求女或保佑子女平安而赴会的。已婚未孕的青年夫妻,跪在神祗前暗祝能早点生儿育女。已怀孕的青年妇女,乞求神赐给她理想要的男孩或女孩。曾经是经过求神生下的儿女,父母亲这一天赶会是乞求神保佑孩子平安。值得一叙的是,这一天的敬香还有一个别致的礼仪叫“赎身”,就是当年父母亲在庙中求过于嗣,由神赐给了儿女,儿女又由神保佑长大。待长到十三岁时,成为大人了,魂全了,不怕恶鬼再欺压了。这一日,父母便领上十三岁的儿女,拉一头小牛犊,或牵一只羊,或牲和再轻点,抱一只老公鸡,到庙里敬香,将活着的祭品交给庙会的会长,由会长给孩于脖子上系上二尺多长的叫作“锁”的红线绳,表示这孩子的命运从此便不再由神主宰,而是赎过身,成了自由自主的成年人了。赎身礼品的轻重,以当年父母亲在神前求儿女时许的口愿而定。如当时许的愿重,礼品也就要重。在陕北农村,最重的愿是由主事人出钱,在庙会上连唱三天三夜大戏。
  
  “五月里来五端阳,软米粽子蘸沙糖”。五月端阳,已是开始有收获的季节了。最早的收获物,是蔬菜类的葫芦、黄瓜、白菜、水萝卜等等。陕北地气寒冷,以前科技不发达,勤劳人家常常以“三月三种站葫芦,五月五吃站葫芦”为荣。至于每家必须吃的粽子,除了原料中用的米是软米(由软糜子碾制)外,还必须在米中包上红枣。粽子的形状是长的等腰三角形,包粽子用的粽叶是当年长出来的苇叶。端午节清晨,在太阳没出山前,家家户户便要到山坡上去拔艾蒿,勤俭人家往往拔得很多。拔回的艾,首先是掐一两小技别在小孩子的耳朵上,特别是男孩,耳朵上一定要别艾,因为“端午不夹艾,蚂蚁咬了你的黑老赖(睾丸)”。其次,艾还要置放在门的上方,窗棂子上,以防凶神恶煞进宅伤人。剩下的艾,就堆放在阴凉干燥处,由其慢慢风干,夏秋用来搓成艾腰,作熏蚊子用。端午艾是一味中药,能给病人灸病。女孩子,端午要佩戴香包。男孩子,端午要戴花线绳。香包里的装饰物是各类香草,花线绳用蒲公英的根、车前子的叶子染制而成。如是大女孩子,香荷包佩带几天后,就悄悄送给了她的意中人,俗有送香包订亲的规矩。花线绳,是戴在胳膊上或套在脖项上,用来防恶鬼、保平安的。五月的节日,端午而外,更有一个五月十三,叫“关老爷磨刀”节。这一天,老爷庙有庙会,稍好的家庭都吃肉,都象征性地把镰刀拿出来磨一磨。刀磨快了,麦子就该收割了。也许是五月中旬已进入雨季了吧,“老爷磨刀节”,天往往下雨,给老爷准备磨刀用的水。由于这个原因,在五月十三,农民们除敬关老爷外,也常常敬龙王爷。没有老爷庙的农村,就只敬龙王爷。敬龙王爷的方法不是上香叩头,而叫“领牲”。就是把准备宰杀的活猪活羊抬到龙王庙,供到神案前,待其先认领了,再宰杀,分给或卖给全村人吃。为了省事,有时也有将猪羊宰杀后,单拿猪头或羊头供在神案前,由龙王爷享用的。但无论如何,负责领牲的一定要是全村人公认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挨至五月底到六月初,陕北才迎来了夏收。“六月里来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然羊肉”。羊这时还不甚肥,但已可“杀的尝”了。前边说过,陕北人旧时吃细粮少,最贫困户一年只吃三顿白面,即过春节吃饺子,过清明吃子推。而这最初的一餐,就是这过六月六的新麦子馍馍。因是相对的农闲季节,六月六许多地方还伴有庙会,庙会以龙王庙为最多。但最主要的,六月六还是讲究吃新麦子磨的面,讲究吃鲜。已经辛苦了四个多月的农民们,已开始享受劳动的成果了。
  
  农历七月的两个节日一在七月初七,一在七月十五,都是为牛郎织女过的。陕北农民宽厚,不象全国到处传说的牛郎织女相会期只七夕一夜,而是给了一星期的假,七月初七相会,七月十五分离。过七夕,差不多全是妇女们的事,几乎可以称为“女儿节”。七夕的主食没有硬性要求,时鲜水果却万万不能少,特别是有女孩的家庭,少了时鲜水果,便少了欢声笑语,七夕肯定过得没滋没味。时鲜水果的用场,不光是食用,兼有供品之意,而受供奉的神抵是“巧姑”,当然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织女了。白天,女孩们要集合上山打草,扎成一个草人,穿上花花衣衫,谓之“巧姑”,并在巧姑像前摆上香案,供上时鲜水果。弯月上来了,“乞巧”活动便正式开始。乞巧主要是求取裁剪技术和缝纫纺织技术。巧姑像置于村中较大的空地上,未出嫁已懂事的女孩陆续走过来,先拿一把剪子,持几张红绿纸,跪在巧站前,剪各种花鸟鱼虫,特别剪一只喜鹊,接迎织女渡过鹊桥。看谁剪得快剪得好。一个一个依序进行,暗暗祈祷,暗暗比赛。剪纸以后,就是穿针。女孩们各持一枚小号绣花针,一条细丝线,就着微月,巧妙地将线穿过针眼,穿得速度最快的,自然是最巧的了。纺织,仅仅是模拟动作,比划摇纺车抽棉线穿梭子的姿势。唐人诗中云:“未问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几多”。看来此节古已有之,一直在陕北农村被沿袭了下来。乞巧的高潮节目是捉迷藏,俗称“藏猫猫”。月虽细,但星满夭。女孩儿们分作两支队伍,第一支队伍先找各种隐藏处藏起来,让第二支队伍寻。待全部寻着了,再轮流由第二支队伍藏,第一支队伍寻。藏猫猫主要是要藏得巧妙,就在你眼皮子底下,就是让你找不到。有时因总是找不到,往往要闹腾到半夜,各家大人等得急了来找女儿时才终止。七月十五的节,也是为牛郎织女过的,但着重在于改善生活。这一天的特殊礼俗是站在院子里向空中撤一些五谷,以犒劳给牛郎织女搭过鹊桥的喜鹊。说也奇怪,在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日这段日子里,田野上很少见到喜鹊。过了七月十五,喜鹊又重新露面了,但脖子上的毛稀稀落落,精神也很萎顿。农民们说,那就是被牛郎织女踩的。向空中撤五谷,就是召唤喜鹊吃,给它们补补身子。另外,七月十五是夏耘的终止日,农谚云:“七月十五挂锄头”,意为过了七月十五,野草生长已收敛,再就不需锄地了。有些农民,这一日还举行挂锄头的礼仪,就是将锄头擦得锃亮,置放在库房里,以备来年再用。七月十五还往往有庙会或农贸会、骡马大会,农闲了,集贸市场也开始活跃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