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米脂县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米脂县民间戏剧(1)
  2012-6-24 16:46:37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剧种流传 明清以来,本县主要流行晋剧、秦腔、秧歌剧、道情、碗碗腔、眉户等剧种。
    晋 剧 本县地近山西,受晋文化的影响远大于关中。清代传入中路梆子①,此后,晋剧成为米脂群众熟悉、喜爱的戏剧形式。清末至民国初,本县无戏班,但山西戏班常来县演出。30年代,曾赴晋学戏的申应德、冯庆眉等米脂艺人请来一些山西名角组建戏班。晋剧在县内影响越来越大。绥德雷家坪雷履丰领办的晋剧戏班常年在米脂活动。1944年成立的米脂大众剧团仍以晋剧为演唱形式,先后排演多种传统戏,在本县和邻县有一定声誉。1952~1965年,县业余晋剧团活动于城乡。1956年后,县晋剧团撤销,但外地晋剧团仍常来演出。
    秦 腔 20年代前,本地无秦腔演出。民国13年(1924),井岳秀军队的石拐子(石子俊)戏班首次来米脂唱秦腔,时称“南路腔”②。23年(1934)高双成军队驻米脂,随军秦腔戏班每星期六唱戏,风靡一时。1937年成立的县抗敌剧团,也演秦腔。1956年,县秦腔剧团成立。先后排演百余出传统秦剧,一唱30余年。后来还演出了一些秦腔现代戏。这种粗犷豪放的西北古老剧种逐步在县内扎根、发展。
    秧歌剧 又名小调戏,是本县广为流行的小型剧种,在闹秧歌时演出。观众围一圈,场地不分前后,即可演出。这种剧角色少,剧情简单,表演采用秧歌“扭”的形式,演唱采用民歌小调或其他戏剧曲调,民乐伴奏,方言道白。传统剧目有表现爱情的《摘南瓜》、《毛红跳墙》、《掐草帽》等;有批评陋俗的《闹赌博》、《旋棒槌》;有破除迷信的《蛮婆算命》、《瞎子算命》等。1942年,延安新文艺运动中产生一批优秀秧歌剧,当年到米中任教的戴路从延安带来《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剧本;鲁艺文工团来米脂时,于蓝等演员亲自辅导米中学生演出。新秧歌剧很快在本县流传。50年代,秧歌剧年年出台,自编自演段子很多。“文化大革命”初,传统秧歌剧禁演,新秧歌剧少见。1973年起,恢复秧歌剧演出,编演了一些现代节目。1978年后,内容健康的传统秧歌剧也恢复演出。1982年,县文化馆整理《传统秧歌剧》,收集了14个剧目。
    道 情 本县流传的道情曲调最先由清涧县传入,后又吸收了山西临县等地道情的优点,基本属东路道情。唱法声调悠长,多拖腔;以高音三弦、四胡、管子、笛子等配乐。民国28年(1939),艾德齐等领班唱道情皮影戏。1942年后,米中学生演出“鲁艺”用道情曲调编写的《周子山》、《减租会》等剧。民间文娱活动多演道情。70年代以来,县内演出《支农忙》、《号角长鸣》、《钻布袋的公爹》等现代道情戏。
    碗碗腔 清末由山西传入本地,经艺人加工,吸收山西梆子、道情、民歌等音乐素材演化而来。唱腔花样少,曲牌简单;伴奏乐器主要是板胡、二股弦、三弦和小唢呐,击乐以一特制小铜碗和二连木梆掌握节奏。只与傀儡、皮影戏配合使用。表演、伴奏7~9人,唱者会打,拉者能唱,一人多角,一专多能。民国初年,宋高兴旺等组织戏班唱碗碗腔。后来又吸收关中碗碗腔曲调,使唱腔更趋婉转。1959年,县剧团姜光远等发掘整理当地碗碗腔花音、散板等多种常用唱法,用于现代戏。县剧团先后编演碗碗腔现代戏10多出。1982年,县剧团改革碗碗腔音乐,用极鼓、牙子、碰铃取代小铜碗、二连木梆,根据剧情效果增用二胡、笛子、提琴、木管乐器等,丰富了这一剧种的音乐色彩。
    眉 户 40年代经马健翎等编演新剧,推陈出新,由关中经延安传入。本县以眉户调演唱秧歌剧,受人欢迎。县剧团先后排演眉户剧60多出。1963年从西安学回大型眉户剧《雷锋》、《李双双》,影响极大。80年代排演古装戏《张古董借妻》。
    傀儡戏·皮影戏 清代以来,县内一些艺人组成小戏班子,演出傀儡戏(又叫胶泥脑戏)和皮影戏。自制戏剧傀儡或皮影,由艺人举舞动作、配唱,音乐单调,极少有连贯剧情。多采用碗碗腔或民间小调。在山村小庙演唱,日间演傀儡,夜间耍皮影,观众不多。
    抗战以来,歌剧、话剧等新型剧种进入本县,米中、剧团排演过一些较大剧目。歌剧比较受欢迎。
    剧团与演出 旧时代,本县没有长期性职业剧团。仅有极个别的草台班子,由一些略有专长的艺人作班主,自置或租赁戏箱“行头”(服装、道具),请名角、雇演员,临时凑合二三十人演出旧戏。多数新春组班,入冬分红散伙。民国初期,常德云等人曾领戏班。戏剧艺人被称为“戏子”,社会地位低,收入微薄。戏班东游西走,睡破窑住庙堂,“日日打交待,夜夜卷铺盖”,风餐露宿,十分艰难。
    过去,多演庙会戏,全县较大庙宇50多处,大多有固定会日或戏台,逢会唱戏,一年一次或数次,农民藉此一饱眼福。小村小庙“写”一台“泥圪塔戏”(傀儡)敬神。大庙会则请名班唱大戏,沸沸扬扬。演出前由庙会会长(或村头)和班主签约,议定戏价、剧目和一应事项,名为“写戏”。一台庙会戏通常3天,按日分别称起戏、正戏、完戏,每日上午、下午、晚间各一出。在戏班能演剧目中由庙会圈定名目。清末民国初,山西临县、离石、柳林、绛州戏班多来演出,剧目有晋剧《八义图》、《恶虎山》、《大报仇》等。民国11年(1922)河北夏翠玉(女)戏班来米脂演出《荒山泪》、《霸王别姬》等河北梆子剧目。两年后,石拐子戏班在县城唱《石佛口》。在文化娱乐生活极其贫乏的山乡,看戏不易,一村唱戏,周围一二十里地农民都来观看。30~40年代,晋剧演员刘成、梁二子,秦腔演员袁乃中、黎汉章等为观众熟悉。
    1937年,东街小学筹集经费购置服装、乐器,成立宣传队,由教师辅导学生排练演出小剧和地方戏。后由学生和一些艺人组成米脂抗敌剧团,1939年改为绥德警备区民众剧团。这个剧团在米脂活动数年,演出秦腔《荆轲刺秦》、《苦药计》等,后演出《查路条》、《好男儿》等抗日新剧③。1940年冬,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师生创作演出小戏《十字街头》,社会影响较大。1941年,米中成立学生业余剧团,在高德成、王辅民等领导下,团结一批文艺骨干,排演《春耕大合唱》、《炮火下的特务机关》,并和八路军九团宣传队一起演出,推动选举工作。1942年,排演话剧《喜事》,宣传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在老师戴路指导下还演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农村曲》等新秧歌剧和话剧。
    1944年6月,县民主政府拨出60石小米的公粮和民生商店部分收入做经费,成立县大众剧团,专演晋剧。演员60余人,主要由绥德群众剧团的山西籍演员、本县老艺人和米中业余剧团部分成员组成,王士林任团长,石金柱任教练,须生任凤仙(九岁红)、申怀高(米脂红),文武生李双喜,旦角吕金凤(三女子),净角焦丕元等艺人荟萃一堂。该团“戏箱”新,演技好,在本县巡回演出《战宛城》、《长坂坡》、《玉虎坠》等大本古典剧和一些折子戏。同时赴绥、佳、吴、清等邻县演出。印斗、卧羊、民丰成立业余剧团,由自卫队员和教师参加演出。1946年,米脂大众剧团并入绥德群众剧团。此后,冯社臣、吕鼎修联络商界戏剧爱好者组成“公盛兴”自乐班。不久,自乐班改为业余晋剧团,以县大众剧团、曹佳有戏班戏箱装备,断断续续唱晋剧,1950年停止。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米脂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李自成行宫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米脂黑龙潭
米脂永乐城遗址 米脂杜斌丞纪念室 米脂县城墙
米脂县高庙山常氏庄院 米脂县刘家峁姜氏庄院 米脂县杨家沟马氏新院
米脂盘龙山古建筑群(李自成行宫 米脂县魁星楼和玉皇阁 米脂县西角楼
米脂县八仙洞 米脂县文昌阁 米脂县华严寺
米脂县文庙(孔庙) 米脂县学宫 米脂县衙署
米脂县美食 更多
米脂县美食:米脂果馅
米脂县美食:米脂煎饼
米脂县美食:米脂米 米脂县美食:米脂炖
米脂县美食:米脂羊 米脂县美食:米脂碗
米脂县美食:米脂肉 米脂县美食:米脂钱
米脂县美食:米脂煎 米脂县美食:米脂果
米脂火烧 米脂抿节
米脂县特产 更多
米脂县地方特产:小杂粮
米脂小米
米脂县地方特产:小 米脂小米
米脂红枣 米脂佳米驴
推荐信息  
·镇安花鼓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走(竹)马戏
·阎良核雕技艺
·华阴老腔——传唱千年的原生态艺术
·蒲城斗子旗(蒲城斗旗)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草编艺术(麦秆画、麦草画)
·吴起糜粘画
最新更新  
·米脂县晋剧
·米脂秧歌
·米脂民歌
·米脂布玩具
·米脂镜画
·米脂壁画
·米脂纸扎
·米脂面塑
·米脂泥塑
·米脂砖雕砖塑
·米脂石雕
·米脂剌绣
·米脂剪纸
·米脂快板(莲花落、练子嘴)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艺术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