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文物首页 | 西安文物 | 宝鸡文物 | 咸阳文物 | 铜川文物 | 渭南文物 | 延安文物 | 榆林文物 | 汉中文物 | 安康文物 | 商洛文物 | 杨凌文物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文物大全 > 碑碣

碑碣

字号:   2013-7-23 7:55:19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左司空”刻石 霍去病墓前石刻。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刻。“左司空”三字刻于一不规则石材平面之侧,二行,“左”字在右居中,“司空”二字居左,上下刻。篆书。字框边长22厘米。笔画浑润遒劲,具有朴拙、粗豪的艺术风格。“左司空”为官名。职掌工程。刻石仍存原地。
    “平原乐陵”刻石 霍去病墓前石刻。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刻。文曰:“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此10字刻于一不大规则的长条形石材平面下端,前7字单行竖书,末3字左行横书,作“⊥”形。隶书,字框高64厘米,下宽16.5厘米,字径约7厘米。笔法劲健雄放,浑厚朴拙,单纯自然,无波磔。“平原乐陵”为郡县名,“宿伯牙霍巨孟”疑为二人姓名。刻石现仍存原地。
    豆卢恩碑 北周天和元年二月六日(566年9月13日)刻石。1919年于咸阳县“周文王陵”附近出土。碑首、座均佚,碑身上部断缺。现存碑身残高192厘米,上宽103厘米、下宽112厘米。碑文为庾信撰,隶书31行,行51字。碑右部字尚清晰,左部泐灭殆尽。全文载《文苑英华》。无书者姓名,但书法整丽清俊,恐为当时名人所书。于右任曾赋诗,称其可与《广武将军碑》并称。豆卢恩为北周大将,官至陇右总管府长史,为北周佐命元勋豆卢宁之弟,事附《周书·豆卢宁传》。撰者庾信为北周文学家,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庾开府”。碑原移置咸阳县署,现存咸阳博物馆。
    贺若谊碑 隋开皇十六年(596)刻立。清代存兴平县文庙。高336厘米,宽128厘米。正书。28行,行67字。额篆书阳文20字。此碑上半部甚为清朗,下半部漫漶殊甚。无书者姓名,但字画精整,笔势遒劲,为隋碑中能品。据明赵崡《石墨镌华》载,宋人磨其碑阴刻《夫子庙记》。贺若谊为隋朝大将,官至左武候大将军,封海陵郡公。《隋书》有传。碑仍存兴平县文庙大成殿前。
    昭仁寺碑 唐贞观四年(630)十一月刻立。竖于长武县昭仁寺内。碑螭首龟趺,高393厘米、宽150厘米。额篆书“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9字,碑文正书,朱子奢撰文,40行,行84字。碑文主要记述秦王李世民武德元年率军破薛举、薛仁杲父子的功绩。此碑书法劲秀俊逸,又有圆腴之致,笔迹端正,结体严密,刻工精美传神,是初唐瘦劲书风的典型之作。碑阴作两截,为宋代欧阳修撰文,张淳正书,上截15行,行15字,下截5行,行11字。
    温彦博碑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温彦博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42厘米、下宽111厘米、厚37厘米。额篆“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岑文本撰,欧阳询书。碑文正书36行,行77字。碑下部断裂,字多磨泐。此碑为欧阳询晚年之作,观其楷法精妙,字字风骨整峻,神采奕奕,确系唐碑上品。温彦博两《唐书》均有传,碑叙其历官甚详,可补史传之阙。
    段志玄碑 唐贞观十六年(642)刻立。原竖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志玄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34厘米、下宽105厘米、厚35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碑文正书32行,行65字。碑中部以下文字凿损较甚。段志玄两《唐书》均有传。此碑未见撰书人姓名,然其书法方整,于正书时作一二笔隶书,显然系六朝遗风。
    魏征碑 唐贞观十七年(643)刻立。现仆于礼泉县昭陵乡魏陵村北五凤山魏征墓前。碑首雕蟠桃纹,与昭陵现存诸碑均作六螭下垂迥异。身首高370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文已磨灭无存。魏征为贞观名臣,生前深受太宗宠信,死后葬仪异常隆重。《旧唐书·魏征传》谓魏征卒后,“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可知魏征碑文为唐太宗亲撰并书。然据《新唐书》本传载,太宗尝因小人诋毁,不悦魏征而“仆所为碑”;辽东之役后,又因怀念魏征而“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此碑当为太宗树而令仆,仆而复立者。宋赵明诚《金石录》云:“唐魏郑公碑。本太宗御制并行书。贞观十七年正月。”可知宋时碑尚有文。宋以后未见著录。
    孔颖达碑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袁家村西孔颖达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螭首方趺,身首高347厘米、下宽102厘米、厚35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于志宁撰文。正书35行,行76字。碑趺榫口两侧均刻有字,其中左侧18字,右侧22字,正、草、行书相杂,似镌碑者随意所刻。碑面凿损特甚,字多残缺。此碑世传为虞世南书,细检原石,首行“于志宁字仲谧撰”以下18格全空,可知本无书者姓名。但笔势遒美,盖善虞书者所为也。孔颖达两《唐书》均有传,碑中所记,多有可补阙者。撰文者于志宁贞观中曾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两《唐书》均有传。
    裴艺碑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刻立。原竖于礼泉县烟霞乡上古村西南裴艺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63厘米、下宽111厘米、厚39厘米。额隶书“大唐赠晋州刺史顺义公碑铭”。上官仪撰,褚遂良书。碑文正书33行,行71字。碑上截凿损特甚,仅下截略有字迹。此碑字体较小,然字画秀娟而又多健笔。裴艺两《唐书》未为立传,碑记可以补阙。撰者上官仪为唐初诗人,官至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书者褚遂良为唐初大臣、书法家,累官至中书令。此二人两《唐书》均有传。
    昭陵十四国酋长石像座题名 约唐贞观末至永徽初(649—650)刻。均在昭陵北阙遗址。据《唐会要》载:唐太宗“山陵毕,上(高宗)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服、归化者形状而刻其名。”共14石,已佚7石。现存7石文曰:“突厥答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府”;“于阗王阇者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麴智勇”;“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字径约5厘米左右,殷仲容书,具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
    豆卢宽碑 唐永徽元年(650)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岩峪村北豆卢宽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61厘米、下宽100厘米、厚37厘米。额篆题“唐故特进芮定公之碑”。李义府撰文。正书32行,行69字。无书者姓名。但书法精健。惜碑字凿损过甚,上截多难辨认。豆卢宽两《唐书》未为立传,其事附见于其孙豆卢钦望传中。此碑叙事颇详,可补唐史之阙。撰者李义府为唐大臣,高宗时累官至中书令。两《唐书》均有传。
    樊兴碑 唐永徽元年(650)刻立。原竖三原县唐高祖献陵陪葬墓樊兴墓前,清道光八年(1828)周贞木移置三原县城内陕西提学使署衙中。现存三原县城隍庙。碑额篆“唐故大将军樊君之碑”,高260厘米、宽113厘米。正书31行,行61字。无撰、书者姓名。但书法甚似褚遂良。诚为唐初佳刻。碑阴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钱塘沈兆霖题记。樊兴为唐初大将,官至左监门大将军,其事附见《新唐书·刘文静传》,然所载官爵事迹不若碑详,此可补其阙。
    房玄龄碑 唐永徽三年(652)刻立。原竖礼泉县昭陵乡刘东村东北房玄龄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85厘米、下宽136厘米、厚45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褚遂良书。正书35行,行81字。碑上截存字较多,下部凿损特甚。房玄龄为唐初名臣,两《唐书》均有传。此碑书法酷似《雁塔圣教序》,但较《圣教序》为优。笔力瘦劲,韵格超绝。历来以为褚遂良书中杰作。
    高士廉茔兆记 唐永徽六年(655)刻立。原竖于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高士廉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437厘米、下宽130厘米、厚50厘米。额篆题“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茔兆记”。许敬宗撰,赵模书。正书37行,行81字。中部字迹凿损较甚。碑左侧镌唐会昌四年(844)五月六代孙元裕及少逸题记各一段。高士廉名俭,字士廉,以字行。两《唐书》均有传。此碑书法方整娟秀,极为人所称道。撰者许敬宗为唐大臣,高宗时累官至礼部尚书、侍中、中书令。两《唐书》均有传。书者赵模即太宗命与冯承素同摹《兰亭序》者,亦为当时知名书家。
    薛收碑 唐永徽六年(655)刻立。原竖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东北薛收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293厘米、下宽103厘米、厚33厘米。额篆题“唐故太常卿上柱国汾阴献公薛府君碑”。于志宁撰。正书38行,行82字。碑上端字迹尚存,余均磨灭难识。薛收两《唐书》均有传。碑字虽多磨灭,但叙事较本传为详,足可补史之阙。碑字极遒秀,惜无书者姓名。明赵崡谓为于立政书,清孙承泽因笔法大体与《李靖碑》相似,谓均为王知敬手迹。
    张胤碑 唐显庆三年(658)刻立。原竖于礼泉县烟霞乡岩峪村东南张胤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54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5厘米。额篆题“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之碑”。碑文正书32行,行81字。上截字尚清晰。此碑无撰书人姓名,宋王厚之《复斋碑录》谓李义府撰,或有所据。碑字书法精健,前人谓得褚遂良之支流而开颜真卿之门户者。张胤两《唐书》均有传(传作“张後胤”)。
    李靖碑 唐显庆三年(658)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官厅村西北李靖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碑身高427厘米、下宽128厘米、厚42厘米。额篆题“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卫景武公碑”。许敬宗撰,王知敬书。碑文正书39行,行82字。下截凿损过甚。碑阴刻宋游师雄元祐四年(1089)题记。李靖为唐初名将,两《唐书》均有传,碑文较本传为详,多有可补正者。此碑书法健劲遒美,婀娜多姿,有北派风格,书家咸以为王知敬代表作。
    周护碑 唐显庆三年(658)刻立。原仆于礼泉县烟霞乡西二村东北周护墓前,1964年发现,1974年掘出,翌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41厘米、下宽111厘米、厚37厘米。额篆题“大唐故辅国大将军上柱国襄公之碑”。许敬宗撰,王行满书。正书33行,行84字。碑身中部断裂,书体遒劲古朴,惜左部三分之一字多磨灭。周护两《唐书》未为立传,此碑可以补阙。书者王行满,亦为当时知名书家。
    尉迟敬德碑 唐显庆四年(659)刻立。1971年冬出土于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新村尉迟敬德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442厘米、下宽150厘米、厚53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许敬宗撰。碑文正书41行,行87字。碑下截字尚可辨,上截了无只字。此碑书者不详,但书法挺秀恭谨,光明俊伟。碑文收入《文苑英华》,二者对照,既可补碑文之阙,亦可知旧录之讹。敬德两《唐书》均有传。
    杜君绰碑 唐麟德元年(664)刻立。原竖于礼泉县烟霞乡大冢渠村杜君绰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52厘米、下宽123厘米、厚30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君碑”。李俨撰,高正臣书,万宝哲刻字。正书39行,行76字。高正臣习王羲之书,字体极秀逸,惜上截字多磨灭。杜君绰两《唐书》未为立传,此可补阙。书者高正臣,亦为当时知名书家。
    清河长公主李敬碑 唐麟德元年(664)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上营村东清河长公主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54厘米、下宽119厘米、厚35.5厘米。额篆题“大唐故清河长公主碑”。李俨撰,畅整书,辛胡师镌字。碑文正书27行,行57字。下截字尚可观,余均磨灭。公主为太宗第十一女,《新唐书》有传极简,此碑可补史之阙。碑字书法劲峻奇伟,篆额飞动流丽,不可多得。书者畅整为当时名书家。
    程知节碑 唐麟德二年(665)刻立。原仆于礼泉县烟霞乡上营村西程知节墓前,民国时期由醴泉县民教馆收藏,建国后为县文化馆保存,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首、趺皆佚,碑身两端残缺,仅余中段,残高280厘米、中宽107厘米、厚36厘米。许敬宗撰,畅整书。正书36行,行存40余字不等。近年发掘其墓时,又发现残石一块,存36字。程知节即程咬金,两《唐书》均有传。此碑书法瘦硬放纵,英挺秀逸,于当时书体中别具一格。
    越国太妃燕氏碑 唐咸亨三年(672)刻立。原仆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东燕妃墓前,清末出土,后又埋没。1964年重新出土。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53厘米、下宽117厘米、厚35厘米。额篆题“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之碑铭”。许敬宗撰,高正臣书,万宝哲刻字。正书40行,行100字。碑上端断裂,字多泐灭。太妃为太宗之妃,越王之母,两《唐书》无传,此可补阙。此碑书法恭整挺拔,自是珍品。
    马周碑 唐上元元年(674)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上古村东马周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58厘米、下宽116厘米、厚39厘米。额篆题“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许敬宗撰,殷仲容书。正书37行,行约84字。碑字左上部较清晰,余均难识。碑阴刻明万历十三年(1585)荏平张第《谒唐中书马公墓》五律一首。马周为贞观名臣,两《唐书》均有传。书者殷仲容为唐初著名书家。或谓殷仲容书法神味浅薄,不耐寻玩。然此碑书法精工,仍属佳作。
    阿史那忠碑 唐上元二年(675)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南阿史那忠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88厘米、下宽118厘米、厚34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右骁卫大将军薛国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碑文正书32行,行82字。下端字较清晰,余均泐甚。阿史那忠为少数民族将领,两《唐书》均有传。碑虽泐甚,其可补正史籍者不少。碑无书者姓名,但书法劲拔,在虞、褚之间。
    李勣碑 唐仪凤二年(677)刻立。一直竖立于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新村李勣墓前(今昭陵博物馆院内)。碑为螭首龟趺,身首高570厘米、下宽180厘米、厚54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高宗李治撰并书。书为行草,32行,行110余字不等。碑题下“御制御书”四字及文末年款为正书。碑下截凿损过甚,余则清晰,碑阴刻宋游师雄元祐四年(1089)题记。李勣为唐初名臣,出将入相达数十年。两《唐书》均有传。此碑笔致神采奕奕,后半尤见纵横笔势,有晋人风度。
    贞观十五年封临川郡公主诏书刻石 唐永淳元年(683)刻。1972年春出土于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东北临川公主墓中。刻石为长方形,长85厘米、宽36厘米。正书29行,每行字数不等。上刻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封其第十二女李孟姜为临川郡公主诏书。刻石右下角断裂。此刻石保存了诏书原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存昭陵博物馆。
    永徽元年封临川郡公主为长公主诏书刻石 唐永淳元年(683)刻。1972年春出土于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东北临川公主墓中。刻石为长方形,长89厘米、宽37厘米。正书29行,每行字数不等。上刻永徽元年(650)唐高宗加封其第十一姊临川郡公主为长公主诏书。刻石中部纵向断裂。此刻石永徽元年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签署,却于总章二年(669)才“给”,很值得研究。现存昭陵博物馆。
    褚亮碑 约唐高宗在位时(649—683)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上岩峪村东南褚亮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298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9厘米。额题“大唐褚卿之碑”,篆体兼隶,传为太宗所书。碑文隶书36行,行65字,传为殷仲容书。此碑书法精工,金石家誉为“唐石之最佳者”。褚亮为褚遂良之父,两《唐书》均有传。此可补史之阙。
    崔敦礼碑 约唐高宗在位时(649—683)刻立。原竖礼泉县烟霞乡官厅村南崔敦礼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38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5厘米。额篆题“大唐太子故少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李昭公神道碑”。碑文正书,约36行,行84字。于志宁撰,于立政书。此碑笔致整洁俊逸,惜碑字大多磨灭。崔敦礼为唐初名臣,两《唐书》均有传。此碑多有可补正史籍者。
    房仁裕碑 约唐高宗在位时(649—683)刻立。原仆于礼泉县烟霞乡岩峪村东南房仁裕墓前,近代出土,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24厘米、下宽106厘米、厚34厘米。额篆题“大唐故清河房忠公神道之碑”。崔融撰,房琳书。碑文正书37行,行约76字。碑下截字尚可读,余均磨灭。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唐后,房仁裕曾奉诏率军镇压。两《唐书》未为立传,此碑可补史之阙。
    述圣记碑 唐文明元年(684)刻立。竖于乾陵陵园,位于神道之西。碑用七块巨石累积而成,故俗称“七节碑”。碑通高691厘米,截面为方形,边长186厘米。武则天皇后撰,中宗李显书。碑是为高宗歌功颂德,故称“述圣记”。七块巨石中,上下两石为顶和座。顶为庑殿式,庑顶下西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浮雕蹲踞力士。座四面线雕獬豸纹等,其神异色彩颇浓。碑正面刻文,原来字画上“填以金屑”,其余三面平素。碑文除第三石全部泐灭外,第一、二、四石存字较多。书法整饬,共64行,行120字,约计8000字左右,可谓碑中巨制。碑文为骈体,主要记述了高宗初立为皇太子事及追随太宗征战、奉侍太子疗疾等事,还记述了高宗即位后的文治武功以及临终前戒厚葬留遗嘱等事。此碑明万历以前已仆,1957年乾县人民政府曾加以整修。
    顺陵残碑 武周长安二年(702)刻立。碑原竖于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顺陵陵园,是则天皇帝为其母杨氏所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关中大地震中仆地,后被咸阳县令派人打成碎块,用于修补渭河堤岸。清初渭河堤决,发现三块,移藏县署。其后最大的一块又断为三截,使原存残石变为五块。1964年在底张水利工地出土两块,1965年又在原咸阳县文庙门前水道工地上出土一块,共得残碑8块,存283字。碑文为梁王武三思奉敕撰,相王李旦奉敕书。正书,约45行,行约98字,全文4449字。孙星衍《续古文苑》录有全文。碑文兼用武皇所造新字。碑字体方正,健壮有力,稍兼篆隶,古雅拙朴,世称名碑。残碑现存咸阳博物馆。
    乾陵“无字碑” 唐神龙二年(706)立。竖于乾陵陵园,位于神道之东。此碑为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碑首作“九螭下垂”(其他文武大臣碑首均作“六螭下垂”),碑趺为长方形。通高753厘米、宽210厘米、厚149厘米,总重约98.8吨。碑侧各镌一升龙。碑趺正面线刻狮马相斗图。其形体之高大雄浑,雕刻之瑰丽精美,堪为唐碑之冠。因其当初无字,故世称“无字碑”。自北宋崇宁二年(1103)开封王谷其人按行边部,道经奉天,拜谒乾陵,于无字碑上题刻以来,止于明代,在上题词者凡39人,遗留题刻共42段,其中较有价值、而且保存完好的是碑阳正中所刻金天会二年(1134)《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前段为契丹小字(旧误认为女真文字),后段为正书汉字。两种文字工整俊秀,苍劲有力,极为珍贵。题记中所谓“皇弟”为金太宗完颜晟之弟撒里喝,其所记之事亦有一定历史价值。
    何汉南《唐代乾陵石刻取象初探》一文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之说,认为乾陵神道之西的《述圣记碑》可称“石社”,神道之东的这通“无字碑”可称“石祖”。文中引用了《唐书·韦湊传》中一段记载:“开元二年夏,敕靖陵建碑,……湊(指韦湊)以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飞表极谏,工役乃止。”据此以为唐代既认为古陵园不立碑,因而“无字碑”也就不应称碑。此略备一说。
    姜遐碑 约唐玄宗即位后(712)刻立。此碑早年断裂,碑首及上截觅失,仅余下截,故金石家称之为“姜遐断碑”。1974年在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姜遐墓附近发现碑首及上截,始成全碑。碑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279厘米、下宽103厘米、厚31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吏部尚书姜府君之碑”。碑文正书34行,行70字。下截因捶拓既久,字已磨灭殆尽;上截断为两块,碑首与碑身相接处亦已断裂。然因出土不久,文字大部清晰。姜晞撰文并书。此碑书法绰约,正书中略带行意,体势规模虞世南,笔画柔圆而有力,大方而姣媚。其于姜遐事迹记述甚详,足以补史。
    契苾明碑 唐先天元年(712)刻立。原在渭城区渭阳乡药王洞村北契苾明墓前。碑为螭首方趺,碑身高328厘米、宽150厘米。碑额减底平钑篆题“大唐故大将军凉国公契苾府君之碑”。娄师德撰,殷玄祚书,正书37行,行77字。字多泐蚀,但尚可读。书者殷玄祚为殷仲容之子、殷令名之孙,三世俱有能书名。此碑笔法虽不及其祖、父,亦自瘦劲可观。现存咸阳博物馆。契苾明为唐初铁勒别部首领、镇军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长子,官至左鹰扬卫大将军,兼贺兰都督,袭爵凉国公。《唐书》虽有传而极略。此碑可补史阙。
    冯仁杰碑 唐开元十一年(723)刻立。原在渭城区窑店镇刘家沟原上。1962年移入咸阳博物馆。碑为螭首,碑身高203厘米、下宽100厘米、厚27厘米。额篆题“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沁州刺史冯公之碑”。崔尚撰,郭谦光书并篆额。碑文隶书19行,行37字。碑文泐蚀过甚,难以成读。郭谦光是唐代书法名家之一,所书碑文堪称隶书精品。
    恒山愍王李承乾碑 唐开元二十六年十二月四日(739年1月17日)刻立。原仆于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西南李承乾墓前,1975年发现,移入昭陵博物馆。碑首及碑身上端残缺,残高152厘米、下宽105厘米、厚29厘米。碑文篆书,15行,行存字不等。李承乾为唐太宗长子,贞观九年立为太子,十七年废为庶人,十八年死于黔州,开元二十四年追封为恒山郡王,谥曰愍。李承乾两《唐书》均有传,此可与传互补。碑文全为篆书者不多见。
    唐俭碑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重刻。原存于礼泉县北屯乡西页沟村东南唐俭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60厘米、下宽120厘米、厚34厘米。额隶题“唐故特进莒国公唐府君之碑”。碑文正书40行,行85字。碑上端部分文字尚为清晰,余多磨泐难识。此碑无撰、书者姓名,然书法轻圆秀劲,卓然名家。唐俭为唐初名臣,两《唐书》均有传,碑中所述,可以补史。
    臧怀恪碑 唐广德元年(763)刻立。原竖三原县陵前乡三家店村。碑高467厘米、宽124厘米。额篆题“唐故东莞臧公神道碑”。碑文正书28行,行64字。颜真卿撰并书,李秀岩篆额。王昶《金石萃编》以其立于大历三年(768),此从杨震方《碑帖叙录》。此碑书法伟劲,不减其他著名颜碑。文记臧怀恪参与抵御突厥等事,可补两《唐书》之阙。现移存于西安碑林。
    姜嫄公刘新庙碑 约唐贞元九年(793)刻立。1935年邠县城中修建碉堡时,于姜嫄庙残砖中发现,《中央日报》曾予报道。先移存县署保管,其后弃置县西街忠烈祠戏台后,1955年移至县文化馆。“文化大革命”初被当作“四旧”弃于垃圾坑内,1972年省文物部门查询时复刨出由县文化馆保存。碑为大中大夫高郢撰文,侍御史韦丹建立,处士张琯篆额,大理评事张谊所书。行书28行,行49字。此碑书法绝佳,镌工尤美,惜发现时已经两断,残缺不全。现存1620余字,主要是颂扬周族远祖姜嫄、公刘之德,记述重修姜嫄公刘新庙之事。碑中既云“粤以贞元六年十一月九日作新庙于南郭”,又云“祠成三岁矣而铭记尚阙”,可知此碑镌于贞元九年。碑前两行空处有明末邠州学官范文光题记,可知明代此碑尚竖于庙中。
    荐福寺大戒大德律师碑 唐大历六年(771)刻立。原存大戒大德律师家乡泾阳县。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碑额篆书“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大德律师之碑”。碑文隶书16行,行36字,右下角残缺11字,余皆完整。韩云卿撰文,书法颇具骨力。为唐代书法名碑之一。现存泾阳县博物馆。
    寂照和上碑 唐开成六年(841)刻立。原在咸阳县魏店村,后移至县城内凤凰台,民国时移至县民教馆,今存咸阳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212厘米、宽74厘米、厚21厘米。段成式撰文,僧无可书,顾玄篆额,李郢刻字。额篆题“唐故安国寺寂照和上碑”。碑文正书29行,行52字。此碑撰文者段成式为唐代文学家。书者无可和尚为诗人贾岛之弟,与柳公权同时,模仿柳书而妍媚多姿。
    刘沔碑 唐大中二年(846)刻立。原在永寿县好畤河畔刘沔墓前,现移存永寿县文化馆碑亭。碑为螭首龟趺,通高284厘米、宽98厘米。额篆题“唐故太子太傅致仕赠司徒刘公神道碑”。碑文正书36行,行65字。韦博撰,柳公权书,唐元度摹勒并篆额。碑文漫漶,约三分之二的字尚清晰。此碑为柳公权70岁书。结构严谨,笔力遒劲,较其所书冯宿神道碑更为清秀挺拔。
    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 宋开宝六年(973)刻立。原在咸阳城内周四王庙(今渭城区果子市小学),1963年移入咸阳博物馆。碑为螭首龟趺。碑身高230厘米、宽114厘米,已断为两截。额正书“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卢多逊奉敕撰,孙崇望奉敕书。行书24行,行55字。碑文泐蚀过甚,模糊难辨。孙崇望为北宋书家,时称“院体”。
    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 宋开宝六年(973)刻立。原竖于礼泉县骏马乡旧县村(宋醴泉县治)唐太宗庙遗址。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292厘米、下宽103厘米。碑阳刻《大宋新修唐太宗庙铭并序》,李莹奉敕撰,孙崇望奉敕书。额正书“大宋新修唐太宗庙碑”。碑文行书23行,行50字左右不等。碑阴刻游师雄《唐太宗昭陵图》,其上段正书题记41行,行19字;下段线刻昭陵图。宋绍圣元年(1094)游师雄题,杨安书,魏敏刊,醴泉知县符寤刻石。
    大观圣作碑 宋大观二年(1108)刻立。原存乾州文庙。现移存西安碑林。宋徽宗赵佶撰并书,李时雍摹写上石。碑为螭首龟趺,高378厘米、宽140厘米。正书28行,行69字。额为蔡京行书“大观圣作之碑”,文记宋代学校制度较详。赵佶能书,书体纤细秀劲,横竖收笔多带钩,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后人称之为“瘦金体”。同一碑,当时分刻于数处。惟此碑较赵佶其他手迹瘦直、挺拔,加以刻技精湛,尤能显出“瘦金体”的艺术特点。
    金重修唐太宗庙碑 金天眷元年(1138)刻立。原竖礼泉县骏马乡旧县村唐太宗庙遗址,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身首高284厘米、下宽106厘米、厚34厘米。孙九鼎撰,康庆立石,庙住持刻字。碑文正书27行,行54字。碑中部断裂。此碑主要是颂扬唐太宗的功绩及重修太宗庙之事。
    广教禅院牒碑 金大定四年(1164)刻立。原存咸阳县眭村广教寺内,后移入咸阳博物馆。碑为圆首,身首一体,通高163厘米、宽77厘米、厚13厘米。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刻《尚书礼部牒》原文,文9行,行2—32字不等。下部刻《咸阳县眭村广教禅院记》,王靖撰,徐颐书,沙门普满建。正书22行,行26字。此碑为研究金朝宗教管理提供了可靠资料。
    重阳王祖师仙迹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刻立。原存咸阳市双照乡大魏村,1963年移存咸阳博物馆。碑为螭首方趺,身首高332厘米、宽127厘米、厚34.3厘米。额隶题“重阳王祖师仙迹记”。碑文正书,27行,行57字。刘祖谦撰,刘汾题额并书,杨志纯立石。此碑记述了大魏村人王喆(道号“重阳”)的生平及其创建道教全真派之事,对研究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其碑书法刚柔得体,亦有可观。
    重修重阳天圣宫碑 明嘉靖四年(1525)十月立。原存咸阳市双照乡大魏村(王重阳故里)。1963年移存咸阳博物馆。碑为蟠首,身首一体,通高280厘米、宽100厘米、厚25厘米。额篆书“重修重阳天圣宫碑记”9字。碑文正书26行,行56字。翰林院检讨、经筵讲官鄠县王九思撰,辽东巡按监察御史邑人张纬篆额,江西道监察御史、邑人王献书。本宫道人立石。碑字书法健秀。文记王重阳生平事迹及重修天圣宫始末,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撰者王九思为明“前七子”之一。碑虽碎为五块,然碑字大部完好清晰。
    淳化县地粮记碑 明万历十年(1582)秋刻立。原在淳化县政府。碑身首一体,通高180厘米、宽73厘米、厚20厘米。额正书“淳化县地粮记”6字。碑文正书29行,行59字。知县李应科等立。碑文详列西安府邠州淳化县所辖15里中各里地粮数目、全县地粮数目及全县“上上”、“上下”、“中上”、“中下”、“下上”及“下下”各等地的地粮数目。据《明史·食货志》载:“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此碑所载,当是此次奉令丈量田亩的翔实记录。碑阴刻万历二十六年(1598)二月欧阳煖《题名碑记》。现存淳化县文化馆。
    清防护唐昭陵碑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立。原竖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燕妃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仅存碑身,身高170厘米、宽106厘米,毕沅撰文,钱坫篆书,孙星衍摹勒并篆额,王景恒刻字。碑文28行,行55字。毕沅当时为陕西巡抚、著名学者,钱坫、孙星衍亦均为清代著名篆书家和学者,此碑为毕沅注意保护唐太宗昭陵的实证。
    刘古愚墓表 1933年刻立,曾被置于秦都区马庄乡天阁村一饮水槽底,近年被刘古愚后裔移存其家,保存完好。碑身首一体,通高205厘米、宽85厘米、厚20厘米。额篆题“清征士刘古愚先生墓表”。碑文正书21行,行64字。陈澹然撰,宋联奎书,高树基篆额,刘安国立石,郭希安刻字。碑文主要是表彰刘古愚的为人和业绩。书法俊秀,刻工精美。
    李雨田碑 1939年刻。原存李氏家中,现移存三原县博物馆。碑刻于六块长方形石条上,石条均长90厘米,宽32厘米,厚13厘米。每石16行,每4行一组,行字数不等,多为7字,字为草书。于右任撰文并书。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据碑文后自跋,此碑文系于右任于1934年书过后所重书。李雨田为三原富商,为人豪爽,清末曾救助于右任于危难。1918年靖国军总司令部驻扎三原时,又曾协助靖国军筹划财政。
    我的双亲墓碑记 1941年刻立。原竖咸阳县北杜镇李敷仁父母墓前,后移至其侄李共平家后院。碑为圆首,身首一体,高163厘米、宽66.5厘米、厚15.5厘米。额正题“中华民国”四字。碑由李敷仁撰并书。楷书。正文23行,行56字,共1323字。李敷仁以创办《老百姓》报而闻名。碑文记述了清末至民国期间关中地区的许多社会情况,不仅是研究李敷仁生平的第一手资料,亦是研究近代陕西历史的宝贵资料。碑文纯用白话文体,并加了新式标点符号,语言通俗流畅,记叙生动感人,在现存碑石中甚为特殊。

编辑:秦人
关键词:咸阳市石刻文物 
相关阅读
· 墓志
· 塔铭、经幢
· 咸阳市石刻文物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枣-永 咸阳市美食:红富士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笼笼肉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曹杏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地方特产之梨枣
推荐信息  
·商周青铜器:建国前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建国后出土商周青铜器
·墓志:杨绍程墓志
·墓志:李从曮夫人朱氏墓志
·墓志: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
·墓志:徐明母周氏墓志
·墓志:元大亮墓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出师表》刻石
·众志成城小碑
·召伯甘棠图并记
·果亲王诗碑
·重修实相寺碑
·创修通玄观记
最新更新  
·墓志
·塔铭、经幢
·咸阳市石刻文物
·饪食器
·酒器
·兵器
·诏版、衡量器
·虎符、印章
·铜镜
·铜杂器
·咸阳市青铜器文物
·陶建筑材料
·陶俑
·陶杂器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文物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wenw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