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名人首页 | 西安名人 | 宝鸡名人 | 咸阳名人 | 铜川名人 | 渭南名人 | 延安名人 | 榆林名人 | 汉中名人 | 安康名人 | 商洛名人 | 杨凌名人
陕西名人网:让更多人了解,陕西当代名人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名人 > 正文

陕西文学人物小传(1)

 2013-11-17 17:16:36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周 公 生卒不详。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故称周公。他辅佐武王,并摄政称王,后又还政成王,政绩卓著,对周朝政治制度有首创之功。他亲作《大诰》《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及《多士》《毋逸》等篇章,纪事训政,建立周制。他“制礼作乐”,对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娶、丧葬等,也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和乐舞。战国人据此写成的《周礼》,成为后来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周穆王 生卒不详。姓姬,名满,西周第五代国王。西晋太康二年(前281),在河南汲县魏襄王陵墓里出土的竹简上的《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出国访问“极西绝远处”西王母居住之地。据《史记·大宛记》载,西王母在安息,今伊朗东北部。周穆王与西王母互赠礼物,饮酒唱歌,这是中国与外国直接开展文化交往最早的文字记载。
    卜 商(前507一?) 春秋末晋国人,一说卫国。字子夏,孔子得意门生,以文学见称。精研《诗》教,明于《春秋》大义,兼通《易》《礼》。晚年讲学西河(今陕西合阳)。他主张为人君者必读《春秋》,以防权臣篡权。李悝、吴起出其门下。著《诗序》。
    商 鞅(?一前338) 战国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卫国公族,原名卫鞅,因以秦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故又称商君。少好刑名之学,初事魏相公孙痤,为中庶子,世又称公孙鞅。公孙痤死后,闻秦孝公下令求贤,遂西入秦国。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长,旋升大良造,先后主持秦国变法改革达20年之久。秦孝公死后,商鞅惨遭反对派车裂。其著作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汉书·艺文志》另著录其《公孙鞅》27篇,大抵为兵家之书,久佚。
    吕不韦(?一前235) 战国末秦大臣。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初为贾人,家累千金。在邯郸偶遇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以为奇货可居,乃西入咸阳,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孝惠王死,子楚(庄襄王)即位,吕不韦被任为相,食邑十万户,家僮万人,号文信侯。秦王政初立,他与嫪毒勾结,专断朝政。曾招门客著书立说,撰成《吕氏春秋》。及秦王政亲政,被免去相位,出居河南,再徙蜀郡(今四川成都),途中忧惧自杀。
    李 斯(?一前208) 秦朝政治家、文学家。楚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受业于荀卿。秦庄襄王三年(前247)西入秦地,初为吕不韦舍人,后受秦王赏识,拜为长史、客卿。秦统一中国后,位居丞相。秦始皇多次巡视各地,李斯随之,所到之处多以小篆书碑立石。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杀太子扶苏、大将蒙恬,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来受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市中。善文辞,文多存于《史记·李斯列传》。《绎山刻石》《泰山刻石》《之罘石》,字体肃穆方正,历来被视为学写小篆的楷模。公元前210年随秦始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撰并书写了《会稽石刻》。张怀瓘《书断》称其石刻为“传国之瑰宝,百代之法式”。又称“李斯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做骖,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刘 邦(前256—前195) 西汉开国皇帝。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前206年即皇帝位,建都长安。今存诏、令、书等数十篇,另著诗歌《大风歌》等2篇。
    苏 武(?一前60) 西汉名臣、诗人。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武帝时任郎官,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利诱,欲使投降;后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又派李陵劝降,被严词拒绝。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元六年(前81),苏武回到长安,拜为典属国。死后,汉宣帝命画其像于麒麟阁,以彰其节操。有部分诗作传世。
    李 陵(?一前74) 西汉将领、诗人。字少卿,祖籍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人,后徙居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名将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率5000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遇敌骑十万,陷入重围,他奋勇突击,终因粮尽矢绝,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后病死匈奴。李陵有诗传世。
    贾 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少好学,18岁就以能诗属文而闻名于郡中。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的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周勃等权贵的忌妒、毁谤,动摇了文帝对他的信任,被迫离开长安,出为长沙王太傅。公元前175年,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悲泣自责,不久死去。思想以儒家为主,杂以法家、黄老成分。有文集传世。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后徙居茂陵(陕西兴平茂陵)。少治春秋,发愤读书,三年不窥园。景帝时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贤良对策,提出“天人相与”“君权神授”学说。又创立“三纲”“五常”体系,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之局面。曾任江都王和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以修学著书为事”,卒于家中。代表作《春秋繁露》82篇。另有文集传世。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岁随父到京城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外出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初任郎中,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巴蜀以南,代表朝廷视察和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博览宫廷藏书,整理历史资料。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五年后,因为李陵事上奏武帝,被治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被赦任中书令。他时常想起受腐刑的耻辱,因而对朝廷事务毫不关心,专心著述。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写了有名的《报任安书》,沉痛地叙述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致祸的经过以及忍辱含垢的心情。此后,司马迁的事迹无可考。他死后,外孙杨恽将其书公诸于世。除《史记》外,司马迁还著有赋8篇、《素王妙论》及《堪舆八会》等。
    冯 商 生卒不详。西汉辞赋家。字子商,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治《易》事五鹿充宗,后从刘向。以能文待诏金马门。著《冯商赋》。
    葛 洪(281—341) 西晋思想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人。晋惠帝时为将军都尉,迁伏波将军。后为丞相司马睿辟为掾,因功赐爵关内侯。东晋成帝咸和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将,晚年隐于浮山炼丹。曾撰有小说《西京杂记》《神仙传》等。
    刘 向(前77—前6,一说前79—前8) 西汉学者、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同父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20岁时,擢为谏议大夫。汉宣帝招选名儒俊材,刘向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见对诏,献赋颂数十篇。任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敢于直谏,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劾外戚宦官专权误国,致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刘向被重新起用,拜中郎使领护之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撰有《新序》《说苑》和《列女传》等。又整理宫廷藏书,撰成《别录》。后来其子刘歆在此基础上撰成中国第一部群书目录—《七略》。有集传世,已佚。
    班婕妤(约前48—约前6) 西汉文学家。名不详,婕妤为汉代宫中女官名。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的祖母,善诗赋,有才学。汉成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赵飞燕得宠,遭谗毁,因惧祸而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有文集传世。
    冯 衍 生卒不详。东汉辞赋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少时有奇才,20岁即博通群书。王莽时,应召为更始将军廉丹属官,力劝廉丹背弃王莽,廉丹不听,战死,冯衍也亡命河东。更始二年(24)投刘玄,立为汉将军。后降光武帝,任曲阳令,转迁司隶从事。因与外戚交往,被免官。忧郁而作《显志赋》。明帝即位,上书自辩,终不见用,潦倒而死。有文集传世。
    杜 笃。(?—78) 东汉文学家。字季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居美阳(今陕西武功县西北)时因得罪县令,被押往京师下狱。时值大司马吴汉去世,光武帝命诸儒撰诔颂其功。杜笃慷慨著文,言辞高雅,深得皇帝赏识,被免刑释放,后仕郡文学掾。建初三年(78),随同骑将军马防西去击羌,战死于射姑山。有文集传世。
    梁 鸿 生卒不详。东汉文学家。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县)人 。家贫,初受业于太学,博通群籍,竟业后入上林苑牧猪,旋归乡里。同县有女孟光,相貌丑陋,年至三十不嫁,曰:“欲乃贤如梁伯鸾者。”梁鸿闻而娶之,同入霸陵山隐居,以耕织为业。后出关过洛阳,作《五噫歌》以讽。汉章帝闻知,下令搜捕。遂改姓更名,南逃至吴,为人当佣工舂米。东家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知梁鸿定非一般佣工,就礼遇相待。病卒,葬要离墓旁。撰有《逸民传》等10余篇文,多散佚。今仅存《五噫歌》等3首诗。
    苏 蕙 生卒不详。东晋时期前秦女诗人。字若兰,武功(今属陕西)人。仪容秀丽,善写诗文。16岁嫁给秦州刺史窦滔。后来窦滔因罪被流放到流沙,苏蕙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寄。一说苻坚封窦滔为安南将军,命他镇守襄阳,窦滔携宠姬赵阳台前往,苏蕙不肯同行,他竟与苏蕙断绝音讯。蕙自伤之,因做诗以寄。窦滔深受感动,遂接苏蕙到襄阳,并送赵阳台返回扶风,窦苏和好如初。唐武则天《织锦回文记》盛赞“若兰之多才,连波(窦滔)之悔过”。苏蕙著有文词5000言,惜战乱中尽皆散落。
    班 彪(3—54)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家世儒学,造诣深厚。西汉末年,投窦融,为其“划策事汉”。经窦融推荐,被光武帝征召,举为茂才,授徐令。不久因病免官,专力从事史学,作《史记后传》60余篇。其子班固在此基础上撰成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有文集传世。
    傅 毅(?一约90) 东汉辞赋家。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明帝永平(58—75)中,以朝廷无求贤之诚,作《迪志诗》《七激》以讽谏。章帝建初(76—84)中,应召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等共典校书。车骑将军窦宪击匈奴时,拜为主记室,后迁司马。有文集传世。
    班 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年少即能属文,16岁入洛阳太学。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未竟而逝,班固继承父业。唐张怀瓘称其“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后有人诬其私改国史,被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汉明帝赞赏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校典秘书。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于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写成《汉书》。章帝时,班固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帝诏诸王、诸儒集合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失败,他受牵连下狱,死于狱中。班固博通群书,善辞赋,所作体制宏大。有文集传世。《后汉书·艺术志》《书断》录其事。
    班 昭(49—约120)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她嫁给同郡曹寿为妻,故又称曹大家。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博学多才。班固著《汉书》,其中的八表和《天文志》未完而逝,汉和帝命班昭续完。她呕心沥血数十载,将《汉书》仔细校典,整理散乱篇章,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名著。汉和帝和邓太后很宠信她,命她在宫中讲学,开创了我国女教之先。有文集传世。
    苏 顺 生卒不详。东汉文学家。字孝山,京兆霸陵(今陕西西安)人。汉和帝、安帝间以才学著称。少时隐居学道,好养生之术,晚年出仕,任郎中。有文集传世。
    马 融(79—166)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从名儒挚恂学习,博通经籍。邓骘闻其名,召为舍人,任校书郎,于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上《广成颂》,言文德、武功不可偏废,得罪邓氏,致十年不得升调。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因忤大将军梁冀,被流放朔方,后遇赦,复任议郎,再入东观著述,以病辞官。先后注《周易》《毛诗》《三礼》《尚书》《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书,世称“通儒”。生徒千余,著名学者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有文集传世,已佚。
    杨 修(175—219) 东汉末年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建安中,举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主簿。与曹植友善,曾助曹植与其兄曹丕争太子,后曹植失宠,曹操虑有后患,加之他又是袁术外甥,遂以扰乱军心之罪杀之。杨修好学能文,才思敏捷,谦恭有文采,善画人物,有《西京图》《严君子像》《吴季礼像》。曾为魏太祖画扇。
    韦 诞(179—253) 三国魏书法家、文学家。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建安中拜郎中,稍后迁侍中、中书监。魏明帝太和中,为武都太守,后以光禄大夫逊位。韦诞时以书法闻名于世,工楷善隶。魏宫观宝器铭题,多为韦诞所书。魏明帝尝建凌霄观,使韦诞登梯题书,去地25丈,韦诞非常畏惧。书罢下梯,头鬓皓然,从此告诫子孙勿复学书。有文集传世,撰有《笔经》《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有载。
    傅 嘏(209—255) 三国魏哲学家、文学家。字兰石,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少有才学,被选为司空陈郡属吏。后累迁河南尹、尚书仆射等要职,死后被谥为元侯。陈寿、裴松之称之为“有识名士”。
    傅玄(217—278) 西晋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与缪施等撰写《魏书》。后任弘农太守领典校尉、散骑常侍等,封鹑觚男。入晋历任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曾上疏议改屯田二八分制,恢复曹魏旧制,以缓和民困。谥曰刚,追封清泉侯。傅玄少时避难河内时,即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分内外中篇,凡四部六录,合120卷,数十万言,今存24篇。另撰有《傅玄集》15卷,《周官论评》12卷等。
    杜 预(222—284) 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出身名门世家。司马昭嫁其妹高陆公主为杜妻,杜预因之显贵,仕途一帆风顺。曾任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太康元年(280)率兵伐吴获胜,晋爵为当阳县侯。太康五年(284)征为司隶校尉,未到职,病逝。自称有“《左传》癖”。著作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丧服要集》及《盟会图》等。曾撰《善文》50卷,为中国古代较早的散文选本。有文集传世。与祖父、父亲三世皆善草书,人称“杜预三世”。世传书迹有草书《十一月帖》。《晋书》有传。
    挚 虞(?一公元311?) 西晋文学家。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泰始四年(268)举贤良,拜中郎。太康元年(280)出任闻喜令。惠帝时任秘书监,怀帝时官至太常卿。永嘉五年(311),刘曜等攻入洛阳,怀帝被虏,挚虞饿死。《隋书·经籍志》记载,他撰有《文章志》4卷、《文章流别集》30卷、《决疑要注》1卷、《三辅决录注》7卷、《畿服经》170卷、《文章流别志论》2卷及文集9卷,多佚。今存《答伏仲武》等诗5首,文若干篇。
    傅 咸(239—294) 西晋文学家。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傅玄之子。泰始九年(273)任太子洗马,咸宁四年(278)袭文爵清泉侯,后迁 尚书右丞。惠帝时又任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官至司隶校尉。曾上疏议裁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他诗赋俱佳。
    傅 亮(374—426) 晋宋间文学家,字季友。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后迁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傅咸之玄孙。博涉经籍,尤善文章。晋安帝义熙中,任中书黄门侍郎,后助刘裕夺取政权,任太子詹事,入中书省,专典诏命,表策文诰皆出其手。刘裕死后,辅佐少帝即位。元嘉元年(424)废少帝,迎立文帝,任左光禄大夫,身居宰辅,总揽重权。元嘉三年(426)为文帝所杀。
    僧 肇(384—414) 东晋僧人、文学家。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鸠摩罗什弟子,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僧肇与道融、僧叡、僧导、昙影等常常讲习,被称为“解空第一”。先后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和长安参加鸠摩罗什译场的翻译工作,评定经论。晋义熙十年(414),卒于长安,著有《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四论总编为《肇论》)、《宝藏记》及《维摩诘经注》等。有文集传世。
    苏 绰(498—564) 西魏政治家、文学家。字令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出身世家大族,与从兄苏亮俱知名,世称“二苏”。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后,苏绰于大统元年(535)经苏让荐举,被宇文泰任命为行台郎中,后任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苏绰极尽其智能,帮助宇文泰改革时政,富国强民,功勋卓著。撰有《大诰》及《奏行六条诏书》等文。
    杨 素(?—606) 隋代诗人。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初事北周武帝,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官司城大夫等职。后依附杨坚,曾率水军伐陈,镇压荆州及江南各地土族反隋势力,晋爵越国公,任内史令。与杨广相交甚厚,参与宫廷政变,废太子勇,杀隋文帝,拥立杨广为帝。杨素好学,善属文。与诗人薛道衡友善,今存诗皆与薛唱和相赠之作。有集传世,已佚。
    杨 广(569—618) 隋代诗人,即隋炀帝,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小字阿。隋文帝次子。开皇二十年,诬陷其兄杨勇,夺取皇太子位。仁寿四年(604),杀父自立。即位后,大兴徭役,开凿大运河,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三次入侵高丽,四出巡游,以致民怨四起,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大业十四年(618)3月,左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杨广被缢杀于江都(今江苏扬州),谥炀帝。杨广爱好文学艺术,据《北史·柳传》记载,杨广初庾信,“及见已后,文体遂变”。为晋王时,即好文雅,召引学士诸葛颖、虞世南、王胄、朱瑒等百余人,以师友处之。能草书,好飞白、工丹青。尝撰《古今艺术图》,既画其形,又说其事。曾敕令将秘书阁分为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东西厢书库,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书法名画。有文集传世,已佚。
    姚思廉(557—637) 籍浙江吴兴,其父姚察仕陈朝至吏部尚书。陈亡,迁居京兆万年(今西安市)。受家庭熏陶,精于文史,唐初李渊命其与欧阳询同修陈史,唐贞观三年(629)设馆修史,经十年辛苦,在父稿基础上修成《梁书》56卷。他吸收了南朝相关资料,融合先父遗稿,编纂补充,撰成《陈书》36卷。在六朝和唐初骈体文盛行文坛的情况下,他的散文叙事凝练,远追班(固)马(司马迁),一去辞藻浮华的文风,起到了开创唐宋古文先声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将他列入“十八学士图”中,并给予“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的评价,死后赐葬礼泉昭陵。
    苏 牏(639—710) 唐代文学家。字昌容,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18岁举进士第,景龙三年(709),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许国公,监修国史。景云元年(710),进左仆射,改太子少傅。谥曰文贞。苏牏为官清正,善属文,与其子苏颋俱负盛名。著有《中枢龟镜》一卷,已佚。今仅存诗文数篇。
    杨 炯(650—693?) 唐代文学家。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显庆五年(660),他11岁时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登科,授校书郎。后任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武后时,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又在洛阳宫内习艺馆任职。如意元年(692)出任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他性格耿直,嫉恶如仇,对虚伪矫饰的朝官常予以辛辣的讽刺,把身居要职尸位素餐的朝士称为“麒麟楦”,人问何故?他说:以耍假麒麟为生的人必先刻画麒麟的头角,修饰皮毛然后把这张麒麟皮覆盖在驴身上,仿佛真麒麟似的,可是揭掉皮还是驴。无德而享受高官厚禄的与驴覆麟皮有何区别?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并称“王、杨、卢、骆”,亦号“唐初四杰”。张说对他的评价更高:“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两唐书本传)。”有文集传世。流传下来诗赋24首,序、表、碑、铭,志、状、杂文42篇,辑为10卷。
    李 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时属唐安西都护府条支都督府),家境殷富。曾漫游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李白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来到长安,隐居终南山,出游邠(陕西彬县)、坊(陕西黄陵县),未逢知音,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举荐,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诏令等工作。太子宾客贺知章见其《蜀道难》诗,赞不绝口,称李白为“谪仙人”。时值玄宗后期,李林甫把持朝政,贤能之士俱遭排斥或迫害。李白在长安前后不到两年,被迫辞官离京。此时,他创作了《长干行》《横江词》《乌栖曲》《古风·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园吟》等优秀诗篇。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认识杜甫,两人慷慨怀古。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安史之乱爆发,投奔永王李璘,后因李璘谋反被灭,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中途遇赦东还,往来于岳阳、宣城等地。宝应元年(762),投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逝。韩愈赞《调张籍》中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称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传世。《全唐诗》卷161至185编其诗为25卷,《全唐文》卷347至350编其文为4卷。《宣和书谱》录李白墨迹存世论其字画尤飘逸。清人周星莲评其书法“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世存书迹有《上阳台诗》《月下帖》《醉中帖》。
    杜 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祖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诗人杜审言之孙。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7岁始作诗文,14岁入东都翰墨场。从20岁开始,他经历了十数年的漫游生涯,南游至吴、越,北游至齐、赵。天宝三年(744)与李白、高适等人相识。从天宝五年(746)至天宝十四年(755),杜甫在长安居住了十年。天宝六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令尚书长官考试,为奸相李林甫所排,无有第者。天宝十年,唐玄宗举行盛典,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赋进献,得到皇帝赏识,命侍制集贤院,后仅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迅速向长安逼近,杜甫先将家属送到白水县舅家,后又随难民北逃,辗转到鄜州(今陕北富县),又只身赴灵武,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幸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至德二年(757)4月,杜甫逃出樊笼,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拜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竟遭审讯。同年9月,唐军收复长安,杜甫仍任左拾遗。次年5月,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乾元二年(759)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耳闻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写出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回到华州,已是初夏,后于上元元年(760)春到达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广德二年(764),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杜甫携家至云安。在夔州居住一段时间后,漂泊于岳阳、潭洲、衡州一带。公元770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著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今存诗1400余首。《全唐诗》卷216至234编其诗为19卷,《全唐文》卷359至360编其文为2卷。工书法,善楷、隶、行、草、书迹有《两川夔峡诸石刻》《古柏行》。《新唐书》有传。
    吴 筠(?—778) 唐代文学家。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少通儒经,善属文,曾应进士试,未第,入南阳倚帝山隐居。天宝元年(742),南游天台,与李白、孔巢父等隐居剡中,时相唱和。玄宗闻其名,召入长安,待诏翰林,进《玄纲论》三篇。又称荐李白,玄宗亦遣使征召。因高力士等诋毁,于是苦求归山。安史之乱后避居江南,大历十三年(778)卒,弟子私谥“宗玄先生”。美文辞,工书法,书唐杭州《天柱宫碑》。《旧唐书》本传赞曰:“词理宏能,文采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有文集传世。《全唐诗》卷853编其诗为1卷,卷888补6首。《全唐文》卷925存其文1卷。
    崔令钦 生卒不详。玄宗时任著作郎,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等官,肃宗时任仓部郎中。熟谙歌舞、俗乐,常与教坊中人过从。安史之乱后,感怀过去歌舞盛况,因把旧日有关教坊见闻写成《教坊记》。另有庾信《哀江南赋》注释,今已不传。
    段安节生卒不详。唐代音乐家,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唐昭宗时任国子司业。自幼喜爱音乐,能唱曲、对音律也颇有研究,作有《乐府杂录》记载唐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乐舞节目、演员轶事等。
    韦应物(737—792或793) 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为玄宗侍卫。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遂折节读书。乾元元年(758)后重入太学,广德元年(763)秋冬间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弃官闲居洛阳。大历初返长安,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摄高陵宰。继又任户县令、栎阳令,建中二年(781)授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次年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788)又入朝为左司郎中。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以诗名传世,著有《韦苏州集》10卷。《全唐诗》卷186至195编其诗为10卷。《千唐志斋莪石》有其广德元年(763)所撰《唐东平郡巨野县李璀墓志》文1篇。
    窦常(747?—825) 唐代诗人。字中行,行大,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父窦叔向,颇有诗名。永贞元年(805)至元和十年间,先后为湖南观察判官、团练副使、侍御史、水部员外郎、朗州刺史、夔州刺史、江州刺史等。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齐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窦常集》18卷;编《南熏集》3卷,收大历诗人韩翃至皎然30人诗。褚藏言辑窦常及诸弟诗为《窦氏联珠集》5卷。《全唐诗》卷271存其诗26首。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善书。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11岁时,随父至徐州别驾任所,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维持生计,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两年后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十九年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宜实行政治改革,白居易上书,建议选贤任能,赏善惩恶。后改革夭折,他的希望破灭,便作《寓意》等诗以抒情怀。元和元年(806)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尉,作了著名的《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11月任翰林学士,后任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等职。元和十年秋,因上书请求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写成《琵琶行》,穆宗即位,召为尚书司门员外郎。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次年请求外任,除杭州刺史,修筑了钱塘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后定居洛阳。会昌六年(846)病终,葬龙门香山琵琶峰。白居易作品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氏长庆集》75卷、《八渐通真仪》1卷、《白氏经史事类》(一名《六帖》)30卷、与元稹及崔玄亮唱和之《三州唱和集》1卷、与刘禹锡唱和之《刘白唱和集》3卷。现存《白氏长庆集》(又称《白氏文集》《白香山集》)多为71卷。《白氏六帖》至宋代与孔传《后六帖》合为一书共100卷,其余均佚。《全唐诗》卷424至462编其诗为39卷,《全唐文》卷656至682编其文为17卷。宋《宣和书谱》称其书法:“军势翩翩……不失书家法度,作行书妙处与时流相后先”。
    窦 牟(?—822) 唐代诗人。宇贻周,行二。贞元二年(786)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东都留守判官,官终国子司业。工诗,韩愈曾师事也。褚藏言《窦牟传》称其有“文集十卷,未暇编录”。《全唐诗》卷271存其诗21首。
    窦 群(765—814) 唐代诗人。字丹列,行三。贞元初隐居常州,从啖助门人卢庇习《春秋》。贞元十八年(802)以京兆尹韦夏卿荐,征为左拾遗,官至容管经略使。《新唐书·艺文志》录其所撰《史记名臣疏》34卷。《全唐诗》卷271存其诗23首。
    窦 庠(766?—828) 唐代诗人。字胄卿,行五。初仕为商州从事,永贞元年(805)任武昌节度副,曾权知岳州。约宝历元年(825)任信州刺史,大和元年(827)任婺州刺史。褚藏言称其“为五字诗,颇得其妙”(《窦庠传》)。《全唐诗》卷271存其诗21首。
    窦 巩(771—830) 唐代诗人。字友封,号嗫嚅翁,行七。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为滑州节度从事。后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大初中浙东观察使元稹辟为副使,元和四年(809)随稹移镇武昌。巩善为诗,在浙时和元稹相唱和,时人奇之,号为“兰亭绝唱”。白居易称赏其绝句,收入所编《元白经还诗集》中(《与微之书》)。《全唐诗》卷271存其诗39首。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故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九年,自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为宦官、藩镇及守旧派朝臣所反对。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谪邵州刺史,11月加贬永州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在永州为官的九年中,柳宗元居常郁郁,游历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优秀诗文,著名的“永州八记”即作于此时。元和十年(815)春,奉召至京师。3月,又外出为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 11月病殁任所。柳宗元著作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非国语》2卷,《注杨子法言》13卷,另有文集30卷。《全唐文》卷569至593编其文为25卷,《全唐诗》卷350至353编其诗为4卷。
    元 稹(779—831) 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鲜卑族后裔。世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八岁丧父,至凤翔依舅族,九岁从姨兄学诗律。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曾游蒲州,有艳遇,遂作《莺莺传》。十九年(803),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授左拾遗。上疏论政,为宰臣所恶,出为河南县尉。元和五年被诏回京,后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十年,奉召返京,旋出为通州司马。十三年冬,转虢州刺史。此时期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作古题乐府19首、《连昌宫词》等。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为宦官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大和四年(830)出为武昌军节度使,次年7月卒于任所。善诗文,《宣和书谱》评其楷书为“风流蕴藉,挟才子气而动人眉睫”书迹有《寄蜀人诗》《修桐柏宫碑》。白居易《元稹墓志铭》及《旧唐书》本传均言其有《元氏长庆集》100卷、《类集》300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元稹《小集》10卷、《元白继和集》1卷及与白居易、独孤郁合编《元和制策》3卷。《全唐诗》卷396至423编其诗为28卷,《全唐文》卷647至655编其文为9卷。
    杜 牧(803—853)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因其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又称他“杜紫微”“杜樊川”。杜牧从小受家庭熏陶,博览群籍,23岁写成《阿房宫赋》。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授弘文馆校书郎,旋为江西观察使幕。大和七年(833),为牛僧孺辟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在淮南幕府中写成著名的《张好好诗》。开成二年(837)复为宣歙观察使幕团练判官。次年冬,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又转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又任湖州刺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杜牧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仕宦不很得意。于诗、赋、古文均擅,著有《樊川文集》20卷。《全唐诗》卷520至527编其诗为8卷,《全唐文》卷748至756编其文9卷。另撰《孙子兵法注》13篇,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今存。
    王昌龄(698?—757?)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被贬谪岭南,次年冬出任江宁县丞,世称王江宁。天宝中,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起,由贬所赴江宁,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历30年仕途,有20年在谪居中度过。有“诗家天(一作夫)子王江宁”之称。作品有《王昌龄诗集》《诗格》2卷、《诗中密旨》1卷。《全唐诗》卷140至143编其诗为4卷,《全唐文》卷332存其文6篇。
    常 建 生卒不详。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很受时人推崇。顾况《储光羲集序》称为“当时之秀”。其诗作语言洗炼自然,意境清迥,佳句迭出。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有《常建诗集》传世。《全唐诗》卷144编其诗为1卷,《全唐文》卷334录其文2篇。
    裴 迪 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关中(今陕西)人。天宝中,曾官尚书省郎,肃宗时,曾任蜀州刺史。早年与王维、崔兴宗友善,俱隐终南山;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迪常从游,啸咏终日。王维裒集与裴迪酬唱诗各20首,号《辋川集》。裴迪诗风多反映隐逸生活情趣。今存诗29首,载《全唐诗》卷129。
    于 鹄 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唐代宗大历、德宗建中年间久居长安,应试未第,曾隐居汉阳(今湖北武汉)山中。兴元元年(784)至贞元十四年(798)间,累佐山南东道、荆南节度幕,终生不得志。著有《于鹄诗》。《全唐诗》卷310编其诗为1卷,凡70余首。
    韦渠牟(749—801) 唐代诗人。号遗名子、北山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历四年(769)出家为茅山道士。八年又改为僧,法名尘外。游湖州时,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结集为《吴兴集》10卷。贞元八年(792)入为四门博士。十二年奉诏参与三教论衡,为德宗赏悦。后历任秘书郎、左谏议大夫、太府卿、太常卿等职。韦渠牟工诗善书,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称其撰有《庄子会释》《老子释文》《金刚经释文》《孝经疏》《维摩经疏》《三教会宗图》及《贞元新集开元后礼》等,另有诗集传世。宋人赵明诚《金石录》载其楷书《步虚词》。《全唐诗》卷314存其诗21首,卷788又录其与颜真卿等联句一首,署名“尘外”。
    王 建(766?—约831后) 唐代诗人。字仲初,关辅(今陕西)人。贞元中历佐淄青、幽州、岭南节度幕,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元和八年(813),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宾佐,后迁家回关辅,居于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唐文宗大和二年(823),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数年后解任,归居于咸阳原上。其《自伤》诗“四授官资元七品”一句,正概括了他一生仕途萧条的境况。《唐才子传》称王建“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与张籍齐名。后世有“张王乐府”之称。有诗集传世。《全唐诗》卷297至302编其诗为6卷;卷890收其词10首,其中6首与诗重出。
    薛 涛(770—832) 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年随父入蜀,父卒,遂流寓蜀中。性聪敏,八九岁能诗,通晓音律,多才艺,名震西川,后沦为乐妓。贞元元年(785)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五年(789),坐事罚赴松州,献诗获归,遂脱乐籍,居浣花溪。元和二年(807),武元衡镇蜀,奏为校书郎,格于旧例,未受,时号女校书。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晚年好做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著有《薛涛集》1卷。《全唐诗》卷803编其诗为1卷,卷879补酒令1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7补2首。她是诗人,也是书法家和画家。《宣和书谱》载:她“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洁,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每喜写己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书法警句,因而得名”。她留给后世的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诗笺,她自制彩色小笺其上题诗并绘画染色,时人称其为“薛涛笺”。此笺风行千载誉满中外。郭沫若曾在一幅日本画上题诗:“画上题诗非作俑,古来薛涛曾利用。”可见画上题诗由薛涛始,也许她就是融诗画于一体的首创者。
    李 冶(?—784) 唐代女诗人。冶,一作裕,字季兰。生于长江三峡一带,后长期寓居江浙。形气甚雄,时人有“女中诗豪”之称。善弹琴,尤长于诗。唐德宗建中间在长安,适逢泾原兵乱,献诗于朱 此,兴元元年(784)秋被德宗所杀。善写五言诗,多为寄赠送别、感怀遣兴之作。有诗集传世。《全唐诗》卷805收其诗16首又8句,卷888补2首。
    于武陵 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名邺,以字行,京兆杜曲(今陕西西安)人。唐宣宗大中时,举进士不第,遂携书琴往来于商、洛、巴、蜀之间。不慕荣贵,卖卜市中,隐居自适。多与山僧、道士、隐者交往。后至潇湘,爱其风景,欲卜居而不成,遂归老嵩阳别墅。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有诗集传世。《全唐诗》卷595编其诗为1卷,卷725亦录存于邺诗1卷,卷884又补录其《白樱树》诗1首。
    韩 偓(842—923) 唐代诗人。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0岁即能做诗,姨父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称其“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初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迁刑部员外郎。后被荐为翰林学士,复迁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冬,从昭宗避乱凤翔,以功拜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三年,因不阿附权臣朱全忠,为其所恶,贬濮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于天祐三年(906)秋到达福州,投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唐亡以后,写诗只记干支,不记年号,表示不臣服于梁。乾化元年(911)定居闽南之南安县。梁龙德三年(923)卒,葬葵山之麓。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及《金銮密记》等传世。他《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多为世人传诵。《全唐诗》卷680至683编其诗为4卷,卷891又录其词3首。《全唐文》卷829收其文17篇。
    鱼玄机(约844—约871) 唐代女诗人。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咸通中,被补阙李亿纳为妾,因李妻不能容,便出家于长安城咸宜观为女道士。她对李一往情深,写了许多怀旧诗。鱼玄机曾游历江陵、汉阳、武昌、鄂州、九江等地,放纵情怀寻求知己,和当时很多文士交往甚密,与温庭筠、李郢有唱酬往来。后因杀侍婢绿翘,为京兆尹温璋处死。撰有《鱼玄机诗》1卷。《全唐诗》收其诗50首。
    于 (约832—?) 唐代诗人。字子漪,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懿宗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仕途不达,官至泗州判官。诗风古朴,语言通俗,深受乐府民谣影响。著有《于诗集》1卷。《全唐诗》卷599编录其诗为1卷。《唐文拾遗》卷30存其文1篇。
    秦韬玉 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父为左军军将,秦韬玉因而交通宦官,人称为“芳林十哲”之一,为士大夫所恶,屡试不第。后谄事宦官田令孜,官至丞郎,判盐铁。黄巢进军长安后,随僖宗入蜀,擢为工部侍郎。中和二年(882),特敕赐进士及第。光启中,为田令孜神策军判官。工词藻,尤长七律,著有《投知小录》3卷。《全唐诗》卷670编其诗为1卷。
    玄 奘(600—664) 唐代著名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俗姓陈,名袆,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士族家庭,13岁出家为僧,15岁随兄西抵长安,后又跋涉荆、蜀、扬、相、赵、陕等地,遍访名师。当时国内佛教宗派很多,且各有师承,众说纷纭,加之佛经译本又不完善,他莫知适从。25岁时再到长安,在来安长的印度僧人影响下,他决意去佛教发源地印度探寻佛教的精蕴,进而成为佛学后起之秀,被法常和僧辨称为“释门千里驹”。因精通经、律、论三藏,时人称之为“三藏法师”。贞观三年(629)出长安前往印度求法。经千辛万苦,终抵中印度,入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贞观十五年(641)春,携657部经典和塑像以及花果种子回国,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回到长安。后于大慈恩寺(大雁塔)主持译经,19年中共译经74部、1335卷、1300多万字。又应唐太宗之命,于贞观二十年完成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12卷,其中记述了他17年旅行中经历的100多个城邑、地区或国家的历史传闻、地形交通、风土民俗、物产气候、文化政治等。麟德元年(664),死于长安玉华寺,归葬白鹿原。玄奘所译经典收在宋、金、元以来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均已佚亡,今仅存《表启》1卷及《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等文。
    富嘉谟(?—706) 唐代散文家。雍州武功(今属陕西)人。举进士后,于武后长安中累授晋阳尉,后为寿安尉。神龙初,迁左台监察御史,曾预修《三教珠英》。撰《富嘉谟集》10卷。《全唐诗》卷94录存其诗1首。《全唐文》卷235录存其文4篇。
    苏 颋(670—727) 唐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17岁登进士第,授乌程县尉。神龙中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景云中,与紫微侍郎李对掌文诰,号为苏李,玄宗以为可与苏味道、李峤相媲美。后罢为益州长史,复入朝知吏部选事。苏颋以文章显名,与燕国公张说齐名,时号“燕许”,当时朝廷制诰,多出其手,被称为“大手笔”。亦能诗,多应制之作。有文集传世。《全唐文》卷250至258录存其文9卷,《唐文续拾》卷2辑补1篇。
    令狐德棻(583—666) 宜州华原(陕西耀县)人。出身门阀贵族,官至国子祭酒。唐初颇有文名,多次参加官书编写。参加和主持过新晋书、五代史志和所谓“国史”(即唐史)以及李世民(唐太宗)、李治(唐高宗)两朝实录的编写。唐武德四年(621),向李渊(唐高祖)建议编写梁、陈、齐、周、隋五朝正史,被采纳,并指派了编写人员,但没有认真进行。贞观二年(629),旧事重提,他担任周书的主编。贞观十年(635),周书和其他四朝书同时完成。
    颜师古(581—645) 唐代训诂学家、文学家。字籀。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时曾任安养县尉。入唐,授朝散大夫,拜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太宗即位,擢拜中书侍郎。贞观七年(632),改秘书少监,专典刊正古籍。贞观十五年(641)又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十九年,从太宗征辽,道病卒,谥曰戴。平生以著述见称于世,学识渊博,尤精训诂。据《旧唐书》本传与《新唐书·艺文志》载,有集60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所撰或预修书多达10种。其中《汉书注》《急就章注》和《匡谬正俗》等流传至今。工书法,书迹无传。
    白行简(776—826) 唐代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九年(814),入剑南东川节度使卢坦幕府为掌书记。后又随白居易入朝,于长庆初(821)授左拾遗。累迁主客员外郎,进为主客郎中,又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为《李娃传》。他去世后,白居易整理其诗文,编成《白郎中集》20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书,惜佚。《全唐文》卷692载其文20篇,《全唐诗》卷466录其诗7首。敦煌遗书中存其所撰《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为唐代色情文学之代表作。
    韦 瓘(789一?) 唐代文学家。字茂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授左拾遗。十五年(820)迁右补阙,充史馆修撰。累迁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大和八年(834)贬康州,移明州长史。会昌末任楚州刺史。大中二年(848)任桂管观察使,寻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未几卒。能诗文,代表作为传奇小说《周秦纪行》。《全唐诗》卷507收其诗1首,《全唐文》卷695存其文3篇。
    韦 绚(801—866?) 唐代文学家。字文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顺宗时宰相执谊子,元稹之婿,刘禹锡门人。长庆元年(821)自襄阳赴夔州,投谒夔州刺史刘禹锡问学。大和五年(831)任剑南川西节度使李德裕幕府巡官,次年任校书郎。开成(836—840)末,自左补阙为起居舍人,又任吏部员外郎。大中十年(856)任江陵少尹。著有《刘宾客嘉话录》及《戎幕闲谈》各1卷。《全唐文》卷720、《唐文拾遗》卷28收其文2篇。
    皇甫枚 生卒不详。唐代小说家。一作皇甫牧,字遵美,安定三水(今陕西旬邑县西)人。懿宗咸通(860—874)末为汝州鲁山县主簿。光启(885—888)中曾调梁州进见僖宗。后梁开平四年(910)旅食汾晋,写传奇小说《三水小牍》。《太平广记》引有他的《玉匣记》1篇。
    苏 鹗 生卒不详。唐代文学家。字德祥,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自咸通(860—874)间举进士,十上而未获登第。乾符三年(876)撰成《杜阳杂编》。光启二年(886)登进士第。另著《演义》10卷。《全唐文》卷813收其文1篇。
    杜光庭(850—933) 唐代道士、文学家。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寓居处州缙云(今属浙江)。唐懿宗咸通(860—874)间举进士不第,入天台山学道。唐僖宗时为内庭供奉,住长安太清宫。唐末天下大乱,避人蜀中,依附前蜀王建父子,历官户部侍郎、谏议大夫等职,晚年遁入青城山白云溪,以著述为务。杜光庭博学能诗文,著作繁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名山洞天福地记》1卷、《历代崇道记》 1卷等,其中收入《正统道藏》者达20余种。另有神仙传说、神怪异闻著作多种。《墉城集仙录》10卷,记历代女仙故事,今存6卷。《仙传拾遗》40卷,记唐代及唐以前神仙传说故事,已佚。《录异记》8卷,记各种怪异故事。《神仙感遇传》5卷 ,记神仙遇合、变化故事。著名的传奇《虬髯客传》即曾收入此书。其文集《广成集》30卷,今存17卷。《全唐诗》卷854编其诗为1卷。《全唐文》卷929收其文16卷。
    严子休 生卒不详,五代文学家。郡望冯翊(今陕西大荔)人,自号冯翊子。著有小说《桂苑丛谈》1卷。
    韦 庄(836?—910)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善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所作《女冠子》《菩萨蛮》《荷叶杯》等,清丽流畅,语言自然。
    李 涛(898—961) 北宋初诗人。字信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敬宗子李玮第11世孙。朱温篡唐,他以唐帝王宗室惧祸,避地湖南,依附马殷,被任衡阳令,后仕梁为河阳令。后唐天成初(926)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起居舍人,入晋改任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迁刑部郎中、中书舍人。北宋初年拜兵部尚书。李涛慷慨有大志,敢于直谏,酷爱文学,工诗文,著作多佚失。《宋史》卷263有传。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励苦学。太平天国八年(983)中进士,历任知县、左司谏、知制诰等职。北宋淳化二年(991)因上书为散骑常侍、文学家徐铉(916—991)辩解,贬为陕西商州(今商县)团练副使,写了传世名篇《畲田歌》。至道元年(995)召为翰林学士,后不久又因直言犯上贬知滁州、扬州,真宗时调任黄州。他的诗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自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朝子美是前身”。后人评曰:他“在诗歌风格上,语言平易闲婉,但也存在议论化倾向”。著有《小畜集》存诗11卷。
    魏 野(960—1019) 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北宋陕州(今陕西华阴县)人(一说四川人,此从《宋史》)。北宋初著名隐逸之士,召征不赴。他工诗,善吟咏,效法贾岛、姚合,精思苦吟,鲜有警句,多平淡闲远之作。与寇准往来甚密,他居陕州之东郊,自筑草堂居其中,弹琴赋诗以自娱。卒,赠秘书省著作郎。《宋史》有传。著《东观集》传世。
    寇 准(961—1023) 字仲平,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淳化五年(994)任参知政事(即宰相),景德元年(1004)契丹军队入侵,他身为宰相坚决反对王钦若等的南迁主张,力主抵抗并敦请宋真宗亲往澶州督战,结果获胜,和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他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1020)又被丁渭排挤出位,封莱国公,后贬雷州,卒于南方。宋仁宗时赠中书令,谥忠愍。寇准善诗,与隐逸魏野、诗僧贾岛等晚唐诗派交往甚密。他的五言诗“淡远闲适”,七言诗多有韵味,激昂慷慨,他亦善为词,以婉丽见称。
    张 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字子厚,宋神宗时召为崇文院校书,后居南山下横渠镇讲学,人称横渠先生。因其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人称其学派为“关学”。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授任祁州司法参军,后调任丹州云岩县令,不久迁著作佐郎,再迁渭州军事判官公事。宋熙宁十年(1077)经吕大防荐举,任同知太常礼院。不久生病辞职,回陕途中在临潼病逝。张载是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是宋、明以来“关学”的创始人,有《张子全书》行世。197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他的传世诗作70余首,《张载集》第367页收其诗20余首。并著《崇文集》10卷传世。有书迹《剑阁铭》等。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文学家。字希文,出生于陕西邠县(今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今苏州)。幼年生活贫困,刻苦自学,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中进士后任参知政事。北宋庆历三年(1043),他联合欧阳修、富弼向仁宗赵祯提议新政改革,遭保守势力陷害,被降为户部员外郎,贬至陕西耀州(今耀县)任知州。贬居耀州期间他隐居步寿原南坡台神德寺书院(当时叫陕西按察司提督学堂)。1045年9月,他又给仁宗赵祯上书数千言名《耀州谢上表》,愤慨地说:“腹虑内应之患,发于边城,反间之言,行于中国……百忧俱在!”他被贬往耀州前曾率兵镇守延州(今延安),抵御了西夏侵扰。他贬往耀州的消息,被他在征夏中擢用的得力弟子、北宋名将杨文广得知后,杨从广西专程来耀州拜见,并向他继续求教兵书、文学,以致成为他的著名学员之一。耀县至今流传着杨文广访耀州的民间故事。庆历六年(1046)中秋节过后,他奉命调离耀州去接任邓州(今河南邓县)刺史,启程当天漆沮两岸百姓遮道挽留,家家造像纪念。同年9月到达岳州巴陵郡(今岳阳市),见到遭受厄运的朋友滕子京,并应其邀于9月15日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他离开耀州五年之后,又前来耀州会晤同僚故友,次年春返家时,不幸病逝于颍州,享年六十三岁。在他去世的三周年之际,曾与他同一冤案被排挤居外的富弼被仁宗重新起用,与文彦博回朝同任宰相,他走马上任前夕,来耀州祭祀,重修神德寺书院,从此正名为范文正公书院,富弼还亲自题诗刻石留念。《范文正公集》29卷存世,其中年谱、尺牍、诗文不少篇章都是他在耀州讲学时写成的。明代耀州人在城内修建了十分壮观的范文正公祠,门柱上挂有金字黑联,系他当年给杨文广赠诗中的两句:“六丈圣人津樑后学,五尺童子模范前徽”。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陕西省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户县钟馗故里 世界八大奇迹馆 汤峪温泉大兴汤院遗址
常宁宫休闲山庄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 高西沟
凤凰湖景区 周至县厚畛子镇 药王故里景区
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 武功县武功镇 程家川自然风景区
西安广新园民族村 彬县大佛寺石窟博物馆 姜女祠
陕西省美食 更多
怎么把鸡蛋炒得又香又嫩 当然有技巧
精致的袖珍美食 挑战灵活十指
怎么把鸡蛋炒得又香 精致的袖珍美食 挑
打假时间到 教你鉴 这些被扔掉的部分才
可以吃下去的美貌酒 告诉你真正的“日本
“可可树”新派甜品 睡前食物红黑榜 胖
不知道吧 微波炉原 风靡中国的潮汕砂锅
陕西省特产 更多
陕西特产大礼盒[图]
陕西的旅游纪念品 陕西八大怪泥塑
LED灯皮影系列 陕西土特产品旅游纪
陕西工艺美术品 文物复制品和仿制品
陕西旅游纪念品 榆林地毯
蓝田玉雕 安康绞股蓝
推荐信息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沈星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贺军
·李军朝
·穆海宏——国内走陵第一人
·80后剪纸艺术继承与发扬者——王宁
·记我省著名青年书法家石亮---三秦笔意写
·西安近现代人物——陈树藩
最新更新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名人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gre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