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宝鸡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 陕西凉皮 凉皮方便包 5包包邮 原价9.9 现价5.9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百科>>正文

陕西关中地区人文景观有哪些?(2)

2013-8-9 16:38: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二十一)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位于兴平市西12.5公里的马嵬坡。
    杨贵妃,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后迁至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环。其父杨玄琰。玉环早年丧母,其叔父将其养大,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子寿王李瑁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武惠妃死。唐玄宗将其召入宫中,为女官。在初次见玄宗时穿道士服。故号太真。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父、兄、姐妹皆因之显贵。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势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败,国势渐微,唐天宝十五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洛阳,破潼关,京师震动。玄宗带杨贵妃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军将士,以杨贵妃和杨国忠倡乱误国,愤而杀死杨国忠,逼玄宗将杨贵妃缢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这一事件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死后即葬于马嵬坡。
    据文献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唐王朝军队收复长安,玄宗回京,曾密令将杨贵妃迁葬。因此,该墓究竟是原来的墓,还是迁葬后的墓,或者是杨贵妃的衣冠冢,尚无确证。
    现在的贵妃墓为一半坡上的小陵园,大门上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匾额,为国民党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题写。园内正面是一座三间的仿古式建筑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挖取,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土回去,于是,墓的封土堆越来越小,因此守墓人用砖将其包砌。这样,人们就再也无法从墓上取土了。墓前有一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游人至此,多留下吟诵、题刻,各抒己见。这些题刻诗作镶嵌于周围回廊上。
    现在,在贵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中用洁白的汉白玉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杨贵妃站像。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二)寇准墓
    寇准墓,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乡左家村南。
    寇准(916~1023)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7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即被录取。开始任大理评事,由于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参军,后迁殿中丞,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称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宋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真宗无心抗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寇准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寇准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后被贬逐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初七日,寇准去世。一年后,仁宗为他昭雪,封“莱国公”,归葬下邽。
    寇准为官40年,历四朝,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气节高尚,正气凛然,秉公执法,办事干练,为后人称道。
    寇准墓,墓冢南北长12米,东西宽6米,高约5米。原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寇准神道碑》一通,已毁。现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渭南县县令邱估所立“宋寇莱公墓”碑一通。
    1957年,寇准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三)扁鹊墓
    扁鹊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东纸张乡南陈村东北,距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约8公里。
    扁鹊,名秦越人,誉称神医。扁鹊确有其人。他发明的中医诊脉术,称为“四诊法”,技术超群,为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一生四海行医,后来到秦国,没想到这里竟是他的最后归宿。据考证,扁鹊冤死于暗杀,冤家却是他的同行,唯一作案动机是“自知技不如扁鹊”,极度的嫉妒导致了变态心理,然而中华民族却因此痛失一代名医。
    (二十四)颜真卿墓
    颜真卿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即少陵原的北部。《咸宁县志》载:“赠司徒文忠公颜真卿,贞元元年(785)十一月袱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莹。”
    颜真卿,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博学,工辞章,事亲孝,为著名书法家。他为官秉政公明,不畏权贵;平反冤狱,剪除暴戾。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时任平原郡太守,他举起义旗,率兵抵抗。他拒绝了安禄山的威逼和诱降,气节凛然。安史之乱后,官至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在他77岁时,奉命赴许州劝谕参加藩镇叛乱的淮宁节度史李希烈,在兵刃相加、掘坑活埋、积薪欲焚等以死相威胁以及高官厚禄的利诱下,他丝毫不为所动,痛斥李希烈的背叛行径,并给自已写好墓志和祭文,立志以死报国,终被李希烈缢死。
    颜真卿善长书法,自成一家,人称“颜体”。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以古为新,以拙为巧,有盛唐蓬勃向上的气势,《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等是其代表作,为历代学习楷书的范本。行书笔划遒婉,宽绰劲健,代表作有《祭侄文稿》、《争座位稿》等,前者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开创了大唐书法新风,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三、古代寺庙与名人祠庙
    (一)大慈恩寺
    慈恩寺,也称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和平门外4公里的雁塔路南端。
    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始建于公元589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的大恩,要求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名胜”之地,建佛寺为其母祈求冥福。于是重修无漏寺,并改名大慈恩寺。
    唐代的慈恩寺规模很大,面积342亩,有房屋1897间,可容纳僧徒3000多人。整个寺院豪华富丽,宏伟壮观,是长安城内最大的寺院。
    公元648年12月,玄奘被请任慈恩寺上座,主持寺务。玄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翻译家和伟大的旅行家。他曾只身赴印度取经,历17年,取回657部经书,他在慈恩寺译经10年,创立了佛教宗派慈恩宗,又称唯识宗和法相宗。他还写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西域及印度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慈恩寺于唐末五代后屡遭战祸,逐渐荒废。现在的建筑是明、清以来修建的,寺院面积48.5亩,仅是唐代的七分之一。
    慈恩寺现存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2000年又建了一组新的仿唐建筑——玄奘三藏院。院中大遍觉堂内有玄奘法师的青铜坐像,供人们瞻仰和凭吊。
    (二)荐福寺
    荐福寺位于西安城南友谊西路,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原为隋初晋王杨广的王府,后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襄成公主的住宅。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在此为其献福,改为献福寺。武则天易名荐福寺。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707)又在寺院南建一塔院,建小雁塔。唐末兵火,寺院被毁,遂并入塔院,塔寺合一。如今的荐福寺,除小雁塔为唐代建筑外,其余多为明、清所建。
    荐福寺是中国唐代高僧义净译经处。义净,范阳(今北京)人。公元671年取海道去印度,途经30多个国家,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回国,历时25年。带回梵文经卷400部。他在荐福寺翻译佛经56部,并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两书。为后世研究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荐福寺是唐代著名的寺院,除因高僧义净曾在该寺翻译佛经外。武则天、唐中宗常到寺院视察、降香。武则天还用“飞白书”为寺院题匾写额,同时,号称“国师”的僧伽大师、于阗国高僧实义难、华严宗三祖法藏、密宗高僧金刚智等都曾到寺院来过,日本“入唐八家”中的园仁、慧远也曾来此巡礼。直到明清,这里仍高僧云集,香火不断。
    荐福寺占地3.5公顷,绿化面积2公顷,几占80%,有乔、灌木3万株,各种花卉6000余盆,花圃、花房10多处,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满院碧绿,空气清新,洁净如洗,鸟语花香。还有千年古槐九棵,古楸一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堪称“佛寺园林”。
    (三)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56~289),初称遵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扩建,因寺位于隋大兴城靖善坊内,故更名大兴善寺。
    隋唐时,大兴善寺为京师名刹,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住寺译经。唐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元畏、金刚智、不空等来到兴善寺,翻译经书500余部,并传授密宗。大兴善寺因而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唐代,高僧一行(俗名张遂)主持寺务时,曾组织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为中国的天文、数学做出重大贡献。唐会昌年间(841~846),武宗灭佛,寺院被毁。唐代建筑现仅存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及解放后所建。现在的荐福寺,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金刚殿、大殿。大殿供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十八罗汉。最后为千手千眼观音殿,观音殿两侧有五楹配殿。寺的后院是法堂。门上高悬清光绪皇帝亲书“觉悟众生”匾额。寺院至今保留着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高出地面1米,略呈方形。
    大兴善寺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家寺院,也是一处旅游观光胜地。在繁华而喧闹的古都西安,大兴善寺古柏森森,遮天蔽日,给人以幽雅与肃穆之感。
    (四)广仁寺
    广仁寺坐落在西安城内西北角,是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路过陕西时的行宫,因此又称“喇嘛寺”。寺院系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烨皇帝来陕西巡视时,拨专款敕建的。现为陕西惟一的藏密黄教寺院。
    广仁寺占地16亩,寺前有高大的六角攒顶式康熙御碑亭。迈过宏伟的卷棚式屋顶的大门,在院中有一尊铁铸的八卦灯笼。灯内一次可添油108斤,昼夜不熄,称为“万年灯”。红柱碧檐的大殿内,供奉着2米高的观音菩萨坐像,两侧分别是高1.5米的文殊、普贤菩萨坐像,均为唐代鎏金佛像,相传是由唐开元寺中移来的。
    藏经殿在大殿后面。殿内供奉着高1.5米的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咯巴大师彩色塑像,并藏有康熙三十九年刻本藏文《甘珠尔大藏经》108卷和康熙四十五年重修版汉文《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6770卷,极为珍贵。殿前有一大理石兰花纹水缸,高1米,直径1米,缸口镌刻隶书铭文,系清朝乾隆年间雕刻,俗称“乾隆兰花缸”。藏经殿的后面有一小四合院,院中讲经堂3间,为喇嘛们念经的地方。两侧各有2间僧房。在大殿和藏经殿的两侧各有配殿、厢房等互相对称。寺内共有建筑100多间,颇具规模。
    广仁寺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卧龙寺
    卧龙寺位于西安碑林区柏树林街东开通巷内,是陕西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据寺内碑石记载,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期(168~189)。隋代称“福庆禅院”。唐时因吴道子在寺内画一观音像,易名“观音寺”。宋初,禅师惟果住寺,世号“卧龙禅人”,宋太宗时(977~997)便更名为“卧龙寺”。
    卧龙寺占地1公顷,有三院。中轴线最南为山门5间,山门内依次向北有金刚殿3间。东西为祖师殿、菩萨殿、僧寮房舍。再北为大雄宝殿5间,后为法堂3间。中院西侧为东、西跨院。西跨院有大殿3间,原系念佛堂。
    明正德十六年(1521)曾大规模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时,曾布施钱币维修,并在山门前建造石牌坊一座。当时蒙藏地区进贡的经、像等法物,均送卧龙寺供奉,是时,所供佛像居西安诸寺之首。民国年间,西安战事频繁,卧龙寺遭到毁坏。1931年,居士朱子桥曾筹款修整殿宇,并在寺内创立佛学图书馆。
    卧龙寺原收藏有举世闻名的《碛砂藏》,是南宋平江府(今苏州市)碛砂延圣院募刻的大藏经。共1532部,6362卷,装691函。卷帙浩大,装帧精致,价值极高。现存5000余卷,1923年,归陕西省图书馆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十年浩劫中,经像被毁。198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寺院。其后,重修殿宇,安奉佛像,宗教活动得到恢复。
    (六)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北的乐游原上,距市区约3公里,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唐景龙二年(711)改名为青龙寺。
    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九世纪初达到鼎盛,它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寺。日本平安朝时期(九世纪初至中叶),大批“学问僧”、“请益僧”入唐求法,著名的“入唐八家”中的空海、圆行、圆仁、惠远、圆珍、宗睿等均曾于青龙寺学法,其中以空海最为有名。空海向青龙寺惠果法师学习密宗,得其真谛。他还钻研中国汉字、诗词、书法等,学识渊博,造诣深厚。公元806年,他回国时,带走大批佛学经典和其它书籍。在日本奈良高野山建金刚寺,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1982年,青龙寺修建了“空海纪念碑”,1984年又修建了“惠果、空海纪念堂”。
    1986年,从日本引进千余株樱花树,植于青龙寺院内,每年五、六月间,樱花盛开,春色满圆,雪树银花,风光异常。青龙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草堂寺
    草堂寺在西安市西南35公里圭峰山北的户县草堂营镇草堂营村,建于后秦弘治三年(401)。后秦王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于圭峰逍遥园翻译佛经。相传鸠摩罗什译经处为以草苫顶的“草堂”,寺便称为草堂寺。
    鸠摩罗什是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的印度名僧,他到逍遥园后演讲佛法,校译经论。他与3000沙门校译佛经97部,共427卷。开国内首次用中文大量翻译印度佛经之先河。鸠摩罗什通晓梵语,娴熟汉文,所译经文,八方称赞。他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其余三人为玄奘、不空、真谛)。鸠摩罗什还创立了三论宗和成实宗,草堂寺因之成为三论宗和成实宗的祖庭。
    今草堂寺内建筑多为清代所建,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堂、藏经楼等。寺内尚存唐代建的鸠摩罗什舍利塔一座,高2.33米,8面,12层,用西域八种颜色的玉石镶拼而成,人称“八宝玉石塔”。塔北有一口奇特的井,秋冬早晨,井中升腾上来的热气,与周围山岚水气及草堂寺上空缭绕的香烟混为一体,形成“草堂烟雾”的美景,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赞曰:“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渺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八)兴教寺
    兴教寺位于西安市城南20公里的长安区少陵原畔,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长眠之地。
    玄奘法师晚年在玉华寺译经,不幸积劳成疾,于公元664年圆寂,遗体先葬于白鹿原。后迁葬少陵原,建寺院和舍利塔。唐肃宗为舍利塔额题“兴教”二字,意为继承玄奘事业,大兴佛教,寺院从此叫兴教寺。
    兴教寺由殿院、经楼和塔院组成。大雄宝殿正对山门,殿内龛台上供奉着明代铜佛像和缅甸送给兴教寺的白玉弥勒佛像。大雄宝殿后是讲经堂,为纪念玄奘法师而修建。
    东塔院有藏经楼。楼为两层,一层陈列着玄奘法师的画像及当年国家总理周恩来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此瞻仰玄奘墓、塔时的照片。二楼珍藏《藏经》、《续藏经》、《大藏经》等数千册以及用巴利文写的贝叶经残片,这些都是国宝。
    西塔院又称慈恩塔院,院内三座舍利塔耸立在古柏桃林之中,中间是玄奘法师的灵塔,五层,高23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砖塔之一。玄奘法师舍利塔两边,分别是玄奘法师的两大弟子圆测和窥基的舍利塔。三塔之北是慈恩殿,殿内陈列着玄奘和两位上座弟子的石刻影像。
    (九)香积寺
    香积寺位于长安区韦曲镇西南的神禾原,距西安城南17公里。寺院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是佛教净土宗二世祖善导法师的衣钵弟子怀恽为安葬和祭祀善导而建的。寺名的来历,一说,唐代寺旁有一栏水入长安的香积堰;另一说,源于佛经中“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一语。
    香积寺周围山水风光秀丽,唐代诗人王维在《过香积寺》诗中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香积寺的幽深、静谧和恬适。
    善导(613~681),也称光明和尚,俗姓朱,山东临淄人,他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往生论》等佛教经典,著《观无量寿经疏》、《观经疏》等,进一步弘扬净土宗,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宗者。唐高宗李治曾赠给寺院舍利千余粒和百宝幡花供养。取名香积寺,意为将善导比作香积佛。
    香积寺现存唐代建造的善导塔,系青砖砌成,壁厚2米,平面正方形,为仿木结构。塔顶因年久残毁,仅存11级,高33米(据史籍载:塔原为13级)。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12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实为珍品。塔底层四面有门,南门楣上嵌有砖刻的“涅槃盛事”横额,是公元1768年修补时所刻。塔身四面刻有楷书《金刚经》,字迹雅秀,笔力遒劲。唐至宋元,历经战乱,毁坏严重。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今存清代所修大殿、僧房。9世纪时,日本天台宗高僧园仁(794~864)来唐留学时,把善导著作带回日本传播。宋代,日本僧人法然(1133~1212)依据净土宗教义,创建日本净土宗,现有教徒500万,是日本佛教信徒最多的一派。法然在他的著述中曾公开宣称:“我以善导一师,开净土宗。”如今,香积寺已成为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唐代的善导塔,现已作整修,塔内有木梯可通塔顶。新修大殿内安放着日本友人赠送的善导大师像、供桌、五供、铜罄、木鱼等。殿前安置着日本赠送的石灯。1980年3月14日,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之际,日本派遣200人的代表团,为大师举行隆重的大法会,为中日两国的友谊续写了新的篇章。
    香积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祖庭,与山西石壁山玄中寺齐名。净土宗东晋时由天竺传入中国,开山祖为庐山慧远,相传慧远和十八高贤共结莲社或称白莲社,同修净土,故净土宗亦称“莲宗”或“白莲宗”。经北魏五台县鸾大师和唐代并州道绰大师,至长安善导大师传承,使净土宗广为流传。故人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宗者为善导,尊他为二世祖。净土宗因修行方法简便,中唐以后有长足发展。
    (十)仙游寺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这里四山环抱,一水中流,峰峦奇绝,甘泉飞瀑,风景幽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青年萧史一见钟情,婚后二人乘龙跨凤到此地修行,留下“乘龙快婿”的典故。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在此建行宫,起名仙游宫,唐代改为三寺。现存南、北二寺,两寺之间有“黑水潭”,亦称“仙游潭”。
    南岸为仙游寺,通称“南寺”,明代一度改为“普缘禅寺”,由喇嘛巴加主持。现存正殿5间,配殿、客房和僧舍20余间。正殿有泥塑、铜铸、木刻佛像多尊。寺内有古塔4座,最大的为法王塔,方形砖砌,7层,高27米,底边长约8米。塔底层四面有破坏,相传为盗凿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石留下的痕迹。1998年,为修黑河水库,搬迁寺院。迁建法王塔时,在塔下地宫发现鎏金银棺,棺内琉璃瓶中藏有10枚舍利子。
    北寺为中兴寺,有殿、房20余间,正殿东边的房屋,为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读书处。苏东坡做凤翔通判时常到此揽胜,因喜玉女泉的甘冽清爽,曾做“调水符”,派人到此取水饮用。玉女泉北的芒谷中有一石洞,当地人称“马融石室”,相传马融当年求婚不成,在洞中苦读,终成一代经学大家。
    黑水潭也称仙游潭,旁边的石壁上有当年苏东坡和章惇来此游览时用漆题写的“苏轼章惇来”5个大字,人称“苏章石壁”。
    仙游寺周围九峰列障,清溪似带,风景如画,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如唐代王勃、岑参、李商隐、杜牧、朱庆余、白居易,宋代的苏拭、章惇等,他们留下许多诗咏游记,轶闻遗迹。白居易在做周至县尉时,常和朋友到此酣饮畅游,纵论国事。他和陈鸿同游时,谈起天宝遗事,感慨万端,相约以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记之。公元806年,陈鸿写成传奇小说《长恨歌传》,白居易写了流传千古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十一)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15公里。这里下临樊川,西望神禾原,南观终南山,“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景致极佳。
    华严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创始人为终南山僧人杜顺。
    华严寺为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在其初建的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只记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寺内也曾建有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观院、真如塔等,历经宋、金、元、明各代,渐次荒落。寺内原有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法师塔、三祖贤首法师塔、四祖澄观法师塔四座。清乾隆年间,少陵原部分崩塌,寺内大殿及塔大部分被毁,仅存两塔。东为杜顺禅师灵塔,4面,7层,高13米,上层石刻“严主”二字,第三层石刻“无垢净光宝塔”。西为清凉国师灵塔,6面,5层,高7米,塔上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10字。塔前有清末宋伯鲁、宋联奎《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一通。1930年,居士朱子桥来陕赈灾时,也曾修塔。1986~1988年,将清凉国师塔迁建于原址东侧,距杜顺塔约20米处。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刻的《杜顺禅师碑记》,已移入碑林博物馆收藏。
    华严宗在唐代地位颇高,华严宗的实际创宗者、杜顺的三传弟子法藏,为武则天器重,得以参与政治,被尊为“华严宗大师”。唐德宗时,杜顺四传弟子澄观被尊奉为“教授和尚”,授“镇国大师”称号,后又被唐宪宗赐以“僧统清凉国师”称号,并主持全国佛教法事。当时,华严寺是著名寺院,也是樊川八大寺之一。
    (十二)天池寺
    天池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东蚊峪山上,隋代称龙池寺,唐太宗贞观初,改名为普光寺,因寺旁有一池曰“仰天”,俗称“天池寺”。明洪武初,秦王朱樉重修,开拓御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即今之天池寺,有殿宇、僧舍百间,藏经千卷,良田百亩;下寺即在今崔家河与沙场村间,有寺庙五座,殿宇亭堂,廊庑库厨60余间,这里曾有历代王公贵戚宫馆、别业、花苑、鱼池等,供朝山礼佛时下榻休憩。天池寺曾声著遐迩,名冠长安。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嘉靖二十九年(1550)都曾对寺院进行重修。现有大雄宝殿5间,殿内供3尊大佛,大殿东有僧房11间,现存宋代建的六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1座,高约20米。还有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铸造的铁钟1口。寺北不远处还有唐代二龙塔1座。天池寺周围景色幽静,风光迷人,为终南古迹胜境之一。
    (十三)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因瘗藏佛指舍利而驰名。据佛教内典记载,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圆寂后,印度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送舍利于世界各地,凡得舍利处皆建塔供养,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法门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24院,建筑宏伟壮观,襟带山川之秀气,宝塔高耸入云,与太白之群峰对峙。宋代也曾经恢复到最大规模。原塔俗称“圣冢”,唐贞观年间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中宗景龙年间,旌表为“护国真身宝塔”。明代隆庆三年(1569)木塔崩毁,万历七年(1579)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建成13级八面砖塔,高47米,建造精工,极为壮丽,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朱子桥将军曾捐资补修。1981年8月24日,终因阴雨连绵而一半倒塌。
    史志记载:元魏二年(494)小冢宰拓跋育首次打开地宫礼佛。隋仁寿二年(602)右内史李敏二次打开地宫瞻拜舍利,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领得胜之军驻扶风,为法门寺度僧80人。唐贞观五年(631),太宗拨银修寺,敕岐州刺史张德亮第三次开塔瞻拜舍利。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盛仪迎请佛骨至洛阳供奉始,武则天长安四年(704)迎供于新建的明堂;肃宗迎至内道场;德宗邀入禁中;宪宗贬谏迎佛骨的韩愈于潮州,亲至安福门迎佛骨舍利入宫;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的迎奉仪式极为隆重,执幡幢仪仗约万人,瞻礼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唱和梵诵之声沸天盈地。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佛指舍利多加殊礼,皇后、嫔妃以自己的青丝、衣物供奉。唐中宗携皇后、夫人、公主到法门寺,剪发放入塔下地宫供佛。在前后380年的10次礼佛活动中,不仅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而且成了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1985年相继成立扶风县佛教协会及宝鸡市佛教协会,会址设法门寺。1986年底到1987年初政府决定重修宝塔,在清理塔基过程中,发现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封闭的塔下地宫,四枚佛指舍利及大量供养佛指舍利的珍贵宝物、法器均被发掘。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忧,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都是罕见的。这批珍宝除四枚舍利外,均展于法门寺西边的法门寺博物馆内。
    经过20年的建设,法门寺已具规模,寺院有山门5间、铜佛殿5间(供释迦牟尼丈八镀金铜像)、仿明建筑的真身宝塔、双桶形宝塔地宫(供奉着四枚佛指舍利)、钟鼓楼、大雄宝殿7间(供着四面五方佛)。寺院东面有卧佛殿,殿内供奉香港永惺法师赠送法门寺的、用缅甸玉雕刻的释迦牟尼卧佛1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3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