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紫阳县疾病防治概况(1)

2012-6-11 17:18:1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紫阳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 情况十分严重。县内虽有几位较有名气的中医,但对广大人民的疾病治疗仅是杯水车薪而已。据解放初统计,1949年底全县仅有1所公立卫生所和16家私人药铺,别无其他卫生设施。
    紫阳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即成立了县人民卫生院;此后,区、公社卫生所和县防疫站、中医研究所相继成立。到1962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个,设置35张病床,有卫生技术人员186人。到70年代末,每千人平均拥有的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已赶上全省农村1977年的平均水平。60年代后期兴起的合作医疗事业,对于从根本上改变全县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78年,全县共兴办医疗站和合作医疗站475个,占大队总数的86.7%;全县有赤脚医生929名,平均每个生产大队1·7名。
    30多年来本县医疗卫生事业呈波浪式发展。解放初期发展较快。到50年代末,县、区两级卫生机构已经健全,并建起了39个公社卫生所。60年代,主要卣于3年严重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动乱,医疗卫生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总数比上年代末期仅略有增加,有些原已建起的机构——县卫校、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县中医研究所还被撤销。进入70年代以后,本县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县级卫生机构中恢复和增加了县卫校、县中医院、县卫生院疫站、县妇幼保健站,所有社(镇)都建起了卫生院。1983年,省卫生厅又将本县列入第二批卫生事业重点整顿建设县,县直卫生单位的建设得到省卫生厅的直接援助,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医疗器械装备得到加强,本县医疗卫生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目前,县、区、乡、村4级医疗卫生网基本形成;医疗预防系统、卫生防疫系统、妇幼保健系统等3个业务服务系统已初具规模;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等3种所有制性质的卫生机构均有发展。
    全县卫生技术人员不仅数量逐步增加,而且业务素质也逐步提高,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医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逐步协调。到1985年底,全县有主治(主管)医师3人、医师57人、医士212人。
    医疗器械设备不断充实和加强。1985年,全县共有12台X光机、6台心电图机、17台显微镜、39张手术床、110台电冰箱、2辆救护车。地段医院以上,X光机、腹部手术器械、常规化验仪器等必需的医疗器械基本配齐。医疗器械的装备与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基本适应。
    经过30余年的努力,本县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底,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达到1.02、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2.083,分别比60年代初增长6.5倍和1.9倍。分布广泛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和头癣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控制,梅毒、天花等传染性疾病已经绝迹。人民寿命延长: 65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4.9%以上,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4%),较全国平均值5%略低。由于本县经济落后,医药卫生水平较其他地区为低。全县尚有442个村无医疗点;有20%的地段医院和乡卫生院亏损严重,业务萧条。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口仅0.1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近几年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外流严重。如1980~1985年,全县调出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2人,新分配来县仅1人。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一)疥疮
    疥疮是由疥虫(疥螨)引起的接触性皮肤传染病, 俗称“干疙痨”。我国在本世纪40年代疥疮严重流行,陕南一带有“神仙难逃陕南疥”之说。1979年冬,洄水区卫生院门诊部发现疥疮病人40余人,次年春,在双河(今双门)、高桥、毛坝等区先后流行。1982年4月,安康地区行署先后两次发出紧急通知,並派出医疗队赴紫阳防治疥疮。县政府于1982年4月16日将疥疮防治提到第33次县长办公会议上专题研究,制定了防治措施。县防疫站和基层卫生组织把主要力量投入疥疮防治工作,县站每年派出专人深入社队调查,组织购买並配制2万余元疥疮防治药品。目前对其流行己基本控制。
    (二)头癣
    本县俗称“癞子”、“秃子”,是由小孢子菌及毛发癣菌而致的皮肤传染病。分黄癣(主要流行于农村)、白癣(城乡均可发生)、黑点癣(主要流行于城市)。本县流行历史很长,民间常用淡猪油、硫磺粉外擦:或用苦楝籽、硫磺、香油配制油膏搽擦,再将加热吹胀的猪尿泡(即尿脬)覆于头上,这些药方收效甚微。1974年,本县组织农村卫生工作队,在全县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查出患者615名,患病率为2.05‰。因当时调查不全面,不能反映本县头癣的全部情况。 1980年4月,省卫生厅在白河县举办全省防治头癣骨干培训班后,本县进行了线索普查和防治试点。次年,根据地区要求,经过复查,确认全县头癣患者1156人,占总人口3.8%。其后两年中,进行了3个疗程治疗,治愈率达98.53%。
    (三)疟疾
    俗称“打摆子”,戏称“做点活路”。本县山坡、沟谷、梯地、水田相间,宜于蚊虫孳生,故本县人民世代受疟疾危害。据统计,1959年全县共有5277人发病,发病率为228.62/万人,各区均有发病,以洄水、双河(今双门)、洞河3区发病率最高。1978年调查,洄水、目连、中坝(今石坝)等公社的发病率均高达20%以上。当年,渭南、商洛、安康3地区实行灭疟联防,本县培训业务人员1500余人;并在全县掀起学习疟防知识、掌握疟防技术的群众性热潮,形成病人自觉服药、众人大搞清洁卫生、全民动手消灭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蚊子)的局面。3年中,全民休止期根治15860人次,全民预防服药156900人次;到19舄3年底,即基本控制了疟疾流行。
    (四)梅毒
    俗称“杨梅疮”、“火烧天堂”。解放前发病广泛。乡间用轻粉、粉土、茯苓和升丹治疗, 但效果不佳。1959~1960年,县防疫站采用五好三仙丹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为了彻底根治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这一病毒,1970年进行普查,1972~1974年共确诊梅毒症66例。使用油西林治疗,实现了根治,此后再未发现。
    (五)麻风病
    俗称“大麻风”。旧时人们对此病持恐惧态度,往往用焚烧病人尸体的办法预防。由于措施不力,解放后在红椿、汉城、高桥等地陆续有发现。自1957年以后,共发现麻风病人19人,其中瘤型10、结核样型8、未定类1。送院治疗15人中,痊愈11人,未愈归家3人;现在院治疗1人、家庭治疗4人。
    (六)几次传染病急性流行
    1)毛坝关瘟疫流行
    民国十八年(1929)冬,毛坝关及邻近的保坪、青石板河等地发生严重瘟疫,持续60余天,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毛坝关姜老六是本镇患瘟疫症第一家。全家7人,死亡4人。下街徐鼎武兄弟5人,4人染疫身亡,父母侄儿亦染病死亡。下街曾先成全家5人皆患瘟疫,无一幸存。其余居民绝户或仅存1人者亦不少。据幸存者述说:那次瘟疫发病急速,患者最快两天死亡,有的3~5天,最长拖至7~10天。当时地方官府无人过问,无医无药,任其恶化。盘踞此地的土匪三三春部也有多人染疾死亡。流行最严重、死人最多的是腊月和次年正月初。青石板河、保坪有几户同毛坝关一样全家死亡。毛坝关附近,从泰山庙到关帝庙一带坟堆中到处布满尸体,无法逐一掩埋。后来死者亲属只好用绳索将尸体串起来拉到冉家沟刨坑掩埋。尸水漫流,惨不忍睹,哭声震天。
    2)麻疹暴发流行
    1951年底及1952年初,麻疹暴发流行,遍及陕南各县,尤以安康、南郑(今汉中)两地为重。当时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副主席习仲勋、张治中于1952年4月18日发出“迅速扑灭陕南部分地区的疾病”的紧急指示。紫阳县人民政府调查发现:“各区麻诊、伤寒等传染病流行甚烈。据各区不完全统计,仅34个乡死亡人数达804人。”( 紫阳县人民政府指示,1952.3.21)县政府迅速印发了《麻疹预防常识》和《防治方案》,散发到每个干部、医务人员及学校教员手中。在防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医中药优势,预防上采取“母血疗法”。直到1952年夏季方基本控制。据当事人回忆,此次麻疹流行之烈、、范围之广,实为历史罕见。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