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紫阳县疾病防治概况(2)

2012-6-11 17:18:1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3)流行性感冒大流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1973年冬至1974年春,全县6000余人患病,重发地带如中坝(今石坝)公社不少农户全家病倒。中共紫阳县委于1974年3月19日召开紧急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加强领导,迅速扑灭疫情。全县在两个月中组织了400余名医务人员,深入疫区进行综合治疗。7万余人服用了中药“大锅汤”,迅速地控制了流感的继续蔓延和流行,确保了人民健康和春耕生产。
    4)小河公社流行性脑炎暴发流行
    1978年春,小河公社暴发流行性脑炎,自2月23日~5月15日,两个半月间,全社患病67人,死亡11人,病死率为16.86%。其中10名病人死于12~24小时之内,均因未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
    经调查发现,这次脑炎暴发原因是:小河公社没有全程足量接种预防流脑的菌苗,人群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易感性增高;当地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差,对流脑的前驱症状不能辨别,只当一般的疾病对待,疫情报告不及时,预防措施不得力、不及时。
    疫情发生后,区社卫生人员立即投入防治抢救工作。县防疫站派出两名专业人员赶赴疫区协助工作,并发给小河公社预防药品磺胺三甲基嘧啶10000片,另拨防疫经费500元。县革委会还发出通知,要采取有力措施扑灭疫情。5月上旬,基本上控制了新发病例,消灭了疫情。
    5)全县性白喉病暴发流行。
    白喉,俗称“长蛾子”、“锁喉风”,多见于青少年。据查本县自1949~1978年30年中,未见白喉的发病和流行,医疗部门从未收治过典型的白喉病人,防疫部门也未接到白喉的病情报告,故对此病放松了警惕;而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远不如其它疾病那样明瞭和及时,因而导致了1979年9月至1980年3月,以瓦房公社为疫点的全县性白喉病的暴发传染和流行。
    这次白喉流行时间长达6年之久。据统计,全县共发现白喉病人87人,死亡6人,病死率高达6.8%。仅有1800多人的瓦房店镇,发病63人,死亡4人,通过人群中用科学方法测定(锡克氏试验),全县6~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受白喉隐型感染者达5万人以上,瓦房店的隐型感染病例高达1000人左右。经过省、地、县3级集中力量防治,大力控制疫点,逐步控制了白喉病的蔓延和流行。在防治过程中,参加诊治白喉病的有省、地两级的传染病专家、主治医师、主管技师和其它医务人员、赤脚医生等60多人;耗资20000余元,无论人力、财力均系前所未有。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本县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氟中毒、硒中毒3种。旧时,对前一种基本无从医治,而后两种则根本没有认识。紫阳解放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1971年县“革委会”成立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后,对本县地方病进行了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性防治,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主要是因体内缺碘而致的一种地方性疾病,其特点是颈前甲状腺体肿大,本地俗称“瘿瓜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即有广城县(今紫阳境)“瘿疾”的记载。民国以前遍及全县城乡。民国年间,戴斌武在城关河街制售“消瘿饼”治疗瘿疾深受群众欢迎。在曹孔青、程春波遗稿中有用海藻、昆布等治疗地甲病的记载。但终因患病范围甚广,防治收效甚微。
    1914年,美国俄亥俄州大规模使用碘盐防治地甲病获得成功;此后此法在全世界推广。国民党政府于40年代开始组织用碘盐防治地甲病。紫阳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3月11日发布训令:“……查本县以水土关系,患甲状腺肿大病者甚多,自应设法购食富平所产锅板盐以资防治……”终因交通不便,仅有少量个体运输,使部分城镇人吃上了富平盐。
    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甲病的防治工作。一方面进行宣传、普及卫生知识,改善卫生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治疗。50年代初期,即开始运用碘盐防治。1958年开始组织汉江船运,大量运进碘盐供应群众。1960年全县办起11个碘盐加工点,共加工碘盐60多吨,碘盐食用普及。此外,还组织卫生协会、联诊所配合防治,免费发放“碘盐片”予以治疗。
    为了有计划地防治本病,1971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本地区的普遍性和地方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进行了第一次地甲病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复查、确诊、防治工作规划。1975年中共陕西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制订下发了《关于五年左右在全省基本控制和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的方案》,本县遂进行综合防治措施,普查病人,集中力量治疗重症患者。除用碘盐片治疗大部分病人外,于同年7月在红椿卫生院举办了由西安市红十字会医疗队代本县培训的防治地甲腺肿手术技术学习班,对结节型、混合型患者首次进行手术治疗19例。因1例在手术中大出血而死,使群众产生了畏惧情绪,故第一次手术治疗未能全面展开,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977年全县抽调133名医务人员,组成11个防治工作队,随同普查工作,先后3次大规模地普遍使用碘盐片、碘化钾药物治疗。1978年,安康地区举办地甲肿手术治疗学习班,本县派出张凌俊、张景春 、刘家典3人参加学习。张等回县后,在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疗队的帮助下,组成手术队,共作手术70例无事故,初步解除了群众顾虑,为后来的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1979年全县进行孑地甲肿手术治疗大会战,在西安红十字会医疗队和渭南地区手术队的援助下,本县组成了两个手术队,巡回各区协助地段医院对服药治疗无效者进行手术治疗,全县成功进行手术1575例。
    据1979年普查,全县尚有地甲病患者24589人,患病率为8.34%。经过3年防治,共治愈19731人,患病率下降到2.15%。到1983年,达到基本控制和消灭地甲病的标准。
    (二)氟中毒
    氟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氟斑牙”和“氟骨症”。其在本县的危害,仅次于地方性甲状腺肿。
    1980年8月,县卫生局抽调13名医务人员组成工作队,首次对蒿坪区进行普查试点。查出氟斑牙18288人,占实查人数的81%;氟骨症473人,为实查人的2.1%。根据患病程度,划定241个生产队为氟中毒病区,占全区生产队总数的96%,其中前进大队为特重病区。继蒿坪调查之后,对全县进行了线索调查,发现本病主要分布在蒿坪、汉城、城关等3区,其中86个大队为氟中毒病区。因目前对氟中毒的介质尚未确定,故对本病的防治工作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高硒与硒中毒
    硒是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时健康遭到严重损害。我国14省市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都属缺硒地区,高硒原仅见于湖北恩施;1980年2月发现了我国的第二个高硒区——陕西紫阳,其中双安公社为中毒区。
    中毒区的人畜和植物眼观变化:
    1、人中毒后脱发(毛)、脱甲、重者继发感染并有神经症状。
    2、家畜中毒后脱毛、脱蹄,仔猪不易成活,鸡有时拒食高硒粮食。
    3、中毒区某些桩物(小麦、玉米、豇豆)受害,叶尖白化。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煤炭是硒的重要来源;
    2、土壤含硒量高,可利用的硒分布不匀;
    3、蕨类、小麦、玉米、茶叶、橘子等植物富硒;
    4、人发硒含量高,但一般生长发育正常。
    由于这项研究尚在进行之中,对于硒中毒的有效防治还没有普遍进行。但在双安中毒区,自发将特高硒田块所产粮食调出本地和与大仓粮混和的办法,对毛发脱落有一定预防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