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粮油经营(1)
2011-10-16 20:51:0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一节 经营单位
    本县粮食经营单位,可上溯到尧舜时“日中而市”。按形式而论,可分为集市、行(栈)、站。
    粮油集市
    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粮油交易集市,在本县古今有之。按类可分大、中、小三种,集日有天天集,逢双或逢单日集,逢三、六、九或二、五、八日集等。粮油交易量,多者日达千石(每石约合320~360斤),少者数斗,由买卖双方自由议价成交。
    清末时,大集有县城镇(今宝鸡市区,每日集)、虢镇(双日集),集日交易量在百石至千石以上;中集有益门镇、斗鸡台、阳平镇、天王镇、马营镇、贾村镇、晁峪镇、县功镇、嘴头镇、上店坊、黄牛铺、东河桥、塘口等,集日为逢单或双日,有的是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日集,日交易量十至百石;小集有固川、坪头、胡店、拓石、柿树林、凤阁岭、赤沙、香泉、通洞、城隍庙、七里川、二里关、谭家村、太平庄、新街、车辙镇、赵家坡、桥镇、码头、底店镇、双基堡、东沟店、张家村、东崖等,集日类似中等集日,交易有淡旺季之别,淡季集日仅交易数斗,旺季可达十石以上。
    民国时期,本县粮油集市贸易兴隆,以县城为中心的集市,被列为关中三大集市之一,平均日交易粮食千石以上,品种以小麦、玉米、大米为主,有大豆、豌豆、高粱、谷子、油菜籽、麸皮、食油、面粉等近4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人民政府为管好粮油集市贸易,曾先后开放虢镇、阳平、贾村、坪头、拓石、晁峪、车辙等地粮食市场,并从价格上加强管理。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占领粮食市场,集市粮油自由交易基本取消,粮油购物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955年,按照国家“在完成征购任务后让群众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粮食交易”的精神,在各地粮管所和供销社管理下,开放粮食自由交易,1957年执行粮油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政策,粮食交易市场关闭。
    1963年,在贯彻调整方针中,先后开放虢镇、阳平、天王、马营、贾村、县功、赤沙、坪头、拓石等集市,并设立粮食交易所,指导农村集体单位和农民,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将余粮上市交易。但数量甚微。“文革”动乱开始后,粮食市场彻底关闭,但被称之为“黑市”的自由交易活动,始终未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集贸市场的逐步恢复和发展,粮油市场自由交易量逐年增多。据1979年不完全统计,集市交易粮食102134斤,油脂1370斤。1983年,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进一步放宽集市贸易政策,国家允许农民在保证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后,多渠道经营粮食,农村供销社、合作商业和农民个人可以收购、运销,可以进城、出县、出省长途贩运。是年粮食集市成交量达284.8万斤,油脂7.8万斤。此间,全县已恢复发展粮食市场57处。1984年,全县集市交易粮食444.7万斤,比1950~1952年3年总和增加6.4倍,油料交易14.6万斤。
    1985年,本县对征购粮实行合同定购,规定在完成定购任务后的余粮部分,可由农民在集市自由购销。是年,全县集市成交粮食量达到7167.4万斤,比1984年增加16倍,油料成交量37.9万斤,比1984年增加2.7倍。其中虢镇粮食市场年交易量达202万斤,县功、坪头等地市场日益繁荣兴旺,国营牌价和集市差价逐步缩小。据统计,1981年国营牌价和集市价格差率,粮食为120%,食用植物油为128%,到1984年分别缩小到32.61%和75.31%。
    1986年,国营粮食部门为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改革粮食经营体制同时,积极贯彻粮食购销“双轨制”政策(即国家计划价格和市场调节价格),不断拓宽粮油议价贸易视野,在积极参与本县集市粮油交易活动同时,组织人员外出,开拓粮油交易市场。是年,全县粮食交易量为129.4万公斤,其中国营粮食部门零散收购12万公斤,平均每公斤价0.81元;交易食用植物油14.06万公斤,平均每公斤价6.91元。
    1987年以后,粮食集市交易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成交量逐年增加。1987年粮食交易量为275.1万公斤,比1986年增加1.1倍多;食用植物油成交85.8万公斤,比1986年增加5倍多。1988年、1989年成交量分别为:粮食408万公斤和503.3万公斤;食用植物油74.6万公斤和93.5万公斤。
    粮行(栈)
    以赢利为目的经营粮食的私营粮行、粮栈,在县城、虢镇自清代有之,虢镇商业较县城发达。民国二十四年(1935),虢镇私营粮行(栈)达42家,日上市粮食400余石。民国二十六年(1937),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后,虢镇粮商逐渐西迁宝鸡,县城粮商逐渐增多。民国三十一年(1942),全县共有私营粮油商140家。其中县城有粮业65家,油业11家;虢镇有粮业57家,油业7家。当时西安、汉中、四川、甘肃徽县等地粮食纷纷来本县交易,仅县城日成交量约达7000余石。次年,抗日战争紧张,粮价飞涨,国民党重庆政府在全国实施限价,《西京日报》公布全省三大主要粮油市场(西安、渭南、宝鸡)价格,宝鸡小麦每市石为484.04元,大米每市石为790.94元。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二月当政者调查,市场大米、小麦每斗价分别为380元和1600元,玉米每斗125.5元,面粉每斤20元。由于粮价极不稳定,迫使部分粮商停业改行。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城又添大风粮栈和福兴、德丰、三义成、义丰、大成、福泰等六家粮行,资本约在5~50万元,堪称资本雄厚;在马营、益门两镇增设资本为1万余元的农村集镇粮行两处。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加之水旱自然灾害频繁,粮食歉收,巨商囤积,法币贬值,市场粮价一日三变,人心极为不安。民国三十七年(1?48)7月,县政府试图平抑物价,息止民愤,公布粮油定价:大米每市斗1.30元(金元券)、小麦0.87元、玉米0.65元、油菜籽0.96元,但市场价格扶摇直上,小麦每斗涨至1050万元法币,最高达到2140万元,直至本县解放。
    1949年7月14日解放后,全县共有私营粮商65户,从业人员209人,资金50347万元(旧人民币)。其中,粮谷业4户,人员68人,资金6800万元;米面业31户,人员75人,资金23495万元;麸料业30户,人员66人,资金20052万元。1950年以后,随着国营粮食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网点逐步增设,限制了私营粮商不法行为,有的粮商感到无暴利可图,改行它业。1953年下半年全县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时,私营粮行(栈)所剩无几,至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私营粮行(栈)全部消失。
    粮站
    1949年7月14日全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为稳定市场,保障供给,支援前线,首先在益门、虢镇火车站设立饲草料支前站和虢镇粮食贸易货栈,并在虢镇火车站、谭家村、贾村等设粮库3处。1950年1月接收坪头粮库(原属陇县辖)后全县有4库、2站、1栈,负责粮食收购、保管、调拨和销售管理,共有工作人员77人。
    1950年6月,县粮食局成立后,随着业务量逐渐增大,于1953年在车辙、硖石、赵家坡、蜀仓、东崖、张家村、太寅、桥镇、磻溪、凤鸣、八鱼、姬家店基层供销联合社设粮食代购代销点12处。
    1954年,以区公所为单位,设粮食管理所(站)13处。至此,基层社粮食代购代销业务逐步收回。1958年,为方便凤阁岭、毛家庄、东口、颜家河、石家滩等铁路沿线机关、居民买粮,增设临时售粮点5处。
    1961年县制恢复后,本县除接收原县辖区粮管所(站)外,同时接收县功粮管所及其下属站、门市部基层网点。从六十年代起,为便于农民交售征购粮,每当征购粮洪期,粮食部门在凤阁岭、柿树林、颜家河、东口、建河、官村、李家村、桥镇、南社、千河、周原、慕仪、天官庙、东崖、西崖、张家村、党家堡、双基堡、凤鸣、小庵、淡家村、八鱼村、姬家店、郭家崖等地设立临时收购点收购粮油。
    1981年,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成立后,在县城下设门市部两处。至1985年全县共有基层粮油经营、加工网点38个,从事粮油工作职工达627人。1989年,共有42个库、所、站、司和门市部,职工总人员增加到711人。其中固定职工552人,合同制工人61人,计划外合同工98人。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