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水利管理(1)
2011-10-16 20:47:3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一节 工程管理
    成图渠系本县最早出现的大型跨县灌溉工程,兴修于汉代,西魏时又渠采修建了6个斗门,以节水流,故又称“六门堰”。后年久失修,渠道淤塞。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征发全国丁匠疏通,使成国渠恢复了灌溉能力。之后又四次整修,最后一次咸通十三年(872)规模尤大,导水入渠,扩大流量,使灌溉范围延至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面积达两万余顷。
    据《开元水部式》一书载:“……屏原等堰,令随近县官专职检校。仍堰别于各州县,差中男二十人,匠十二人,分番看守,开闭节水。所有损坏即修理。如破多人少,任县申州差夫相助。”
    明朝创建利民渠,历经清代与民国,兴衰无常近600载,独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兴利最盛。推其缥由,关键在于管理。据旧志载,乾隆十五年(1750)宝鸡知县周天生对管好利民渠工程曾制定:“截渠作二十四分,分立之长。如遵仪里长高金明等二十四人,挨次鸠工修治。”把责任落实到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宝鸡知县许起凤为利民渠“刊石明示”,“条约四则”,其中前两则书:“凡新开渠道,经由民田,有所浸损,即将淤塞旧渠道为之补苴,该地主不得阻挠。如违禀究。”“每春濬修渠堤,各堡渠长,按亩派工划一办理,不得观望推诿,如有梗众不到者,许渠众禀究”。
    清道光年间(1821~1850)问世的《秦疆治略》一书中载:“……每岁冬初水涸,须将淤浅之处修濬,务使一律宽深,则春夏用水之时,按亩均分,方免争竞。”
    民国时期,县境一些小型民堰、引水渠道和浅井灌溉工程,谁用谁修谁管,县政府无统一管理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8年内,本县新建大、中、小型各类水利工程数千项。各项工程建造期间,均在工地设立工程指挥部,对劳力按军事建制编成营、连、排,进行劳动管理。冯家山水库西灌区抽水灌溉工程,由县统一领导,成立宝鸡县冯家山水库西灌区工程指挥部,下设政工组、技术组、后勤组,全面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桥镇、贾村、蟠龙、金河、石羊庙等5个受益乡镇,派民工进驻工地,组建民兵营、连、排劳动组织。钓鱼台水库施工时,成立天王公社(今天王镇)钓鱼台水库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工程组、后勤组,办理具体业务。各村派往工地民工,按公社、大队成立连、排。形成公社、大队、小队管理一条龙,做到上下级和前后方两结合。鸡峰山水库工程施工时,同样成立了指挥部,由各村派来工地民工组成3个营、21个连,先后有6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建库劳动,最多日上劳力3500余人。
    为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冯家山水库西灌区工程还抽调5个受益乡镇的民工成立加工厂和施工员队伍,作为施工骨干力量。钓鱼台水库工程还建有常年专业队,分别把口。抓住备料环节,把好采、凿、砸、选、筛、淘6道关;抓好砌筑上坝环节,把好凿毛、冲洗、拌合、砌石、振捣、构缝6道关,抓好养护环节,把好气温、时间两道关。鸡峰山水库工程,规定了“把五关”(即:土场关、坝面关、边坡关、反滤关、砌石关)、“五卡”(即:土方化验卡机压、机压卡平土、平土卡拉土、拉土卡供土、供土卡挖土)、“五不上坝”(即:冻土块、腐植质、草皮树根、杂质土、风化石不上坝)。
    各类工程建成后,立即按其原有建设级别设立永久性管理机构,以便对工程进行养护维修,实施调度运行、检查观测和安全保卫。提高工程完好率,确保工程效益。
    水库工程观测管理,始于七十年代后期。1976年7月,鸡峰山水库首先在大坝设置沉陷、位移观测点17个,1980年8月增加到46个,1983年调整为28个。1985年,编印出《宝鸡县鸡峰山水库1976~1984年观测资料》一册,钓鱼台水库在兴建时的1976年,已建立气象观测点,对降雨量、蒸发量、气温开始观测,收集资料。采用半导体深水温度计,对库内水温在不同深度时,对坝体温度的影响进行探测。1981年,在坝体设置位移、沉陷、裂缝、渗漏等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在库区设置水文观测点,对进库、出库流量,库水位以及泥沙淤积变化等情况,均已取得系列资料。磻溪河、光明、金家沟等3座小(一)型水库大坝设置的沉陷、位移观测点为掌握工程动态,进行科学地管理,合理运用水库提供了可靠数据。八十年代,县防汛指挥部对病库、险库和库容在50万立方米以上的15座水库,每年均作有水库汛期控制运用计划,下达各水库管理机构,责令其严格执行;乡镇政府防漏指挥所,成立抢险队伍,备足抢险物资,确保通讯联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昼夜值班,以备不测,防患未然。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对灌区现有工程的设施逐年进行了改造、加固、整修和配套。
    钓鱼台水库灌区是在原伐鱼河灌区基础上扩建的。随着水库的修建,原渠系及建筑物已不能满足新灌区需要。七十年代后期在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师生帮助下,对灌区渠系配套,重新规划、改建和扩建,有效灌溉面积由原有的1.007万亩扩大到2.88万亩。
    冯家山水库西灌区一支渠的斗渠和鸡峰山、钓鱼台、磻溪河、东风渠、马尾河等5个万亩灌区的干、支、斗渠,采用混凝土衬砌U型渠槽,增进、提高了灌溉效率。
    河道堤防工程管理,始于阳平渭河堤防之防汛抗洪。1954年前的近50年间,阳平镇一带曾多次于渭河岸边建堤设防,苟安一时。但因历史条件所限,堤防遇洪常毁,群众仍遭水患,一遇汛情,常有一夜数警之感。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堤防工程的兴建与扩建,乡政府成立管护堤防队伍,长年整修养护工程;汛前,备好防汛、抢险物资;汛期,枕戈待旦;遇汛情,日夜巡逻;遇险情,鸣锣击鼓,夜间,火把通明,村村相望,传递讯息,抗洪抢救,安全度汛。八十年代,县上设立防汛指挥部,负责处理全县防汛事宜。坚持不懈地清理河道内阻碍行洪的违章、超道工程;不断地充实机构,改善和扩大通讯网络。1984年冬,对渭河中游(两岸)长达68.71公里的堤防工程,埋设水准桩32个,里程桩65个,断面桩24个,为堤防建设、工程管理提供了依据。1985年3月,本县成立河道管理站。1987年,县防汛指挥部成为常设机构,除使用有线电话、无线电报传递信息外,还新增设无线电台和流动短波电台,指挥防汛。
    1988年,在工程管理方面,主要开展了水利工程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全县已划定干渠36.5公里,支渠64公里;东、西灌区有关乡镇,协助宝鸡峡、冯家山划定干、支渠39.4公里。
    1989年,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开展了“定权发证”工作,为今后水管工作奠定了基础。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