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民俗首页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民俗风情大全 > 正文

咸阳服饰习俗(1)

2013-7-22 14:24:42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咸阳市境民间服饰可分为常服和变服两种。
    一、常服
    鞋帽秦代,由于连年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和各诸侯国之间交往活动的频繁,各国服饰文化也都在交互影响和实际生活的优选中进行改革,以适应人们的生活节奏。其中冠帽的变化尤为突出。如楚国的通梁组缨为秦国所用,名为远游冠;楚国的洁冠、獬豸冠被秦人拿来赏赐近臣、御史。秦人灭赵,将赵国君王的高山冠拿来自己顶戴,惠文冠赐与近臣佩用。同时,秦还继承了周代的冕服。到统一六国前后,因始皇帝迷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秦以水德治天下,故崇尚黑色,以黑巾裹头,有黔首之称。此外,还以“六”为各种制度的基准数码,如冠高六寸、路宽六尺等。
    秦汉时期,华夏地区高贵的人头戴冠帽,卑贱的人顶戴帻巾(一种束发的包头布)。这在关中一带叫做络头。后来有身份的人士将幅巾戴法加以规范化,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渭城杨家湾西汉墓从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帻,也就是武弁大冠,后来演化为笼冠、笼巾。据咸阳国际机场考古发掘,北周时期的折角巾,将幅布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裹,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下垂于脑后,在当时上层社会也有流行。现在仍有个别女子这样包扎头巾。三原隋代李和墓中出土的陶俑,头上所裹角巾,有的两角于脑后打结下垂如带状,也有的两角收顶打结作为装饰,已成为早期的幞头了。
    到了唐代,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昭陵陪葬者李勣墓中出土的三梁进德冠,就是最早的唐冠实物。其形如弁上加幞头,帽壳以涂乌漆的皮革刻制成蔓草及葳蕤繁缛的绕枝牡丹花饰,颇为美观。因其为鎏金支架,三梁,故称“三梁进德冠”。同时,又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胚架)。三原贞观四年(630)李寿墓出土壁画,渭城底张湾贞观十六年(642)独孤开远墓出土陶俑的幞头,顶部较低矮,里面衬的可能就是平头小样巾。礼泉马寨村麟德元年(664)郑仁泰墓陶俑,幞头顶部增高,酷似高头巾子。神龙二年(706)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中,有将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作为装饰的长脚罗幞头形象。其所垂两脚形状变得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就是翘脚幞头。高而前踣的式样,从唐开元二年(714)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见到。天宝年间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该式样在唐天宝三年(744)豆卢健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见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又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这种起自民间的幞头后来演变为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脱戴方便的民族冠帽,一直到17世纪的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宋代一般劳动人民爱戴不带翅的直脚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可以随意脱戴,使用方便,平整美观,已经接近帽子。庶人则由花顶头巾、幅巾发展到逍遥巾。元代民间男子头戴有帽子、笠儿、凉巾、暖巾、暖帽。读书人向道教寻生存,多服星冠、交泰冠和三山帽、华阳帽等。《草木子》载:元代官民皆戴帽,其檐或圆或方,或前圆后方。
    随着封建礼制影响的深化和对劳动人民控制的加强,明代妇女服饰已带有浓厚的封建社会束缚女权、压迫女性的特征。命妇头戴复杂繁盛的冠饰,使女子头不能抬,目不能侧。其时男子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拚,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帽顶只许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时兴这种帽子,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一般用丝绦结顶,讲究的是用金银线结顶,也有用玉顶或红珊瑚顶的。遇丧帽顶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战争前后,民间仍有人戴用。
    蓄发而总结于头顶,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发饰习俗。从秦人兵马俑可看出其时兵卒形状各异、变化多端的发式习尚,较多的是将头发分成三股或六股编辫卡结,梳向后脑勺。隋代男性胡须多为菱角翅式,下作尖锐式,而唐代流行垂须。到宋代又兴五绺须。北周至隋的陶俑头梳成平云髻,额部鬓发剃齐,叫朝云近香髻。而盛唐妇女发型竞相高大,也可使用假发装戴。劳动妇女结婚时,可按末等命妇礼制穿饰。明代少女挽髻,髻上插有首饰,待到许嫁定亲时,由男家派人前往,为新娘上髻梳弄,改造成成年妇女的发饰。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为了以满制汉,推行满族衣冠制度,屡次颁布“蓄发令”。规定檄文到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让剃头匠挑着担子游街串户,碰见蓄发的人就强行剃头,稍有反抗就砍下头颅,挂竿示众。故直到解放前后尚有理发担子挑竿的习俗。清代平民百姓所戴遮眉勒,在北方叫勒子或脑箍。以黑绒制作,套于额上掩及于耳,分两带于髻下结之。这是由明代妇女所用额帕(又名头箍)演变来的。男子多用瓜皮帽,又名小帽、便帽、秋帽。帽作瓜菱形圆顶,下承帽沿,红绒结顶。到清末,帽顶结子收小如豆大,结色用蓝,戴时将帽向前额倾斜。一般帽内衬以红布,服丧时或黑或蓝,帽顶结子用白。毡帽为农民商贩所戴,比较普遍。
    民国成立以后,政府明令颁布剪辫通令。地方各界人士纷起响应,辫发积习为之一变,传统衣冠制度也从此废除。普通礼帽分冬、夏二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其制多用圆顶,下施宽阔帽檐。穿着中西服装都可戴此帽,为男子最庄重的冠饰。其他变帽式样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而定,不再有统一的规制。据说民间偶尔尚有冠礼,惟已弛废多时,仅个别地方当儿子娶妻时,让其跪于庭中,由辈分、声望较高的人为之加冠、戴花,或届时年轻夫妇互换花饰,可能是古代冠礼的一种劫遗。
    建国后,民间冠帽、发饰均有着丰富多彩的变化。帽类先后有八角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戴用过的)、工人帽、黄军帽、鸭舌帽等,种类繁多。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变迁,城市居民普遍穿用西装或便装,农村居民也以中山装为主。特别是在公共社交场所,已经以西式服装为主流。冠帽佩戴渐少,且多为鸭舌帽、贝蕾帽之类。
    至于鞋子,从宋明以降,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妇女自行缠足,穿“三寸金莲”,围“三尺锅台”,其身心备受摧残。男子着皮靴或布鞋,多为手工制作。清末民初,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反缠足活动已成为时尚,妇女可以天足生活,故而裹足陋习得以遏止。建国初年,人们仍多以布鞋为主,有方口、圆口之分,也有平底、凸底之别。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皮鞋渐盛于布履,且款式不一,色彩多样。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咸阳古渡旅游 淳化县润镇西坡民俗度假村 淳化县车坞乡仲山民乐园
淳化县石桥乡咀头田园农家乐 咸阳坡郊农家乐 旬邑县唐家村农家乐
石桥乡引安村生银山庄 陕西医史博物馆旅游 杨凌昆虫博物馆景区简介
于右任纪念馆旅游简介 乾陵黄土民俗村 咸阳景点:大象犀牛化石博物馆
咸阳景点:汉阳陵博物苑旅游 后稽教稼台旅游 淳化县汉甘泉宫遗址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咸阳琥珀糖
咸阳市地方特产:饸饹-淳化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地方特产之梨枣
推荐信息  
·陕南民俗:“杀年猪”与吃“泡汤”习俗
·2013版陕西省庙会地点、名称、会期选集
·儿时的记忆——老式爆米花机[图]
·西安亲戚之间的称谓习俗
·西安社会交际时的称谓
·西安民间称谓习俗
·西安家庭习俗
·西安家族习俗
·西安民间日常饮食习俗
·2012版陕西省庙会地点、名称、会期选集
·岐山县岐山祝寿习俗
·临潼婚姻习俗
·略阳杀年猪吃泡汤习俗
·靖边闹秧歌习俗
最新更新  
·咸阳市民俗风情:陕西民居
·咸阳市民俗风情:大师李小超泥塑《白鹿原》
·咸阳市民俗风情:咸阳牛拉鼓
·咸阳市民俗风情:社火
·咸阳市民俗风情:咸阳的皮影戏
·咸阳市民俗风情:饮食习俗-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除夕-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春节-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嫁娶习俗-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长武道场
·咸阳市民俗风情:丧葬习俗-长武
·咸阳市民俗风情:除夕-长武
·咸阳市民俗风情:春节-长武
·咸阳市民俗风情:清明节-彬县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俗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