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府谷县生活习俗(3)

2012-5-19 11:13:4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不论砖、石、土窑或房屋封顶(砖石窑俗称“合笼口”;土窑泥抹后俗称“安宅”;房屋俗称“上梁”)时,需快速筑成,尤其是现今的屋顶多为现浇水泥板,用工更多,所以届时亲友多来帮忙,主人早以糕面(黍糕性粘,取牢固坚实之意),午以酒菜招待,并在最后工序完成时,贴对联、放爆竹以示庆贺,此俗至今不衰。
    行 旅
    本县地处山区,往日交通极为不便。尤其黄河沿岸山大沟深,行旅艰难,有“对面声可闻,行走需半日”的说法。因此不得不越涧跳沟,爬坡上坬。
    过去,男子出门多为步行,日走百八十里视为平常;妇女出门或骑驴,或骑骡,由自己的丈夫或弟兄牵赶。如走川道有时则乘坐木制的“二饼子”牛车。偶有乘骡轿的,多是商贾或官场、社会上的头面人物(骡轿:俗称“架窝子”,将两根丈余长,直径三、四寸粗的木杆,绑扎于前后两个骡架上,以枝条搭为拱形,再用苇席和毡毯蒙盖成洞状,以绳结网于杆上,铺垫被褥、行李,可坐二、三人)。
    现在,境内各乡、镇均已修通公路,南北两条干线当日即可抵达地区所在地榆林和内蒙古包头。因有黄河大桥的方便,过河后由保德乘汽车到阳方口再转乘火车,下午即达山西太原,次日上午便抵省城西安。县内交通工具除各线定期有班车外,大小村舍中的平板车、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比比皆是;自行车已成极为普通的代步工具,轻骑摩托车也不罕见。原来耕种、收获时靠担挑、人背的现象已成过去。
    因黄河流经本境,自宋代以来即有河东(山西)为麟、府、丰三州供应军粮的河运。清代康熙年间始由内蒙古、大同为沿河府谷、神木、葭县、绥德、延安、潼关等地运送救灾粮。解放后亦曾由包头河运过一次救灾粮,但以后多由陆地转运。又因与山西保德县隔河相望,所以沿河较大的村镇自古就有渡口,按期或定时搬运客货。1980年以来,除各渡口仍保持原有航例外,县城以下沿河的木船运输,已由钢体机驳船代替,定期往返于府谷县城至神木县的马真乡等地,平稳、安全、迅速,大大方便了两岸群众的行旅。为开发黄河,1985年,由中央有关部门做了府谷至潼关近远航运可行性初步探讨。
    神府煤田开发后,交通更为便利,现除已修通神(木)包(头)铁路外(只途经本县大昌汉乡境内一段),又开始修筑神(木)朔(县)铁路,这一线将经本县四乡一镇,连接山西省北同蒲线,届时将会使本县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方面获得较大效益。
    用 品
    府谷人的一般生活用品多是自给自足,直至解放初期,这种小农经济的特色依然浓厚。多数农家一年所需粮、油、棉、麻、烟(小兰花烟)均自种;猪、羊、鸡自养;醋酱除年节外,日常很少食用,而必须购买的食盐、布匹等,以粜粮或卖禽蛋的钱购置。秋后所获余粮,多存放于木制躺柜中(近年亦有水泥打制的躺柜)。躺柜内设隔板,下放粮上放衣,柜面又可当桌面陈列摆设,所以为农家所喜用。也有少数存放于陶土烧制的瓷瓮内。除经济宽裕偶有置竖柜、木箱外,还有的在墙壁上挖凿一小洞,安门或垂一布帘即为墙柜,放置被褥、衣服等物。所居房(窑)土炕,有些人家在胶泥中拌入有韧性的纸糊,着色后(红色或枣红色)经细心捶打、抹擦便光滑如镜,故一般都不铺垫任何物件。即使未经打抹的炕,也只铺席子一块,若遇客至,主人便扫炕铺毡热情接待。生产上所用的镰、锄、耙、镢等,或挂于房(窑)檐下,或悬于空窑架上,以避着地生锈。农闲后,多数农人以其一技之长,走乡串村承揽擀毡、熟皮子、木工、铁器等活;无技农民则用畜驮或畜力车储运煤炭为主业,以此艰辛积蓄四季费用。
    城镇一般居民炕上和地下陈设与农村基本相差不大,只是城镇富裕家炕上多铺绵毡,再以线单上盖。也有铺“二蓝”、“五彩”地毯的,但为数不多。地下多数摆设“八仙桌”(也称方桌)、琴桌或供桌,上置佛龛供“神主”(祖先牌位)或“财神”,两旁各置太师椅一把。这种摆设上的习惯一直延续至解放后,50年代还只不过撤去了牌位和香炉等,到60年代已属陈迹。
    境内居民生活中所用盆、碗、瓮、罐均为本地粗陶制品,其中具有当地粗犷特色的则是“抢盘”(比碟子大)和“大钵碗”,用以盛菜装饭容量大,使用得手。现随着生活提高,除开会或集体吃饭外,一般家庭日常也不多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引进了浙江等外地工匠的技艺,使城乡一时兴起了制做家具的热潮。如大立柜、写字台、高低柜、沙发、圆桌等,现在又向组合家具方向发展。农村虽不及城镇兴浓,但也开始改变了唯有箱柜家具的单一状况。先前“家庭建设”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已被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所取代。这些高档消费品,目前农村用量虽不及城镇,但并非完全是经济上的原因,主要还是习惯上纯朴、节俭的美德所致。
    交 往
    府谷人热情好客,礼仪简朴,但不善交际。亲朋见面不握手,不行礼,只以笑脸相迎。问语多为“在哪来”?“庄户好不好?”若遇生客,以谦恭为礼不娴寒喧,但端水递烟殷勤备至。送客时主、客互说“再来!”“你来吧!”等语。途中有事或不能力及求人相助时,过去喊“拜识……”,现多喊“老乡……”,“同志……”;对年长者喊“老叔”,“大爷”,个别有些只喊“喂!……”,事前既不说“请”,事后也不说“谢”,仅以微笑致意。
    县中城乡居民旧日于夏、秋晚间有端碗串门吃饭的习惯,边吃边说,饭毕即归。而在漫长的冬季夜晚,相知相厚的还围坐促膝漫话,俗称“叨啦”,也称“打塌咀”。其中以见多识广者为主,说天地,道古今,兴尽方散。今因晚间有电影、电视、录像等,“叨啦”城镇中日少,即是农村也渐不多。
    旧时凡宴尊客,主人离席旁坐侑食,子弟执壶在侧斟酒,以示恭敬。麻镇、黄甫等地曾有客散时,将大门关闭,置一大碗酒于桌上,劝饮毕方开门相送,现此风已失。但宴客时尊请长者居首已成惯例。故席前凡放置豆菜(黄豆或绿色豆)即为首席座。开宴由首席先举杯、筷,同桌方可动箸。而婚娶筵席,第一席必先请老姐家(即父辈的舅家)入位,其余各席按辈数、身份或职业搭配安坐。近半酣先由父母逐一向亲朋敬酒,随后新婚夫妇再一一相敬。新妇在过第一个年节时,需偕夫向父母、岳父母及其近亲长辈拜年,而父母等长辈视经济情况及关系疏密,多寡不等给以“红包”(用红纸包着钱币)。若遇年假节日,向长辈及亲朋馈赠礼品,有回赠的习俗,或随时退还少许或过后另回送一份。
    在靠近内蒙古的古城、麻镇、哈镇、庙沟门、老高川、大昌汉等乡镇。受蒙古族风俗影响,款待宾客时,还有唱酒曲助兴的习惯。酒曲形式多样,一般二句或四句为一段,内容多是见景生情,视客人身份即兴编词;曲调自由、活泼、优美,类似“信天游”朗朗上口,动听悦耳。开席后主人捧杯向全体客人唱一曲敬酒(多数是向客人逐一唱曲敬酒),客人应一饮而尽,如有兴会唱者也唱一曲回敬。酒过三巡,不会唱曲的客人可选择划拳、打扛子、猜火柴棒等伴酒,喧染红火气氛。如此反复直至酒足饭饱,最后由主人唱一曲,每人喝一盅收场酒结束。
    丧葬中礼仪,如父母辈亡故,孝子向亲友讣告时,需对年长者磕头跪请。凡向亡灵前烧纸致礼,不论长幼,孝子则应随其身后陪礼。此俗农村较甚。
    所居左邻右舍的交往,无论城乡均极力和悦相处,如遇婚丧大事则尽心相助,届时更要送帖恭请。关系密切者,平日如吃好的饭食,则以给小孩或老人的名义,送一碗品尝,故俗话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