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兴平市移风易俗(2)
2011-11-5 15:34: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二节 社会新风
    建国后,社会风气好转,许多新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解放初期,贫苦工人农民翻身感强烈,阶级感情深厚,各级干部吃苦耐劳,廉洁奉公,联系群众,表现出一种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60年代初,全县掀起学雷锋的热潮。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乘车时主动给老弱残疾人让座,帮助烈军属和五保户挑水扫地,公安人员热心为失散多年的亲人牵线搭桥,均屡见不鲜。
    80年代,提倡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以“振兴中华”为目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创建“双文明户”活动,1982年开展建设文明单位活动,1982年至1984年,每年三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1986年,团县委在广大团员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活动”,许多青少年争做好事,其中给参战军属、五保户、贫困户送粪拉土3360多大车,灌溉麦田221亩,麦田锄草156亩,修补房屋792间。春节送慰问品折款735元,赠送衣物150件,小麦300多斤,出现了不少拾金不昧的事例。另外,近二万名青少年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75万棵,育苗85亩,命名青年路187条。
    一、新俗
    (一)踊跃参军
    旧社会反动政府征兵,采用硬派、强拉的办法,鞭打、绳拴拉壮丁,搞得一些家庭破产、流散。拉去的壮丁,吃不饱,穿不暖,人们对当兵非常惧怕,因而流行“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谚语。人们常常逃避当兵。
    解放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青年踊跃参军蔚然成风。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在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全县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半月内,就有2645人报名应征,其中还有妇女51人,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的动人场面。史安乡赵振江因已超龄,报名未批准,他便直接找县委书记、县长一再请求,并捐出两头肥猪支援抗美援朝,把自己名子改为赵镇美,以示自己保家卫国的一颗忠心。在郭区二乡,青年梁生辉报名参军,未过门的媳妇来晓梅鼓励丈夫说:“你去打仗当英雄,我在家勤俭持家当模范”,并亲自送丈夫参军去了。史安区二乡东侯家侯跑娃、侯牢实兄弟俩,争着要报名参军,侯德君打算让长子参军,但次子牢实再三执拗要去,父亲劝说不下,取一把扫帚放在当院,令兄弟俩谁先抢去谁参军,兄弟俩抢争,相持不下,弟弟趁机在哥哥手上咬了一口,抢走扫帚报名参了军。1951年全县又有1671名优秀青年分两期参加了志愿军。人民政府给入伍青年门前挂上光荣匾,召开各种形式的欢送会,全县人民给应征青年披红戴花,骑马送入部队。青年踊跃参军的新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交献文物
    兴平历史悠久,地上地下遗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解放前被挖掘的少量文物,多被损坏、丢失或盗卖,不被人们重视。
    解放后,政府文化文物部门重视文物管理和保护。坚持群众性的文保政策宣传,全县人民自觉保护文物,积极交献文物蔚然成风。1952年,官道村挖土建砖厂,挖掘交献出“铜钟”、“铜扁壶”、“铜镜”、“铜漏壶”等文物120多件;1957年庄头村原“宏仁书院”张晓山先生后裔张正纲捐赠出古书籍1.3万余册;1975年洛庄村杨天祥交献出“西汉铜斧”;1978年亢家村交献出汉代陪嫁“鸳鸯斧”、“西周铜鼎”等;1980年桑镇西桥村晁耀捐献出原贵妃墓碑石拓片16张;1982年阜寨乡南马村王克敬将家藏《汉石门颂》等拓片45份,拓本字帖《颜真卿字帖》等20本及民间版《日用百科全书》一套捐赠国家。尤其是汉武帝茂陵附近村民,保护交献文物为全县之冠,策村党支部书记董明礼,不但经常向群众宣传,进行爱护文物教育,还身体力行,主动向国家交献出“希艏文铅饼”。这是一件研究汉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曾参加出国文物展的“玉雕铺首”、“金铜马”就是附近道常村、窦马村群众在平整土地中发现交给国家的一级文物。村民姜会杰,在家打窑洞时,发现一座小型汉墓,立即报告茂陵博物馆,并积极协助精心清理,使墓中的空心砖、车饰等48件文物完整出土。他同爱人、孩子用架子车送到博物馆,不要报酬。“挖出文物不隐瞒,积极主动交国家”已成为茂陵附近村民爱护交献文物的实际行动。从1986年起至今。他们先后向国家交献“琉璃壁”、“铜犀尊”、“鎏金铜马”、“拐角陶水道管”等古代珍贵出土文物2814件。
    阜寨乡重视对文物保护和交献工作的宣传,群众先后交献出的文物有“玉镯”、“陶壶”、“陶灶”、“陶剑”等100余件。1989年5月,县政府在阜寨乡召开“兴平县文物保护暨交献阜寨现场会”。给该乡颁发“保护文物有功,自觉交献光荣”锦旗一面。
    解放后本县群众共交献文物4565件,古币3000余斤,古书籍13000余册,各种拓片61份。由于兴平县文物保护和交献成绩显著,1989年受到咸阳市文管会的表彰奖励。
    (三)红、白理事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又出现了婚、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习俗。有些人手中有钱,总想把婚、丧事办得热闹,体面,显其荣耀,以至掀起攀比风。结婚或埋葬老人,少则花1000元,多则花3000多元,闹得一些家庭事后负债累累,已成为一种公害,群众盼望改变这一陋习。1982年丰仪乡丰仪村党支部、村委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婚丧事节约简办章程。婚事提倡不大摆宴席;不索要礼仪钱;不行人情礼;不择黄道吉日,倡导夫妻同植同心树等。丧事提倡不唱戏、不吹乐,不念经,不用花灯软罩。用鞠躬代替叩拜;用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花圈、挽幛代替纸人纸马等。理事会从1982年成立以来,主持村内的红、白事,共计简办丧事138次,为169对夫妻举办集体婚礼8次,节俭之风重兴。这个村婚、丧事少则花三四十元,多则只花几百元,全村预计可节约7万余元,3万多公斤粮食,受到群众欢迎。
    1986年,县委、县政府在丰仪村召开“红、白理事会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了丰仪村的经验。会后,全县16个乡镇和各居民委员会,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领导小组,235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有1286人。部分理事会制定有章程,开展活动较好。庄头乡亢家村理事会成立后半年内,为群众办理红、白事17起,估算节约1.3万元,节约粮食0.49万公斤。
    全县红、白理事会活动开展较好的有南市乡陈良村,南位乡留位村、南韩村,阜寨乡高王村、何孔村,田阜乡小寨村,兴平玻璃纤维厂居委会,陕西柴油机厂居委会。据1987年统计,全县理事会一年来为群众理事1003件,其中婚事469件,丧事301件,其它233忤,估计可节约31万多元,节约粮食近万多公斤,节约劳动工日1.4万个。兴平县曾被咸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得到“革除婚丧旧风俗,建设精神新文明”的奖旗一面。
    二、新风尚
    (一)敬老活动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县丰仪村自1989年来,把每年农历3月1日定为全村敬老活动日,事前给每个老人发放洗澡、理发票。在敬老日活动这天,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身穿新衣,在村民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参加村上举行的敬老活动大会,把鲜花、寿糕、寿星图等送给老人,并给照像留念。1987年4月20日,雇用两辆大骄车,让80名老人到临潼华清池、秦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参观。
    1982年丰仪村党支部就把孝敬老人写入村规民约。干部带头敬老,七年来登门拜访老人570余人次。青少年上门为老人做好事200多人次。对7名五保老人,实行专户固定照管。在敬老活动中评出贤孝媳妇100多人次。
    其他地方也有赡养孤老、孝敬继母的敬老新风。1969年,桑镇苟家坡村65岁的孤独老人五保户周云汉,病倒在床,一场大雨又把他的住房冲得将要倒塌,老人因绝望,不想活下去。村干部共产党员周忍夫妇主动上门安慰老人,并把他搬到自己家中赡养,为他做饭、缝衣,照料起居。老人消化不好,周忍夫妇就专为他做些易消化的饭食;老人气喘,两人就轮换给老人捶背;老人去世后,他们安葬送终。
    汤坊乡龙过村岳战胜,是县广播电台工作人员。他1岁时生母病逝,继母刘桂贞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他常念继母养育之恩,对继母格外孝敬体贴,他每逢节假日,一定要买些大肉、蔬菜、豆腐等送回家中与继母团聚。每逢春节,把继母接到县城住几天,看看热闹,1986年他全家搬住县城,在建起的两间新楼房内,先给继母安排居住,使其安度晚年。在岳战胜的影响带动下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对母亲都很孝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