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经济计划管理(2)
2011-10-16 21:32: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自古以来,农业是本县国民经济的主体。民国时,工业生产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多为以从手工业为主的食品、酿造、小农具制作和修理等轻工业生产,重工业生产了了无几。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1512万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总产值1408万元,占总产值93.12%;工业总产值104万元,占6.88%。粮食总产104210吨。主要工业品为饮料酒年产650吨、砖167.5万块、铁制小农具5.1万件。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0万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处于低水平运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积极恢复生产,建设家园,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47万元,比1949年增长75.07%。其中:农业总产值1932万元,占72.99%;工业总产值715万元(县属及以下工业产值119万元),占27.01%。粮食总产达118440吨,比1949年增加14230吨。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建设。本县集中力量,并采取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户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1955年下半年,全县农业合作化出现高潮,有65522户农户组织起1658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到总农户91.9%。在这一高潮促进下,次年4月底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1956年对已建起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顿,并采取小社并大社方法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共建高级社454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99.5%。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971万元,比1952年增长50%。其中:农业总产值2538万元,比1952年增长31.37%;工业总产值1433万元(县属及以下工业产值259万元),比1952年增长一倍多。因自然灾害,粮食总产比1952年略有减少。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156万元。
    1958年,全县人民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经济建设中实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方针,取得不少成绩,但由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对国情、县情认识不足,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全县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1961年县制恢复后,县党政领导为扭转经济下降局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底,全县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开始有所平衡,农业生产下降趋势开始扭转。1963~1965年,由于调整方针的大力贯彻和正确执行,全县国民经济中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工业和农业比例关系、工业内部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1958~1965年,全县国民经济虽由工作指导上的失误而受到严重挫折,但仍取得很大成绩。以1965年与1957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1.3倍多。其中:农业总产值1965年达4959万元,比1957年增长95.39%;工业总产值4297万元(县属及以下工业244万元),比1957年增长近2倍。主要工业品产量,饮料酒1435吨,比1957年增长35.76%;砖267万块,比1957年增长97.7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71万元,比1957年增长2.7倍。
    1966年,正当全县国民经济继续发展之时,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动乱爆发。这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动乱,从运动一开始就实行“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广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劳模遭到批斗和迫害,经济管理部门处于瘫痪状态,许多农村和工厂动辄停工停产,加之武斗频繁,使持续发展着的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和破坏。据统计,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67年、1968年、1969年比1966年分别下降12.5%、14.1%和8.5%。其中:农业总产值1967年比1966年有所增长外,1969年比1966年下降9.92%;工业总产值1967年比1966年下降32.5%,1968年、1969年始终未赶上1966年水平。1969年以后,全县生产秩序逐渐安定,虽受所谓的“清理阶级队伍”、“三批一清”制约,但工农业发展比较快。197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444万元,比1965年增长56.05%;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两亿,达20416万元,比1970年增长41.35%。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结束十年“文革”动乱,全县人民以极大地热情投入经济建设。1977年、1978年,全县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5年增长45.4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贯彻全会精神的同时,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全县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下发后,在农村广泛实行各种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发出后,工业部门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积极调整工业生产内部结构,在企业大力推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工业生产在调整和改革中大踏步前进。1978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为19838万元,其中县属及其以下工业总产值4126万元,1979~1982年,在调整中略有减少,1983年回升到25236万元,1985年达到47466万元。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个数发展到279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9个,全民所有制企业36个。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7799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9倍。其中县及县以下工业产值达到31758万元,比1978年增长7.1倍,10年间翻了3番多,乡镇和村组工业产值占县属集体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0.2%上升到76.6%。
    十年改革,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8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已达到144107万元,国民收入已达到52488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021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3528万元(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的1512万元增20.4倍。农业最高年份粮食产量达到2.6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1.5倍;全民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9亿元,工业总产值达89840万元(现行价),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的105万元增长741.8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3021万元,比1978年的1735万元增长74.12%。
    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积累的不断增加,加快了基本建设步伐。据统计,改革十年累计县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556万元(包括全民、集体企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相当于建国后30年累计投资的2.1倍。平均每年完成投资756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24%。在投资总额中,国家投资比例由建国30年的58.2%下降到12.2%,从根上扭转了单纯依靠国家投资搞建设的倾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