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汉滨区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安康小场子
  2015-6-6 11:39:53   来源:汉滨区政府网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安康小场子
汉 滨 区
                一、小场子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汉滨区地处陕西东南部,汉江上游,区境东临旬阳,南接平利、岚皋,西连汉阴、紫阳,北邻宁陕、镇安。区域介于东经103度30分至109度23分,北纬32度22分至33度17分之间,全区总面积3643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办事处,801个自然村,3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拥有93万人口的农业县,是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安康军分区机关驻地,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小场子所在区域恒口镇(旧名衡口),位于汉滨区中西部,越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源自秦岭腹地的恒河由北向南至此汇入越河,恒口因此而得名,宋代设镇,恒口镇距汉滨区政府24.5公里。恒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川道丘陵均在海拔450米以下,最高处为镇南10公里凤凰山大东山,海拔1362米。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度以上,年均降水量856毫米左右。早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就已创修千工堰,引越河水灌田千亩,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是汉滨区稻谷、小麦、油料的主要产地。境内交通便捷,阳安铁路横贯东西,316国道与恒紫、恒叶省道在镇中交汇,东西南北皆为通途。越河在历史上有小舟往来于汉阴的涧池与安康之间(载重约5吨),恒口是其主要码头,到上世纪50年代才逐渐废弃。古镇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富庶的产出和兴盛的文化氛围,正是孕育小场子这种独特民间舞蹈艺术的肥沃土壤。
    小场子主要分布在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及周边的大同镇、五里镇、流水镇、大河镇为最盛;广泛分布到毗邻的旬阳、汉阴、石泉、紫阳、白河、宁陕6县。
                   二、小场子的历史渊源
    小场子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和安康其它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一样的演变过程,即唱民歌—打围鼓(赛唱)——小场子、地蹦子(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如八岔戏)。安康本是民歌之乡,妇孺皆能吟唱“赛家什”(即打击乐比赛),“打围鼓”(有敲击有歌唱的艺术活动形式),古已有之,常常一“闹”就是几个通宵,这种艺术活动形式至今仍在安康两山地区流传。恒口居民主要由明清以来的移民组成,尤其是清乾隆中期(1773年—1774年)两湖移民大量涌入,促成了恒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当时这里“……月河潆洄于其中,川土沃美水利最盛,于谷宜稻宜梁亦宜麦黍,岁收倍它乡,水经柱黄壤沃衍者也。士人亦好礼敦诗书,故世家旧族麋集鳞次,县学生员约得十八盖,彬彬然有诗礼风......”(《安康县志》卷九.建置第二上)。与此同时,恒口会馆庙会文化繁盛,建于此时的会馆庙宇有十五座之多,且其中九个都建有乐楼,会馆、庵观、寺院活动四季不断,民俗、节庆活动需求巨大,正是相对繁荣的经济和旺盛的文化需求及南北文化的交融,为小场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条件。于是,在“打围鼓”的基础上跳了起来,舞了起来,唱起了故事,演起了人物,扮妆上了八仙桌,形成了今日独特的小场子。小场子一经形成,到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已趋成熟,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达到鼎盛。据调查,当时恒口、五里一带各种演出班社近30个,其中多数班社兼演小场子,盛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其后因屡遭天灾兵祸,城乡百业凋蔽,小场子也随之衰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是小场子空前兴盛的年代,艺人们在政治经济上彻底翻了身,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有关部门派出了文艺工作者帮助艺人们进行加工整理并搬上了舞台。1954年,小场子艺人张广明、李志连配对参加了安康地区民间艺术会演,获得了二等奖,同年,张、李二人代表陕西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并荣膺奖章。1954年底,中央民族学院将李志连接进北京,教唱小调和草帽花,为时半年之久。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小场子在艺术和内容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使小场子的影响更加广泛,后来由于极左路线干扰和社会动荡,小场子也就一蹶不振了。上世纪80年代“民舞集成”期间,上下齐心,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对小场子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老艺人也倾囊相授。小场子集成选进了省和国家卷。十多年来,汉滨区一方面尽力扶持民间仅存的5—6对组合,尽可能地给予演出和活动机会,使之能保存延续下来;另一方面,专业文艺工作者将小场子经过改造反复加工锤炼,使小场子成为精品节目,久演不衰,受到了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汉滨区正在积极筹备出版小场子全部资料使其得以长久流传。
                    三、小场子的基本内容
    小场子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以抒情叙事见长。年节、喜庆或昔时的庙会娱人娱神都能见到它。在不到一平米的方桌上,一丑一旦和着轻柔欢快的锣鼓伴奏,载歌载舞,或倾吐儿女恋情或敷演故事传说;说、唱、逗、捧、蹦、跺、颤、扭,无不起落有致,绘形绘色。值得提及的是元宵灯节小场子演出时的情景,在村镇场坝或农家小院,八仙桌周围四盏明亮的大纱灯挂在四竿翠竹顶端,由人高高举起,稍尖还留着青翠的竹叶,既能照明又是装饰。其夕,月光如水竹影婆娑,轻歌曼舞灯火通明,此情此景常使观众如痴如醉。庙会和事主家的灯场是小场子活动的主要场合。   小场子演出程式是:闹台打毕之后丑角上场,说一段诙谐风趣的“溜白”,唱花鼓请“阴坡”(旦角),旦角上桌后二人在锣鼓伴奏中走“圆场”、“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舞蹈组合,然后二人对唱“拜场花鼓”,意为问候观众拜请同行关照的谦和之辞。接下来又在花鼓长板锣鼓中走“拐子撒金钱”、“绞花剪”、“半片月”等动作组合,根据事主情况唱几段即兴花鼓就转入“正戏”,按唱本的要求演唱八岔戏小调或花鼓调,主要是以说唱为主,仅在锣鼓间奏中做些即兴舞蹈,结束时照例有一段“落场花鼓”给观众作以交待,最后随着长板锣鼓做与开始相似的舞蹈组合,小场子演唱不动丝弦,伴舞托腔全凭打击乐伴奏。表演必须在方桌上进行,这种老式方桌大者边长不过二尺八寸,小者只有二尺四寸,可称“方寸之地”。在这样的桌面上,两个人不但要说唱,还要蹦、跺、颤、扭,是十分不易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山区农家场地狭小的环境,照顾观众防止拥挤;另一方面如果艺人功底欠佳,技艺不高,恐怕也不会擅作此举的。1959年,名艺人李志连、张广明在安康为中央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做汇报演出,曾将桌子的一半位置放块大石头,他们二人在另一半空间里照演不误,方寸之地的小舞台在艺人的脚下变成了广阔的天地,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不已。常唱的曲目有《大反情》(又名上竺山)、《小反情》、《要嫁妆》、《站花墙》、《蔡鸣凤辞店》、《东楼记》、《西楼记》、《吴三宝游春》、《韩湘子渡林英》、《白扇记》等二十余本,也演唱一些花鼓小调如《十条手巾》、《五更》、《长工苦》、《十对花》等,这些唱本绝大多数是描述男女爱情故事、民间传说和劳动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演员的服饰各地都大同小异,丑角有俊扮,也有在鼻梁处抹块“豆腐干”的丑扮,短衣便服。旦角为花旦装束,使用的道具都是右手持彩扇,左手拿手帕。而丑角的道具则是区别风格特点和师承关系的重要标志。如本区流水、大河镇一带的丑角,手上的道具就是腰带,一招一式要大带;五里镇一带的丑角手持折扇,有的还持大蒲扇上场舞动。道具独特、影响较大的当数恒口镇以李志连为代表的一些丑角艺人,他们手拿去顶镶边的草帽圈,演唱时这种草帽圈拿在手里做虚拟道具使用,舞蹈时挽成各种帽花戴在头上作为头饰起美化作用,更多的时候是挽成各种形象的帽花戴在头上,诙谐逗趣,为活跃舞台气氛塑造人物服务。三十多种花样转身即变,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和轰动,专家发表文章赞李志连为“耍草帽花的魔术大师”。
                    四、小场子的基本特征
    小场子自18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流传至今近300年历史,这期间虽经风雨磨难,但仍然顽强的传承到现在,生机勃勃,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1、从唱民歌—打围鼓—小场子、地蹦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八岔戏等)形成了安康民间艺术链,而小场子正是这链条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2、小场子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舞蹈程式、特殊的表现方法,演唱着人们十分熟悉的地方小戏和民歌,还敷演着特有磁力的爱情故事,并能完美地将这些精彩元素熔炼在一起展现在观众面前。
    3、小场子与其它地方歌舞相比较,有三个明显差异,即:八仙桌面上跳舞、歌唱、演故事,绝无仅有;舞蹈组合中的精粹部分“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一套动作向三个不同方向重复表演而丝毫不露痕迹,不多见;丑角耍草帽圈,30多种帽花转身即变,独此一家。
    4、小场子轻装简行,最大限度适应城镇农村环境。艺人平时在家务农,遇事主相邀便约一至两对“一合手”前往。他们既无固定的班社,也无专设乐队,更不需繁重的衣箱笼杖,只随手提个装有衣服头饰的小包袱便可登程,对场地也不苛求,农家的堂屋、院坝空地均可。由于打击乐鼓点节奏规整,由二至四小节构成,易记易传,所以每到一地便有不少热心爱好者搬来锣鼓敲打起来就能演出。
                     五、小场子的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小场子演唱不动丝弦,故锣鼓乐器在小场子中占有重要地位。锣鼓队通常由7人组成,常用乐器有柿饼鼓、苏锣,苏钹、小锣、马锣、二五子、云锣等,乐队构成看似简单,但凭借其细腻的鼓点结构、柔和的乐器音色和特殊的敲击手法,完全能使整个舞、唱、演、奏紧密连接起来,丝丝入扣。在整个伴奏过程中,钹实际上起到了音响指挥的作用,因此这一特殊音响指挥的演奏者,不仅要熟悉鼓点和舞蹈,还必须具备用音响作指挥的能力。
                          (选自“陕西非物质遗产数据库”)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182616467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汉滨区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汉滨瀛湖旅游风景区 汉滨香溪洞风景区 汉滨天柱山 汉滨车厢峡
安康奠安塔 安康双龙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安康双龙溶洞景区
汉滨区流水青天墓 汉滨区流水将军坟 汉滨区流水仙姑庙
汉滨区娘娘庙 汉滨区泰山庙 汉滨区城隍庙
汉滨区魁星楼 汉滨区文昌宫 汉滨区双溪寺
汉滨区天圣寺 汉滨区万春寺 汉滨区星罗寺
汉滨区美食 更多
汉滨区酸辣肚片
汉滨区蒸面
汉滨区腌菜肘子 汉滨区酸辣肚片
汉滨区到堂点心 汉滨区生煸鳝鱼
汉滨区香菇丸子 汉滨区酸辣肚片
汉滨区蒸面
汉滨区特产 更多
汉滨区地方特产:羊 肉 泡
汉滨区地方特产:蒸 面
汉滨区地方特产:魔 汉滨区地方特产:浆
汉滨区地方特产:干 汉滨区地方特产:菜
汉滨区地方特产:血 汉滨区地方特产:香
汉滨区地方特产:腊 汉滨区地方特产:炕
汉滨区地方特产:蒸 汉滨区地方特产:羊
推荐信息  
·民间说唱:说孝堂
·镇安花鼓
·陕西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
·陕西民间舞蹈名称及其流传地区
·陕西艺术作品目录
·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血故事[图]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走(竹)马戏
·阎良核雕技艺
最新更新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打夯号子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锣鼓草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风俗小调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器乐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曲大筒子戏
·安康民间舞蹈:小场子
·民间文艺——安康道情
·民间文艺—安康八岔戏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曲大筒子戏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板凳龙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器乐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风俗小调
·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锣鼓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