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咸阳民间戏剧艺术(1)
  2013-7-23 8:09:19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咸阳戏剧,源远流长。据载秦二世曾在甘泉宫观“俳优角抵之戏”。至秦末,东海人黄公善为术,能立兴云雾,坐成山河。“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西京杂记》)唐歌舞与“百戏”融合发展,梨园、教坊更有专业队伍。元代戏曲活动有盛无衰,一批戏楼相继建成,演事兴盛。其时咸阳有著名演员卢纲,被誉为“元知音善歌之士”。杂剧散曲作家群中还有邠州的孙周卿。此时咸阳有了以行院或家庭为单位的戏曲班社。“秦腔”名称正式出现在明朝中叶,明万历年间传奇剧本《钵中莲》有“西秦腔二犯”唱调。据史料记载,武功县1978户中,乐户达9户。对戏曲作过重大贡献的康海(字对山),即家居武功。他“自定黄钟而用,宣以五音”,“立盟艺苑,垂四十年”,“康家班”演出剧目有《中山狼》、《王兰卿》等杂剧。同时“华庆班”也是在康海支持下建立的,在关中名噪一时。李开先《康海传》记,他多次主持武功东岳庙赛会。有时竟能集乐工千余人,他开创的“康王腔”,对秦腔的发展功不可没。清代戏曲家李调元赞曰:“康王腔”,真秦腔也。经过明代的艺术实践,秦腔在杂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个新的戏曲剧种。明末清初,秦腔已在咸阳、武功、周至、户县等地,确定了高亢激越、古朴苍劲的艺术风格。清代秦腔蔚为大观,咸阳各县农村广为流传。每逢庙会必演秦腔戏,此时演出班社众多,人才辈出,著名演员有豌豆花、金坠子、双儿、党甘亭、张银花、韩吉祥等。民国初年艺坛红极一时的袁璧辉,名震陕甘两省的有“二楼子”、李范,秦腔班社“锦绣班”、“清华学社”、“唐家班”、“王红班”、“雷家班”、“得胜班”等数十个,戏楼500多处,秦腔昌盛可见一斑。
    清中叶弦板腔、阿宫腔出现并流传于渭北诸县。本地二黄由汉中、安康流入,活动于三原、泾阳一带,至40年代二黄绝迹,阿宫腔流入富平等地。抗日战争时期,咸阳作为大后方曾接待不少外地剧种、剧团演出。原国民党三十六军创办的京剧团,在咸阳、泾阳、三原等地活动,刘凤兰的评剧团风靡一时,著名蒲剧演员王秀兰、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都多次来咸阳演出。
    咸阳北部各县部分地方,是陕甘宁边区的关中分区辖地,为宣传抗日,一批革命的艺术团体应运而生。先后有“七月剧团”(1938)、“关中剧团”(1939)、“关警剧团”(1940)、“西北剧团”(1940)和“八一剧团”等。这些革命文艺团体演出了大批革命剧目如《穷人恨》、《血泪仇》、《白毛女》、《刘胡兰》等等。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坚持自力更生,服务群众,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遵照中央戏改政策,清除禁演剧目,接管旧班社,教育旧艺人。50年代初各县均成立新的戏曲团体,并先后办起戏剧学校,专门培养艺术人才。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咸阳人民剧团演出的《丰乐园》,三原新艺社迷胡《中秋之夜》,咸阳豫剧团《西厢记》,泾阳剧团《藏舟》和兴平剧团迷胡《迎春花开了》都分别获剧本、导演、演员奖。1959年乾县将弦板腔搬上舞台,新排《紫金簪》参加省地方戏会演,受到好评。1960年全省青年演员会演,咸阳代表团参演的《十三姐妹闯三关》、《假恓惶》、《三滴血》、《满堂红》获集体奖,马友仙等41名演员获表演奖。60年代新创作现代戏《赵梦桃》(人民剧团演出)、《第一个浪头》(大众剧团演出)、《秦川儿女》(礼泉剧团演出),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剧团大都改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剧目多为“革命样板戏”。不少老艺人被批斗,古装戏箱被烧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咸阳戏曲再现生机。1979年地区戏剧调演,《紫金簪》、《连心锁》、《赶花轿》、《党的女儿》等15个剧目获奖。1987年,举办《咸阳杯》西北五省区电视台秦腔戏大赛,荧屏展现一月有余,盛况空前。1989年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咸阳参演的《丹青泪》、《女皇与公主》、《琵琶公主》获银奖。《尚书背绢》、《霍去病》、《苏武》、小戏《借年》、《四贤册》亦获陕西省艺术节奖。
第一节 剧种
    秦腔
    又名乱弹、桄桄子、梆子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的板腔体。为咸阳主要剧种,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音发声为“正音”。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演员吐字以泾阳、三原语言为“标准”。据载明代中叶咸阳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清康熙年间(1662-1722),咸阳的秦腔班社已为数众多,如保符班、江乐班、华庆班、双才班等。乾隆时期(1736-1795)翰林院学士严长明(江苏人)宦游陕西,酷爱秦腔,所著《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关中秦腔班社共有36个,并以礼泉、周至、渭南、大荔为四大流派。秦腔班社演出,不仅为当地人钟爱,赴北京演出亦受欢迎,被称为“传情在无意之间”,“哑趣传神许擅长”。此时,演员白双儿、豌豆花和金坠子等随泾阳锦绣班演红西安城内。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驻泾阳县云阳镇)、关中工委(驻旬邑县马家堡),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有创新。建国后,咸阳地区有专业剧团14个,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名演员,如郭明霞、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王义民、昝金香等,新秀如赵改琴、王平、白萍、冯武耕、王亚萍等。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戏目100余个。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建国后,由于戏曲事业的发展,乐队人数增加,文乐场加扬琴、二胡、琵琶、京胡以及提琴、黑管、吊钗等,使传统音域更加宽广。乐队市级团增加近20人,县级剧团10人以上。秦腔角色分四大行:即生、旦、净、丑。一支戏班只要具备“四梁四柱”,头、二道演员,就是强硬戏班。清末民初,秦腔吸收外地剧种之长,班社扩大,演员阵营增加,出现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四大行十三门的角色行当,俗称十三头网子。演员素质要求掌握唱、念、做、打四功五法技巧。演员表演从戏情出发,很讲究个人技艺功底。《游西湖》的吹火表演,属旦角门绝活;《鞭打殷夫人》的甩麻鞭技巧,是须生门的特技;净角的标钺,丑行的“夹鸡蛋簸米”亦是世人称颂的硬功。生角的抡稍子、摇帽翅、抖胡须、提袍甩袖等功夫,都为世人所称道。
    弦板腔
    亦称“板板腔”,是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由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击鼓乐器“板子”而得名。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及陇东地区,为陕、甘两省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考证,皮影戏“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清嘉庆五年(1800)前后,“弦板腔”与“道情”同台演唱,而后独台演出,形成独特剧种。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没有色彩,型体较大,人称皮影戏为“四人忙”。四个人分作两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后面乐队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一人甩呆呆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弦板腔”剧目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故事内容丰富,剧目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生活故事。音乐豪迈奔放、慷慨激昂,具有西北群众传统的乐观气质和明快开朗的性格风度,表现英雄豪杰一类的武打戏最为适宜,但对表现温柔缠绵的抒情戏,则显得不足。近代由于名老艺人多分布于乾县、礼泉一带,因而形成东西两路流派。东路以礼泉的王天德为首,擅长演唱武打戏,以演唱《封神榜》、《西游记》等剧目而著称;乾县著名老艺人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王正友以演三国戏而著名。郝振安后期演传奇戏,唱腔缠绵抒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初第一出弦板腔戏《槐荫媒》搬上大戏舞台,一经演唱,座无虚席。同年5月赴西安汇报演出,薄一波副总理、赵伯平省长观看《紫金簪》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员。1960年“乾县剧团”易名为“乾县弦板腔剧团”,同年3月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汇演大会后,弦板腔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培养的五大剧种之一。省戏曲剧院、易俗社和歌舞剧院都派人到剧团指导,对其剧目、表演、唱腔、舞台布景、道具进行了尝试和改革。1979年9月弦板腔《紫金簪》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并获演出二等奖。陕西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弦板腔唱段和选场。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二次板”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板壳子”。其相同板式的“板头”和“放板”后的长过门,多为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句中的小过门,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长。弦板腔板式有10多种,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此外,使用较多的还有“紧板”、“滚白”、“撇板”等。“气死人”(即“阴死板”、“提头”等)实际是变化局部唱腔的正板;“伤音子”是在紧板的首句加上拖腔,基本属于带字叫板的唱法。其余的“尖板”、“二六”、“三不齐”、“三偕一”、“七偕一”等,都是短暂插入性板式,很少单独使用。弦板腔的唱词,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乐伴奏,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衬托节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过门,宛如曲子戏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击节作用,所以唱腔清晰,雅而易懂。
    迷胡戏(眉户戏)
    又名“曲子戏”,属曲牌体,是古代“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的称谓。在咸阳市各县区广泛流行。迷胡之说有二,一为“迷胡”,传说春秋时代,郑国与犬戎交战于华县、华阴一带,郑军以优人唱曲,致敌兵迷迷糊糊败阵,故为“迷胡”戏;一说迷胡发祥于眉县、户县,应称“眉户”。《新唐书·礼乐志》载:“隋初有清曲,其音清雅,玄宗善音律,又酷嗜清曲,而选乐部弟子三百人教于梨园,为弦竹之戏。”清曲,曲调众多,秦代咸阳流传甚广,汉代《乐府》收集了一部分,北魏继续收集成册。元、明两代,清曲发展到昌盛时期,并由单调说唱发展成叙事联缀体。明正德年间,武功康海著有《沜东乐府》,继北曲余焰,创作里曲小调,为明朝北曲一支劲军。后人便“转相仿效”,清代已有专演的迷胡戏班。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驻旬邑马栏镇的关中分区八一剧团,请迷胡老艺人当教练,在淳化、旬邑等地解放区演出迷胡传统戏《张连卖布》、《刘三挑菜》、《五更鸟》、《王连哭五更》和新编迷胡现代戏《劳军》、《赵满堂上吊》、《十里塬》等。同时,延安鲁艺还整理编印了《眉户音乐》。建国后,迷胡戏日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咸阳秦腔剧团大都演过迷胡《梁秋燕》、《小女婿》、《囊哉装箱》等戏。礼泉剧团于1964年还创作大型迷胡现代戏《秦川儿女》,并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咸阳周陵乡“五一俱乐部”的《四女拜年》、西北国棉一厂的《联盟渠》、《五十五号车》等自编自演的迷胡戏,分别获省奖,有的还到北京等地演出。迷胡戏由曲子小戏发展成大戏,成为仅次于秦腔的一大剧种。80年代抄录在案的剧本就有520种。迷胡戏的内容多是反映社会人事风情,抒发男女爱情幽怨等,有喜剧、闹剧、讽刺剧、幽默剧等,情节生动有趣,表演明快酣畅,语言通俗,人物活现,见长表现现实生活。迷胡,号称72大调,36小调,《羽衣新谱》记载有130多种。曲调大致分三类:即民歌曲体、说诵性曲体和戏曲化曲体。迷胡演出形式,分台下、台上。台下清唱又分两类:一类“清客曲子”,专为士大夫茶余酒后娱乐消遣,曲词典雅,如《古城会》、《曲江打子》等;二类“江湖曲子”,为一般艺人街头卖唱或农闲过节娱乐,曲词通俗,如《光棍哭坟》等。台上演分角色行当,一人一角,演唱有的单曲单调,有的联曲多调,均以人物出发设计唱腔唱段。它的联缀规律是,起调“月头”,终调必为“月尾”;起调“背宫”,终调必为“背宫尾”;起调先“月”后“背”,终调必是先“背”后“月”。中间联缀曲牌自由,词句多少不等。迷胡清唱乐器有三弦(或板胡)、四页瓦、碰铃,有的加笛子。舞台演出,文场增加二胡、打琴,武场全套打击乐齐备。其演唱风格,欢音轻快、清扬、优美、动听;苦音幽怨、深沉、凄楚、悲痛。化妆、服饰简朴、真实,具有生活化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阿宫腔
    又称遏工腔,亦称北路秦腔,原以皮影形式演出。清代在礼泉、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等地流行,建国前逐渐消失。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和光绪初年,有乾县人任相公为班主,艺人任进思、任百思等组成的“任家班”;礼泉外号瞎娃子为班主,艺人马娃子、红娃子成立的“灯影班”,流传民间,专演阿宫腔。剧目题材广泛,有历史剧《七箭书》、《重耳光国》等,也有儿女情长的世俗剧和传奇剧《西厢记》、《屎巴牛抬亲》,还有抨击恶势力和恶少丑妇的讽刺喜剧《婆娘顶嘴》、《打锅》等。剧目有证可查的300余本。因演出是一人签子兼唱,剧本编写手法是说繁唱少,要唱多是十字或七字句的唱上四句或六句,偶数为多,也有三五句的奇数唱腔组合。灯影戏演出对象主要是农民,唱词意思浅显易懂,朴实敦厚,生活趣味极浓。可惜该剧种是一个“吃本”,不是“抱本”,人走剧亡,好多剧本只知其名,而无剧情内容。阿宫腔是属板式变化体音乐,板式结构严谨,声腔亦分“欢音”、“苦音”两大体系。音乐的表现形式由唱腔、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曲牌又可分为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曲牌常用的有《小桃红》、《柳生芽》等,管乐常用曲牌有《两句腔》、《上中山》、《喜相逢》等,打击曲牌有《开场曲》、《动作曲》、《板头曲》共三大类。阿宫腔班子演出通常由六人组成,其分工可用一首顺口溜说明:签手唱戏满台跑,两手忙把签子挑;二把手帮签心要巧,还有鼓锣吹大号;打板的小锣堂鼓一齐敲,填空说白凑热闹;弹月琴的没品麻,抽空跟上拍大铙;二股弦带上领头拉,着急了还要吹唢呐;拿的胡琴手不离,打梆的还要带吹笛。
    本地二黄
    清末由汉中、安康流入本区,民国初年,咸阳、三原、泾阳有二黄班社。泾阳人陈兰亭在他的著作《略谈汉调二黄》一书中载:“清末民初,陕西大戏虽有梆子、二黄、迷胡、徽调数种,人多以眉户是曲子,并非大戏,不甚重视,对徽调又不太懂,梆子嫌粗糙。一时多好听、好看二黄,其中商绅、军政要人喜爱尤甚。不仅有专业戏班,业余和自乐班,就连一些女眷也能清唱和挂衣登台”。清末,泾阳富户安吴寡妇收养二黄艺人,亲自参与修改流散剧本。辛亥革命后,名震西安的“鸣盛社”曾在三原县城演出,当时贾仁辅和一些教师成立“二黄会”亦很活跃。20年代,泾阳驻军田玉洁师长和士兵多系商洛籍人,所以常演家乡戏二黄。本地二黄唱念并重,能文能武、行当齐全,程式多样,尤以武戏最为突出。剧目以三国戏为主,兼演其他古典戏。二黄戏当时在泾阳有贾兴运戏班,驻县城老爷庙,开台售票演出,深受城内商、绅、知识分子喜爱。后有二黄庆义班,在泾阳演出10年之久。此时本地二黄各戏班主要演员有:须生连云贵,主演《徐策跑城》、《放粮》等;杜和尚主演《三打王英》、《山海关》等;山鸣岐主演《斩黄袍》、《击鼓骂曹》等;张鸣顺主演《观春秋》、《水淹七军》等;刘鸣祥主演《金刚庙》、《火烧绵山》等;净角丁鸣山代表剧目《抱琵琶》、《太师问朝》等;黄亮子有《取长沙》、《马踏五营》等;吕坤山有《五台会兄》、《姚梆子》等;旦角有石鸣全,扮像清俊秀丽,功底扎实,代表剧目有《日月图》、《杀狗劝妻》等;刘春华唱念并重,表演柔美多姿,功力纯熟,代表剧目有《教子》、《大登殿》等;丑角有张庆宏,代表剧目有《过三关》、《张松献川》等;刘子胜、李子喜、张佩文、陈子印、王安奎、刘子俊、李致和等艺人都名重一时。二黄戏在三原有顺德社,演出十余年,受到当地观众欢迎。尤其是山鸣岐的《审刺客》、李智和的《破洛阳》、华启民的《金钱豹》、张佩文的《收姜维》最为时人所称道。本地二黄的角色有末、净、生、旦、丑,以唱做为主,尤重唱功。乐队分文武场,文场由弦乐器吹奏乐器组成,有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大件,以伴唱为主。武场以板、鼓、管、木响打击乐器组成。唱腔有二黄、支二黄、西皮三种调式。二黄板式有慢三眼、原板、摇板、散板、飞嘹子、小导板、快板、滚板等程式。腔类有回龙四柱、流里表、板头、麻鞋底、硬三眼、十八板等。西皮板式有导板、二六、三流、摇板、快板、滚板等。本地二黄道白语言,以韵白和陕白为主,还流行按剧中人物之籍贯方言道白的艺术形式。本地二黄在40年代,班社逐步停止活动,二黄剧种在咸阳销声匿迹。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咸阳古渡旅游 淳化县润镇西坡民俗度假村 淳化县车坞乡仲山民乐园
淳化县石桥乡咀头田园农家乐 咸阳坡郊农家乐 旬邑县唐家村农家乐
石桥乡引安村生银山庄 乾陵黄土民俗村 咸阳景点:大象犀牛化石博物馆
咸阳景点:汉阳陵博物苑旅游 陕西医史博物馆旅游 杨凌昆虫博物馆景区简介
于右任纪念馆旅游简介 后稽教稼台旅游 淳化县汉甘泉宫遗址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笼笼肉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曹杏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
推荐信息  
·镇安花鼓
·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血故事[图]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走(竹)马戏
·阎良核雕技艺
·华阴老腔——传唱千年的原生态艺术
·蒲城斗子旗(蒲城斗旗)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草编艺术(麦秆画、麦草画)
最新更新  
·咸阳市民间艺术:五彩缤纷的民间工艺
·咸阳市民间艺术:吹奏乐器埙
·咸阳市民间艺术:面塑-淳化
·咸阳市民间艺术:剪纸-旬邑
·咸阳市民间艺术:旬邑唢呐
·咸阳市民间艺术:陶塑浮雕人面
·咸阳市民间艺术:纸花-淳化
·咸阳市民间艺术: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咸阳市民间艺术:花馍-长武
·咸阳市民间艺术:唢呐-彬县
·咸阳市民间艺术:踩高跷-彬县
·咸阳市民间艺术:刺绣-彬县
·咸阳市民间艺术:兴平铜漏
·咸阳市民间艺术:西周大鼎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艺术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