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陕西古代杂技
  2013-11-17 13:12:24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一 周
    《周礼》记述,周代宫廷有冥氏、翨氏、掌畜和服不氏是专职负责掌管动物的人员。“掌养猛兽而教扰之”。“教扰”即教导动物,这是历史上训练动物的最早记载。
    周代驯兽,最有成效的是驯马。宫廷内有校人、趣马等人负责掌管和教习,“简其六节,掌驾税之颁”。周代驾驭技术分工细致,乘马车分为玉路、戎车、金路、象路、田车,等级森严。“玉路”为周王祭祀的马车,“戎车”为打仗的马车,担任者驾驭技术极高,并有中大夫的官职。他们驯服的马,能根据诗歌音节和唱歌旋律快慢而节制速度。周代驯化动物的传统技术一直从春秋延续到汉代。春秋时,动物戏崭露头角,已有把驯化的动物用于娱乐。《汉书·已绾传》说:“以戏本为郎。”颜师古注曰:“戏,若今弄车之技。”《盐铁论》中已出现“马戏”一词。
    周代的驱傩仪式是乔装动物戏的雏形。驱傩是源于原始社会的一种驱疫逐鬼的迷信活动。到了周代,驱傩仪式相当隆重,设有专门管理官员——方相氏。《周礼·夏司马》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宝驱疫。”这也是古代杂技的一种表演形式。
二 秦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盛行“角抵”,之后发展为讲武之礼,配以乐。秦更名曰角抵。宋人裴骃《史记集解》引用应劭、文颖的话说角抵戏形成之前,是由周代融歌舞音乐于一体的乐发展而成的,属民间散乐的一种,是秦地特有的一种民间游戏。秦二世在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境内)“作角抵俳优之观”,这是历史上最早以角抵戏为主的演出。
    《西京杂记》记述:“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佩赤金刀,以绛绘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往压之,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这是对最早的驯兽艺人东海黄公的完整记录。这一悲剧故事,秦末被编成小戏化装表演,成为最早的戏剧雏形。《东海黄公》在百戏中成为传统节目,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杂技百戏时对此也作了记载。

三 汉
    张骞通西域之后,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安息、条支、黎轩等国使臣、商人、艺人经丝绸之路纷纷来到长安。其中以安息的魔术家最引人注目。前108年,汉武帝刘彻为了夸耀国家的富饶强盛,“仍壮异域之观瞻,相帝国之威望”,在长安的平乐观举行百戏大会演。《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唐人颜师古注引文颖曰:“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曼延之属也。”《汉书·西域传》曰:“天子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遗之。”这场大会演出的节目:一是大角抵,即角力、举重、刀剑、跳丸和斗兽。二是出奇戏,带有原始神话和幻术色彩的各种奇景异物,如《鱼龙曼延》《海中炀极》等节目。三是展览诸怪物,即不畜之兽和珍奇器物。西域异人也表演了吞刀、吐火、自缚自解、竿技和弄蛇。京师民众三百里外而来观之,这是历史上空前盛大的一次中外杂技大会演。
    平乐观是汉代国家大剧场,又是上林苑内36所离宫别馆之一,建于汉武帝建元三年至元封三年(前138至前108),规模宏大,建造雄伟。著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大型歌舞戏《总会仙昌》均在这里演出。《汉书·西域传》曰:“在考武之世,开玉门、通西域,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炀极、漫衍鱼龙之观视之。”
    汉代百戏中出现的杂技节目有以下几种:
    大型幻术——鱼龙曼延。这是有独特风格的大型幻术节目,是汉代兴起的一种复杂变幻的彩扎动物戏。由彩绸扎制成神山仙境及各种巨兽,变幻莫测。《西京赋》载:“巨兽百寻”,“神山欻忽,忽从背见”。颜师古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这是中国记载最早最完整的幻术节目。唐代的《黄龙变》,后世的灯会、滚龙虾,清末民间戏法中的灯彩幻术,均受其影响。
    驱傩——汉代的驱傩规模很大,仪式也极为严肃,装成各种凶兽动物的项目有12种,成为“大傩”。 人扮成动物形象,跳着各种舞蹈,带有游艺表演色彩。这种活动在杂技中渐渐形成一大门类。秦代宫廷中的“象人”、汉代的“乔装动物戏”、《西京赋》里的“戏豹舞罴”“大雀”“凤凰”,均属驱傩表演。现代杂技中的狮子舞、魔术中的假面变化,以及民间游艺中的蛤蟆舞,都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高空杂技——都卢寻橦。都卢(也作扶卢),即“缘矛戟之秘(柄)……仍为戏”;寻橦,即缘修竿而上下,也即现代杂技中的顶竿和爬竿,是汉代百戏中一个主要项目。《西京赋》载:“伥僮程材,上下翩翩,突倒投而跟挂,壁陨绝而复联……橦末之技,态不可弥……”从春秋时代晋国出现的侏儒扶卢——小矮人爬兵器竿,到汉代用物扶着长竿在上面做倒立、倒挂、腹旋动作,以及在车竿上作技巧表演,直到把力技顶竿和爬竿结合起来的都卢寻橦,都对后世的竿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杂技倒立——汉时称为倒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演倒立技巧,并不断增加难度(山东无影山出土的一组西汉陶俑,为早期的初级的倒立表演);一种是倒立和道具相结合的表演,称为五案、叠案倒立(如四川郫县汉代画像石)。这种倒立技巧逐步发展到上倒立(如河南洛阳七里河汉墓中的陶俑)。倒立与其他杂技节目相结合,如与爬竿、走绳、柔术等节目相掺杂,这也是汉代倒立的一种形式。
    舞蹈中的杂技——巴俞舞和七盘舞。《巴俞舞》简称《巴俞》。汉初开始流行,舞姿雄猛、矫捷。表演时穿插大量格斗武术技巧,是最早带有杂技成分的舞蹈。《七盘舞》起于西汉,兴于东汉,为汉时百戏中杂技与舞蹈相融的主要节目。张衡《七盘赋》曰:“历七盘履蹑,般(盘)鼓焕以骈罗。”傅毅《舞赋》曰:“……浮腾累跪、跗躅摩跌……”都是描写《七盘舞》中的杂技动作。四川郫县出土的画像砖、山东武氏祠的石刻,把《七盘舞》中倒立起顶、单手“寒鸭凫水”的杂技动作刻画得十分准确。《七盘舞》与今天杂技中的《梅花桩》《踏球》等节目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汉时期陕西百戏盛行。1956年,绥德义合大抓梁发现汉墓石刻画“击鼓跳丸图”。1975年4月,四十里铺后街发现石刻画,石刻上一盛装戏马图,骏马头戴当卢,尾缚结丝,备轻鞍。另一块石刻画上,有牵马伴舞的驭手,身穿掩襟长袍,束腰带,宽裤薄底袜,散发,左手牵马,右手高举指挥棒,逗马起舞,刻画了当时的驯马表演。1983年,绥德城西黄家塔发现东汉永元年间(公元100年前后)王氏家族墓葬群,其中7号墓门横额、竖框几块石刻上有百戏、杂技、舞蹈图样,还有弄丸、斗牛、把盾、射弓、击筑等。击筑图旁有一男子裸身,面向击筑者下软腰,双足并拢,后翻身,右手着地,左手挥舞。左侧另一男子,上裸身,下穿灯笼裤,背向击筑乐使,做倒立顶身段,头高仰,翻弓背,双腿向前自然下垂,双手做左右交替向前行走状。
四 北魏
    公元5世纪中叶,鲜卑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建立起北魏政权。陕西耀县为外来兄弟民族和汉族迁移杂居的地区,耀县众多的魏碑上,有反映百戏杂技表演的线刻图像。北魏正光一年(520)的“绮世珍造像碑”刻画一艺人做“拿大顶”势,在弯曲的大腿上部,高站着一只特大的雄鸡,造型矫健,形态优美;“吴树兄弟造像碑”刻画有“扛竿”图像,一高大的艺人右肩扛起一根高竿,竿上有四位艺人作各种起顶和平衡动作,扛竿图的下侧有二人戴牛头马面面具作“角力”表演;另一件“扛竿”图刻画一艺人手举长竿,竿上四人做盘坐、倒挂、反弓腰的技巧动作,边侧并刻画有高跷表演。
五 隋唐
    隋唐时代,汉之百戏演变为散乐,内容更加丰富,演出规模更为宏大,杂技也很发达。隋朝出现一种名为“水饰”的杂技。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纵情声色,每于三月上旬已日,“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此前,学士杜宝奉敕把历史上与水有关的传说、故事汇集起来,编成《水饰图经》15卷,并“检校良工”为之实施。一个名叫黄哀的能工巧匠,根据这个故事,制作出72种水饰。用木材做人,高2尺,身着罗绮衣衫,饰以金碧色彩。木人体内装有结构精巧的机械,能使木人运转自如,以禽兽鱼鸟相衬,亦无不尽人工天巧。明代刻印的著名长篇小说《隋炀帝艳史》第37回“水饰娱情鉴形失语”中记载着水饰杂技表演:用12只方船装载,一船一船次第而排。船上木人或傍山或临水,或据磐石,或据宫殿,装成72般故事,船一移动,则木人笙箫管弦,齐齐奏乐,皆成美曲。或为百戏,抡枪舞剑,百般跳跃,与生人无异。又有妓船12只,杂于水饰船中,亦皆木人,专司行酒。每船有一木妓擎杯,立于船头,又一木妓执壶斟酒于旁,又一木妓撑船于艄后,又二木妓荡浆,于中央围绕送酒,循杯奉觞。每到客位前,便停船献酒。候客饮干,方才移动。酒若不饮,船终不走。机械悉在水中,绝看不见,巧妙之极。炀帝细看,满心欢喜。“水饰”表演,主要有三个内容:木人奏乐,木人百戏,木妓献酒。尤其是木人百戏中的“抡枪舞剑,百般跳跃”,设计之新奇,结构之精巧,古今无匹。72种“水饰”里,造型有神龟背着八卦图,出现于黄河,把图授予伏羲;有黄帝玄扈设斋,凤凰来仪,落在河上;有灵龟出洛水,衔书给造字的仓颉;有大禹治河,应龙以尾划地成川,引水入海等上古神话。还有汉高祖隐匿于芒砀大泽,曹操少年游泳斗水怪,周处除三害怒斩蛟龙等前朝故事。也有秋胡戏妻,妻怒而投水;屈原忧楚,自投汨罗等悲剧。唐开元、天宝年间,赵解愁、公孙大娘和石火胡把杂技艺术推向高峰。隋唐时代杂技在宫廷、城市表演,也在乡村表演。
    唐玄宗时,每年八月五日的“千秋节”(玄宗生日)都在兴庆宫勤政楼、花萼楼前“设酺”(即摆宴),招待各国使节和民族首领,并有杂技百戏演出。彩扎的山车和旱船、《走大索》《飞剑》《跳丸》《秦王破阵乐》等节目,以及舞马斗鸡等尤为精彩。时人前往观看,谓之“观酺”。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载:“一日赐大酺于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这种活动史称“大南”。大酺活动,使顶教场艺人大显身手,促进了杂技艺术的发展。
    顶竿:竿木技艺在盛唐已达到顶峰,从开元天宝年间的赵解愁、侯火、范大娘子、少数民族艺人石火胡,到盛唐时期最驰名的王大娘,都是顶竿高手。郑处海《明皇杂录》载:“玄宗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妓,时教场有王大娘者,喜载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其间,歌舞不辍。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年方十岁……贵妃令咏王大娘载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与贵妃及诸嫔御欢笑移时,声闻于外,因命牙笏及黄文袍以赐之。”唐代顶竿技艺表演者均为女艺人。这些特点从唐始,历代沿用至今。王邕《勤政楼花杆赋》、梁涉《长竿赋》、王建《寻橦歌》对此均有咏叹。
    走绳:汉代称“走索”或“履索”,南北朝称“高絙伎”,唐称走绳。宋王谠《唐语林》载:“……绳之直如弦。然后技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望若飞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履而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扦接胫高六尺,或蹋肩蹋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直倒至绳,还往曾无蹉跌……”唐代这种走绳的技巧动作,比汉晋时的“两倡对舞、切肩不倾”有了新的发展——即在高悬绳上有人叠人的叠置技艺。在走绳的动作中,表演两套以上的动作合为一体者,称为复合杂技,如《索上跳绳》《索上走高跷》等,这是唐代走绳的重大发展。
    马术:唐代帝王都喜爱马术,唐太宗李世民曾驰马南征北战,并在军营亲传马术和武艺。唐玄宗李隆基是打马球的能手,并多次参加比赛,战胜吐蕃马球队。唐代军队中各种马术训练十分活跃。宋代辽国画家陈及之所绘《便桥会盟图》,刻画了初唐边塞突厥民族军中高超的马术技艺。唐赵璘《因话录》记述了“透剑门伎”——纵马奔驰,从插满利刃的“剑门”中穿过。而今内蒙古草原上的马术表演,马戏团中的钻火圈,恰是这门马术技艺的表现。
    舞马:经训练的马匹能闻乐而舞,称之为舞马。这是盛唐时期独特的杂技节目。玄宗时,为庆贺太平盛世,在勤政楼和兴庆宫缭墙外举行百戏和舞马献寿表演,乐队奏起由玄宗自撰的《倾杯乐》,循着音乐的节奏“骧首奋鬣,举趾跷尾”开始舞蹈。这些舞马还能在大力士举起的“画床”上舞蹈,最后由一匹马口衔一只斟上酒的金杯,“捧觞上寿”,称之为“舞马衔杯”。唐代中书令张说《舞马词》云:“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同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是描述“百马拜寿”的情景。199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舞马衔杯皮囊银壶”上的舞马姿势,足以印证“舞马衔杯”之情状。
    动物戏:中、晚唐时期动物戏种类繁多。动物戏多以猴戏为主,常与杂技同场表演。动物大者如犀牛、大象、老虎、狮子,小者如猴子等。陆龟蒙《杂技》诗:“拜象驯犀角抵豪,星丸霜剑出花高,六宫争近乘舆望,珠翠三千拥赭袍。”动物戏表演盛况空前。猴戏深受唐人喜爱,并成为动物戏中最普及的节目。拾得的诗云:“猕猴尚得教,人何不奋发。”晚唐每遇科举考试之后,朝廷即耍一场猴,以庆贺名列前茅的学士。唐昭宗李晔,在逃难途中赐给姓孙的弄猴艺人以大红袍。孙供奉所养的猢猴,能随班上朝,得昭宗喜爱。狮子舞,盛唐流行《五方狮子》和《西凉狮子》。《五方狮子》由五头高大的狮子,昂立在东西南北中五方,狮子郎身着西域装束,场上奏起龟兹乐,140人组成的舞蹈队跳《太平乐》,情绪昂然,热闹非凡。《西凉狮子》为独具特色的


编辑:秦人
陕西省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户县钟馗故里 古汉台 黄河壶口瀑布景区
药王山景区 法门寺 瓦窑堡革命旧址
万花山风景区 神府煤海工业区 杨贵妃墓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 金丝峡丹江漂流 西安广新园民族村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 洛南文庙 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
陕西省美食 更多
怎么把鸡蛋炒得又香又嫩 当然有技巧
打假时间到 教你鉴别羊肉、红酒的真假
怎么把鸡蛋炒得又香 打假时间到 教你鉴
精致的袖珍美食 挑 这些被扔掉的部分才
可以吃下去的美貌酒 告诉你真正的“日本
“可可树”新派甜品 睡前食物红黑榜 胖
不知道吧 微波炉原 风靡中国的潮汕砂锅
陕西省特产 更多
陕西特产大礼盒[图]
陕西八大怪泥塑 LED灯皮影系列
陕西土特产品旅游纪 陕西工艺美术品
文物复制品和仿制品 陕西旅游纪念品
榆林地毯 蓝田玉雕
安康绞股蓝 陕南天麻
推荐信息  
·镇安花鼓
·陕西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
·陕西民间舞蹈名称及其流传地区
·陕西艺术作品目录
·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血故事[图]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走(竹)马戏
·阎良核雕技艺
·华阴老腔——传唱千年的原生态艺术
最新更新  
·陕西魔术与杂技
·陕西书法刊物
·陕西书学组织
·陕西流传碑石
·陕西散见碑刻
·陕西摩崖刻石
·陕西碑林碑刻
·秦汉瓦当
·陕西书法艺术
·泥玩具
·木版年画
·社火脸谱
·陕西石雕
·陕西刺绣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艺术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