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文物首页 | 西安文物 | 宝鸡文物 | 咸阳文物 | 铜川文物 | 渭南文物 | 延安文物 | 榆林文物 | 汉中文物 | 安康文物 | 商洛文物 | 杨凌文物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文物大全 > 陵墓

陵墓

字号:   2013-7-23 7:58: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秦文王公陵 秦文王公陵位于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北。为战国时秦惠文王的陵墓。秦惠文王后十四年(前311)葬。
  秦惠文王(前355—前311),名驷,秦孝公之子,在位27年,执政初期即车裂了力主变法的商鞅,但却坚持了孝公时已卓见成效的商君之法,使秦国日益富强。十三年(前325)自称为王。
  公陵以北200米处为秦武王永陵,二陵南北毗邻,宋代以后讹传为“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现陵前仍存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碑。公陵呈覆斗形,封土高11.8米,底边长78米,顶边长48米。1973年在陵南40米处地下1米未经扰乱的地层中出土了圆形瓦当2件,其形制相同,面径12厘米,无边轮,当面有一凸圆,径10.3厘米,纹饰用圆形印模制成,中由十字单线分为四区,各饰云纹,外缘围以两条边线为边缘,战国时期瓦当的特点十分明显。
  公陵及其北面的永陵在唐时尚是明确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惠文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一十四里。”又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一十五里。”《史记正义》作者张守节为唐代人,唐代咸阳县城在今渭城区龚家湾一带,由此向西北十四五里,正是世传“周陵”之地。宋以后人以秦文王、武王陵为周文王、武王陵,显然失于考稽。周文王、武王陵在今长安县丰、镐二京一带,史有明载。
  秦武王永陵 秦武王永陵位于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北,为战国时秦悼武王的陵墓。秦武王四年(前307)葬。永陵与公陵南北排列,永陵在公陵之北,相距约200米。
  秦悼武王(前329—前307),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即位第四年(前307),秦攻占韩国西部战略要地宜阳,武王至周都洛阳,因与力士孟贲比赛举鼎,用力过猛,折断腿骨,死于洛阳。
  永陵呈覆斗型,封土高12.3米,底边长71米,顶边长41米。宋以后讹传为周武王陵。
  汉高祖长陵 位于渭城区窑店镇三义村北1.5公里原上。为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陵墓。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五月丙寅葬。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农家,曾任秦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入关,推翻秦朝统治。同年被项羽封为汉王。不久即与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战争。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在位7年。死后谥高皇帝,葬长山,陵称长陵。吕后(前241—前180),名雉。曾助汉高祖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后其子惠帝刘盈即位,她掌握实权。惠帝死后,临朝称制。高后八年(前180)死,葬于长陵。
  长陵附近曾出土“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及“长陵西神”等文字瓦当,证实了此处陵墓确为长陵。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据《史记集解》引《皇览》所谓“高帝、吕后,山各一所”的记载,不仅知道这两座陵墓是高祖、吕后的陵墓,而且知道帝后虽云合葬,却是同茔而不同穴。又据《史记集解》引《关中记》所谓“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的记载,可知其西一座是高祖陵,其东一座是吕后陵。清陕西巡抚毕沅为长陵树碑时以东为高祖陵,西为吕后陵,当是记颠倒了。
  二陵相距约250米,大小形制略同,皆呈覆斗形。根据现存遗迹测得,高祖陵底部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45米,高32米,顶部东西长40.5米,南北宽15.3米。吕后陵底部东西长148—157米,南北宽129—132米,高31.8米,顶部边长17.5米。
  长陵陵园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四面墙壁均有遗存,以西墙保存较好。地面尚存长600米、高3米、宽约6米的残迹。四周未见明显的门阙遗迹。从园内夯土、瓦砾及排水管道的分布状况看,陵园建筑主要在陵冢北部和两侧。陵园四角,除东北角外,其余3处均发现了角楼建筑遗址。吕后陵冢南部北距陵园南墙约30米,有一大型建筑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百米以上,遗址内有巨大的柱础石、红色墙皮和大量砖瓦堆积。在此以南约400米,有一建筑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近百米,遗址内纵横分布着圆形、五角形水管道。均当为礼制建筑遗迹。
  长陵陪葬墓众多,西起长陵东门,东到泾河南岸,长约8公里的范围内,仍保留封土堆的尚有63座。据记载,西汉初年名臣萧何、曹参、张良、周勃、王陵等人均陪葬长陵。陪葬墓有单冢、双冢、三连冢;封土有山形、圆锥形、覆斗形;其分布以杨家湾、西史村、徐家寨及泾阳县新庄村一带最为集中。1956年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对长陵进行了多次调查。1965年发掘34号陪葬墓的陪葬坑,出土大批彩绘兵马俑。1971—1976年发掘了4、5号陪葬墓,出土了大批遗物。
  长陵陵园的遗物以各种陶建筑材料为最多。除有“长陵”字样的瓦当外,还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陶水管道有圆形和五角形两种。花纹砖以回纹和菱形纹最常见。砖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宫平”、“宫二”、“宫三”、“大三十”、“右三十”等。1966年在长陵附近出土的玉奔马和1968年在长陵附近出土的“皇后之玺”玉印,当是长陵遗物中的珍品。
  汉惠帝安陵 位于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南1.5公里处。为西汉的第二位皇帝惠帝刘盈的陵墓。惠帝七年(前188)九月辛丑葬。
  刘盈(前210—前188),字满,刘邦与吕后之子。17岁即位,在位7年。在位期间,实际政权仍为其母吕后掌握。吕后作主将其不满10岁的外孙女张嫣嫁给刘盈作皇后,刘盈对此甥舅夫妻深为不满,加上吕后残害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对他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遂忧郁成疾,于23岁时病死,死后葬于安陵。
  近年在安陵南聂家沟发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四皓庙碑》。结合《水经注》记载,确认此墓为惠帝安陵。安陵呈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0米,顶部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封土高28米。清陕西巡抚毕沅以汉景帝阳陵东北一里处的墓冢为安陵,并树碑为记,其实是将景帝王皇后墓误认为安陵。
  安陵西北270米处有一墓冢,疑为孝惠张皇后墓。墓冢呈覆斗形,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顶部边长28米,封土高12米。顶面凹陷。
  安陵之东是陪葬墓群。现存12座,大多数为圆锥形。见于文献记载的陪葬墓有鲁元公主、张敖、陈平、张仓、袁盎和扬雄等。目前大致能辨认名位的有鲁元公主和其丈夫赵王张敖墓。鲁元公主墓在安陵东北约1000米,冢为覆斗形,底边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20米,高19米,其规模略小于帝陵,而远远大于一般陪葬墓。张敖墓在鲁元公主墓东60米,墓冢远小于鲁元公主墓。
  在安陵以东约2000米的狼家沟东原头一安陵陪葬墓圹四周有陪葬坑,东西长21米,南北长19米,从已发掘的南面9米长的陪葬沟内,出土武士俑84件、陶牛46件、陶羊125件、陶猪23件。此陪葬沟的西北角于1950年曾遭破坏,出土彩绘陶俑多已散失,只有少数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内。
  汉景帝阳陵 位于渭城区正阳乡四沟村北800米的原上。为汉文帝刘恒之子景帝刘启的陵墓。景帝后元三年(前141)二月癸酉葬。
  刘启(前188—前141),字开,西汉第四位皇帝。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在位期间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进行“削藩”,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旧史家把他和文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死年42岁,葬于阳陵。
  阳陵西距长陵6公里,是咸阳原上9座西汉帝陵中最东面的一座。陵区范围向北伸进泾阳县高庄乡,向东伸至高陵县马家湾乡。
  景帝陵封土堆为覆斗形,底部边长160米,顶部南北长55米,东西宽54米,封土高31.8米。陵东北450米处有一陵冢,形制与景帝陵相同。清陕西巡抚毕沅树碑以为“汉惠帝安陵”,实为景帝王皇后陵。王皇后陵底部边长160米,顶部边长45米,封土高25.2米。
  景帝陵和王皇后陵各置一座陵园,平面均为方形。景帝陵园边长410米,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各门距帝陵封土均为110米。门外各有双阙,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惟北边门阙今已铲平。东、西二门阙底部东西20米,南北40米,高4.15米。南门阙底部东西20米,南北10米,高5米。二阙址间相距12—14米。在东阙门中间原有1米宽的河卵石路面,直达陵前。王皇后陵园亦为方形,边长320米,陵园四门阙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遗址保存较好。以南门外阙址为例,每个阙址底部东西40米,南北20米,高4米。每座门门外阙址间距12米。景帝和王皇后陵园门道和阙址附近均露出墙壁、柱洞、铺砖、卵石散水等。文化层堆积中有汉代板瓦、筒瓦、瓦当和铺地砖等建筑遗物。瓦当中有云纹和“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在阳陵南约400米处,有一汉代建筑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疑为景帝庙“德阳宫”遗址。遗址内有“十”字形凹槽石板,俗称“罗经石”。
  阳陵陪葬墓群主要分布在陵园之东大约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500米范围内,共30余座。阳陵北面只有两座陪葬墓。据文献记载,景帝废太子刘荣之母栗姬之墓在王皇后陵北100步,今阳陵以北830米,泾阳县高庄村南有一大冢,覆斗形,底部东西60米,南北55米,封土高20米,疑即栗姬之墓。此外,李广从弟李蔡、苏武之父苏建等亦葬于阳陵附近。
  70年代,在阳陵西北1.5公里处发现刑徒墓地。90年代初,在景帝陵东南、北距王皇后墓300米处发现陪葬俑坑。经过发掘清理,均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
  汉武帝茂陵 位于兴平县南位乡策村南1公里处。为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武帝后元二年(前87)三月甲申葬。
  刘彻(前156—前87),字通,景帝之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为西汉第五位皇帝。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曾派唐蒙去夜郎,在西南建立了7个郡;派卫青、霍去病征匈奴,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兴修水利,推广铁器,实行“代田法”,从而开创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局面。71岁时死于五柞宫,葬茂陵。
  茂陵是咸阳原上9座西汉帝陵中最西面的一座。此陵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历时53年而成,是西汉诸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因陵地在当时槐里县茂乡,故名茂陵。
  茂陵为覆斗形,全用夯土筑成。底部东西231米,南北234米,顶部东西39.5米,南北35.5米,封土高46.5米。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30米,南北宽414米,墙基宽5.8米。园墙四面中央各辟1门,门外置双阙,今东、西、北土阙尚存,高3米,宽9米,长38米,为夯筑。阙内有瓦砾、红烧土和被火烧过的砖瓦。陵西北500米处为李夫人墓。经实测,封土底部东西90米,南北120米,顶部平面方形,边长19.5米,封土高24.5米。中腰内收成二层台,台面东西两面各宽3.5米,南北两面各宽4.5米。无垣墙。
  茂陵东南1公里处发现大型汉代建筑遗址,出土遗物有朱雀纹、玄武纹、青虎纹、白虎纹空心砖,字纹瓦当和琉璃璧等。推测这里可能是当时寝殿所在。另外,附近还出土了铜犀牛尊和鎏金兽头银盘等珍贵文物。在茂陵东南豆马村附近,发现西汉建筑基址、石子路面、五角形陶水管道和拐角陶水管道等遗物,推测这里可能是茂陵邑遗址。
  茂陵的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墓以东。地面现存封土的陪葬墓共12座。据文献记载,陪葬于茂陵的有卫青、平阳公主、霍去病、金日殚、霍光、董仲舒、公孙弘、李延年、上官安、上官桀以及京兆尹曹氏等。现方位比较明确的有霍去病墓(即今茂陵博物馆所在地)、董仲舒墓(传为茂陵东北约650米处的“次冢”)、霍光墓(传为茂陵东南2公里处5座并列墓冢的最东面一座)和平阳公主墓(5座并列墓中最西面的一座)。平阳公主墓的一座从葬坑已经发掘,出土甚富。整个茂陵陵园的考古钻探尚在继续进行,初步已知陵园内有多处陪葬俑坑。
  汉昭帝平陵 位于秦都区平陵乡小寨村东1公里处。为汉昭帝刘弗陵的陵墓。元平元年(前74)六月壬申葬。
  刘弗陵(前94—前74),字不,汉武帝之子。母为钩弋夫人。8岁即位,为西汉的第六位皇帝。公元前87—前74年在位。统治期间,由霍光、桑弘羊等辅政。移民屯田,多次派兵击败匈奴、乌桓,加强了北方的防卫。始元六年(前81),曾召开盐铁会议。21岁时病死,葬平原乡,陵称平陵。
  平陵东南为上官皇后陵。平陵与上官皇后陵以往被误认为汉哀帝义陵和汉平帝康陵,陵前尚存清陕西巡抚毕沅书立的哀帝义陵和平帝康陵的记墓碑。《三辅黄图》云:“昭帝平陵,在长安西北七十里,去茂陵十里。”今实测距茂陵12里。当以此为是。
  平陵为覆斗形。底边长160米,顶边长49米,封土高29米,位于陵园正中。上官皇后陵位于平陵东南465米处。封土底部平面为方形,边长150米。顶部平面为长方形,东西25米,南北30.5米,封土高26.2米。
  昭帝与上官皇后陵各有陵园。帝陵陵园平面为方形,边长约370米。四周有墙基,墙中央各辟一门,门距封土110米。门道有路土遗址。东门和南门外两对阙址尚存。每对阙址两阙间距16米,每个阙址面宽29米、进深6米、残高1.6米。皇后陵陵园平面亦呈方形,边长约400米,面积较帝陵大。陵园四门外置双阙,两阙间距16米,每个阙址面宽25米,进深6米,残高3.5米。阙内为门,门距封土125米。帝陵和皇后陵陵园西北角均发现较大的夯土建筑遗址。两陵之间,有一条连接两陵的东西大路,路宽5米,考古工作者曾在此路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
  平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陵邑遗址内发现当时制陶、制骨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遗物有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铁逼土和骨料等。
  平陵东南今肖家堡村北,当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于3米高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筒瓦及几何纹方砖、凤纹空心砖与“长生无极”瓦当等。
  平陵陪葬墓在陵东侧,今封土较完整的有11座,封土不全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窦婴、夏侯胜、朱云、张禹和韦贤等,但名位难考。
  汉元帝渭陵 位于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西南约600米处。为汉元帝刘奭的陵墓。竟宁元年(前33)七月丙戌葬。
  刘奭(前76—前33),宣帝之子。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为西汉的第八位皇帝。爱好儒术,先后任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为丞相。宦官弘恭、石显专权,任石显为中书令,赏赐达钱一万万。统治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盛而衰。43岁时死,葬渭城寿陵亭部原上,陵称渭陵。
  渭陵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边长175米,顶边长50米,高25米。渭陵西北380米处墓冢为王皇后陵。皇后陵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边长90米,顶边长36米,封土高13.5米。以往以渭陵为汉昭帝平陵,以王皇后陵为周康王陵,均误。
  渭陵陵园平面近方形,边长400—410米。陵园墙基宽4.5米,四门阙址保存尚好。每座门外二阙间距14—16米,每个阙址现存台基面宽46米,进深10米,残高2米,门址距封土均约110米。王皇后陵园称“长寿园”。陵园平面亦为方形,边长约300米。周辟四门,门址离封土各为135米。门外有双阙,二阙间距15米。现存阙址台基面宽33米,进深13米。门阙遗址附近堆积大量汉代砖瓦,其中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
  在渭陵北300米处发现一建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建筑墙基、平面方砖、居住面和路面遗迹犹存,并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玉雕和其它遗物。此处当为礼制建筑。
  渭陵东北350米处有一残冢,俗称“塌塌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50米,高2米,当是傅昭仪的墓冢。傅昭仪是汉哀帝的祖母,哀帝即位后下令以皇后礼仪将其祖母葬于渭陵。哀帝死后,王莽执政,借口傅昭仪“冢高与元帝山齐”(《汉书·外戚传》),调集10万余人,历时20余天,夷平了傅昭仪墓。故现存低矮的陵冢,当是被平掉的残冢。
  渭陵陪葬墓群在陵东北500米左右。陪葬墓排列有序,东西4行,每行7座,俗称“二十八宿墓”。现存墓冢12座。《咸阳县志》又称这些墓为“七妃墓”。“七”当言其多,实不止“七妃”。可能是元帝妃嫔的墓。这个墓区曾发现一些建筑遗址。出土了“长生无极”、“长乐未央”和“永奉无疆”文字瓦当,以及汉代砖瓦和散水卵石。在渭陵南约550米处东西排列着5座汉墓,因距渭陵较近,疑为渭陵的陪葬墓。据文献记载,陪葬渭陵者有王凤、王莽妻子和冯奉世等,但今名位难考。王莽的妻子死后谥曰“孝睦皇后”,葬于渭陵长寿园之西,“名陵曰亿年”。渭陵附近出土过“亿年无疆”文字瓦当,可能为“亿年陵”遗物。
  汉成帝延陵 位于渭城区周陵乡郭旗寨村北1公里处。为汉成帝刘骜的陵墓。绥和二年(前7)四月己卯葬。
  刘骜(前51—前7),字太孙,元帝之子。20岁即位,公元前33—前7年在位。为西汉的第九位皇帝。时值国势衰弱,民不聊生,却不关心国事,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45岁时死,葬延乡,陵称延陵。
  延陵封土形如覆斗,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部边长173米,顶部边长51米,封土高31米。陵顶中部塌陷,深约3米。陵园略呈方形,东西382米,南北400米。周辟四门,门外置双阙。二阙间距12米。今除南门东阙已毁外,其余门阙遗迹犹在。阙址台基面宽48米,进深13米,高3米。陵园南门附近曾出土过排列整齐的玉圭。
  据文献记载,葬在延陵附近的成帝后妃有许皇后、赵皇后、班婕妤和马氏二婕妤等。许皇后为许嘉之女,后因故被废,成帝赐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今陵西(偏北)二里有一大冢,疑为许皇后冢。班婕妤为班况之女,成帝死后,“充奉园陵”,死后遂葬在延陵附近。《重修咸阳县志》载“班婕妤墓在延陵北一里许”。今延陵东北652米处有一大冢,形如覆斗,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部边长80米,顶部边长30米,封土高14米。旧以为“周恭王陵”,墓冢前尚有毕沅书立的“周恭王陵”碑。因“周陵”不在咸阳原上,故此陵亦不会是周恭王陵。当地人称其为“丑女子坟”或“丑娘娘坟”。“丑”疑为“愁”。班婕好受赵皇后迫害,“退处东宫”,成帝死后又“奉充园陵”,终日处于愁苦之中,故其死后,世传其墓为“愁女子坟”或“愁娘娘坟”。
  延陵陪葬墓大多分布于陵东1500米的地方,今五冢村南、黄家窑东北仍保存着7座陪葬墓的封土。
  汉哀帝义陵 位于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东南1公里处。为汉哀帝刘欣的陵墓。元寿二年(前1)九月壬寅葬。
  刘欣(前26—前1),字喜,定陶王刘康之子。成帝无子,立其侄刘欣为帝。公元前7—前1年在位,为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执政期间,农民起义此伏彼起,自己又昏庸无能,26岁时便结束了性命。死后葬义陵。
  义陵封土形如覆斗,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部边长175米,顶部边长55米,封土高30米。陵园平面为方形,边长420米,今垣墙残高1米左右、宽约0.7米。北垣墙正中现存一门阙,其余三面垣墙门阙都已无遗迹可寻。
  陵园东北620米处有一冢,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00米,南北长85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长17米,封土高19米。此墓疑为傅皇后墓。哀帝死后,傅氏失势,傅皇后退就桂宫,月余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可能被葬于义陵。
  义陵陪葬墓现存封土者有15座,其中分布在陵东北的3座,南边5座,西部4座,另有3座分别在义陵东、北和西南。据文献记载,陪葬义陵的有董贤。董贤被封为高安侯,义陵附近出土汉代“高安万世”文字瓦当,当是哀帝为董贤在义陵所修茔地建筑的遗物。哀帝死后,王莽专权,董贤及妻子自杀而亡,“因埋狱中”。(《汉书·佞幸传》)哀帝为董贤所修的“寿墓”方位不明。
  汉哀帝义陵旧误作隋恭帝义陵。
  汉平帝康陵 位于渭城区周陵乡北大寨村东1公里处。为汉平帝刘衎的陵墓。元始五年十二月(6年1-2月)葬。
  刘衎(公元前8—公元6),字乐,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公元1年至5年在位,为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政权为王莽所把持。元始五年十二月丙午被王莽毒死。葬康陵。
  康陵陵冢形如覆斗,封土底部东西长216米,南北宽209米。顶部平面为方形,边长60米,封土高26.6米。陵墓封土接近顶部,内收成台,台面东西两边各宽6米,长93米;台面南、北两边各宽11.5米,长90米。台面与封土顶部垂直距离5.5米。陵冢通高30.5米。此形制在汉陵中较为特殊。康陵陵园平面为方形,边长420米。
  康陵东南570米,今咸阳市农科所院内有一陵墓,封土形如覆斗,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底部边长86米,顶部边长33米,封土高10米。旧传为周成王陵,实应为汉墓。除封土形制可以说明这一点外,封土附近出土的大量西汉时期砖瓦等遗物亦是重要佐证。从其位置来看,应为平帝王皇后的陵墓。
  前秦国王苻坚墓 位于彬县水口乡九田村西,传为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的葬地。约葬于前秦太安元年(385)。
  苻坚(338—385),字永固,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东)氐人。前秦帝苻生寿光三年(357),苻坚杀苻生自立,去帝号,称“大秦天王”。357—385年在位。他励精图治,用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威服西域,企图乘胜一举消灭东晋偏安政权,统一中国。不料淝水之战,大败而归。各首领乘机叛离,前秦瓦解,他携带妻子出奔至今礼泉县北五将山,企图东山再起,卒被姚苌所擒,缢死于新平郡(治今彬县)今大佛寺之南不远处。
  苻坚墓居一低洼的土田内。墓坐南向北,茔域占地约140平方米。因地面所存封土一头高为3米,东西宽7米,另一头高约2米,东西宽仅3米,墓的南北长度为21米,故呈一横宽纵狭的平面,形状像一个角锥体,当地习称为“长角冢”。今墓前犹存墓碑一通,上题“前秦国王苻坚之墓”。苻坚《晋书》有载记。
  北周武帝孝陵 位于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南。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陵墓。北周宣政元年(578)葬。
  宇文邕(543—578),鲜卑族。560—578年在位。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即位后,堂兄宇文护专权。天和七年(572)杀宇文护,始亲政。禁止佛道两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向国家纳税服役。建德六年(577)灭北齐,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建德七年(578)病死于北征归程中,死后葬孝陵。
  周武帝一生节俭,遗诏墓而不坟,地面无明显标记。近年发现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墓志,由志文中皇后“合葬于孝陵”之语,始知孝陵方位。经发掘清理,发现该墓为一座南北向的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单室墓。墓道长31米,有2米见方的天井5个,在第四、五号天井两侧各有两个壁龛。墓室平面呈“凸”字型,约5米见方,顶部已坍塌。在墓室甬道口发现一合85厘米见方的石墓志,志盖盝顶素面无文,志石镌9个篆书大字:“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墓室内东西各置一套木质棺椁,东边一套是皇后阿史那氏的,已遭破坏;西边一套是周武帝的,棺底部遗迹尚存,棺内骨骸散乱,残留有股骨、盆骨、下颌、肋骨等。从棺底遗痕可知葬地铺垫着缀有金丝的丝织品。因墓室多次被盗(墓顶有盗洞9个),仅遗有珍珠、玛瑙珠、小金饰件及龙首三足铜鐎斗等少量物品。惟天井壁龛遗物较多,有甲马及鞍马武士俑、文吏俑、侍女俑约180余件,另有丝织品、玉器、玻璃珠、革带、铜带扣等装饰品及陶制模型冥器如屋、仓、灶、井、磨、碓等,总计出土遗物300余件。
  据《北史》记载,北周5位皇帝中,孝闵帝宇文觉葬静陵,明帝宇文毓葬昭陵,武帝宇文邕葬孝陵,宣帝宇文赟葬定陵,静帝宇文阐葬恭陵。但均未记载葬地。武帝孝陵以西已知其为北周重臣葬地,北周诸陵亦当在渭城区底张镇一带。
  隋文帝泰陵 位于杨陵区五泉乡王上村东,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陵。因隋朝皇帝姓杨,俗称其陵为“杨家陵”,今杨陵区即得名于此。文帝葬于仁寿四年十月十六日(604年11月13日)。
  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县(今属陕西)人。北周时袭父爵为隋国公。女为宣帝皇后。静帝年幼即位,他任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开皇九年(589)灭陈,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全国。581—604年在位,致力于恢复经济,加强中央集权。仁寿四年(604)卒,葬泰陵。
  泰陵陵园现已基本毁坏,惟北城残墙尚存,长约130余米,最高处1.2米,宽5.5米,夯层清楚。经钻探,陵园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约4.9万平方米。四周垣墙中部均发现有砖瓦残片,当为四面城门建筑遗存。城垣四角,亦有砖瓦残片,说明曾建有角楼。陵冢位于陵园中部偏南处。冢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东西残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顶部平坦,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冢高27.4米。
  《隋书·后妃列传》载:“文献独孤皇后仁寿二年(602)八月葬于泰陵。”两年后,文帝死,“合葬于泰陵,同坟而异穴。”此与汉陵合葬形式不同。
  唐高祖献陵 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东南。为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贞观九年十月二十七日(635年12月12日)葬。
  李渊(566—635),唐代开国皇帝。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贵族出身,袭封唐国公。隋大业十三年(617)任太原留守。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起兵反隋,逼隋帝杨侑让位,建立唐朝。618—626年在位。
  献陵陵冢形如覆斗,底部东西130米,南北110米,顶部东西30米,南北10米,高19米。陵园地跨三原、富平两县,规模较大。陵园遗存石虎5个,华表1对,石犀1对,除1虎、1犀移置西安碑林外,余均在原地。
  献陵陪葬墓集中分布于陵东北。地面现存封土30个,墓区东西4000米,南北1500米。据《长安志》载,内有诸王墓16座,公主墓1座,大臣墓6座,现已发掘的和有墓碑的,计有李凤、李寿、李孝同、臧怀恪、臧怀亮、樊兴及房陵大长公主等,其他名位难以考定。
  唐太宗昭陵 位于礼泉县昭陵乡九嵕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649年9月29日)葬。
  李世民(599—649),李渊次子。李渊即位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立为太子,继即帝位。626—649年在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649)病死。葬昭陵。
  昭陵始建于贞观十年(636),始开唐代皇帝“以山为陵”之例,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墓。陵墓依山势突兀的九嵕山主峰而建,海拔1187.6米。陵园规模巨大,以九嵕山主峰为基点,自北向南,呈扇形展开,地跨今礼泉县昭陵、烟霞、北屯及赵镇等4个乡镇,面积约2万公顷,周回达60公里。陵园内陪葬墓众多,除封土已被夷平无法统计者外,尚存180余座,是中国古代帝陵陵园中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昭陵陵山以北约500米的土梁上,为北司马门和寝殿遗址。遗址南高北低,内有大量唐代砖瓦(有刻文),还有明清时期的祭陵碑。著名的“昭陵六骏”和十四国酋长石像曾置于此。陵山南约800米的皇城村土梁上有一唐代建筑遗址,疑即献殿。殿址长宽约40米,殿内铺地砖及断垣上的壁画痕迹尚存,此处曾出土过高130厘米、底长100厘米、宽65厘米的鸱尾。当年献殿的规模于此可知。陵山西南约1150米的皇坪村有一唐代建筑遗址,疑为下宫。遗址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四周墙基约3.5米。陵山山腰东、西、南三面均凿有窑洞,其中东、西两面各为两组数孔,南面仅一孔。东面8孔为石砌,西面8孔为土洞,南面一孔有封门石,东、南窑中均有壁画遗痕。此外,在陵山东南至西南,还发现当年“缘山傍岩,架栈为楼道”的小石洞和牛鼻形穿孔石遗迹。
  昭陵以石刻闻名于世。其北司马门内有唐高宗为“阐扬先帝徽烈”而令匠人琢石雕刻的十四国酋长石像,石像今已不存,仅遗石像座题名7种。现在昭陵博物馆陈列。北司马门内两廊竖有特勒骠、飒露紫等六匹骏马的六块石板浮雕。其中“飒露紫”、“拳毛”两件已于1914年被偷运至美国陈列,其余4件现藏西安碑林。在昭陵陵山以南9公里的赵镇后寨村遗有石狮一对,现已移西安碑林陈列。从其大小形制看,当为昭陵陵园或兆门门狮。
  昭陵陪葬墓中,分布于山上者地位较高,如韦贵妃、长乐公主等,墓冢均依山为陵或作覆斗形。山下陪葬墓分布则一般按死者埋葬年代,年代越早,离山越近。其冢形除李勣、李靖二墓作山形外,余均为覆斗形、圆锥形。陪葬墓中有不少从葬和袝葬墓,往往一个家族一个墓地,故葬于昭陵陵园者,远远不止文献所载之数。陪葬墓前当年都有石刻,大多今已损毁。从仅存的一些墓前石刻看,覆斗形墓一般靠墓前有石人一对,再南东列石羊3只,西列石虎3只,再南有石柱一对,再南有石碑一通;山形冢一般冢前有石人一对,再东列石羊3只,西列石虎3只,再南有石碑一通;圆锥形冢前一般为石羊、石虎和石碑。从调查和清理发掘的墓葬看,大多数墓前各有石碑,墓内均有墓志。现已发现陪葬墓碑42通,墓志45合。昭陵博物馆已专辟“昭陵碑林”,以保存和陈列这些石刻。
  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 位于乾县乾陵乡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高宗葬于光宅元年八月十一日(684年9月25日),武则天葬于神龙二年五月十八日(706年7月2日)。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太宗第九子,太子承乾被废后,得母舅长孙无忌之助,被选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死后即位。649—683年在位。武则天(624—705),名曌,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太宗时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居感业寺。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不久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为皇后,参与朝政。高宗晚年多病,政事多委托武后处理。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天下谓之“二圣”。高宗死后,武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九月改国号为“周”,加尊号为“圣神皇帝”,是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684—705年在位执政。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死于洛阳,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光宅元年(684)高宗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武后与高宗合葬。乾陵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埋葬着一对夫妻、两朝皇帝的陵墓。
  乾陵所在的梁山海拔1047.5米,东有豹谷,西有漠谷,山岭有三,北峰乾陵最高,呈圆锥形,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其上各有土阙,俗称“乳峰山(奶头山)”。乾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此为唐陵中所仅见。
  据《长安志图》记载,乾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墙垣。经调查勘探,内城城墙、四门、献殿和城墙角遗迹已经发现。内城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2米,西城墙长1438米,墙厚2.4米,陵园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有城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四门形制略同,门址均宽约2.7米。朱雀门北一片空地上有残砖、瓦等建筑材料,疑为献殿遗址。
  1962年曾经对乾陵进行了试掘,寻出了墓道。墓道长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39层石条,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白铁,与《新唐书》所谓“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的记载相合。据有关资料分析,乾陵是关中18座唐陵中惟一未被盗掘过的陵墓。
  乾陵的地面遗物主要是石刻。这些石刻都集中在朱雀门外。从南面第一对土阙起,向北有石柱、飞马、朱雀(鸵鸟)各1对,石马5对,石人10对。四门外各有石卧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另外,在朱雀门外东西两边分别还有一座丰碑:其东者碑首浮雕九螭下垂,碑侧线刻大龙云纹,因上无一字,故称“无字碑”;其西者俗称“七节碑”,上层作屋顶,下层为碑座,中间五层镌刻武后所撰、中宗所书的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碑文,即“述圣记碑”。两碑之北有61个“蕃酋”石像,东31个,西30个,均穿紧袖衣,束宽腰带,足蹬皮靴,身背刻国名、官爵及姓名,衣饰上的异域和少数民族特点十分突出。这些雕像虽然头部均于建国前被毁,但看去体形雄伟,生动有力,显示了盛唐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
  据《唐会要》载,乾陵有陪葬墓16座,这些陪葬墓封土基本完好,个别墓前还遗存一些石刻。60年代以来,国家重点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及懿德太子等陪葬墓,并在永泰公主墓地建立了乾陵博物馆,供参观游览。
  唐肃宗建陵 位于礼泉县建陵乡五将山上。为唐肃宗李亨的陵墓。广德元年三月二十七日(763年5月14日)葬。
  李亨(711—762),玄宗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发生,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于灵武即位。756—762年在位。在收复长安、洛阳,平定藩镇叛乱中,助长了宦官势力。宝应元年(762),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葬建陵。
  建陵依山为陵,陵园遗迹尚在。城垣基本呈方形,东长1524米,西长1373米,南长1050米,北长878米。地跨礼泉县建陵、昭陵二乡,面积15万平方米。城阙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陵前尚存800平方米的献殿遗址。司马道两侧今存华表1对,翼马1对,鸾鸟1对,石人10对,石鞍马5对,每马左前方各有牵马人1个,均是武士装饰,这在唐陵石刻中是少见的。陵前各类石刻较其以前唐诸陵体形略小,但其雕刻技巧已超出前代各陵。又由于沿山沟壑纵横,游人比较稀少,因而成为现在保存石刻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据《唐会要》载,建陵陪葬墓仅尚父汾阳王郭子仪,又传有国公李怀让。今均夷为平地,无从考稽。
  唐德宗崇陵 位于泾阳县蒋路乡石马巷村嵯峨山南麓,为唐德宗李适的陵墓。永贞元年十月十四日(805年11月8日)葬。
  李适(742—805),代宗子。代宗时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大历十四年(779)即位。779—805年在位。在位期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加强搜刮。对藩镇割据采取裁抑政策,但无成效。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批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乾县);后又发生李怀光之乱,他又逃到汉中。自此朝政日衰。死后葬崇陵。
  陵墓位于居高临下山环水抱的石山坳中,墓冢高突,完全用开凿的青石块砌叠,嵌凿石槽,浇灌生铁汁,卡有铁栓板,异常坚固。陵园周长20公里,陵前石刻多有损坏。自陵前朱雀门向南为石人10对(全残。左为文臣,右为武将),石马5对(存9全残),朱雀(鸵鸟)1对,翼马1对,石柱1对。四门均有石狮1对,北门外又有石马3对(残甚)。朱雀门西存石础3个,旁有一石人无头而仆,身穿斗篷,疑为原8尊立像之一。
  唐敬宗庄陵 位于三原县陵前乡柴家窑东。为唐敬宗李湛的陵墓。太和元年七月十三日(827年8月9日)葬。
  李湛(809—826),穆宗长子。始封鄂王,徙封景王。长庆二年(822)立为皇太子,长庆四年(824)即皇帝位。824—826年在位。在位期间游宴无度,荒于国政。宝历二年(826)为宦官刘克明等杀害,年仅18岁。葬庄陵。
  庄陵封土为方形土丘,高12米,直径31米。现存石刻仅有陵南倒地石柱1对,石马1对,翼鸟1对,石人6个及四门石狮各1对。
  据《唐会要》载,庄陵陪葬墓1座,为悼怀太子李普。庄陵东北800米处有一陪葬墓,疑即李普葬地。
  唐武宗端陵 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东,为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会昌六年八月三日(846年8月28日)葬。
  李炎(814—846),原名瀍,穆宗第五子。27岁即位。在位期间,不仅抑制藩镇势力,而且坚决反对佛教。在会昌五年(845)的灭佛运动中,共废毁大、中寺院4600多所,小寺院(招提、兰若)4万多处,还俗僧尼26万人,没收肥沃良田数千万顷,解放寺院奴婢15万人,大大削弱了佛教在全国的影响。840—846年在位。死后葬端陵。
  端陵陵园东西540米,南北593米,四个角阙虽已夷平,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角阙遗迹尚可看出。陵冢在陵园中部系积土为冢,陵台底东西58米,南北60米,高15米。陵前石刻现存石柱1个,翼马和仗马各2个,石人4个,皆残损仆地,鸵鸟1个,已移置西安碑林。另有四门石狮2对。
  据《新唐书·后妃传》载,武宗之妃王氏审帝已崩,即自刭幄下,人皆为之感动。宣宗即位,嘉其节,赠贤妃,葬端陵。墓址无考。
  唐宣宗贞陵 位于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北的仲山南麓。为唐宣宗李忱的陵墓。咸通元年二月十五日(860年3月11日)葬。
  李忱(810—859),宪宗第十二子,武宗李炎的叔父,武宗死后以皇太叔即帝位,执政期间,“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语)。846—859年在位。死后葬贞陵。
  贞陵依山营造,墓冢突兀,今司马道两侧尚存石柱1对,翼马1对,鸵鸟1只,石马5对,石狮4对,石人13尊,皆残损。另有宋开宝元年(968)所立的《大宋新修唐宣宗庙碑》1通。
  唐僖宗靖陵 位于乾县铁佛乡南陵村东,为唐僖宗李儇的陵墓。文德元年十月二十七日(888年12月4日)葬。
  李儇(862—888),初名俨,立皇太子后改名儇。懿宗第五子。咸通十四年(873)即位。873—888年在位。翌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僖宗两次被挟持逃往成都。文德元年(888)二次回到长安,不久即死。死后葬靖陵。
  靖陵居陵园中部,为覆斗形封土冢,底、顶皆方形。底边长40米,高8.6米。顶边长8米。陵前石刻大部沉埋地下,地面残存石柱1对(皆仆地),翼马1对,石狮1对,石人2个。陵园呈方形,边长480米,其东北、西北和西南角阙址遗迹尚在。靖陵陪葬墓史无记载。

编辑:秦人
关键词:咸阳古墓葬 
相关阅读
· 名人墓
· 其他墓葬
· 咸阳古墓葬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咸阳琥珀糖
咸阳市地方特产:饸饹-淳化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地方特产之梨枣
推荐信息  
·商周青铜器:建国前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建国后出土商周青铜器
·墓志:杨绍程墓志
·墓志:李从曮夫人朱氏墓志
·墓志: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
·墓志:徐明母周氏墓志
·墓志:元大亮墓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出师表》刻石
·众志成城小碑
·召伯甘棠图并记
·果亲王诗碑
·重修实相寺碑
·创修通玄观记
最新更新  
·名人墓
·其他墓葬
·咸阳古墓葬
·寺庙
·
·桥梁、民居
·石窟寺
·咸阳古建筑、石窟寺
·石雕
·石椁线刻
·碑碣
·墓志
·塔铭、经幢
·咸阳市石刻文物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文物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wenw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