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咸阳群众文化活动(1)

2013-7-23 8:10:07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咸阳市群众文化活动,是以图书阅览为阵地开展活动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工部尚书温纯,在三原县城盐店街建尊经阁。清代,三原宏道书院是陕西最高学府,院内藏书1500余卷,经、史、子、集一应俱全,有“渭北书阁”之称。1919年,咸阳成立了公共图书馆,1942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咸阳县立民众教育馆在城内凤凰台合并设馆,面向社会借阅图书、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建国后,党和政府设立专管机构,负责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工作。1958年合作化时期,城乡办起了图书室、俱乐部和业余宣传队、剧团等文化艺术团体,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活跃于城镇农村,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后因种种原因,群众文化活动时起时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咸阳市已初步形成以文化(艺术)馆为龙头,文化室为基础,文化站为枢纽,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至1990年,全市成立227个乡文化站,24个镇文化中心,共占地4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拥有室内电影院18座,露天剧院102个,灯光球场5个,藏有图书25万册,配有文化体育活动器材1.6万件,电视机、照相机100多台。还有民间职业剧团18个,业余演出团、队73个,拥有各类文艺队伍3万余人。全市有文化室474处,文化专业户79家。
第一节 市县(区)艺术、文化馆
    咸阳市群众艺术馆
    1972年4月成立工农兵艺术馆。馆内设文学戏剧部、音乐舞蹈部、美术摄影部和音像发行社。1979年改为群众艺术馆,人员编制25人。先后编印《咸阳文艺》、《文化园地》、《新作》、《演唱》等6种文艺刊物。1985年以后,陆续编印《咸阳市器乐曲集成》、《咸阳市舞蹈集成》等8部集成。先后举办全区故事调讲5次,涌现出一批优秀故事作品,如《起根发苗》、《石头赶车》等,培养出一批故事员如甄亮、高雨田等。举办过10余次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尤其是户县农民画展,培养了一批农民画家,如李凤兰、刘知贵、刘志德等,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展出。1986年7月举办全国十二明星城市书画联展,1987年10月举办咸阳、自贡、三明市美术展等。80年代,还举办过四届秦都音乐会、青年现代舞大赛、市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等,先后派歌手赴湖南、上海、四川等地参赛。以民族旋律为基础的歌曲《谁家姑娘不风流》被省委宣传部推荐为优秀农村歌曲。充满关中民族特色的长卷黑白风俗画“三秦古风村俗画展”,被中央电视台选播,是咸阳美术作品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同时馆设文化艺术学校,培育少儿艺术人才近1000人次,被评为“先进办学单位”。
    泾阳县文化馆
    1950年成立。至1990年,建筑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工作人员24名。馆内包括图书收藏室、阅览室、创作组、音乐舞蹈组、美术组和文化站工作组。建馆以来,共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81期,展出图片、组画等531套,总计2700余张。其中有影响的如1988年“泾云杯”书画大赛,展示了泾阳县书画艺术成果。同时,除对燕王、花里等5个中学进行音乐舞蹈辅导外,还协助姚坊、龙泉等6个乡办起了民间铜管乐队。1988年业余歌手梁兰荣获全国农民歌手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县业余作者历年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民间故事等稿件120余篇,选编有《爱是不能忘记的》诗集1本,《修石渡的传说》、《龙女下凡》民间故事2本,同时编纂泾阳县民间文学、歌谣、谚语三大集成。
    秦都区文化馆
    1987年建立,位于防洪渠西段中部。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内有小剧场、舞厅、游艺室、美术活动室等设施。有工作人员12名。负责全区文化站、俱乐部活动的组织辅导工作。
    渭城区文化馆
    1938年设立,时名咸阳县民众教育馆,位于城内中山街中段。后迁移安国寺,1948年又迁凤凰台。主要业务是阅览报刊、杂志,群众称“阅览室”。1949年7月成立咸阳县文化馆,馆址设在中山街。1952年成立咸阳市,文化馆归市政府领导。1953年并入陕西省咸阳文化馆。工作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普及群众文化,开展扫盲工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先后举办过“解放台湾”、“新旧社会对比”、“科学技术”等大型图片展览活动。1956年改称咸阳市文化馆。1959年市文化馆与工人文化宫合并。1961年宫、馆分设。“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博、图”三家合一,成立“文博图革委会”。1970年以后,“革委会”解体。馆设有业务组,主管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文学等;群众组,主管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工作;行政办公组,主管文档、财会、后勤等。
    三原县文化馆
    前身为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38年,馆址设在武庙,主要任务是组织民众看书读报、识字,同时进行抗日宣传,接待文艺演出团体。1950年三原县文化馆正式成立,地址在城隍庙。馆内设教育部、艺宣部、图书组、文物组。1974年建成1300平方米的文化馆活动大楼。1990年实有工作人员28名,馆内设有办公室、群文组、财务组、美术摄影组等。
    1956年春节举办第一次全县群众文艺会演,1957年,新庄乡大李村焰火被选送到北京表演。在此之后至1966年,每年都组织规模盛大的群众业余文艺会演活动。从1972年至1978年,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一次革命故事巡回讲出活动,先后创作并讲出故事20多个。其中高雨田的《矮嫂坐上席》、杨继成的《我的婚事》,在1978年省故事调讲会上,分别获创作一、二等奖和讲出一、二等奖,曾多次在省广播电台播放。1980年至1985年间,先后举办过邮电职工韩虹书法展、省美院教师戴培军版画展、西北大学教授温友言和书法名家谢德萍书画展,还有本县画家李文兴、徐展、秦宏章、苟彦斌、左子军等人的书画展和宋克明个人摄影作品展。其中书画家苟彦斌、左子军、秦宏章三人的作品还在咸阳、西安等地展出。1986年,文化馆参加于右任书法作品搜集展览活动,共收集作品400余幅,曾先后在西安、北京、福州等市展出,引起强烈反响。1987—1989年组成三原民间文学编委会,整理出民谚2200条,歌谣360首,故事150篇,汇集成约20万字的《三原县民间文学集成》,并于1989年11月内部印刷出版1000册。同时,1988年还成立了文艺创作协会,有会员36人。1990年文化馆出版农民诗人谢茂恭作品,发行全国。
    长武县文化馆
    1949年成立,主要开展报纸阅读活动。1953年馆址迁往县城西门十字南街,订报10余种,藏书5000本。同年首次组织民间社火、唢呐代表队,赴宝鸡参加调演。1965年文化馆增设创作、摄影、美术专业工作人员3名,辅导诗歌创作和绘画摄影、教唱歌曲活动。1975年创办《长武文艺》刊物,活跃全县创作。1976年扩编至13人,设美术书法、文学创作、图书阅览、摄影文物保护等组。1982年,成立长武县木偶剧团,共25人,属业余性质演出团体;同时还在农村组建业余秦腔剧团3个,皮影戏班8个。到1990年,全县文艺创作队伍发展到120人,搜集谚语1.1万条,民间故事410余篇,编纂了民间文学集成3卷,并获省文艺志书集成纪念奖。此外,还辅导业余创作大型秦腔剧本3个,张瑞祥的小品《煮熟了的鸭子飞上天》,获咸阳市创作奖。
    旬邑县文化馆
    前身为县民众教育馆,1949年更名为“旬邑县文化馆”,馆址在县城正街。1986年又将图书业务分出。文化馆通过挖掘、整理,对全县风格独具的剪纸、面花、刺绣、根雕、石马桩、布织、唢呐曲谱等民间艺术建立档案,拍照录像。1988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10天的“旬邑民间剪纸”展览,展出作品572幅,中央电台、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进行了报道。有246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院收藏,部分作品销往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1989年全国民间剪纸理论会在旬邑召开。同年与咸阳中国画院在公园举办艺术展览,100多位日本友人参观。此外,还搜集整理民间故事350篇,歌谣500首,谚语13.7万条。完成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整理和编纂工作。为了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各流派唢呐艺术,先后举办过7届音乐会,演奏传统和新创作曲牌。17个乡镇文化站建立后,文化馆举办了烤烟栽培、甜菜种植、果树管理等培训班270多期,受培训人数约5万人次。同时还培训了一大批刺绣、剪纸能手。举办民间文学创作学习班3期,培养学员68人。在第二届中国文化博览会上,旬邑县文化馆送展出的剪纸作品,获特别奖1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3个,佳作奖5个。文为群撰写的《剪花娘子库淑兰》一书,已由台湾《汉声》杂志社出版。
    兴平县文化馆
    1949年11月成立,1950年改名兴平县人民文化馆,有工作人员5人。1955年改名兴平县文化馆,为全民事业单位。1972年编制增至24人。1989年职工29人,活动场地7700平方米,馆内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内设文学、美术、摄影、文物、馆站、音舞、阵地宣传和行政后勤共8个业务组。先后成立茂陵书画学会、教师书画学会、老年书画学会、楹联学会等,自办书画、民间剪纸、工艺美术展览9次,作品1600件,观众3.1万人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剪纸、工艺美术、民间文学成果展览8次,作品160件,获省、市共11个奖。木刻《东来西往》获全国大路画展优秀奖,风俗画《端午》参加了全国风俗画展。每年春节,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有高跷、竹马、旱船、龙灯、灯会、牛斗虎等;举办国庆综合文艺晚会、茂陵音乐大赛、诗歌朗诵大赛、秦腔演唱大赛共12次,获省市优秀奖、组织奖13个,遥远女声独唱获全国优秀奖。同时,还创办《兴平文化》期刊24期。基本完成十大志书集成的编纂任务。总计采访对象3370人,收集资料200万字,编纂80余万字。
    乾县文化馆
    1928年设立民众读报社,1938年改为民众教育馆,1942年民众教育馆增设教导、艺术两组,工作人员4名。1951年成立乾县文化馆,负责全县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辅导工作。1987年10月,在县城东街新建一幢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文化大楼。
    文化馆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搜集整理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大集成。编印文艺期刊《乾陵艺苑》。1985年后,举办多次美术摄影、书画剪纸、法制教育和专业村等展览活动,辅导业余作者编写曲艺、小演唱20多篇,有47篇文章在省市刊物发表。在历次大赛中,获演出奖2个,剪纸论文奖3个,剪纸奖1个和群研论文奖3个。同时组织辅导梁村、王村等6个镇的锣鼓大赛,组织大羊、阳洪竹马、狮子和灵源、阳洪、长留社火表演,影响较大。
    武功县文化馆
    1950年成立,馆址在县城西街,馆内设美术书法、创作、音乐、文物保护、馆站、图书阅览组,编制干部12名,负责全县群众文化的辅导和组织工作。50年代,开展抗美援朝、婚姻法、农业纲要的文艺宣传、展览活动。60年代初举办各种展览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组织“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下农村演出。70年代,每年组织一次革命故事巡回讲出。80年代,多次举办书画展览、宣传武功。各乡镇文化站都举办文艺演唱会、书法美术展览和文学作品大赛等活动。1986年负责编纂《武功县民间故事集成》、《武功县民间歌谣集成》、《武功县谚语集成》等。
    礼泉县文化馆
    1950年建馆,以表演展览、幻灯、图书借阅等活动,促进了全县文化工作的发展。70年代初,礼泉创作小戏300多个,被誉为“小戏之乡”。省文化局在礼泉召开全省戏曲工作现场会议,出版了小戏专集《车轮飞转》,涌现出一批小戏作者如蔺志顺、侯振北、张廉、刘乃奇、冯仁、邹志安、冯守章等,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如秦腔《红梅》、《爬坡》、《合绳》、《疙瘩结石榴》、迷胡《渠水东流》、话剧《修猪栏》等。1986年文化馆负责编纂了礼泉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组织收集整理民间故事760篇、歌谣2830首,谚语9000条,发现民间歌谣家李登峰、王世民,民间故事家刘怀民,并为他们编辑出版了选集。文化馆还编辑出版有《诗花》、《烽火诗选》、《礼泉民间文学》等书。同时,多次举办书画展览,如《孙迟书画展》、《礼泉群众书画展》,展出作品200余件。
    杨陵区文化馆
    1985年建立,编制11人,属三馆合一体制(文化馆、图书馆、文馆所),业务范围有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图书和文物。建馆以来,曾建立金身、晨光、幼芽文学社,创作人员13人。1987年举办杨陵区第一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4幅、书法100幅、摄影85幅。1989年举办第二届展览,展出美术作品29幅、书法117幅,摄影46幅。同时还坚持培训辅导活动,1986年举办写作学习班,培训17人;1987年举办美术学习班,培训学员32人;1988年举办书法学习班,培训学员20人;1989年又培训书法学员31人,辅导业余剧团演员55人。此外,收集整理有舞蹈《旱船》一部,编辑出版杨陵区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共3卷。
    彬县文化馆
    1950年建馆,内设美术、摄影、文艺、文物4个业务组,负责全县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辅导和文物管理工作。1966年,先后举办县级文艺会演8次,培训班13次,编印《春节演唱材料》、《彬县民歌集》、《春联》等,编辑出版《彬县文艺》31期,至1972年停刊。80年代以来,编撰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3个集成和《彬县戏剧志》等书。1990年协助有关部门举办文艺晚会11台,辅导乡镇文化站配合科技宣传演出文艺节目110多个,在县城开办橱窗10期50块版面,为经贸洽谈制作版面13块,大型广告2块,中小型广告24块。此外,还举办过“秦腔流派演唱赛”及书法、美术、摄影展,举办了赵三民石雕展、程天祥根雕展、徐义汉塑型展,共展出作品200余件。
    永寿县文化馆
    1925年设立民众教育馆,1950年成立永寿大众阅览室,1952年改为永寿县文化馆,地址在县城北街。1989年有工作人员22人,馆内设美术、文艺、图书阅览、群众文化和文物保护等业务组,负责组织、辅导全县文化艺术活动。1986年后,文化馆内完成了《文化志》、《文物志》以及永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个集成。有120多篇文艺作品在市级报刊上发表。1990年永寿剪纸作品参加省首届艺术节大赛,张彦娥获“西凤杯”二等奖,夏宽获省文化厅一等奖,方兰英、高翠平获二等奖,安俊艺获优秀辅导奖,文化馆获集体奖。
    淳化县文化馆
    1943年民众教育馆创立,195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文化馆。至1990年,有职工19名,文化活动楼和图书楼各1座,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建馆以来,通过戏曲、展览、幻灯、美术、音乐、书法和图书阅览等宣传形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1985年后,采集编写了淳化县民间歌谣、谚语、故事三大集成。每年都在重大节日举办演出、展览、花灯、焰火等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组织力量抓文学、美术、书画辅导,分类指导各文化站完成达标任务,开展经营性的“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文艺晚会8场,美术书法展览6次,参加市少儿“神灵杯”秦腔大赛。征集野外大型石刻文物10多种,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制作完成,集中整顿了农村文物保护组织。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特色小吃之白吉饼与肉夹馍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锅盔
咸阳市美食:枣-永 咸阳市美食:红富士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咸阳琥珀糖
咸阳市地方特产:饸饹-淳化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气候环境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水利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土地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生物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矿产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煤炭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地热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文化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文物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旅游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基本概况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地理位置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行政区划
·铜川市概况:咸阳市名称更替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