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咸阳历史人文概述(2)

2013-7-23 7:02:15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促使咸阳一带出现了不少新报刊。继清末《兴平报》和《西北白话报》之后,靖国军的《战争日刊》、《启明日报》和三原县的《救国日报》、《民声国报》等相继创刊。这些报刊或鼓吹国民革命,或传播社会主义,或宣传反帝爱国,或抨击封建专制,大都持论严正,言民心声,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报刊除设有著述、社论、新论、讲演录和时事新闻外,特别注意刊载新文化动态。当时三原县各类学校较多,思想空前活跃,报刊还特为中学生开辟了专栏,如省立三中设有《清流》,省立工职设有《工馀》,省立女中设有《嵯峨》等。这些专栏思想鲜明,文笔犀利、清新活泼,有力地推动了新思想、新文化在本地的深入传播。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本地文化界爱国人士立即投入了抗日救国斗争。当时三原县立中学曾主演过《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三原县刘尚达在“西安事变”前夕主持编演了轰动一时的大型爱国剧《鸟国》,兴平县符瑞亭编演了宣传抗日的戏剧《虎口团圆记》,乾县范紫东编演了以戚继光抗倭为题材的大型秦腔《鸳鸯阵》前后本,乾县张润泉编撰并出版了《日本侵略中国史》等,这些进步文化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教育了民众,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随着抗日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清末和民国初年已逐渐传入的现代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文化艺术在本地有了新的发展。抗战期间,驻在泾阳县云阳镇和栒邑县马栏镇的中共陕西省委、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及关中警备司令部等机关,曾先后组建过“七月”、“关中”、“关警”、“西北”、“八一”和“关中八一”等剧团。这些文艺团体聚集着来自各国各地以及本地的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他们一面生产,一面打仗,一面演出,不仅演唱各种抗日救亡歌曲、表演从延安带来的腰鼓和秧歌剧,还编演了诸如现代秦腔戏《民族魂》、歌剧《大钉缸》、舞蹈《儿童舞》、话剧《祖国的儿女》、小歌剧《小放牛》、大话剧《蜕变》、《日出》及大型快板剧《世界大战》等新剧目。1942年底,配合整风运动,八一剧团曾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上演了古典剧《三滴血》,毛泽东主席及朱德总司令等许多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这些演出活动不仅起了团结教育人民的作用,也推动了本地各种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和传统戏曲的改革创新。
    抗日战争时期,受当时形势影响,本地一些爱国士绅和社会贤达痛感“教育救国”的迫切和重要,于是四处奔走,多方呼号,动员民众创办了不少学校。至民国30年(1941),不仅各县均有了县立高级小学、各乡镇和各保基本上都新建了公立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县县都建起了县立初级中学。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各小学都开设了算术、自然,中学都开设了数学(算术、几何、代数)、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及生理卫生等课程,这些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对本地科技知识的普及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体育课程的普遍开设和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则有力地促进了本地民间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重新挑起内战。战祸连年,经济崩溃,本地各种文化事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残。以教育为例,1949年本地在校中学生数较1944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0%,各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也较抗战时期明显降低,平均不到40%。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地的社会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咸阳人民在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奋发努力,求实创新,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体育卫生全面发展,文化园地繁荣兴旺,文博事业盛况空前,科学技术异军突起,世风民俗日新月异,到处呈现出文化腾飞的喜人局面。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1949年,本地只有3所规模不大的幼稚园,不到10个幼儿教师,至1990年,发展到36所幼儿园、2420个幼儿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达7.9万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职工增至2500余人,其中三原、泾阳等县幼儿园曾受到全国妇联等部门的表彰。1949年,本地仅有各类小学2527所,在校学生11.48万人,到1990年,增加到3600所(另有教学点257个),在校学生达5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夕的不足40%增至98.4%,有171个乡镇依法实施了六年义务教育。1949年,本地仅有各类中学17所,在校学生5765人,至1990年,增加到401所,在校学生26.8万人。中小学教师队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本地共有中小学教师2800人,其中小学教师的合格率只有25%,至1990年,教职工总数增至4.6万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均在50%以上。在基础教育稳定发展的同时,城乡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专业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1949年,本地只有三原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等3所职业学校。经过80年代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到1990年,全市单设职业高中发展到32所,在校学生1.2万余人,60多个专业中,有11个骨干专业跨县区招生,其中泾阳县职中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示范职中。另外,还有技工学校20所。这些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先后为本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新型劳动者。本地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只有扫盲一事,且往往流于形式。建国后,政府下大力气抓扫盲工作,1980年,本地青壮年非盲率达到了85%以上,步入了扫盲先进行列。多年来,本地切切实实地开展了职工业余教育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1990年,全市有各类职工业余学校55所,农民技术学校224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3所。其中西北国棉一厂职工学校曾被评为全国业余教育先进单位。1949年,本地仅有两所大学、两所中师和一所中专,到1990年,已发展到6所大学、3所中师和9所中专。可以说,建国40年来,本市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学科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咸阳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地民国时期的体育活动一度比较活跃,其主要项目为篮球、田径和体操,主要活动场所在城镇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广大农村仍以娱乐性和习武性传统体育活动为主。建国后,各级政府先后设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又陆续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县区分会和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棋类等单项协会及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推动了全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咸阳体育的一大特色。多年来,除了不断抓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之外,还先后成立了19所业余体育学校。从1956年到1990年,咸阳各业余体校相继向陕西省体育队和国家体育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60多人。各级体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协作,命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6所,参加训练的学生达4300余人,其中西北国棉七厂子弟小学被授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与此同时,农民体育运动也有了较大发展,泾阳县先后三次荣获全国“田径之乡”称号,兴平县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80年代,本市先后举办了近10次不同类型的运动会,并多次派代表队参加了本省举办的各种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李红梅在陕西省第三届青少年运动会上破了一项女子举重世界纪录,罗卫和肖关纪在参加全国第六届运动会期间获得了武术金牌。到1990年,市及各县均有专门的运动场地,市体育馆、射击馆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各项体育设施从无到有,逐渐齐备。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西医逐渐传入境内,打破了传统的医药格局。公共卫生和妇幼卫生开始受到重视,医院、诊所及西医、中医都有所发展,但因受社会因素限制,医疗卫生事业整体上仍然十分落后。民国18年(1929)、21年(1932)两次霍乱大流行,造成了惨痛的历史悲剧。1949年解放前夕,本地仅有十余家卫生院和几十家私人诊所,每万人平均医护人员0.58人,病床每万人平均0.85张。建国以后,咸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至1990年,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0余个,其中综合医院24个,县区中医医院12个,地段医院、乡镇卫生院211个,职工医院27个,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卫生室)200多个,病床8000多张,卫生系统职工1.5万人,其中医务科技人员1.3万人,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30余个、病床20余张。40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大大提高。中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内病外治方面有了明显进步;西医内科对心脑肝肾等疑难重症的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显著提高;外科开展了断指(趾)再植、腹腔三脏器切除及脑外手术、心内直视手术、人工心内临时起搏术。与此同时,预防保健事业有了突破性进展。1990年末,全市有防疫机构15个,各类防疫专业人员590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生防疫网,在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地方病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另有妇幼保健机构15个,保健人员340人,在推广和普及新法接生、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妇女病防治、优生优育、儿童保健等工作中,也都硕果累累。
    民国时期,本地的文化设施虽然有所增加,但仍少而零散。建国后,人民政府一直重视文化事业,各种设施日渐增多。1990年,全市有社会剧院14个,企事业剧场22个;电影放映单位557个,其中城市电影院、站和俱乐部75个,农村482个。在文化事业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尤为突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市已初步形成以文化馆为龙头、文化室为基础、文化站为枢纽、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娱乐网络。到1990年,全市共有227个乡文化站,24个镇文化中心,474个村文化室、79个文化专业户,业余演出团队73个,各种文艺队伍达3万余人。作为群众文化基础的乡村文化室,伴随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正在由单一的娱乐型向文娱、科研、业余教育、体育、卫生五位一体的农村大文化道路前进。与此同时,文学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与音乐、舞蹈、戏曲、书画、摄影以及民间美术等,都出现了不少受到社会关注的优秀作品。而80年代后期完成的《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咸阳歌谣集成》和《咸阳谚语集成》等十大集成,则展现了咸阳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丰富内涵,是一套名副其实的咸阳民间文学集大成之作。
    建国以后,特别是80年代,咸阳的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飞速发展。至1990年,除市电视台和市广播电台外,全市拥有电视差转台39座,卫星地面收转站50座,电视可覆盖90%以上的农村,加上绝大部分乡村通了广播,一个以乡镇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广播电视网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各种新闻报刊的广泛发行,广播、电视节目和新闻报刊已成为咸阳城乡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民国时期个别县城已出现了社会图书馆,但藏书普遍较少,借阅多有不便。建国后,各县相继建起了公共图书馆。1990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3个,馆藏图书近百万册,全年接待读者50万人次。有些图书馆藏书甚丰,仅秦都区图书馆所藏线装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就达540种、4898册,其中有4种、180册被列为国家级善本书,18种401册被列为省级善本书。建国以前,本地仅有少量书铺、书摊,至1990年,全市有新华书店13个,各种售书网点不下二三百个,全年销售各类图书近1000万册。建国之初,各县档案残缺不全,亦无专门机构管理,至1990年,全市已有15个综合档案馆和1个专门档案馆,共保管档案1575个全宗,近36万卷。另有文书档案机构1884个,科技档案机构281个,专业档案机构1344个,综合档案机构83个。当年全市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各类档案达18178卷、资料5393册。具有修志传统的咸阳地区,在民国时期仍然修纂了10余部县志和专业志书。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本市各县(区)都相继新修县(区)志,并有不少市属党政部门和中、省企事业单位已经编成或正在编纂本系统、本单位的专业志书。图书、档案和地方志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枣-永 咸阳市美食:红富士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咸阳琥珀糖
咸阳市地方特产:饸饹-淳化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地方特产之梨枣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气候环境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水利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土地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生物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矿产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煤炭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地热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文化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文物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旅游资源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基本概况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地理位置
·咸阳市概况:咸阳市行政区划
·铜川市概况:咸阳市名称更替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