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宜君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宜君县新闻广播电视概况(1)

2012-7-16 16:23:09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宜君县新闻、广播、电视事业,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创始和发展起来的。解放前,县城仅私人有两部直流收音机,无新闻传播设施。1951年,中共宜君县委和各区、乡先后建立了广播收音站。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县委创办了《宜君县报》。1958年10月1日成立宜君县广播站,并开始播音。70年代以来,各公社(乡镇)相继建起广播放大站,到1977年底已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的长达857公里的有线广播网。1975年又新兴起现代化的电视事业,1979年到1986年,全县先后建成电视差转台8处,电视机由黑白发展为彩色,由小屏幕发展为大屏幕。全县电视复盖面积达到69%。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于深入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振兴宜君事业,起了很大宣传鼓动作用。
第一节 新闻
    一、报刊
    1956年10月1日,《宜君县报》创刊,为中共宜君县委的机关报。版面为八开两版,初出周刊,后改为周双刊。每星期三、六铅印发行。
    《宜君县报》面向农村,以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为主。坚持图文并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每期刊登消息、通讯、小故事等约30条篇,每张5800至6000字,主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群众生产、生活及基层组织的活动。
    社址位于县城中街(今农业银行南侧),有排字、印刷车间3间,编辑室2间及职工办公室与宿舍等房4间。报社编制9人,其中编采人员6人,印刷工3人。主编为蔺俊忠。
    《宜君县报》从1956年10月到1958年12月底,共出刊130期。订户由本县范围的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农村读报组和个人,扩展到全省兄弟县的一些单位与宜君籍的个人,发行份数由开始的300到500份,增加到5000份。通讯员500人左右。1958年12月,撤销宜君建制后,随之停刊。
    二、通讯工作
    县委从1948年宜君解放开始,一直重视通讯报道工作,县委宣传部设专职通讯干事,各区选择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担任通讯员。1949年,县委召开了首届通讯员联席会议,推动了全县的通讯工作。1950年全县成立城乡通讯组20多个,有通讯员27人。到1956年,通讯员发展到50多人,能够坚持经常向《陕西日报》、《延安报》投稿。
    1961年,宜君县制恢复后,通讯队伍迅速扩大,县上成立了通讯站,各公社设通讯组,生产队有通讯员,全县有通讯员300多人。1969年,“县革委会”成立时,政工组下设通讯组,编制3人。《延安报》和《陕西日报》经常报道本县的新闻消息。1974年,县委又改在宣传部内编一名通讯干事,并向通讯员发聘请书,与县广播站等单位联合召开通讯员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学习采写经验,讲授新闻知识,表彰奖励优秀通讯员等。至1989年,县委设有通讯组,县级机关有通讯员41人,各乡镇有通讯员39人,投稿面从向广播站扩展到向《铜川报》、省级各类报刊和省、市人民广播电台。
第二节 广播
    一、广播电视机构
    1951年1月,设宜君县收音站,有工作人员1人。1958年4月9日,县委决定成立宜君县广播站。10月1日第一次播音。当时有工作人员3人,站长田汇川,播音员陈翠云。
    1958年12月底,宜君县制撤销并入黄陵县。原宜君县广播站亦改称为黄陵县广播站宜君放大站。1960年8月,又改称宜君公社放大站。
    1961年宜君县制恢复后,县委与县人委决定恢复宜君县广播站。12月1日正式恢复播音。
    1966年9月,宜君县广播站被外地串连的几名“造反派”强行占领,并改称“宜君县红色革命造反广播站”,1968年8月30日宜君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改为宜君县“革命委员会”广播站。1973年4月30日,县委决定从5月1日起又改称宜君县广播站。
    1981年8月28日。宜君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宜君县广播事业局,局站合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1984年1月,机构改革中撤销宜君县广播事业局,保留宜君县广播站。同年6月18日,又设立宜君县广播电视局,局站合一,不增加干部编制,作为县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不列入县政府工作部门序列。
    二、乡镇广播电视机构
    1967年9月,县广播站从事业费中拨出1000元,由县站机务人员田振川负责筹建五里镇地区放大站,后因“武斗”升级,直到1969年4月才正式成立并开机转播。负责五里镇、西村、尧生、雷原四个公社的讯号放大。1969年8月建成第二个地区放大站——棋盘放大站,负责棋盘、寺天两个公社的讯号放大。1970年5月建成偏桥放大站,负责偏桥、山岔两个公社的讯号放大。1971年建成县口、焦坪两个公社放大站。1972年底建成雷塬放大站。1973年建成山岔、尧生、哭泉、寺天放大站。1974年建成高楼坬和云梦公社放大站。1975年建成西村、宜君公社放大站。至此全县14个公社全部建立了广播放大站。1984年,随着乡镇政体的建立,所有14个放大站,均改称为乡(镇)放大站。
    各乡镇放大站均受县局、站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主要工作是按时转播县站节目,负责乡镇以下广播线路的架设维护和设备维修工作。
    三、职工队伍
    宜君县广播电视局、站(含各基层放大站)职工队伍发展较快。从单一的广播收转放大到自办节目,由广播维修到电视差转,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基本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此外,县一中、二中、南塔煤矿自办有广播室,作为向学生和职工进行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工具。
    四、技术与设备
    宜君县广播技术设备包括有线与无线两类、县站与基层站两个层次。
    (一)收音站设备
    1951年县收音站仅有陕西省广播事业管理局配发的一台四灯直流两波段电子管收音机。
    1956年底,建成东、西、南、北、中、城区6个区收音站,增加10灯直流两波段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各6台,15瓦高音喇叭13只。
    1957年区、乡级收音站发展到10个,10灯电子管直流两波段收、扩音机增到10台。县收音站设在县委宣传部内,各区、乡收音站设在区、乡机关内,仅有技术设备,无其它设施。
    (二)县站设备
    县站办公与职工住宿一直是“宿办合一”。1958年到1974年9月,技术用房共13间,252平方米。宿办用房共7间,98.4平方米。1973年,延安地区广播管理站下拨基建专款3.3万元,县站自筹3.68万元。在城北现址征地2.46亩,修建水泥薄壳两层楼房1座,共18间,使用面积450平方米;平房8间,使用面积174.2平方米。1984年10月1日,由城内原址迁至城北新址。
    1958年建站时,主要技术设备仅有600瓦有线广播扩大机一部、600瓦有线广播扩大机前机增音机一部、远程8灯电子管收音转播机1台及16匹马力柴油机、10千瓦发电机组一部等。1969年至1983年,县站扩大机房、播音、控制机房等,主要设备有:GY2×275ω有线广播增音机2部、GY通用前机增音机2部、中华牌四速电唱机2台、L601型开盘式录音机8台、LO602型开盘式录音机2台、日本产三洋牌盒式四喇叭收录音机1台、熊猫B820调频调幅收音转播机1台、海燕830调频收转机1台、动圈式话筒2只;修理机房用于维修的主要设备:扫频仪1台、高频讯号发生器1台,低频讯号发生器1台、示波器一台、黑白电视讯号发生器1台、万用表4只;发电机房主要设备:柴油发电机组一部。
    (三)放大站设备
    全县乡镇放大站,到1986年底主要设备有500瓦、有线广播扩大机和前机增音机各14部。
    (四)终端设备
    1958年至1962年使用纸盆舌簧喇叭。从1963年开始,一律使用交流阻抗为9000欧的舌簧式喇叭。1972年至1989年,农村入户喇叭为高阻抗舌簧喇叭和陶瓷压电式喇叭(无框架,仅有压电陶瓷片、纸盆、司线)两种。各放大站监听用25瓦16欧姆筒式高音喇叭。县站监听用40瓦高低音组合音箱。
    五、节目制作与播出技术
    (一)节目制作:1958年采用播音员直播(照稿宣读)形式,往往出现错读、误读现象。1962年至1968年,由于胶质磁带的采用,自办节目采用播放录音组合的方法,即按编排程序将合格稿件和讲话录音等综合录制成组,然后在正式播出时与转播节目、文艺节目合成播出。
    1970年县站购回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开盘式601型录音机和开盘式半导体直流录音机各1台,从此本站开始播出带音响节目,如“录音通讯”、“录音新闻”、“录音访问记”等。1983年2月,又借用县委农工部香港产单声便携式收录机1台,试验采制现场口头报道,播出后受到听众欢迎。现场报道,采取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边听、边看、边播音、边录音的方法,集编、采、录、播于一身,制作速度快,提高了新闻宣传的时效性。
    (二)讯号传送:县广播站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有线传送的方法,实现广播节目音频讯号与终端设备间的传送。
    1958年至1972年,送出的广播节目音频讯号,经过县邮电局电话线路双线送至各放大站,再经过功率放大后,通过乡镇至各村、组的入户线路送入终端设备。没有放大站的乡镇直接经邮电线路送入各乡镇村组入户线路,再送入终端设备。这叫定时广播,广播时停止使用电话。
    1972年至1973年,根据省地业务部门的安排,县站技术员张建华学习外地经验,组装成一台有线广播载波讯号机传送广播讯号。这种载波讯号机,虽然可以解决一线多用,广播和电话同时进行,但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在试验中广播和电话相互干扰严重,无法排除。不久,又恢复原来的“定时广播制”。至今县到乡镇的讯号传送,仍然依靠邮电线路传输。
    六、线路架设与维护
    宜君县广播站建站以来,经过三次规模较大的线路架设。线路维护采取每年冬春突击整修及经常性维护相结合的办法,保证线路畅通无阻。
    1958年9月中旬,由站长田汇川带领全站5名干部,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突击15天,在五里镇、棋盘、焦坪三个区及下属的11个乡和三个直属乡(新市、云阳、彭村)架设起简易线路,安装了100多只喇叭。
    1961年10月15日至12月1日,利用宜君县恢复县制,县广播站同时恢复之机,广播站举办了各公社电话线务员接挂喇叭短期训练班。期间,由县站人员带队分头到各公社架设线路。与此同时,在宜君公社电厂和县邮电局线务员的帮助下,整修了县广播站至县邮电局的讯号馈线和县城内通往各机关单位的主线及入户线,接挂喇叭52只。到12月1日宜君县广播站恢复播音,全县13个公社通往189个生产大队的线路全部架通。另外,还架设了部分生产大队通往200个生产队的线路,使全县从公社到大队、生产队线路总长度达857公里(其中自架312公里)。大队以下接挂喇叭2150只。音响率达到60%以上。但因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迫使县广播站从1962年6月5日起停播,线路亦随之失修垮掉。1963年张波接任站长以后,为了使县站恢复播音后线路畅通。便组织全站仅有的3名职工和公社电话线务员共5人组成专业队伍,逐个公社整修恢复线路(电话、广播两用),各公社亦抽调劳力协助。专业队伍撤离后,又由大队会计负责整修大队至生产队的线路。到1965年3月县广播站恢复播音时,原有公社至各大队及部分生产队的857公里线路全部畅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广播建设事业受到干扰。1970年春,根据地、县“革委会”的安排,动员县站机务员及各公社线务员、在农村劳力的配合下再次开展了整修恢复农村有线广播网路的工作。到7月底,全县各公社至大队线路修复,其中县口、高楼坬两个公社实现了村村通广播。10月25日至29日,县“革命委员会”在县口公社召开了为期5天的广播工作现场会,组织与会的各公社广播线务员,参观学习县口公社发动和依靠群众。集中力量突击架设线路的经验。会后掀起了整修架设广播线路高潮。到1971年底,全县14个公社所属的166个大队及678个生产队的广播线路全部架通。全县15472的农户中,有11000户安装了喇叭,喇叭入户率达71%。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宜君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宜君福地湖风景名胜区
铜川市宜君县彭镇武家塬村 宜君县五里镇遗址 宜君县榆舍戏楼
宜君县雁门关 宜君县金锁关 宜君县明张士琦墓
宜君县唐将军段志元墓 宜君县商彭祖墓 宜君县孟姜女祠
宜君县城隍庙 宜君县孙真人祠 宜君县关帝庙
宜君县道观寺 宜君县真村寺 宜君县金凤寺
宜君县美食 更多
宜君县四喜豆腐
宜君县四喜豆腐
宜君县特产 更多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君核桃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君农民画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行政区划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历史沿革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经济发展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宜君旅游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英文介绍
·宜君县文化机构概况
·宜君县图书概况
·宜君县电影概况
·宜君县群众文化概况
·宜君县戏剧概况
·宜君县革除陋习
·宜君县尧生乡简介
·宜君县哭泉乡简介
·宜君县彭镇简介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