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吴堡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吴堡县县情要览

2012-11-3 16:41:13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一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地区东南部。西起东经110°322'322",东至东经110°477'04″,东西跨有经度14'32″,直线距离26.8公里;南起北纬37°26'25",北至北纬37°43'01″,南北跨有纬度16'36″,直线距离约30.4公里。北靠佳县,西接绥德县,东和南为黄河曲流所环抱,与山西省临县、柳林县隔河相望,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27~1204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东南部为土石丘陵沟壑地貌,沟深崖陡,地面破碎,梁峁顶部黄土甚薄;中部为梁状残塬,塬面较平坦,塬体侵蚀严重,沟壑密布;西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地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壤多黄绵土,土层较厚。县内有大小沟道3542条,沟壑密度为3.5~5公里/平方公里。
    全县现辖9乡1镇,221个行政村,227个自然村,有884个村民小组,19554户70222人。其中农业人口62735人,占人口总数的89.3%。人口密度为168.6人/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在宋家川镇。
    二
    吴堡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区域。
    夏、商、周三代为非华族活动之地。秦汉时期,是肤施县的组成部分。曹魏两晋被匈奴占据。公元431年,北魏灭赫连氏大夏国,开始单独设县,名曰“政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历时121年。西魏废帝元年(552)改称延陵,因延陵村得名,仅45年。隋开皇十七年(597)改称延福,含祈福之意。政和、延陵、延福时的治所均在今寇家塬乡杨家塬村,历时近500年。宋至道(995~997)以后被西夏占据,县遂废,历经86年。元丰四年(1081)收复吴堡寨(唐末设堡,北汉立寨)。六年(1083)划归河东路石州定胡县。大观三年(1109)定胡县割隶晋宁军。前后共140多年。金正大三年(1226)设吴堡县,治所即原寨地。元至元元年(1264)撤销县制,二年复设。二十八年(1291)升为吴州,元贞元年(1295)撤州复县,仍名吴堡。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撤销县制,辖地划归绥德州。十三年(1380)复设吴堡县,隶属葭州。清初属延安府直管,雍正三年(1725)复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属绥德州。辛亥革命后罢府州,属榆林道。
    1926年始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1928年建立中共吴堡县委,1933年开始组织红军游击武装,随后建立苏维埃政权。1936年国民党重冥围剿吴堡苏区后,本县隶属于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37年冬,八路军驻防吴堡,国共合作,阻止日本侵华军西进。1940年2月28日,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吴堡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民国县政府,在本县任家沟村建立工农民主政权。1945年县人民政府搬迁到宋家川,隶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解放战争时期分4区25乡,1950年整编后归绥德专区管辖。1956年9月绥德专区撤销后归榆林专区,1958年11月撤销县制,辖地并归绥德县,撤区、乡,改公社,1961年8月恢复县制。1984年改公社为乡(镇)。
    三
    根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全县土壤总面积53.1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6%。主要类型有:
    黑垆土类:以小面积零星地分布在中部的塬地上,约17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1%。质地沙壤,土体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生产性能好,属良好耕作土壤。
    黄绵土类:分布全县,约395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4.5%。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好,适应性广,但耕层薄,团粒结构差,抗旱力差。
    红粘土类: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土石丘陵区,约11.7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2.2%。质地粘重,土体坚实,耕层薄,养分含量低,适宜发展林牧业。
    新积土类:系河流沿岸冲积一洪积物以及人工淤地坝上的土壤类型。面积1.7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2%。质地为轻壤,耕性良好,有机质及含氮量低,结构不良,易出现脱肥现象。适宜高梁、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种植。
    全县按自然地理状况可划分为两个类型区:
    土石丘陵沟壑林副牧区:位于县境东、南部,黄河沿岸。包括宋家川镇、薛下村乡的全部及寇家塬、郭家沟、丁家湾、岔上和张家墕5乡的部分村,共93个行政村。土地24.5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9.1%。本区沟深坡陡,基岩裸露,可利用土地占87.9%,土壤多为红土、硬黄土和二色土,土层薄,耕性差,肥力低。适宜种植麦、谷、薯、油料作物和枣、桑等林木。
    丘陵沟壑林粮牧区:位于县境内西北部,包括辛家沟、张家山、于家沟等3乡的全部及岔上、丁家湾、郭家沟、寇家塬、张家墕等5乡的部分村,共128个行政村。土地38.2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9%。本区梁峁起伏,除少数塬地外,平坦地甚少。可利用土地占全区面积的90.9%。土壤多黄绵土,土层厚,耕性好,通气透水,适宜性广,但抗旱力弱,适宜发展谷、豆、薯、油料作物和苹果等林木。
    1984年土壤普查结果,农林牧用地47.43万亩,占农林牧宜用地总面积的84.2%。
    本县径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5个乡(镇),流长45.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351.87立方米/秒,年输沙量7.32亿立方米。黄河过境客水尚未利用。
    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8条,皆由西北向东南汇入黄河。流域总面积361.55平方公里,常流量0.44立方米/秒,年总产水量1388.97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3716.18万立
    方米,每平方公里5万立方米。沟长10公里以上的有清河沟、胡家沟、统汇川、猴桥沟4条,流域面积249..97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59.7%;年产水量772.32万立方米;10公里以下的短沟14条,流域面积111.4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6.7%,年产水量244.11万立方米;此外,10条季节性水沟和零星分布泉水年产水量372.54万立方米。境内所有沟道均较狭窄,比降较大,径流洪、枯流量差值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利用率低。
    根据陕西省地质局14队、8队勘测,本县境内有煤炭、煤成气、浊氟石等矿藏。
    煤炭储藏量为9.03亿吨,分布在县城至丁家湾之间,东以黄河为界,西至寇家塬、慕家塬一线,为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4公里的长方形地段。埋藏深度在400~970米之间,煤段厚100~160米,含煤层为3~6层。尚未开采。
    煤成气储量为37.82万立方米,与煤炭分布一致,深400~970米之间,厚度为214~300米。初步掌握煤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占93%以上。李家沟村5号钻孔每日涌出量为200立方米,该村居民已开始利用。
    浊氟石矿分布在张家墕至后王家山一带,含量为25~40%。
    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光照资源丰富,雨量偏少,大陆季风性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常有伏旱、暴雨、冰雹。年平均气温11.3℃,1月平均气温-5.5℃,7月平均气温25.3℃,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9.6℃。年降水量约为463毫米,大部分集中于7、8、9三个月,早霜始于10月上旬,晚霜终于4月中旬,无霜期19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738小时。适宜小麦、谷子、高梁、豆类、薯类等耐旱作物生长。
    本县农作物有3大类、103种、291个品种。其中粮食作物有22种、146个品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8.4%。主要有马铃薯、谷子、高梁、冬小麦、黄豆和玉米,其中以马铃薯为高产优势。经济作物有77种,145个品种,占播种面积的6.3%,以油料作物为主,主要有蓖麻、向日葵、花生等。其他作物4种,占播种面积的5.3%,以绿肥作物为主,有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
    本县林木有23科49种,占地21.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4.6%。林木以灌木林为主,占林地面积的56.5%,其中柠条分布最广,占灌木林的99%。主要分布在不宜耕种的沟地。经济林以红枣为主,共40309亩,占经济林的90%以上,重点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土石丘陵沟壑区。另有桑园面积7958亩,苹果园10260亩,本县特产青梨448亩,主要分布在寇家塬、宋家川等乡(镇)。用材林主要有杨、柳、椿、槐,多为小块散株,分布全县各地。
    全县70222人,其中男性36802人,女性33420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52.3%和47.7%。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占0.2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9.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8%,文盲半文盲占40.4%。
    据1984年统计,全县劳动力总数2.8万个,从事第一产业的占80.3%,第二产业的占5.4%,第三产业的占14.3%。据1989年统计,农村劳动力19979个,从事乡镇工业的693个,建筑业的1813个,商饮服务330个。劳动力中有文化的占66.5%,文盲和半文盲占33.5%。全县有工匠3030个(其中石匠占32.1%),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2%,占农业人口的5%。
    四
    1940年至1949年,在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自然条件太差,历史创伤甚深,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264.9万元,粮食总产仅415.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90公斤;工业总产值仅有1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吴堡这块土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当年价计,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6546万元,国民收入3285万元,工业总产值2852万元,人均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932元、468元和406元。
    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产值逐步增长。卓有成效的梯田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吴堡原是“山上光秃秃,十年九不收”的地方,从1964年开始进行以水平梯田为主的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20年多年长期坚持,从未间断,为此曾受到中央的表彰,号称陕北的“大寨县”。到1989年底,三田(水地、坝地、梯田)面积达11.87万亩,其中梯田面积10.71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64%,人均1.71亩,高出榆林地区平均水平的80%,居全地区之首。由于水平梯田减少了水土流失,蓄水保肥,易于耕作,达到平均亩产175公斤的水平,较坡地高4倍。除此,封沟打坝,减少水土流失,扩大良田面积。全县现有大小坝1350座,面积9965亩,人均2分。在1949~1965年的17年间粮食产量最高时797.5万公斤,年平均产量仅有509万公斤。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产量较前不断提高,1966~1989年的24年间,年平均产量为1327万公斤,其中1984年高达2306万公斤。后24年较前17年粮食年平均产量高出1.61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给农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日臻合理。林、牧、副、工、建、商、饮食服务业全面发展。1989年社会总产值中,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产值4012万元,较1978年的731万元高出4.5倍;1989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3797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等产值1263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3%,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业产值458万元,较1978年的338万元增长36%,较1949年的40万元增长10.5倍。农业总产值构成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92.4%下降到1989年的67%;林、牧、副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7.6%,上升到1989年的33%。农业生产中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率达42%。
    1983年以来乡镇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村办、户办、联户办、乡镇办四个轮子一起转,迅速兴办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制鞋厂、地毯『、水银镜工艺厂、粉丝粉条厂、彩砖厂、榨油厂、焦粉厂等一批工业企业,有以汽车、小四轮、三轮车为主的运输企业。城乡个体工商户达859户,从业人员1645人。1989年全县乡镇以下企业户1395个,总产值1531万元,总收入1270万元,人均产值244元,人均收入202元。
    1989年底,113个行政村7635户村民用上了电,农用化肥施用量2857自然吨,农药使用量1335公斤。农业机械总马力达11318千瓦,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1866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589头,生猪存栏数4411头,羊存栏数39599只,家禽家兔5.6万只。桑园面积达7958亩,果园面积达2635亩。水果产量达3945吨,其中红枣产量3162吨。现有旱井4470眼,对解决抗旱入种点浇和人畜饮水起了巨大作用。
    1949年,全县仅有几个手工业作坊,产值仅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创办了农机厂、煤矿、水泥厂、火电厂、氮肥厂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砖瓦厂、木业社、木器厂、缝纫社、印刷厂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83年以来除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外,又新建塑料厂、饲料厂等一批全民企业和水泥构件预制厂、地毯厂等一批集体企业。1988年又建成了年产23500吨的黄河水泥厂。第一个横联企业—吴密合金厂是本县税利上百万元的新企业。在府谷县境办起本县第一个外埠办企业。截至1989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498个,工业总产值1697万元。其中省属企业1个,产值820万元;县办企业19个,产值648万元;乡办企业12个,产值141万元;村及村以下企业466个,产值689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5%上升到55%,乡及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上升到27%,1989年县属工业总产值达1478万元,较1949年高1477万元,较1978年增长7.5倍,地方工业的日益发展,增加了财税收入,安排了劳动力,消化了本地资源。
    1949年前,本县除有渡口的村庄与山西有少数渡船运送客货外,别无其他运输工具,全靠人背畜驮。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集中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交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1972年12月修通了县内92.4公里的环形公路,社社通汽车,是榆林地区社社通车最早的县。公路总长度达370.5公里,199个村通了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4%。现有各种汽车178辆,大中小型拖拉机506台,木船8只,中型机动船1艘。1989年全民运输单位货运量122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达24.8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目前,乡乡都有邮电所,乡、村都通了电话,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都去邮班,邮路总长度达659公里,其中县乡邮路长度99公里。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28万元。
    1951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10万元;1957年完成投资额40万元;1966年4.5万元;1978年658.8万元,本年新增固定资产89.2万元;1989年完成138万元。1961年房屋建筑面积144平方米。1966年为1655平方米,1978年4401平方米,1984年15099平方米,1985年2529平方米;1989年1296平方米。
    1949年以来,本县迅速建立和发展了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业和供销合作社,乡乡建立了供销社,大行政村设立代销店,繁荣了城乡经济,稳定了市场物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在发挥国营商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大力扶持发展了集体与个体商业,恢复和发展了集市贸易,增加了流通渠道。1989年末全县有商业服务网点722个,从业人员1692人,平均104人拥有1个网点,既促进了生产,又便利了群众生活。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集市贸易市场发展到9个,农村代购代销店68个。1989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纯购进总额589万元,纯销总额1361万元,平抑了市场物价,繁荣和稳定了市场,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大幅度增长,达3276万元,是1949年49倍,较1978年增长3.5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1024万元。近10年来,商品结构和层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食品呈现多元化,衣着显示多样化,日用品趋于高档化,充分体现了市场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127万元。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工商业的发展壮大,开辟了广泛的财源,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由1949年1.3万元增长到1989年的237.5万元,是1949年的182倍和1978年的6倍。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大。1989年达913.4万元。历年来用于基本建设支出2237万元,用于支援农业生产1422万元,用于抚恤救济663万元,用于文教卫生事业3156万元。
    金融事业不断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支持了经济建设。1989年末全县有3个专业银行,20个分支机构和6个储蓄机构。银行现金收入7706万元,信贷收入2339万元,信贷支出3089万元。
    五
    1940年以来,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中等专业学校和大专院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工农业等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批有文化的劳动者。全国解放以前,本县太平寺完小、宋家川完小在升学考试中,名列绥德专区前茅。1949年以后,小学不断增加,且相继办起了任家沟、宋家川、郭家沟等普通中学和县职业中学及一批乡、村办中小学,普及了小学教育。到1989年底,有小学192所,在校学生69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现有中学5所,在校学生2970人,中小学教职员工计1005人。
    1989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2个,病床125张,卫生技术人员179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1949年的60倍,缺医少药的状况初步得到改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越来越长。
    全县有专业剧团1个,电影放映单位14个,还设有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工人俱乐部、老干部俱乐部等。1977年建立电视差转台,1988年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年比一年活跃,一年比一年丰富。
    六
    1989年末,县属全民所有制单位有职工3647人,其中女职工931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499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以来提高更快,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6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50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85万元,人均226元。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居住面积增加。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人均12平方米增加到18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15平方米增加到21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5台、收录机11台,收音机16台、自行车38辆、缝纫机60台、手表129块。1989年居民消费额达1813万元,人均258元,其中农业人口人均消费231元,非农业人口人均消费489元。
    七
    吴堡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吴堡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近600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陕甘、陕北苏区的创始人刘志丹曾在吴堡战斗过。1948年3月23日,吴堡人民护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人员从本县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茴宁边区前往华北,指挥对国民党军队的大反攻。
    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现在仅有7万多人口的小县,成长起来600多名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和高级职称的文化科技人才,著名作家柳青是杰出的代表。
    八
    吴堡地表虽然贫瘠,地下宝藏却很丰富。开发地下宝藏,这是吴堡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只要扬长避短,始终不渝地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经济振兴是有希望的,前景是广阔的。
吴堡县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情况择年统计表


编辑:秦人
吴堡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吴堡古城 吴堡大同碛 吴堡横沟温泉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
吴堡县妙峰山 吴堡县黑龙山 吴堡县十里山
吴堡县红寨子山 吴堡县西梁山麓 吴堡县封侯圪塔
吴堡县摩天岭 吴堡县人雄山 吴堡县红山庙山
吴堡县猪头山 吴堡县桃花山 吴堡县龙凤山
吴堡县石城遗址 吴堡县红龙城遗址 吴堡县堡子峁遗址
吴堡县美食 更多
吴堡小吃:钱钱汤
吴堡小吃:绿豆小米稀饭
吴堡小吃:粉汤 吴堡小吃:羊肉烩菜
吴堡小吃:炖羊肉 吴堡小吃:酸菜抿挟
吴堡小吃:绿豆小米 吴堡小吃:钱钱汤
吴堡县特产 更多
吴堡县地方特产:吴堡谷子
吴堡县地方特产:绿豆
吴堡马铃薯 吴堡县地方特产:蚕
吴堡县地方特产:绿 吴堡县地方特产:吴
吴堡黄豆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吴堡县概况:宋家川镇简介
·吴堡县概况:郭家沟镇简介
·吴堡县概况:寇家塬镇简介
·吴堡县概况:辛家沟镇简介
·吴堡县概况:薛下村乡简介
·吴堡县概况:丁家湾乡简介
·吴堡县概况:岔上乡简介
·吴堡县概况:张家山乡简介
·吴堡县基本概况
·吴堡县历史沿革
·吴堡县矿藏资源
·吴堡县气候特点
·吴堡县经济状况
·吴堡县旅游资源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