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洋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洋县农业种植结构(1)

2012-11-1 14:24:11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本县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和薯类次之,兼有豆类和杂粮。
    一 粮食作物
    水稻 清代以前,仅种植于境内谢村、城关一带和山区部分靠河溪灌溉的川道区。嘉庆十七年(1812)修复杨填堰渠后,谢村地区有水田1.08万亩。其后,堰渠失修,水田面积锐减。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仅有稻田数千亩,全县水稻不足万亩,占总耕地的2.9%;年产稻谷仅14.5万公斤,占年粮食总产的3%。民国时期,先后修复杨填、溢水、傥滨等堰、渠,36年(1947),水田增加到7.2万亩,年产稻谷1550万公斤。37年,湑惠渠东干渠建成通水,水田扩大到9.63万亩,亩产稻谷215.8公斤,总产2078万多公斤。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52年为12.96万亩,亩产250公斤,总产3239万公斤。1957年为19.71万亩,亩产227.9公斤,总产4492万公斤。1958年达到21.99万亩,但因从农村抽走大批强壮劳力“大炼钢铁”,农田管理失误,部分田块荒芜,亩产下降到206.2公斤,总产4535万公斤。此后,又由于行政工作上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1960年水稻种植面积锐降到17.62万亩,亩产161.1公斤,总产2839万公斤,比1957年减产36.8%。1960年底起,相继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农业生产逐步恢复。1965年,种植水稻20.32万亩,亩产264公斤,总产5366.5万公斤。1966~1975年,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万亩左右,年平均总产6135万公斤。1976年后,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亩产大幅度提高。1980年,种植水稻21.17万亩,亩产348.6公斤,总产7380.5万公斤。1983年后,推广温室两段育秧技术,产量稳定上升。1985年,种植水稻21.1万亩,亩产367.8公斤,总产7759.7万公斤。1989年,水稻面积21.29万亩,亩产424.4公斤,总产9034.6万公斤。
    小麦 以境内汉江两岸平坝区为主产区,丘陵区次之,山区较少。清代至民国时期,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民国36年(1947),全县种植小麦19.35万亩,亩产54.3公斤,总产1050.7万公斤。38年,种植小麦19.78万亩,亩产59.4公斤,总产1174.6万公斤。解放后,小麦生产有较大发展。1952年,种植22.60万亩,亩产79.4公斤,总产1795万公斤。1952年后,扩大面积,推广“南大2419”、“碧玛1号”等良种,小麦产量上升。1957年,种植小麦24.27万亩,亩产83.5公斤,总产2027.5万公斤。此后,由于灾害和品种退化等原因,产量下降。1965年,种植小麦22.87万亩,亩产69.5公斤,总产1589.5万公斤。1966年后,压缩小麦面积,扩大棉花种植,年平均减种小麦4万亩,但因推广“阿勃”等良种,年平均总产量增加1100万公斤。1978年,种植小麦18.8万亩,亩产153.9公斤,总产2894.5万公斤。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本县停止棉花种植,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并推广“绵阳”品系良种,小麦生产稳步发展。1985年,播种小麦19.9万亩,亩产212.2公斤,总产4223.2万公斤。1989年,种植20.33万亩,亩产197.6公斤,总产4017.1万公斤。
    玉米 以山区、丘陵为主产区,平坝较少。民国时期,玉米为秋粮主产作物。36年(1947),种植12.01万亩,亩产29.5公斤,总产354.2万公斤。38年,种植12.92万亩,亩产35公斤,总产452.2万公斤。解放初,种植面积扩大。1952年达15.03万亩,亩产51公斤,总产765万公斤。1954年后,部分旱地改造成水田,并扩大红苕和棉花种植面积,玉米种植相应减少。1965年,玉米减种到8.13万亩,亩产104.9公斤,总产853万公斤。1970年后,推广间作套种,玉米面积回升。1978年,种植9.31万亩,亩产151.2公斤,总产1407.5万公斤。1980年始推广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产量稳步提高。1985年,种植9.8万亩,亩产158.3公斤,总产1551.5万公斤。1989年,种植9.57万亩,亩产201公斤,总产1924.5万公斤。
    红苕(甘薯) 以境内东部丘陵区为主产区,山区和平坝次之。解放前,红苕是丘陵区农民主要食粮之一,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的12.6%。民国38年(1949),全县种植9万亩,亩产275公斤,总产2475万公斤;按5公斤红苕折1公斤主粮,共折合主粮495万公斤。解放后,因红苕耐旱高产,种植面积扩大,加之推广良种,产量不断提高。1965年,全县种植红苕9.84万亩,亩产650公斤,总产6396万公斤,折合主粮1279.2万公斤。1970年起扩种到山区。其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面积逐渐减少。1989年,种植5.42万亩,亩产915公斤,总产4959.3万公斤,折合主粮991.86万公斤。
    洋芋(马铃薯) 以中、低山区种植为主,丘陵次之,平坝较少。民国38年(1949),全县种植1.76万亩,亩产280公斤,总产492.8万公斤;按5公斤洋芋折1公斤主粮,共折合主粮98.56万公斤。解放后,年平均种植2万亩左右,年总产约650万公斤,折主粮130万公斤。1970年后,推广间作套种技术,试种南郑米花洋芋成功,种植面积渐增,产量提高。1978年,种植5.14万亩,亩产485公斤,总产2492.9万公斤,折合主粮498.38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洋芋种植面积减少。1989年,种植2.78万亩,亩产780公斤,总产2168.4万公斤,折合主粮433.68万公斤。
    大豆 多在中、低山区和丘陵区零星种植。民国38年(1949),种植3.4万亩,亩产27.2公斤,总产92.48万公斤。1956年,种植达3.96万亩,亩产38公斤,总产150.48万公斤。1965年,种植3.96万亩,亩产67公斤,总产量265.3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其后,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年总产100万多公斤。1980年后,大豆多为套种,面积减少。1989年,种植1.71万亩,亩产82公斤,总产140.2万公斤。
    杂粮 主要有高粱、大麦、荞麦、粟谷、胡豆(蚕豆)、豌豆、小豆、绿豆、巴山豆等,多分散种植于丘陵、山区,平坝较少。解放前,杂粮面积较大。民国38年(1949),复杂粮7.96万亩,总产293.5万公斤;秋杂粮7.42万亩,总产324.5万公斤。解放初期,杂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1950~1957年,年种植12~14万亩,总产量600~800万公斤。其后,扩大稻、麦种植,杂粮面积逐步压缩,大麦、荞麦、豌豆等种植渐少;胡豆多在田坎、地边点种;绿豆、小豆等多为套种。1978年,有夏杂粮2.66万亩,秋杂粮1.62万亩,总产量255.5万公斤;粟谷900亩,总产8万公斤;高粱0.25万亩,总产35万公斤。1989年,全县复杂粮1.03万亩,秋杂粮1.42万亩,亩产分别为90公斤和84公斤;种高粱0.41万亩,总产111万公斤。
    二 名特稻谷
    黑谷 为本县著名特产。原产于境内湑水、马畅、五间、谢村等地,种植历史久远。其米表色墨黑、里质白细,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有滋阴补血、健脑强身的药用功能,素称“药米”、“寿米”、“贡米”。解放前,产地农民以珍稀物种零星种植,精心栽培。民国38年(1949),全县种植200亩左右,总产约3万公斤。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县农场和马畅等地定点种植,种植区域逐步扩大到城关、汉江等地区。1977年9月,县农场技术干部吕鸿斌,在黑谷试验田原始材料圃中,发现两窝矮杆黑谷,收获8穗,701粒,经繁殖、选育,于1980年培育出性状稳定的矮杆黑谷品种。株高93~98厘米,生长期146天,千粒重24~27克,亩产341公斤。1981年,在城关、湑水等公社示范种植200亩,平均亩产222.3公斤。1983年,在城关、谢村、湑水等公社建立矮黑谷生产基地,当年种植85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总产29.75万公斤。1984年,种植1万亩,总产300万公斤。矮杆黑谷良种大面积种植成功,受到省人民政府的重视,本县被列为陕西省黑谷生产基地县。县农场同时开展粳性黑糯稻(黑酒谷)选育。1985年1月,本县黑米参加全国优质稻米品评会后,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县。随后,黑谷被引种到浙江、广东、江苏等10多个省,20多个地、县。黑米销往欧洲、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被誉为“黑珍珠”、“世界米中之王”。是年底,矮黑谷经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秦稻一号”。1989年,全县种植1000多亩,总产30多万公斤。
    香谷 以其米作饭芳香而得名,多作馈赠之用。其米色白精亮,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分别比普通大米高1.4%和20.6%。不但药用价值高,而且可提取天然米香精。本县最早在马畅、谢村、纸坊等地零星种植。民国38年(1949),种植约百亩。解放后,常年种植150亩左右,亩产200公斤,总产3万公斤。1978年开始,在湑水、谢村等公社建立香谷生产基地。1984年,引进香糯等香稻品种20多公斤,次年全县种植7386亩(其中本地香谷100多亩),总产340万公斤。后因价格较低,种植者渐少,至1989年全县种植近百亩,总产约3万公斤。
    寸谷 因谷粒长(长约7毫米)而得名。其米纯白,具粘性,米饭适口性强。民国38年(1949),全县种植约200亩,总产4万公斤左右。解放后,年平均种植300~500亩。1985年,种植达996亩,总产20万公斤。1989年,种植约600亩,总产12.6万公斤。
    大白谷 因产于华阳镇,又称“华阳米”。米粒略呈圆状,色纯白,半籼半糯,食用柔软可口,品质优良。解放前,华阳山区,年产量约3万公斤。解放后,山区稻谷种植品种增多,大白谷年产约4万公斤。1978年后,试种杂交稻黎优57成功,大白谷因产量低随之淘汰。
    三 经济作物
    油菜 多在平坝和丘陵区种植,山区较少。解放前,种植白菜型、芥菜型品种,角、粒稀少,产量较低。民国38年(1949),种植1.25万亩,亩产30.32公斤,总产37.9万公斤。解放后发展较快。1957年,推广甘蓝型胜利油菜品种,种植3.6万亩,亩产38.75公斤,总产139.5万公斤。1962年后扩大粮食种植,油菜面积逐年减少。1965年种植2.34万亩,亩产46.75公斤,总产109.4万公斤。其后,种植面积徘徊于2万亩左右,单产不断提高。1978年,亩产61.5公斤。1981年后,实行以油顶粮,倒四六比例计价,种植面积迅速回升。1985年,种植达4.1万亩,亩产110.3公斤,总产452.3万公斤。是年,本县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陕西省商品油生产基地县。1989年,全县种植5.3万亩,总产508万公斤。
    花生 种植历史较久。以零星种植大角花生为主。民国38年(1949)种植0.17万亩,亩产19.6公斤,总产3.33万公斤。解放后,种植面积时升时降。1956年种植0.42万亩,1965年下降到0.03万亩。此后,一直在300~500亩间徘徊。1979年亩产181公斤。1983年后,海花一号、珍珠豆等良种开始推广,花生销售渐畅,面积扩大。1985年,种植0.1万亩,1989年发展到0.5万亩,亩产137公斤,总产68.5万公斤。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洋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洋县旅游景点:朱鹮生态园 洋县旅游景点:开明寺唐舍利塔
洋县古道——子午道(蚀中道) 洋县古道——傥骆道(骆谷道) 洋县华阳烈士墓
洋县万棕山、三盘山、笔架山 洋县凤翼山(祈子山、金鸡山,鸡 洋县黄老爷山
洋县牛首山(牛头山) 洋县马鞍山(骆驼岭) 洋县诸葛岭(西山)
洋县蚕姑山(小爷山) 洋县龙亭山 洋县佛耳山
洋县兴隆山 洋县黄金山(关岭) 洋县密峰山(迷魂岭)
洋县美食 更多
洋县美食:八宝南瓜饭
洋县美食:八宝南瓜 洋县美食:洋芋糍粑
洋县谢村桥蒸馍 洋县马畅浆水面
洋县美食:乡土美味 洋县美食:芙蓉白血
洋县美食:枣糕馍 洋县浆水面
洋县特产 更多
洋县地方特产:洋县黑米
洋县秦洋特曲酒[图]
米中三珍黑香寸 洋县地方特产:无公
洋县地方特产:龙须 洋县五彩米
洋县地方特产:洋县 洋县秦洋特曲酒[图
洋县中华猕猴桃酒 洋县珍稀黑米酒
洋县特产:谢村黄酒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洋县人口状况
·洋县地形地貌
·洋县河流状况
·洋县气候特征
·洋县土地资源
·洋县水力资源
·洋县矿产资源
·洋县植物资源
·洋县旅游资源
·洋县地方特产
·洋县历史沿革
·洋县概况:谢村镇简介
·洋县概况:马畅镇简介
·洋县概况:溢水镇简介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