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临渭区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临渭区概况: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9-5-20 17:55:52   来源: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8日区十五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立足区情实际,制定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成就显著,为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的机遇,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和工业强区两大战略,狠抓以渭北产业园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05%;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563元增加到2005年的6112元,年均增长8.52%;区级财政收入达到5045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5%。“十五”期间,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 ,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奶牛存栏达到13062头,占全市存栏总量的41%,分别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挤奶站19个和21个。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万人。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有色冶炼、能源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中现代制药企业已达到5户。渭北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3500万元以上,入园企业达到20户,投资总额达到6.18亿元,其中路易食品、海普药业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园区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辖区固定资产总投资和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79.74亿元和26.3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6倍和 5.19倍。青啤二期、青岛橡六、量子高科等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农业综合开发、渭富路、临闫路、吝富路、渭北水毁道路修复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配合中省实施的西南铁路建成通车,两路两桥即将竣工,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取得良好成绩,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两基”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建设步伐加快,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区疾病控制中心建成使用,城乡计划免疫服务网络形成,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8%,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型秦腔现代剧《居水桥畔》荣获国家人口文化奖戏曲类银奖。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71元,五年增加2362元,年均增长8.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0元,五年增加498元,年均增长5.38%。城市低保制度规范运行,医疗保险范围扩大到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年使2.71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妥善解决,4.43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03.8”、“05.10”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激发了全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巩固和发展了“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依法治区有序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有利,全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加大对“三农”、社会公共事业、西部地区和其它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我区用足用活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带来了现实机遇。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西部转移,全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推进关中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渭南中心城市西扩北上,逐步向渭北产业园拓展,将对我区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关中环线、两座渭河新桥、郑西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凸现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我区充分发挥交通、电力、劳动力等资源的潜在优势,加速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快速提高我区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特色经济雏形初步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明显增强。尤其是区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工作思路明晰,重点突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东、中、西部地区竞相加快发展,省际之间、地区之间、县际之间特别是西部地区各县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将进一步加大我区争取项目和资金的难度。与此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偏小,人均生产总值746美元,低于全国1700美元、全省1200美元的平均水平,距“十一五”末全国人均生产总值2200美元的差距较大;二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方式仍比较粗放,能够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产业、大企业和大项目较少;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入能力不足等都直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低收入人口较多,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平衡;六是企业改制、基金会、农村社会矛盾等问题突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面向“十一五”,机遇和挑战并存,全区经济社会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区情,把握发展大势,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加快发展与和谐稳定两大主题,继续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抓好渭北产业园建设、奶牛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作,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快速发展的承载功能;强化城市基层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辖区生产总值达到98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600元。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3:47 :4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1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92万人左右;科技贡献率达到45%,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城乡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明显增加,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利用趋于合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城区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8%。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15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317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战略重点
    1、坚持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内部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互动,依托渭北产业园,做强新型工业,依托农业资源,做优特色农业;依托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做活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2、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带动全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做强骨干企业,做优名牌产品,推动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强力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布局合理、发展协调、富有临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3、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坚持政策性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举,基础设施项目与产业项目并重,围绕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引进和建设一批对全区经济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项目,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4、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渭北产业园建设,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立足我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实际,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在空间布局上突出发展渭北产业园,在资源开发上突出发展特色工业,在所有制上突出发展非公有制工业,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分工合理的区域工业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34 亿元,占辖区生产总值的35%左右。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全力加快渭北产业园建设。按照建设渭南新市区的总要求和适度超前、配套完善、统一规划、建设精品的思路,坚持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按期完成一期规划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工程,满足园区生产生活需求,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网络,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全力抓好入园项目建设,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及时申报新增项目用地,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园区宣传推介,强力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突出渭北产业园在发展新型工业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医药化工和涉农工业等新型工业。到2010年,力争入园企业
达到100 户以上,总投资达到25亿元,园区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使园区真正成为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管理科学、运转规范的新型工业示范区。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重点扶持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有色冶炼、能源设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形成临渭工业的主体框架。现代医药产业:以现有医药企业为基础,加强扶持引导,促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医药企业向我区集聚。食品饮料产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粮油食品、果菜食品、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和饮料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抓好青岛啤酒渭南分公司5万吨啤酒扩产、昂威食用专用粉生产线及其配套工程、渭源精粉食品深加工项目建设,鼓励扶持路易食品、华夏食品、银桥集团渭南乳业公司研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巩固和提高芦笋、黄桃、核桃露等产品生产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色冶炼产业:全力抓好新秦金属镁5000吨生产线扩产项目,鼓励企业实行技术创新,引进核心技术,提高冶炼水平,降低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效益与规模同步扩张。能源设备制造产业:支持华扬太阳能、秦牛锅炉、橡六机带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开发,扶持方园混凝土输送泵及塔式起重机生产、秦牛节能环保无垢锅炉、大东公司印刷机械等产品开发,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围绕培育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坚持因势利导,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在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促其做强做大。到2010年末,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产值达到亿元的企业5户以上,产
值达到5000万元的企业15户以上。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引导未改制国有集体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整体出让、承债兼并、破产关闭、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实施产权并购置换,盘活有效资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加快经营性国有资产退出步伐,到2010年,实现全区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市场。积极争取政策,最大限度核减企业历史债务,为企业改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乡镇企业加快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变,实现二次创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已改制企业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吸引自然人股和其它股权的介入,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
    (二)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区乡财政体制改革任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重点抓好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治理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提高农村自治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和科技推广,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围绕建设畜牧强区目标,加快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实现由粮棉大区向畜牧养殖大区的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引擎,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扶优扶强壮大一批,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模式灵活构建龙头企业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银桥、伊利集团为主体的奶畜产品精深加工、上中下游企业配套的龙头企业群。以田市、官底、下吉、官道、辛市等10个乡镇为重点,强力推进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坚持以小区和奶站建设带动奶牛产业发展的思路,鼓励大户投资、奶农集资或招商引资,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挤奶站,推进奶牛产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牧草产业,推广秸杆青贮和氨化技术,支持发展饲料工业。加快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引导各种专项资金、银行贷款、社会资金优先向奶牛产业集中投放。加快畜牧防疫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保险,积极探索建立饲养规模化、品种优质化、防疫程序化、管理科学化、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确保畜牧业安全健康发展。到2010年,力争全区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左右,鲜奶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挤奶站各达到50个以上;秦川肉牛存栏达到13万头,生猪存栏达到25万头左右,笼养鸡存栏达到3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实际,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全区重点发展畜牧业,渭北突出发展优质粮食和高效设施农业,城郊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东西两塬突出发展杂果、香菇等产业。大力倡导和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鼓励乡村组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扩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建成一批主业突出的重点乡镇、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走出一条“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路子。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快引进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鼓励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促进龙头企业和协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以电子农务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村组、大户延伸,多形式、多层次为农民提供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建立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逐步改变传统耕作模式,到2010年,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以上。
    (三)依托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参与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牢固树立中心城市形象就是临渭形象的理念,自觉融入中心城市发展。顺应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趋势,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提高服务中心城市建设的水平。全力配合做好中省市在我区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以城区市场建设、城中村整治改造、距城5公里农村改厕和市民教育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好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不断改善城市形象。强化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拍卖、转让、兼并等多种形式,有序高效盘活区属城市存量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城市资产增量,促进城区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改造传统商业网点,加快商贸、供销、粮食等商业网点布局调整,整合区属物流资源,组建和引进一批商贸流通企业,到2010年城乡商贸网点达到20000个以上。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方式创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流通形式。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现代服务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业发展,整合、盘活社区现有服务设施,培育社区服务连锁企业,力争使每个社区具备简单购物、方便维修、餐饮服务、医疗保健、环境维护、家政服务六大基本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积极发展旅游业,重点抓好天留山、石鼓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开发。到2010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规划为纲,基础先行,多元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以辛市、下吉、故市、吝店、阳郭、交斜、闫村、桥南等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完成所有小城镇建设和村庄规划的修编、评审、报批工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经营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镇经济规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到2010年,各重点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镇区主次干道达到高级路面标准,供排水等设施配套,供水普及率达到95%,形成一批人口聚集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功能强的中心城镇。
    (四)加强财源建设,不断深化财政改革
    加强财源建设。集中发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附加值高、推动力强、对财政贡献高的项目,培植一批利税大户,壮大支柱财源;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外来企业,不断开辟新兴财源;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群体财源;充分挖掘税源潜力,千方百计拓展税基,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扩大基础财源;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转移支付数量,增加可用财力,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的财源体系,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逐步兑现以前年度拖欠的干部教师工资。推行乡财区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逐步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化解农村不良债务。不断强化财政管理,重点加强对各类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不断规范财经秩序。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构筑更加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积极配合关中环线、两座渭河新桥、郑西高速专线等中省市在我区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努力构筑“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区域交通格局。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改造,逐步完成渭桥路、瓜铁路、罕固路、安孝路、双官路、马铁路等道路三级标准改建,不断提高公路质量等级;争取实施渭清路与关中环线连接和工业大道捆绑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建扩改区乡公路150公里,乡村公路220公里,村道66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村道硬化率达到80%。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居)民巷道、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新能源应用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完成1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灌区渠系配套、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渭河干堤除险加固、尤河西支堤、尤孟支堤、赤水河西堤除险加固、尤河水库加坝加闸工程、箭峪水库防汛路及除险加固工程、渭北排水工程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汛保安能力。完成稠水河小流域、南山支流小流域治理、14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积极争取三张水库、油王水库、灌芝水库灌区扩灌及配套工程、引清济尤工程和城区东水源地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区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0万亩。加紧实施区内南水北调工程及渭北饮改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有效解决渭北地区3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力争农村供水普及率达到80 %。
    节约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按照简易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搞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着力抓好青啤公司中水回用设施和渭北产业园医药化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倡导绿色投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社会循环消费,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强化国土资源执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结合国土资源调查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合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扎实组织实施渭北耕地整理项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质量。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抓好秦岭北麓和尤河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南塬坡头绿化工程,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加快环城绿化带建设,引导城乡居民建设绿色家园,扩大居住区、工业区、企事业单位绿地面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及城区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杂果经济林商品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科技先导、教育优先。以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化为目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坚持在农村经常性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普及义务教育,优化高中教育,拓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完成撤并学校124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结构,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对在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加强宣传、予以重奖。把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结合起来,围绕我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劳务输出质量。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全区年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把城镇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作为劳务输出的重点对象来抓,加快区乡两级培训网络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相应的资格认定制度,树立“渭南技工”品牌。加强劳务市场管理,完善跟踪服务机制,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家创业。“十一五”期间,全区劳务输出培训率达到50%以上,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13万人左右。
    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程,争创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区,突出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巩固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性别比平衡。以落实奖励扶助政策为重点,建立健全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区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人口自然生长率控制在5‰以内。
    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助体系、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健康工程”,加快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程,规范和创新医疗机构经营模式。着力抓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发展文化文物、体育事业,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区、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按照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要求,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积极支持基层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加强保险基金的征收与管理,重点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的参统问题。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促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运行,加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特殊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好看病就医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引导和扶持,积极实施“帮扶致富”工程,解决2.4万人的贫困问题,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地震、人防、气象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增强我区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推进依法治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广大群众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切实搞好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落实优抚政策。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基层安全创建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快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防范和处置公共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四、实现“十一五”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大解放,全面提高全区广大干部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树立敢为人先的观念,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中去。坚持 “走出去,请进来”,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全方位招商引资,争取项目。
    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知名度,在全区形成敢想敢干、敢于争先的浓厚氛围。
    (二)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
坚持把治理和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公开高效的政务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建设文明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和完善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制,检查申报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制止和杜绝各种形式的“三乱”行为。完善投资和经营者投诉机制,建立健全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树立“诚信临渭”形象。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缩减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范围。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大力推动政府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全能型向责任型转变,由高成本型向高效益型转变,着力提高正确判断形势、民主科学决策的能力,提高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能力,提高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的能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廉洁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编辑:秦人
临渭区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渭南经开区水上娱乐世界[图] 临渭区箭峪岭 临渭区元象山(玄象山)
临渭区清明山(龙正山) 临渭区半截山 临渭区奓峪山(大峪山)
临渭区凤凰山 临渭区小峪山 临渭区升子山
临渭区任家山 临渭区月圆山 临渭区黄狗峪
临渭区马鞍岭 临渭区五渠沟 临渭区羊峪
临渭区美食 更多
临渭区民间小吃:芝麻盐
临渭区民间小吃:芝 临渭区美食:手指杏
临渭区特产 更多
临渭区冬枣
临渭区杏 渭南甜桃
临渭区柿子 临渭区苹果
临渭区甜瓜 临渭区打瓜
临渭区西瓜 临渭区冬枣
推荐信息  
最新更新  
·临渭区概况:临渭历史
·临渭区概况:临渭特征
·临渭区区情简介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