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元宵赏灯 凤翔民间元宵赏灯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时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特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史发展创造,凤翔民间至今仍在使用的灯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多种,名目繁多,妙趣横生。 吃 元 宵 凤翔民间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酸甜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韮、姜制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舞龙灯 舞龙灯是凤翔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每年从春节到元宵节前后,凤翔城乡舞龙灯已成自然习俗。尤其经过几千年的沿袭、发展,它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凤翔民间人把舞龙灯也叫“耍龙灯”,或叫“龙灯舞”。追溯此项活动从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经相当普遍。直到唐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表现形式也具多样化。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翔民间舞龙灯沿袭至今,形式完美,造型美观,绚丽多姿,线条刚柔相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凤翔民间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凤翔民间舞龙灯在舞法上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襠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蜕皮”等。龙形有九节、十一节、十三节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腾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凤翔民间各村镇的“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前来观光。
耍狮子 凤翔民间把耍狮子称“玩狮子舞”、“舞狮子”。狮子在民间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耍狮子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美好意愿。耍狮子在我国历史久远。据《汉书 .礼乐志》记载:“象人”便是舞狮子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因此耍狮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凤翔民间传承舞狮子已成风俗习惯,每年春节至元宵节前后,随着各地装社火配套进行,表演者一般在锣鼓音乐声中,将提前用麻丝结好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两人配合,其中一人举狮头,一人举狮尾,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耍狮子分两类:文狮、武狮。文狮一般是戏耍性的,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武狮则重在耍弄技巧,如踩球、采青、过跷跷板、跳桌子等。难的是武功性表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凤翔民间耍狮子象征镇宅旺宅,使鬼神降服,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装社火 凤翔社火是在继承周、秦、汉、唐时期的百战、散乐和古代锣鼓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民间群众性游艺活动。它是远古人类酬神祈福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杂戏杂耍后传民间。 凤翔民间社火游演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尤以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为最。这项娱乐活动主要是庆贺丰收,保佑平安,避邪惩恶。内容多以神话戏剧故事为主。主要类型有山社火、步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马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地社火、高跷社火等。社火游演时旗幡招展,鼓乐开道,炮声震耳,非常热闹壮观。县城马家庄的马社火、陈村上营的车社火、柳林的高芯、高跷社火、槐原的抬社火等,古韵、浓烈,表演古朴,一般配合庙会迎神进行游演,吸引周围上百里群众前去观看。凤翔社火至今不衰,且形式多样,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凤翔民间的社火脸谱(马勺脸谱)已成为民间工艺品,展示着美丽朴素的中国工艺。凤翔民间社火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粗犷,代表了凤翔社火最高水准。因为它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演,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漩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性格。以色彩辨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义侠、恶野,金银为神妖。 总之,凤翔民间装社火,历史久远,形象逼真,脸谱造型奇特,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
跑竹马 跑竹马是凤翔民间年节、元宵节、庙会期间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它同游社火、耍狮子、舞龙灯一样,都是为了酬神祈福、庆贺丰收,求得四季平安。 凤翔民间的竹马制作一般是用竹篾扎起骨架,面用纸裱糊,在模仿马的形状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凤翔长青镇团庄村的竹马则是用大档裤填满干草,一头做马首,一头做马尾,表演人数八至十二人。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又称之为裤马。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场坝或街头巷尾。有的一般四至六名男童,四至六名女童,有时在跑竹马行列中增加一个倒骑驴的“县官”,这名县官可以在队伍的前后、左右来回地跑动,在跑动中,还作马撩蹶蹄的动作,以增加跑竹马的趣味性。有时表演由马柱、马童、骑士各八人组成。马柱是代表壮士,跑马时,有速度快的快跑马,有低速度的碎步跑马、慢步跑马勒马等多种舞步。当表演进入高潮时,八位马柱走进场子中央蹲成一个小圆圈,八名子童一个虎跳后,分别站在马柱的肩膀上,马柱直立,马童一腿旁蹄成个“朝天蹬”,脚掌上放置一个火花筒,一手扶腿,一手高举另一只火花筒,点燃后,竹马、马柱由慢渐快地在场内穿来穿去。此时火花四溅,花苞缤纷,锣鼓震天,人声鼎沸,甚为壮观。 另外,还有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四门斗”“水溜溜”“绕八字”“蛇蜕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圈场”“二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场圈。从节目内容上分有《白蛇传》《三打祝家庄》《打渔杀家》《回娘家》《庆丰收》等等,现在的内容更是新鲜、时尚、丰富。
唱小曲 凤翔小曲历史悠久。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人以礼乐诗书为政。”《吕氏春秋·音初》中也有“秦穆公取凤焉,实始作为秦音”的记载,由此可见,秦人当时在凤翔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而且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秦音”,也就是现在的凤翔小曲的雏形或前身。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丈夫萧氏精通音律,弄玉好于吹笙,萧氏善于吹箫,萧氏的箫声不仅婉转悠扬,优美动听,而且还能引来凤凰飞舞。秦穆公伐西戎前还曾派两队美女组成的乐队,让戎王丧志亡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人当时的音乐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和铭文中有“百乐咸集”一句,说明秦当时的乐器种类繁多。 秦人在凤翔祭天、祭神、祭畤等活动时,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记载了很多秦人的乐器种类,有鼓、琴、瑟、箫、芋、笙等十多种。《诗经》中记载了《秦风》十篇,也是秦地雍城一带风行的民歌。《石鼓文》在体例和风格上与《秦风》如出一辙,都是四字一句的诗歌,这些民歌都可以配上优美的乐曲歌唱。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不少音乐和民歌。凤翔小曲也称西府曲子,它是在古代秦地宫廷乐曲和民歌俗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在凤翔民间广为流传。 凤翔小曲表现形式有舞台戏、木偶戏、皮影戏及座唱等,一般一唱到底,少有宾白,群众称“念曲儿”。演唱多为一个家族,或一个村庄的自乐班,少则七、八个人,多则二十余人。主要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碰铃、手竹板等。 凤翔小曲包括平弦、越弦与曲牌三部分。平弦节奏明快,旋律性强,娓娓动听,类似民歌小调,现流传50曲调,100多个传统曲目。越弦音域宽厚,气势豪放,唱腔多变,有70多个曲调,400多个传统曲目。演唱中必须从前越调开头,后越调收尾,一般以“四柱曲”(越调、背弓、五更、金钱)为骨架,套以“混江”、“寄生”、“皂罗袍”、“银钮丝”、“岗调”、“紧诉”等曲调,使演唱情节呈现起、承、转、合格局。越弦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歌颂英烈为主要内容,如《杀妲己》、《逛雍城》等,另有演唱曲牌40多个。 凤翔民间唱小曲颇受群众器重和喜爱,群众中流传有:“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厌倦,哪怕几天不吃饭”的谚语。群众赞凤翔小曲“不卑不亢、刚柔合宜、不野不文、雅俗共赏”。 凤翔小曲按艺术风格分为五个流派:东派分布于西白村、大塬、王家塬、水沟、玉祥等村,以演唱戏剧故事见长;西派分布于六塚、陈村、罗钵寺、小渭村等村,以演唱历史传统曲目为多;南派分布于铁家庄、白家凹、西村、南指挥、石落务等村,多演唱刀马曲和新编剧目;北派分布于盐坎、董家河、乔家堡、临阵坡等村,多演唱历史故事;中派分布于小沙凹、大辛、军仓巷、杜家门前等村,多演唱隐士贤孝之类故事。 凤翔小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富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古朴的旋律特色,是秦人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专题介绍。1963年县文化馆编印了《凤翔民歌(平弦部分)》,1980年编写了《凤翔曲子》,1984年又先后编写了《曲目集成》、《曲艺音乐集成》等书籍。凤翔曲子现已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游 百 病 凤翔人自古以来把游春叫“游百病”,而且有一个俗定的日期,那就是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家家户户不论男女老幼,总喜欢出外游玩一回。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迎来送往忙碌了好一段,过了元宵节,心里觉得松泛了,于是便趁着大好春光出门散心。有的走亲访友,有的越庙降香,有的游览名胜古迹。总之,这一天家里只留看门人。路上蚂蚁似的行人络绎不绝,红男绿女的装扮,映衬着乡村新年的气氛,春意格外盎然。据说,这一天出门游一游,可以百病不生,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游百病”。因为“病”字在凤翔民间人的口音中念作“平”,所以乍听起来说这一天是“游百平”。 游春,会使人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特别是老年人,乘着春光漫步旷野,更可以使身体运动一番,延年益寿,不亦乐乎!因此,这种游百病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雨 水 雨水节在凤翔二十四节气中属第二个节令,据传说汉始称“二月节”。每年的2月16日或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凤翔川原大地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雨水”。一般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凤翔民间一般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民间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度,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田野呈现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在凤翔民间,雨水节气涉及的农谚有:“春雨贵似油”、“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等。也有根据雨水来预测后期天气变化的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
惊 蛰 惊蛰在凤翔民间二十四节气中占第三个节令。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此节气预示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据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近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駭,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凤翔民间有“二月响雷麦咕嘟”的说法,是言“二月响雷,当年麦子丰收”之谶语。 这个节气意味着雷动之中惊醒一些藏身地穴中的蛇、蛙之类的两栖动物在沉睡中苏醒。 不过,某种一直未知的禁锢突然消失了,所有的生物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不轻意掠夺人类意志的阳光中,充满了一种让人暖洋洋的对世界充满信心的气息,鸟儿在树丛间嬉闹,麻雀、鸽子甚至喜鹊也在草地上空盘旋嬉闹。这是一个快乐的季节。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季节。此时,凤翔民间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 凤翔民间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流传的谚语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倒冷四十五”等。也有将惊蛰节气的“风”用来作预测天气的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春雷响,农人闲转忙”、“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等,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二月二 凤翔民间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群众中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因为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皇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各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另一传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民间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民间人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间还相传古时候,人们观察到天上的苍龙星宿,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晚上,自东方夜空升起,亮出明亮的龙首,大约一个小时后,元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氏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过程,后来,把二月初二这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青龙节”了。凤翔民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主宰。人们期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凤翔民间人大多在这一天到龙王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和“龙不抬头天不雨”,这充分说明龙在古代神格谱系中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因此举行祭祀摆供,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和希望的活动。 另外,民间还有传统的“剃头、洗脚”、“炒豆、爆米花”的习俗。每到二月二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剃头,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的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以显尊贵。至于洗头洗脚,则是为了洗去一身的晦气。 关于炒豆、爆米花的习俗,据传,说玉龙因不忍民间受干旱之苦,义助人们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豆子,爆米花,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所以,每年二月初二炒豆子、爆米花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其次,凤翔民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为了纳吉,把吃的面条称“龙须面”,把煎饼烙成“龙鳞饼”、水饺称作“龙耳”、“龙角”;把炒吃“棋豆”谓之“咬蝎子”等,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三月三 三月三,凤翔民间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圣诞。民间自古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 凤翔民间还传说这一天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据晚清《都门杂咏》载:“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场”。据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凤翔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三月三,驴揭鞍”。是谓从这一天开始,天气转暖,穿了一冬的棉衣开始脱去,换上单衣。也称“换季”。
春 分 春分节气,在凤翔民间具有昼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节气之四。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踏春观光旅游等。在时间周期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度和15度之间的位置,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以立春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凤翔民间在进入春分节气后,气温突然升高,那些经历了整个冬天的枯干树枝,突然拥有了柔韧的质地。泥土变得湿润,天气确实暖和了。此时,彪角的春分会正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多为赏春、剪春、踏春而去,祈求春天永驻人间。凤翔民间也有不少地方设坛举行祭日仪式,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凤翔民间涉及春分节气的农谚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等,此时,春耕、春管、春种进入繁忙阶段。
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凤翔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即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据考:汉代《淮南子、天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按《岁时百问》一书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按阳历说,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时,太阳位于黄经15度的时间节点。到了唐时,清明节逐渐兼蓄寒食节、上巳节。现在,西府民间人按传统称其为“寒食、上巳”二节。寒食节,冬至日后的105天,清明前3天。据传说是由晋文公纪念介子推而来。苏轼《东栏梨花》诗中有“惆怅东栏一株雪,人去看得几清明。”杜甫诗“三月三日丽人行”中的“三月三”,其实是上巳节,这同样是个盎然春意的节日。不过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中,他已与寒食、清明混在一起了,也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是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民间人都在清明节扫墓。按旧的习俗,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条插在坟墓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大文豪苏轼也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此来悼念自己的亡妻,寄托深深的哀思。 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亦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
寒食节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熟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此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找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坐落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尊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晋国的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子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节,凤翔民间人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示怀念。
谷 雨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季节。凤翔民间每年阳历4月19日至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谷雨节气雨水较多,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已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在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凤翔民间谷雨节气的谚语大体都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围绕农事的谚语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好种棉”、“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等。
谷雨的来历 在凤翔民间,自古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自从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皇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文字的苦难,辞官外出,遍访九州,回到家乡扬武村,独独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造了三年,造出了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玉帝听到这件事,大受感动,决定重奖仓颉。奖啥呢?奖了个金人。那一天晚上,仓颉正好酣睡,忽听有人喊他:“仓颉,快来领奖!”仓颉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他不知道是啥缘故,急忙坐起来四下里看。这一看不要紧,却看见地上立着个金人。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搞的,哪儿来的这金人?莫非是在做梦?正想着,东邻西舍的公鸡呜呜啼叫,不一会儿天亮了,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又一想,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样的奖励。于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第二天,他叫来全村的小伙子,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皇帝宫中。皇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拣的,并说这是天下礼物,理应为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拣得不敢占为私有,特来敬献。皇帝得知他的人格高尚,笑着接受了。可是,过了四五天,正当皇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了。皇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里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 却说仓颉正在酣睡,梦中有听到有人大喊:“仓颉,玉皇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我去报告玉皇大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繁星,知道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呼地睡去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半个时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通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是玉皇大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向皇帝报说。他走到半路,碰见了皇帝派来的人,相互说清了情况,又一块去见皇帝。皇帝听了仓颉一番汇报,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人每年到了这一天要欢歌载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凤翔民间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有祭祀谷神的传统习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