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嘉靖年间《略阳县志》载“略阳县城图”
地处秦 岭南麓嘉陵江畔的 略阳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随后成为炎羌发源活动的原始区域。到夏商周时期为蚕丛、鱼凫开蜀之道,史书载曾有皇帝的迳行大道“周道”
相通,著名幽王伐褒就由陈仓道途经略阳直取褒国。从炎羌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略阳一直是白马氐东境之地,有著名的沮水戍和白马戍与白马藏族遗迹。自汉代后,一直是氐羌民族与汉
民族争夺割据的焦点,因而行政设置十分繁乱。汉代以后大汉民族大一统趋势增强,才走上稳定,取名为略阳县,一直沿用至今。
迎着秋日暖阳,由东到西我们来到了县境最东边的沮水河上游北岸,这里是汉江另一源头白河和黑河交汇处,又名黑河。早在公元前 111 年(西汉元鼎六年)设沮县,属益州武都郡,管辖秦岭以南,沔至武都之间大片地区,后 氐 羌 民 族 强 大 东 移 集居,又名沮水戍,至东晋
时撤销。公元 390 年复设,晋废。到唐宋时期,著名的“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的茶马古
道沿汉江至沮水到此改走旱路,取名茶店,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茶店已是一个镇政府的驻地,处在勉县与略阳交界地带,仍是沔略之间交通要隘。

黑河(古沮县遗址沮水河)
沿沮水 黑河北上,古栈林 立,有著名的磙子坪、栈坝、清平县等古遗迹,逆水而上来到如今的观音寺乡政府,观音分县遗迹犹存。站在寨子梁,黑河蜿蜒而去,崇山峻岭,植被丰茂,令人称叹。这里是古沔县通往宝鸡陈仓的一条深山古道,山大沟深,人烟稀少,古时属三不管地界,历史上匪患不断。早在元代这里曾设铎水县,留下了故迹观音寺。明嘉靖年间为求平安,重修观音寺而名声大噪。1766 年(清乾隆 三十一年) 设清平县,以保此地长治久安,1821 年(清道光元年)撤清平县,改设略阳丞衙署,人称分县衙门;同治年间改为沔略分县衙署,光绪年间改为观音寺分县署,民国初(1912-1931 年)改为略阳县佐署,解放前撤销。
从茶店跨过黑 河一路西行,正是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四次北伐的道路,过煎茶岭沿东渡河便可直下嘉陵江岸的略阳县城。
这里嘉陵 江、东 渡河、八 渡河三水交汇,南来北往道路汇集。因而诸葛亮到此一看,叹为战略要地,遂令陈式、张飞于 229 年(蜀汉建兴七年)筑武兴城,设武兴督(县),城周五百步,唯开西门。此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四次据此,作为重要的战略要隘。
三 国鼎立恢弘气 势掠过之后,这里便进入了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混乱之中,西北方的氐羌民族迅速南下占据这个战略要地,到公元 343年 8 月(建元二年)被仇池国裴叔保
攻占,为仇池国境。至公元 351 年被杨氏据国封为氐王。从此开始了杨氏十几代人坐镇武兴而建国的历史。公元 386 年(太元十一年),设东益州置武兴郡、武兴县,新设长举、鸣水
二县,为州郡县治所。
公元 472 年宋明帝泰始二年仇池国王杨氏后裔杨僧嗣自立武都王于葭芦,至公元 477 年(北魏太和元年)武都太守杨文度屯兵东益州,其弟杨文弘为白水太守,次年,杨文弘宣布
立武兴国,并于 477 年至 479 年始置略阳县。公元 505 年 10 月(正始三年)废武兴国,复设东益州武兴县,公元534 年武兴国后裔杨绍先又复设武兴国,由于杨绍先占领武兴据国后,与居住在县东白马戍的另一支白马氐尹天宝发生了冲突,自相残杀,两败俱伤,之后被北魏拓跋氏汉化。杨绍先死后,杨智慧接任,从此武兴国一蹶不振,公元 553 年改东益州为兴州,
武兴郡改为顺政郡,武兴县改为汉曲县,后称灵道县、顺政县,州郡县治武兴城。自此由氐羌王杨氏“父创子立”长达数百年武兴国历史宣告结束,而这一重大历史在我国五胡十六国历史记载中没有被写入,否则历史就应改为“五胡十七国”。
公元 1207 年(南宋开禧三年)吴曦叛金,自立为王,建国称帝,国号转运,41 天后被平。改兴州为沔州,改顺政为略阳县至今。
从略阳县城沿嘉陵江一路北上,来到今天的徐家坪镇明水坝村,这里是一个近百户人家的村落,大多以高姓为主,村落坐北朝南面江而立,称奇的是河对面悬崖上一股激流从数百米的山峦直冲而下,落入嘉陵江,溅起数米高浪花,发出巨大的水鸣声,为略阳古八景之一“鸣水抛珠”,因而 取名 为鸣水(又 名明 水)。早 在546 年(西魏大统十一年)在杨氏立武兴国的反复混乱中,这里就设立鸣水 县,552 年改设 落丛县,586 年又改名为厨北县,到隋代 581 年(开皇三年)结束南北朝的纷争之后,中央政府加省撤郡,设州置县时,在此地复设鸣水县,管辖略阳嘉陵江中游及西汉水流域地区。

徐家坪镇明水坝村全景(古鸣水县遗址)
从鸣水 古县沿 嘉陵江 北上过 白水江镇不远,两山夹江,绝壁千仞,水流一线,地势险要,此地为嘉陵江天 险著 名古 战场 仙人关,又名盘头城,现名长峰。
由于 特 殊 的 险关 要 隘, 处 在陈 仓道 与蜀 道连 接点 和嘉 陵江 水运 的终 点及 羌汉 民族 攻防 的关 口,这 个 峡谷 江岸 的半 月形 不足 百亩 的 台地, 就成 为典 型的 武关 军事 防守 县 城。 公 元 386年(北魏太 元十一年)设东益 州长举县,到 546 年 西 魏大统十一年改设长(苌)峰县,直到1283 年元代的至元二十年才被撤销。

白水江镇长峰村(古长举县遗址)
站在今日的长峰,古城、古墙依稀可见,宝成铁路穿城而过,跨河便桥已经修通,略徽公路沿江凿道,昔日关城,今日名胜,再也不见古时的金戈铁马。
纵观略阳的古县城,还有设在西汉水的西淮坝乡附近的西城县,是当年诸葛亮四出祁山道上的一个粮仓,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据可考了。但这一方秦山蜀水曾有三次建国之历史,数十次设州置郡建县之经历。回访略阳古县城,让人不得不想起这里扼东制西,控南望北的战略位置和东西割据与南北推移的民族大融合的惨烈场面。(作者:周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