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明代,石泉有采矿业。清代,有铁业、木业、石业、竹藤棕草编织、缫丝、纺织、榨油、利用水为动力碾米、磨面、轧花、弹花和造纸。民国时期工业行业增多,有栲胶、造纸、竹工、木工、铁工、纺织、印刷、印染、淘金、油漆、石业、食品、榨油、酿造、鞭炮、缝纫、砖瓦、石灰、豆类加工、五金、缫丝等30多种行业,但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由个体走向集体经营,同行业自愿组合,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成立县手工业联营社。1957年底,共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33个,职工749人,个体手工业者96户,189人。 1958年“大跃进”时,分别将合作社(组)过渡为全民企业,改社为厂。工业生产中追求“高、大、精、尖”,提出短期内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由于这些做法脱离实际,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 1962年后,部分国营企业停办,恢复原合作社(组)。1969年后,县办工业再度兴起,有农机、印刷、机砖、水泥、橡胶、油漆、电机、氮肥等厂。氮肥厂后因设备不配套,供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资金困难,虽已出产化肥,因亏损而停办。电机厂因缺乏原料技术及资金而停办。 1978年以后,进行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整顿,新建了缫丝厂、大理石厂、纸箱、纸袋、纤维板、印铁制罐、制鞋、水泥及酒厂等,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群体。 现有化工、建材、机械、缫丝、造纸、印刷、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电力、采金、车船修理等18个门类,54个工业行业。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693万元(不含县内中央和省属企业)。共有职工3821人,其中工程师21人,助理工程师12人,技术员12人,经济师6人,助理经济师1人,会计师3人,助理会计师15人,会计员38人,助理统计师2人,统计员6人。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