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马新林郙阁大讲堂第十八讲:孔子的教育思想(二)

2015-6-10 11:11:00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孔子的教育思想(二)

关于文行忠信,自《论语》问世以来,就有不同的注解,但最权威的集解就是:“四者有形质量,可以教。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就是说这四者是有形的,可以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的。北宋理学家程颐也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可以说“文行忠信” 是孔子的一贯之旨,强调的是节制的人生,是恰当的言行。

文行就己而言,忠信乃就应世接物而言,其间亦无违碍。如此则“文”者非仅“《诗》《书》六艺之文”而是往圣先贤之成法,也是要博通以明人生的坐标之义;而“行“则是“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躬行之义,所以“文行”是“文质彬彬”之修己事。若乎忠信,则是“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的应世接物原则,所以“忠信”是应世接物的“待人”之事。孔子坚持人生是践行、力行、躬行的历程,而不仅仅是一场豪言壮语,在践行人生之外不可能再有关于人生的意义、目标。当然,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自然本性固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人的社会品格却不是给定的,更不是相同的。因而,人的社会生活不可能是某种给定的特性的时间进程中的展开,人的社会生活是在其自身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澄明的。往圣先贤证成、呈现的高度不仅是人生之提升可能的明证,同时也树立起相应的标高,因此,“文”不仅仅是言辞之事,而且是辨明曾经的标高。

并且孔子对于《诗》非常重视,强调其言志、言情、言意的重要意义。而对于《诗》的学习则有助于了解人的“欲”,了解人的普遍人性,从而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律己安民”辨明“欲”之人性根据。

《论语》为政篇第十三章: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翻译过来就是:子贡向老师请教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这段文字就有两个明显的重点:一是“言”,另一个是“行”;以及一个隐藏的重点:“义”。就“言”的角度来看则有三个须注意的地方:一是本章之意就是君子要先做才说,也可用慎言二字来概括。 二是这段话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慎言不过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并非仅仅做到慎言即为君子。第三就是慎言也就是讱,受之于言即为讱,讱也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就“”的角度来看,虽然为政篇本章主要在陈述“慎言”的重要,但是“行”则是做为“言”的取舍标准: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所以“行”也是本章重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多次提及仁与其中的众德,系以义为指导节制的原则。合于义指导节制的德,才是美德;合于义指导节制的仁,才是真正的仁。因此言与慎言也应当符合义的要求,才能成为君子所需的美德。

至于“”的方面,除了前段所言“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是一种义的表现之外,论语之中也有一些章节谈论到慎言和义的关系:为政篇第十八章: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才可以求得官位俸禄。孔子说:一方面尽量多听看各种言论,把有疑问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说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则不会引起别人的责难;另一方面则尽量多观察各种行为,把有不妥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自己才不会后悔。讲话很少引来责难,做事又少有后悔,官位俸禄自然就不是问题了)。在此章里我们可以看出:知(多闻、多见)也是慎言甚至是慎行的基础之一。而以前也曾提过义的基始即是知,在知(多闻、多见)之后,经过筛选才形成慎言慎行的标准。这个筛选的机制在此虽未言明,但是应该不难看出就是义;而这整个过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也还是一个义的表现。

孔子的高徒曾子在领悟了老师的全部教育思想之后,在其撰写的学习心得——《大学》一文中提出了儒家著名的大学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接着又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接下来又反复强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关于《大学》以后我们有机会再慢慢讲,今天先就开篇这段话的释义做一些探索性的研讨:

《大学》开宗明义就直奔主题:他说大学教育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曾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就是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和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的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在这里“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如果能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就会不远了。

第二段他接着就着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的途径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在这里他着重强调:治国、齐家、平天下都关系到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是由意念志向所决定的。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上就不会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能由此而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才能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个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第三段他又反向推理,再一次强调: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族就能管理好,家族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这一儒家著名的“三纲七症八目”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而君子则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他强调学校教育必须要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正如他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范。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在努力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同时,还不懈的坚持自己的为政理念,他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他还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他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的“言、行、忠、信”四点教育法则与后面《泰伯》篇第八章中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他的意思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主要依靠“诗”;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依靠“礼”;陶冶学生的情操品位主要依靠“乐”。在这里“诗”指的是“诗经”,它教会人们思考、观察、分析,提高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能力;“礼”指的是“礼记”,是一个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法纪规范,它要求人们始终要“懂规矩、守纪律”,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乐”则指的是早已失传的“乐经”,它不仅包含乐理、曲谱、舞蹈、器乐,它还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总汇。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成至圣先师,他首创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他删《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的形式流传开来、发扬光大,从而哺育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正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嘉陵飘尘乙未年三月二十五日作于郙阁大酒店

    2015年5月15日子夜定稿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