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每天批阅竹简120斤 秦始皇也是“蛮拼的”

2015-1-9 9:43:00  来源: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进入论坛

庞任隆秦封泥三境界附图2(2008.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相家巷村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3000余枚秦封泥及其他遗迹遗物,内容有反映秦中央政府职官的,也有反映地理及地方职官的,还有反映姓名的,它们对于研究秦汉封泥制度、秦汉官职及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被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发现,一时震惊了中外考古界和收藏界。

  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以收藏品相好、反映内容最为完整而著称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隆重推出了“秦封泥特展”。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再现秦封泥文化为主题的特别展览,首次展出馆藏“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等高规格的封泥珍品229枚。

  每天批阅竹简120斤 秦始皇也是“蛮拼的”

  21年前,西安北郊相家巷村的村民在农田基本建设挖土时,于距地表1.5米处的一个古代废弃的淤泥坑中发现了数以千计带有文字痕迹的“泥坨坨”,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震惊不已,这些不起眼的“泥坨坨”就是秦封泥,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象的收获。封泥内容极其丰富,所涉官职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所属官吏和为皇帝直接服务的内廷官员并及县官令、丞,颇有秦代百官表和地理志的意味。

  在纸质公文行世之前,中国公文在秦汉时期处于简牍文书阶段。人们通过把简牍文书或物品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回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古人谓之“封泥”。接收人割断绳索后开封并保存封泥,最后会作废处理。因封泥的表面有官职名称,背面留有挂绳的痕迹,人们通过研究封泥就能得到秦帝国通信系统的运作情况等重要信息。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批罕见的秦封泥会埋藏在相家巷村的农田里呢?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庞任隆研究发现,相家巷地处渭河南岸,秦代这里当属都城咸阳渭南宫区,是皇帝居住办公之地。秦王朝上至左右丞相,下至郡县官吏的奏章皆由皇帝亲览。日积月累,剥下的封泥数量可观。到一定程度必须集中处理一批,或贮存或更有可能扔进垃圾堆。这些垃圾堆在现代考古发掘中被称为“灰坑”。相家巷的农民就是幸运地碰到了一座专门处理剥下的封泥的灰坑。“从秦代的制度和相家巷所在的位置,完全可以推断这批封泥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经手之物,甚至是他们亲手剥下的。”庞任隆说,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始皇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独裁与勤勉于一身的君王。他“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每天要看120斤重的公文竹简 ,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所以,他的“办公厅”附近的垃圾坑中发现大量的相当于今天的废信封和邮票的封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公九卿”封泥齐备 勾勒秦官僚机构图

  西安数千枚秦封泥为研究秦政在中国政治史上的演进提供了重要史料,然而这些封泥的出土处在秦朝时是什么机构呢?专家最新研究认为,其出土处很可能是秦始皇时期建设的位于新都规划中心位置的极庙,即秦二世时的“秦始皇庙”。

  中国古代,官印即是官员身份的重要象征,依据古代政治制度,官吏离职或调职时,必须将其原有官印上缴朝廷并将之销毁。所以,存世的古代官印大多数是在为官员殉葬时而仿制的明器。因此,作为官印的直接遗蜕,封泥同样能够直接说明当时的官职设置情况。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秦封泥为后人完整地勾勒出一幅秦官僚机构的构架图,从“三公”印“左丞相印”、“右丞相印”,到“九卿”印,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再到各个具体部门和郡县之印,如“府印”、“咸阳丞印”、“蓝田丞印”、“高陵丞印”、“栎阳丞印”、“芷阳丞印”等,秦封泥为后人直观了解秦代官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专家研究发现,秦朝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的封泥齐备,还能看到收件人的宫殿所在地(如北宫、南宫、章台、安台),如此数量可观的封泥集中埋藏的地点,很可能就是靠近渭水以南规划为新咸阳中心任务地区的极庙(秦始皇初名其为信宫,旋改为象征天极的极庙)。到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对秦朝王庙进行了整理,其中位于中心位置的极庙就成了秦始皇庙,其功用之一就具有供奉全国各地征收的贡品。专家根据封泥内容不难发现,这些贡品有陇西郡西县的岩盐(西盐)、长江河口的海盐(江左盐丞、江右盐丞)、沿海的海盐(琅邪左盐)、蓝铜矿等的蓝色矿物颜料(采青丞印)、黄金(西采金印、郢采金印)、铜(严道丞印)、铁(铁市丞印)、桑(桑林、桑林丞印)和绢织物(蜀左织官),以及南方柑橘类(橘官)等。

  除了各有专属的职官之外,封泥还反映了从全国的禁苑也运送来丰富的贡品。作为动植物、矿物等资源的宝库,除了长江中游的云梦泽闻名遐迩(左云梦丞、右云梦丞)之外,考古还发现了散落在各地的一些禁苑。譬如都城咸阳周边有东苑、上林苑、具园、康园等,地方上有白水苑(广汉郡)、平阿禁(九江郡)、庐山禁、华阳禁、突原禁等处,甚至秦始皇本人的陵园膳食官吏骊山食官也运送来(上寝、泰上寝)大量贡品。

  五颜六色的“泥坨坨”再现文字魅力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里,当人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泥坨坨”,都十分惊叹!除了散发着神秘气息的浅黄、粉绿、淡紫、黄中带绿、黄中带黑的颜色,封泥上面秦小篆印文优美的书法线条让人折服。

  中国文字起始时是形象的,本身就具有美的性质,如1959年出土于山东吕县陵阳河灰陶尊腹部的“旦”字刻划符号(亦称“大汶口刻符”),象征着祭天的意思。然后经过“纯图画”、“图画佐文字”、“纯文字”三个时期的演化,到了秦统一前后,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通用文字,即“秦小篆”。秦封泥文字再现的是秦代挺拔多姿的小篆书法艺术,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真实反映,是秦代标准文字的原始记录,体现出秦斯小篆“整体端庄、纤劲秀丽”的特点。庞任隆说,秦官印封泥文字之美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字少而精,却能巧妙的表现出“骨”、“肉”、“血”、“筋”、“脉”来。这样由文字流出的秀丽万象之美,实际也是人内心之美的映照。如“宦者丞印”、“诏事丞印”、“犛丞之印”等,虽有“田”字格将文字隔开,“各就各位”,但都能互相关照,颇富轻松从容之感。

  此外,秦封泥的形制多样,不仅古朴自然,而且色彩斑斓。一方面,秦封泥丸制后被封于竹简之上,而后以印章压扁,自然呈现出不规则形状,造型古朴自然。另一方面,秦封泥多以送件人当地泥土制成,而不同地区土质不同,颜色亦不同。如以“褐土”、“黄土”、“紫土”、“青土”等制成的封泥,经过年代侵蚀,仍能看出本色,斑斓美观,确是一大奇迹。庞任隆说,秦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结晶,秦官印封泥文字之美,完整的记载了下来,并孕育新文字的曙光,从“中官丞印”、“走翟丞印”就不难看出,印文由圆向方转化,尤其是“邯造工丞”、“内史之印”,不仅笔画向方、而且向粗的方面过渡,这就为汉初及以后的文字改进“浑厚沉雄”印风的形成,作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从日前发现的大量的两汉官印及封泥中,完全可以看到“汉承秦制”的遗迹和面貌。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秦封泥特展”通过“封泥之谜”、“封泥春秋”和“封泥艺术”三部分主题展览,将秦封泥的神秘面纱层层打开,让观者从各个层面直观地感觉、触摸千年封泥之美。

  名山封泥:秦朝就有“旅游景区管委会”

  旅游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活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易经·系辞》中出现了“地理”和“观国之光”之词,但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岁月里,旅游却只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贾巨商等少数上层人物才能享受。《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观礼观风,游览名山大川,还总结出高山与流水的不同美景效果。《穆天子传》则记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穆王西游时沿途所见,及其会见西王母的情景。到了秦代,随着郡县制在各地的实行,对旅游地理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秦始皇从二十七年开始的四次全国巡游,虽说是为自己“歌功颂德”,却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峄山刻石等,以至于我们今天的人们去朝奉,去膜拜,并成为学习秦小篆书法艺术的范本。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珍藏的秦封泥中,有一枚“旱丞之印”,庞任隆研究发现,“旱”既不是郡名,也不是县名,而是一个被誉为“古代汉中人们的神山”。“旱山”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周家坪)南10里,海拔1743.3米,故“汉、旱”通用,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讳天旱,始由南郑县政府明令公布,改为“汉山”。《诗经·大雅》云“瞻彼旱麓”即指此,汉中也由此得名。汉山是汉中盆地的晴雨表,《南郑县志》载:“(汉山)顶上有云即雨”;汉中人谚语说:“汉山顶亮,晒得够呛;汉山戴帽(起云),大雨即到”。

  “‘旱丞’当是管理旱山祠礼的佐官。当时能为一个小山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况且级别似乎与一个县级别相对应,应视为我们今天诸如“云台山管理委员会”、“华山管理委员会”和“太白山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管理机构的发端。”庞任隆说,出土于相家巷遗址的秦封泥中,还有一枚“底柱丞印”,特别引人注目。细查《辞海》,的确为一山名,也称“砥柱山”。《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说明在2000多年的秦代,这个底柱山就很有名气了,否则不会专门设立管理机构的。由此可知,秦代在各地设立郡县的同时,对一些名山也设立了管理机构,以适应人们的游览和祠礼。


编辑:秦人
关键词:封泥 秦始皇 奉常 竹简 秦代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