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1917年四川出现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 有32个场景

2015-1-4 15:00:00  来源:成都日报          2015年01月04日13:46    字号: T  进入论坛
    加拿大学校大楼(CanadaSchool)1915年动工,1924年竣工,当初是来四川的传教士子女寄宿读书之地,也是初到四川传教的外籍人士学习中文的语言训练学校。该楼现为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楼,,1917年四川出现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 有32个场景

加拿大学校大楼(Canada School)1915年动工,1924年竣工,当初是来四川的传教士子女寄宿读书之地,也是初到四川传教的外籍人士学习中文的语言训练学校。该楼现为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楼,2013年5月被命名为志德堂。

1909年3月9日,加拿大传教会在四圣祠北街教堂后面一间房里,开办了加拿大学校,当时只有5位学生。加拿大学校大楼在华西坝落成后,该校从四圣祠北街迁来了。该楼与华西坝其他老建筑风格一样,一层为防潮地下室,上面两层才供教学办公使用,楼正面有长长的阴台,墙体是西式拱券结构,刚竣工时屋顶并非青瓦,而是用白铁皮覆盖,上面有壁炉烟囱和透气的老虎窗。以后维修中,楼层增加了一层,变成三层楼房,阴台也装上窗户当房间使用,屋顶上的白铁皮也被大红瓦取代。

2014年9月,志德堂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伊莎白的一个世纪

加拿大人伊莎白(Isabel Joy Brown)1933年从华西坝加拿大学校毕业,回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到成都。1947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前往石家庄南海山外事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并留在中国,是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

伊莎白1915年12月15日生于成都,父亲饶和美和母亲饶珍芳先后从加拿大维多利亚学院毕业来到成都,学习中文时相识相爱,1915年1月结为夫妻。1919年饶珍芳受华西协合大学安排,管理成都私立弟维小学(现成都武侯区红专西路小学),她在弟维小学新设了一所幼稚园。饶和美在华西协合大学文科任教。

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华西坝上度过,每年暑期,父母都要带家人到彭州白鹿镇或峨眉山度假,伊莎白从小喜欢田野生活。1933年,伊莎白从加拿大学校高中毕业后回加拿大,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心理学,在校期间选修了人类学课程。1938年伊莎白获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伊莎白想做人类学家,决定先回四川做人类学调查,再赴英国跟人类学奠基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攻读博士学位。

1939年伊莎白回到成都,获得教会的资助研究阿坝藏族部落。在理县杂谷脑镇近一年的田野调查中,她初步掌握了当地语言,拍摄了不少反映民风民俗的照片。

伊莎白的妹妹在成都金陵大学教英文。有一天妹妹生病,伊莎白去代课,在办公室遇到英国人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柯鲁克生于伦敦一个犹太家庭,1934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6年前往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投身反法西斯斗争。1937柯鲁克读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想来看看延安。1938年他来到上海,已没有路费去延安,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书,不久到成都金陵大学任教。

结束了理县的田野调查后,伊莎白遇见乡村教育家晏阳初,对晏阳初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产生兴趣。1940年,她在晏阳初介绍下参加了中华基督教联合会设立的研究项目,到重庆璧山县兴隆乡做人类学调查。伊莎白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俞锡玑对l497户家庭逐户家访,近一年时间完成了前期工作。

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共产国际号召盟国的共产党人回国参军,柯鲁克决定回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随即他在中国加入英国空军。1942年伊莎白与柯鲁克到了英国,两人结婚后,柯鲁克到印度、缅甸等国做情报工作,伊莎白到一家军工厂工作,加入英国共产党,后参加加拿大女兵军团。

马林诺夫斯基已去世,伊莎白想跟他的学生雷蒙德·弗思学习人类学。弗思当时在英军情报机关服役,他同意战后指导她。

1945年5月欧洲战事结束,伊莎白退役,获得两年资助,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博士。不久柯鲁克退役,退役军人和家属可获得旅费,返回参军时的地方,他与伊莎白决定回中国,到解放区看看,写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书。伊莎白也把此次调查作为人类学博士论文项目。

1947年,伊莎白和柯鲁克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来到解放区河北十里店调查当地土改。近一年调查,他们收集大量资料,准备回英国写书。中共中央外事组副组长王炳南邀请伊莎白夫妇为新中国培养英语人才,他们欣然同意。1948年,中共中央在石家庄附近建立外事干部培训学校,他前往担任英语教学工作。

1949年,外事干部培训学校迁到北京,后改名北京外国语学校,柯鲁克任英语部副主任、英语教研室主任,伊莎白任二年级英语口语教师。伊莎白夫妇教学之余,合作撰写《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1959年在伦敦出版。

伊莎白和柯鲁克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学校从事英语教学,柯鲁克2000年在北京去世,终年90岁。伊莎白整理了与俞锡玑在重庆璧山作人类学调查的资料,2013年她98岁高龄时,中华书局出版《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一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历史的鲜活记忆。

四川第一本教老外的汉语教材

清末民初,来四川的传教士首先要学中文、学四川话,为此设立了传教士语言训练学校。加拿大学校大楼落成后,语言训练学校设于此楼。1917年,加拿大美道会第一批来四川的医学传教士启尔德为语言训练学校编写了《华西初级学生中文教程》,供来川的传教士学习中文。该教材英汉对照,选取32个日常生活场景,如与教书先生对话、请厨师、坐轿子、换银圆等,每个场景由十多句中文组成,全书共1005句,前200句中文还用旧式罗马拼音注音并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成都话的音调。启尔德在序中讲述了他学中文的经验:“和老师交谈,和厨师或苦力或女佣交谈,和陌生人交谈。与同事说话,与路上的游客说话,和农民说话,与各位在旅馆和茶店的客人交谈。认真听他们说话并记下来……从一个人这里学到一个单词,或从另一个人那里学到一个短语。对我们传教士来说最欣悦的是,中国人从来没有讥笑过我们学习他们语言时出的错。”

这本汉语教材里的四川方言比比皆是,如啥子、落雨、今天走得拢吗、今天横顺要走拢……

俞子丹的成都风俗画

传教士语言训练学校为两年全日制学校,教师都是中国人,学校禁止用英语。

1924年,英国里兹大学硕士徐维理(William G·Sewell)带着新婚妻子来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任教,在语言训练学校结识汉语教师俞子丹。徐维理等人有一定听说能力后,俞子丹常给学生讲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接送东西一定要用双手;坐位子要坐在靠门的下座,直到三请四请才移上座;客人走时要送客,绝不要站在高处说再见。”有一天俞子丹拿了一张他画的挑水夫,徐维理他们很喜欢。此后,俞子丹陆续画了不少讲述成都风土人情的画,徐维理收藏了这些画。

两年后徐维理结束语言训练学校的学习,在大学教书,常遇到俞子丹,他的画描绘当时成都各行各业的生活状况。徐维理收藏得越多,对中国文化越是了解、喜爱。1933年,徐维理介绍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中国人生活的那片土地》在英国出版。

徐维理在成都工作和生活近30年,1952年回到英国后,他又写了几本有关中国的书,很多插图都是俞子丹的画。徐维理的THE DRAGONS BACKBONE(《龙骨》),选了俞子丹的90幅画,每一幅都附有俞子丹当时所讲故事,堪称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1986年该书在英国出版时,徐维理已去世两年。

2004年旅居英国的成都人萧冰看到该书,她和女儿翻译了该书,中文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遗憾的是,自徐维理回英国后,就再也没有俞子丹的消息了。


编辑:秦人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 汉语教材 伊莎白 汉语 学校 中国 四川 柯鲁克 加拿大 徐维理 英国 俞子丹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