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大千世界>>正文

云南建“基因库”保存濒危语言

2015-1-19 9:55:00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论坛

 

原标题: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消亡,云南建立语音实验室并深入山区,从极少数民族语言开始,两年多来已采集了19种加以抢救

       建“基因库”保存濒危语言

本报记者 张小叶

在官方的民族体系中,拉基人被识别为壮族的一支。上世纪80年代,当年轻的熊玉有来到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时,那里的拉基人在日常生活中,还讲着自己的拉基语。

2013年,熊玉有的同事再次前往拉基人的聚居地进行语音采录的时候,发现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会说拉基语了。

不仅是拉基语,在我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在逐渐消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近年来所作的努力之一,就是通过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在语音实验室中尽可能采集少数民族语言,保存、抢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

复旦大学语言与文献大数据中心负责人潘悟云认为,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消亡的过程不可逆转,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因其不可逆转,采集少数民族语言的努力才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创造,它本身是人类历史的教科书。建立语音实验室,不仅是为了延缓语言消亡的过程,也是为了将这些珍贵的史料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

下乡进行语音采录

超极本、声卡、摄像机、微单、电池、话筒……装备包里的设备被精简到最少,但组合起来就能够进行基本的语音采集工作。有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很偏僻,甚至需要步行进出,因此,工作人员在下乡采集语言时,都要尽可能轻装简行。

2012年,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语音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按照高规格录音标准建设,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录音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干扰,确保采集语言音质的清晰自然。然而,工作人员很快发现,语音室中专业设备的用武之地有一定的局限——实践中,他们很难从少数民族地区找到合适的发音合作人,并把他们带到位于昆明的语音实验室来录音。因此,大多数时候,他们还得带着设备下乡。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采集尤为艰难。熊玉有解释:“其一是地处偏远;其二是真正懂得本民族语言的人都老了,带出来有些困难。”

在工作人员的印象中,对仙岛语的采集是最困难的。仙岛人是阿昌族支系,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按照采集惯例,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既懂汉语,又会仙岛语的当地人,并提供一张包含着1300个汉语词汇的表格,由当地人一一念出对应的本民族语言。但下乡之后,工作人员发现,唯一符合条件的当地人门牙有缺口,发音漏风。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想到一个办法:让这位当地人的妻子来录音。工作人员回忆,由于妻子不懂汉语,只能由丈夫看完一个词后翻译给妻子听,再由妻子以仙岛语念出来。“最后,在每天录音8小时的情况下,这1300个词汇录了3天才完成。”

令人头疼的还有供电问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流电的供电质量较差,给录音设备带来干扰,从而产生杂音。因此,工作人员有时只能脱去鞋袜站在地上,用手摸着声卡,录音多久,就得保持这个姿势多久——光脚的人跨接在声卡和大地之间,通过这种原始的方法滤去交流电带来的噪音。

无论如何,使用专业设备开展语言采集,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过去,采集语言只能用较为落后的设备录音,再辅以音标记音。结果,许多语音标本带回来后才发现录制得不够清楚,分析时困难重重。比如,有些词语的发音极为相似,区别只是送气与不送气,靠人耳难以分辨,如今专业仪器则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个差别。

语言是历史的载体

采集工作开展至今已有两年多。从濒危程度最严重的极少数民族语言开始,语音实验室已经采集了19种少数民族语言。熊玉有越来越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越来越便利,民族交往使语言融合的步伐加快了;同时,原本的民族语言已经不能用来描述现代化的生活,诸如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电脑软件等,在民族语言中根本就没有对应的词汇。”

正在探索阶段的语言采集工作已经凸显了不少问题。“首先,1300个词汇偏少了。如果要将日常用语全部囊括进去,至少要3000个词汇;其次,民族的生活方式不一,如有些民族养牛,有些民族养马,各族的语言侧重不一样,因此最好为每个民族‘量身定制’一张词汇表。”熊玉有说。

要保护、抢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语言采集只是开头。面对民族语言越来越快的消亡现状,云南省民语委还在采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比如,与国内顶尖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输入法,使年轻人可以在网络聊天中使用本民族的文字;再如,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发布各语种的语言文字,供人浏览、研究。

潘悟云认为,语言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创造,经过了历史演化的语言本身,记录着人类的许多过往。他举例说,“丝”从中国传出去,经过欧亚大陆,来到英国,成为“silk”——名称与丝绸本身一起流传,每经一地,“丝”的读音就会因“本土化”而发生细微改变。

“从‘丝’的这个读音的地理分布,我们就能分析出丝绸之路是怎么经过蒙古、波斯、叙利亚、罗马……最后传到欧洲各地的。”潘悟云说,“通过语言去分析东亚文明的发生与传播,不能只依靠一种语言,而是需要很多很多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受外界影响比较小,保留古代的读音比较多。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