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韩城锣鼓

2014-9-22 11:34:00  来源: 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进入论坛

QQ图片20140922100643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李世林 记者 张军建)锣鼓,在过年过节,喜庆之日,祈福求雨之时都会看到锣鼓表演,这项民间艺术最近几年得到了大家关注与参与,而说到锣鼓,不得不说说陕西的锣鼓,那可谓享誉全世界。陕西锣鼓具有节奏明快、粗犷劲雄、激昂高越、形式多变、气势 宏大的独特风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适宜于舞台演出。表演气氛热烈,动作花梢,振奋人心,一派阳刚之美。深受群众喜爱。陕西锣鼓种类较多,比较有韩城锣鼓名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咸阳牛拉鼓。但是讲起种类来,还是要数韩城的锣鼓,它可是有着白面锣鼓之称,韩城锣鼓形式多样,但就其主要派别与形式来划分,有韩城行鼓和韩城围鼓之分。
  韩城行鼓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即使在今天欣赏韩城行鼓的表演,你仍能感受到这种气氛: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韩城行鼓在历史上又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象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今天看韩城行鼓表演,你仍能从他们的鼓姿中感受到这股“神”气。 
  解放后,尤其是近年间,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在韩城,起码有十数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走出韩城,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1997年,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韩城行鼓从元代的产生、形成,至明清时代的基本定型,发展至今已相对稳定,乐器主要由鼓、锣、铙钹组成,还有“马锣”、“嗡号”(即海螺),带有古时军乐的特点。表演时以鼓为主,有挎鼓、抬鼓、车鼓,打击时锣、铙钹与之相配合,其中锣、鼓均为打击乐器,击之作响发声,特别是鼓声如雷,震撼人心,催人奋进,韩城锣鼓文化部。
  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原名西川锣鼓(因韩城围鼓主要分布在韩城境内的西川沿线而闻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内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围鼓最负盛名,因其所居地为薛峰境内,故又名薛峰围鼓。薛峰锣鼓相传是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宋辽战争期间,薛峰川境内为战争的前沿阵地,相传杨家将中的杨九郎经常带领北宋军队在这里出没作战,后人为纪念杨家将,便将杨家将击鼓作战时鼓乐流传下来。后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出一大批融合农村文化生活,节日喜庆等的鼓乐曲牌,或表达农耕时期,庄稼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或表达宗庙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诚心境,形成了今天这种集战争鼓乐与节日喜庆、宗庙祭祀于一身的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主要由七个阵营组成,分别为鼓营、锣营、钹营、火铳营、花杆营、旗营、墩柱营,总人数近200余人,演奏时,帅旗开道,旗营人员手执龙凤旗居于阵营两侧,呈一字排开。火铳营为其先导,花杆营居于阵营两侧,锣营、鼓营、钹营呈阵型排开,居于中央,呈对称分布。鼓营中的演奏人员头戴战盔、身披金甲、足登战靴,马步蹲开,呈击鼓作战之势;锣营、钹营人员左脚向前迈出一步,高高举起铜锣与金钹,呈向前厮杀之势;花杆营身着彩装,手执五彩花绸杆,花杆呈45度倾斜角,呈摇旗呐喊之势。适时阵营排开,令旗挥舞,鼓声雷动,气势恢宏,各阵营随着令旗的挥舞,不断变换阵型,或相互配合,交响辉映,或各自为营,单营作战,时而呈合围之势,时而呈战场队形一字排开。从而将战场中短兵相接的紧张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围鼓周围增加得花杆营,成员均为女性,适时,几十位姑娘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手执五彩绸杆,在鼓手旁摇曳浮动,婀娜多姿,呈现出刚与柔相济,力与美的完美组合,使人看后如痴如醉,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德感受。 
  韩城围鼓又充分吸收了民间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随着农耕文化的不断发展,韩城围鼓不断继承和发展围鼓的形式变化,在充分继承传统古军乐的精髓后,韩城围鼓根据农村的文化生活,又先后创作出一大批如“喜洋洋”、“摘豆角”、“歇阴凉”等反映农村传统文化生活的曲牌,当围鼓演奏时,各方阵时而各自为营,时而密切配合,鼓点时而轻、时而重,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情绪激昂,如痴如醉,时而浅吟低唱、欢歌笑语,既有古战场军乐之雄浑,又有农村节日喜庆之婉转动听。 
  韩城围鼓发展历史 
  历史溯源 
  薛峰境内自古以来就是地理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其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相传在北宋时期,这里是宋辽战争的前沿战场,当时两军作战,击鼓为号,同时,据传杨家将中的杨九郎当年经常带领军队在此出没,保护当地百姓,后人为了纪念杨九郎,将当年宋军作战的鼓乐传承下来,随后经千百年的演变,形成了今天的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中有一章节名为对鼓,顾名思义,是指两军排兵布阵时所击的鼓乐。我们从其形式与鼓点中明显能够感觉到战场中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当敲到阵鼓时,鼓营分化为两营,模拟当年战场厮杀情景,呈两军对垒之势,演奏时,两军将军带领其成员成三角形排列,相对而立,怒目而视,呈战场中拼命厮杀之势;锣营、钹营和花杆营各居于自家阵营后侧,为其摇旗呐喊,以壮军威。随后,两军主将对战完毕后,阵营呈现排兵布阵之势,演奏时,时而兵分四路,时而形成合围之势,适时,鼓声雷震,节奏加快,呈现出战争到了紧要关头和即将胜利的喜悦心情。此时,鼓者情绪激昂,如痴如醉,有舍我其谁之气概。韩城围鼓无愧为古战场军乐的典范之作。 
  韩城围鼓的兴盛于神权发展和宗庙祭祀有关,在韩城西川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庙宇多达二三十处(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损毁殆尽)。各种不同的庙会期间都有庆典,而有庆典必有韩城围鼓。从古庙遗址中的残存碑记上我们可以得知,西川原共有十八社,建庙修佛的资金,多以“社”为单位筹集,一般一庙有多社支持,同时一社又支持多庙,而“社”重要的组织纽带就是锣鼓。宗庙祭祀更是同锣鼓分不开。作为连接其族群的纽带作用的锣鼓,每逢宗庙祭祀,族上的无论是鹤发童颜的老人还是虎虎生威的后生都要美美的敲上一阵锣鼓。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围鼓的发展和创新 
  韩城围鼓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底蕴深重,是名副其实的民间乡土文化。作为民间文化,韩城围鼓又保留着民间文化传承性的一部分,战场军乐并不适合农村节日庆典或宗庙祭祀等形式的活动,长期以来,在民间不知多少代的鼓手传承与创新,创造出一大批结合农村庆典生活和反映农村文化生产生活的曲牌,使围鼓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扩大,使其内涵进一步丰富。我们单单从其曲谱名中就能一目了然:“母牛尿尿”、“ 老牛上坡”、“ 扑鸽楥窝”、“歇阴凉”“肚子痛”“ 叮圪巴”、“ 紧三锤”、“ 四折子”等,这些鼓谱之所以取名如此粗俗土气,也充分显示了,在农耕年代,大多数农村人民目不识丁,鼓谱是充分照顾到广大农民的接受水平。不过虽然鼓谱曲牌土气粗俗,但鼓点确实韵味无穷,形象的表达了鼓谱所反映的内容。 
  扑鸽暖窝 
  扑鸽子是韩城这个地方常见的一种鸟类,其经常居住在老百姓房子居所的屋檐下,雌雄相伴,成双成对,历来为韩城百姓所喜爱。人们把扑鸽子能够在其家筑巢居住,作为家庭幸福的一种象征。“扑鸽暖窝”是韩城的一种方言,其意思就是扑鸽子进入发情期,要筑巢产蛋,繁育下一代,雄鸽要承担雌鸽饮食供应的孵蛋期。俗称“暖窝”。 
  在古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方面,薛峰锣鼓借扑鸽暖窝之意,是要告诫子孙后民,要保持香火,保证本族的繁衍生息。一方面告诫夫妻之间,要像扑鸽子一样,和和美美,情深意长,相互提携,恩爱有加。表达了传统农耕文明下,社会底层百姓对美满生活、美满婚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而这种期盼与愿望就被百姓浓浓的融进了薛峰锣鼓的鼓乐中。 
  “扑鸽暖窝”一段,整体鼓点,轻柔缓慢,演奏时,队员相对而立,成幸福美满之势,充分表达夫妻生活美满之情。 
  老牛上坡 
  韩城有句古谚为“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是对传统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古代,地是农业之本,人是农业之源,而牛在传统农耕时期,“家有头牛,视为一宝”,牛农业生产生活的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老牛上坡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头朝下,背拱起,四脚踩稳踩实,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有多艰难都不退缩,都勇往直前。“老牛上坡”这段曲牌内容表达的是做人要像耕牛一样,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其寓意是人们要像老牛一样,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奋力向前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肚子痛 
  肚子痛是农村百姓常见的一种现象,其或是因饮食不周,或是脾胃不合,或是炎症作祟,或是器官发病。轻者皱眉咧嘴,重者捶胸打背。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和家庭贫困的情况下,人们多是祈福祝愿,请求神灵保佑。 
  曲牌“肚子痛”就是一段反映百姓在庙会拜佛求神期间的种种表现的鼓点,人们通过锣鼓的形式将其展现在神灵面前,以祈求神灵消灾免难。 
  歇阴凉 
  歇阴凉是三夏农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酷暑盛夏,种田回家、赶集上路、茶余饭后,炎热难耐,找个凉快的地方歇歇脚,解解困。村前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啊,年老者相拥而坐,抽着旱烟,家庭琐事、趣味见闻、插科打诨、旱涝丰欠都是话题。妇女们则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服装样式、家务窍门、饮食技巧无所不谈。“歇阴凉”就是这样一段反映农村文化生活的鼓点,随着鼓点的演奏变化,或高声喊叫,或窃窃私语,使我们仿佛看见了过去农家生活中的生动画面。 
  摘豆角 
  摘豆角是传统秋收季节农村百姓的一项生产活动。摘豆角形象的反映了农村百姓在秋收季节,看到庄稼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忙于采摘的紧张气氛。 
  解放后围鼓的发展现状 
  韩城围鼓阵营完整、曲牌繁多、鼓点多样,气势恢宏,独具一格。历来为当地百姓所称颂。解放后,韩城围鼓长期是“身处闺中人不知”,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上世纪70年代,大面积寺庙被毁坏,节日庆典随之减少,人们忙于农业生产生活,无暇顾及这些事情,随渐渐淡忘;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在农村的普及,其对人们的吸引力也大大减弱。 
  近些年来,随着韩城农村百姓生活的富裕,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显著提高,韩城围鼓又一次回到了大众面前,但是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无人问津,使韩城围鼓老一代鼓手老亡将尽,新一代年轻人对此又毫无兴趣,致使韩城围鼓面临失传的危险,素有“鼓乡”之称的王村(原十二村),过去是家家能敲鼓,户户会打锣,而现今近2000口人的村子,会敲围鼓的鼓手加起来不足50人。韩城围鼓即将面临衰亡的危险。
  韩城围鼓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以其传承历史久远,阵营完整,鼓点繁多、技艺高超,而在韩原大地独秀一枝,长盛不衰。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