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延安剪纸"小人儿" 北京摆摊为女治病

2014-9-18 15:08:00  来源: 中国网   进入论坛

111

张永红和他的作品。中国网王喆摄

在北京南锣鼓巷最深的巷子里有一个传统艺术剪纸工作室,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挂满了剪纸作品,很难想象,这里的主人竟是一位身长不足二尺的“小人儿”。

今年41岁的张永红,出生在陕西延安一个贫困小山村,自幼患有成骨不全症,骨折过100多次,12岁便跟着爷爷奶奶学起了祖传的剪纸手艺。5年前为了给不幸遗传了父亲疾病的女儿治病,张永红一家来到了北京,在这里靠剪纸手艺,一边维持着家用一边给女儿看病。

222

张永红在创作。中国网王喆摄

自幼残疾不自弃为女赴京坎坷多

年幼家里无钱医治,早年便因残疾辍学,深受病痛折磨的张永红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希望,年幼的他跟着爷爷奶奶从绘画、刀刻到剪裁一步一步学起了手工剪纸。18岁学成后,张永红带着自己的手艺开始走上社会。

他曾只身一人到过上海、江苏等城市,也曾一度成为媒体新闻争相报道的焦点。几年打拼下来,小有名气的他在西安落了脚,在好心房东的帮助下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剪纸艺术学校,学校一办就是8年,张永红也成了家,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日子刚刚好起来,却发现女儿不幸遗传了父亲的病症,为了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给女儿最好最及时的治疗,张永红放弃了苦心经营的学校,带着妻女来到北京寻医。

来到北京以后,张永红凭借自己的手艺和北京慈善机构的帮助在南锣鼓巷开了一家剪纸工作坊,女儿的病情在治疗后也渐渐好转起来。

在日子刚稍稍平稳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又一次让这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张永红花费整整一年时间创造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在拍卖之前丢失,而这幅图本是用来继续给女儿看病维持全家人下半年生计的希望。张永红说,曾有人愿出60万收购这幅作品,但是当时没有卖,因为这幅作品花了他太多的心血,张永红心里不舍,也想以后能卖个更高的价钱。

作品丢失之后,张永红多次向有关部门报案,但没有收到有关部门的答复。因为没有钱交房租,工作室只能搬到不起眼的小胡同里,仅靠平时摆摊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又经常要躲避城管抄摊,因为没钱看病,女儿也送回了老家,妻子也因负担太重离他而去。“我一个人在这真的很难,真的很想家,很想女儿,眼看就入冬了,出去摆摊也不方便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张永红红着眼睛说。

333

张永红的摊子总能引来很多游客,但是真正购买的人不多。中国网王喆摄

社会求助皆无果幸得热心贵人助

张永红说,来北京之后,得到了身边一群好心人的帮助。有一群来自爱心小窝窝的志愿者每到周末都会来帮助他,这些孩子会帮他把刻好了的作品装裱、摆放好,因为工作室常常有外国游客光顾,孩子们还会帮忙把剪纸作品的介绍翻译成英文。而张永红平时吃的药都是从一家慈善机构免费获得的。

90后女孩美思有空就会来工作室照看张永红,“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就很震惊,当时就觉得应该帮助他。有空我就会过来看看他,现在我们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张永红开玩笑地说,这个小姑娘是他的“大堂经理”。

胡同里的邻居看到张永红都开玩笑的称他“小人儿”,开朗的张永红也总是和他们互相开着玩笑。在这个小巷子里生活也许比想象中艰难,却没有想象中悲观。

444

张永红的剪纸工作坊在南锣鼓巷最深的小胡同里。中国网王喆摄

深藏不露技艺高梦想传艺招学徒

张永红说,因为残疾的缘故,他已经把剪纸当做是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每个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是他一笔一划,一刀一剪刻出来的。他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说:“有很多作品是我自己创新的画法,你看这只猫看起来是不是更立体,而这只羊则是按照真羊的样子画的。”

在张永红的工作室里还有很多知名的字画剪纸作品,张永红说,一般做一个这样的作品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剪纸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已经不太了解这门传统艺术,更不要说动手做。”

虽然工作室处于老北京的地标处,但每天的收入并不乐观。张永红说,他现在希望能收一些学生,白天不出摊的时候就可以教剪纸,一方面可以填补家用,一方面也可以把祖传的手艺传下去,让这门中国传统的艺术后继有人。“我也没读过什么书,希望通过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孩子把我们的传统艺术带到外面去。”

“让世界都了解中国的艺术”,在张永红的心中一直都有着这样一个剪纸梦。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