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榆林市蜂产业发展综述

2014-9-11 8:36:00  来源:榆林日报  进入论坛

蓬勃发展的“空中农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综述

大棚草莓经蜜蜂授粉后,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蜜蜂被用于大棚授粉

  榆林是陕西省养蜂大市,养蜂数量和蜂产品产量一直位居全省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养蜂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全市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条件。随着蜜源植物的增多,我市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养蜂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据统计,2013年我市蜂群年存栏8.9万箱,蜂蜜、蜂蜡、蜂花产量分别达10000吨、150吨、80吨,蜂产品年产值近亿元,从业人数达万人。养蜂业呈现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生产方式显著转变、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得以大力推广、蜂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高、资源保护和种蜂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等特点。

  我市蜂产业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一、拥有丰富的蜜源植物。随着我市生态环境的逐年改善,各类蜜源植物极大丰富,全市刺槐、枣树、苜蓿、苹果、玉米、荞麦、葵花等各类蜜源植物达120余种,远远高于全国乃至全省平均水平,从阳春之日、繁花五月到烂漫夏季、五彩初秋,我市各类蜜粉源植物连绵生长、百花竞相开放,据测算可承载蜂量100万箱以上,为养蜂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

  二、养蜂业具有传统悠久的历史。蜜蜂勾起人们对美好甜蜜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蜜蜂和人类有一种说不清的天然亲近感。我市人民勤劳俭朴,与生俱来在改造自然、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与蜜蜂相伴而生,成为亲密“伴侣”,而且发展养蜂不与人争粮,又能传授花粉,提高作物产量,其产品成为人们的营养保健产品,是发展“空中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健康安全需求的最佳首选。多少年来,养蜂事业不断发展、代代相传受益无穷。

  三、养蜂业技术实力雄厚。我市养蜂事业起步早,发展历史久远,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的过程,市蜂业技术推广站承担过中省市一批重大项目,积累了蜜蜂良种繁育推广、疫病防治、熊蜂饲养、中蜂保护、蜂产品加工、蜜蜂授粉等一系列关键实用技术,获得20多项中省市科技成果和专利,先后被中省确立为省级保种场和国家级中蜂保种场,技术力量堪称西北一绝。目前,该单位17名职工全部为专业技术人员,常年在养蜂一线开展良种监测保护、繁育推广和疫病防治等工作,涉及内蒙古、宁夏、延安、铜川、山西等周边地区,年培训蜂农300多人次,开展作物授粉面积达3000余万亩,有力促进全市养蜂业发展。

  四、养蜂业愈来愈受到各级重视支持。我市养蜂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既得益于全社会广泛认识,更得益于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农业部、省农业厅从确立部、省级保种场以来,逐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保种经费用于陕北中蜂濒危物种的监测保护。市畜牧兽医局也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蜜蜂疫病防治和技术推广,从资金角度确保蜂业技术推广站进行职能转变和业务拓展,使其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职能作用。针对陕北中蜂资源濒危实际,2012年,农业部安排150万元首次以项目形式开展“陕北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全面提升市蜂业技术推广站的实力和水平。市编办2014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更名,便于该单位更好地拓展业务范围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绥德县、吴堡县、子洲县、靖边县、定边县等县部门高度重视蜂产业的发展,结合各县区的实际情况,顺应蜂农呼声,努力在资金安排、项目支持、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蜂产业,使得养蜂业家喻户晓,蜂农积极参与。而今,随着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重视和发展蜂产业已形成共同氛围,我市蜂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蜂产业的摇篮

——市蜂业技术推广站简介

  市蜂业技术推广站前身为市种蜂场,成立于1975年,距今已有40年的建场历史,是计划经济时期为全市养蜂者提供技术服务而设立的国有事业单位。200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蜂产业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变,该单位承担越来越多的公益性职能,1998年列为省级重点畜禽保种场,2008年经农业部核准,确定为国家级中蜂保种场,2014年根据职能转换的需求,市编办批准原市种蜂场更名为市蜂业技术推广站。主要职能是:开展中华蜜蜂的监测保护,搞好蜜蜂良种的繁育推广,加强蜜蜂养殖技术、授粉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蜂病的检测和蜜蜂疫病防控等。

  该单位编制15名,现有职工17人,全部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4人、初级6人、技术人员5人。该单位成立以来,屡获重要科技成果和奖项,成为全市乃至西北地区蜜蜂生产的重要基地和摇篮,为全省养蜂业和全国珍稀濒危蜜蜂物种保护做出过突出贡献。主要成果有:一、“密林熊蜂人工繁育及设施农业授粉应用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二、“黄土高原中蜂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三、“西方蜜浆双高产新蜂种选育试验研究”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四、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仿生态熊蜂饲养室》专利技术一项,另编辑出版了《中蜂保护与高效养殖》《熊蜂人工繁育及授粉应用》等一批科普性书籍。

陕北中蜂

陕北中蜂

  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中华蜜蜂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2003年,北京市在房山区建立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产区及分布:陕北中蜂是中华蜜蜂分布在陕北的地理种,主要分布在靖边、定边、子洲、清涧、甘泉、富县、延长、黄龙、黄陵、志丹、吴起、宜君等地。总的分布特点是集中在植被良好的山区。

  生物学特性:由于长期土生土长,陕北中蜂对陕北地区的地理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繁殖较快,抗病、抗逆性能好,但对囊状幼虫病抵抗力差,越冬越夏蜂群群势削弱率小。抗螨能力强,飞行迅速,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易迷巢,遇到意外不适因素容易迁徙。育虫节律陡,绝大多数蜂群性情温驯。盗性较强,对西方蜜蜂的防盗性能差。清巢能力差,易受蜡螟危害。陕北中蜂属于国内个体较大的类型,分蜂性弱,维持强群能力强。由于中蜂善于采集高山植物和晚秋植物,所以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体形外貌:陕北中蜂蜂王绝大多数为黑色,极少数腹部枣红色或有红斑,工蜂黑色,腹节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色环带,绒毛为白色至淡黄色,头部有少数黄褐色绒毛。总体表观有偏黄和偏黑两种体色。工蜂体长12—13.5mm,工蜂吻总长5.10—5.40mm,巢房内径4.90—5.10mm。雄蜂黑色,体表被白色至淡黄色绒毛。

  生产性能:中蜂蜜蜜汁浓稠、香味浓郁,蜂蜡色泽白、品质好。

  多数中蜂群每年自然分蜂一次,当秋季群势较大、蜜源条件较好时,还可进行第二次分蜂。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年分蜂控制到一次(或不分蜂)。土法饲养条件下,一般分蜂1—2次,个别群最多可发生5次分蜂(即1∶6)。在土法饲养条件下,蜂王开产时间一般为2月中下旬,停产时间一般为10月中旬,年有效繁殖期为220天左右。群势一般为早春1—3框,生产期最大群势为11—13框(子脾8—9框),子脾密实度为85—95%,越冬群势削弱率为20—40%。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