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保护方言和地方戏的为与不为

2014-8-5 18:25:00  来源: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进入论坛
□刘思敏

  不久前,天津市启动了“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旨在把地道、老派、正宗、具有代表性的“天津话”,以音、视频的形式立体记录下来,构建成一套体系完备的“天津方言语音档案资源库”,由天津市档案馆永久收藏,以实现对天津方言资源的抢救性保护。

  其实,不仅是天津,许多地方为保护日渐式微的方言也都有所行动。内地与港台都有自发组成的方言保护团体,目的是应对各地方言急剧衰落甚至濒临灭绝的现状,并呼吁政府及社会各方采取行动来保护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上海就制作出上海话拉丁化方案,并在2012年将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引入校园;厦门在2010年在试点小学和幼儿园发放闽南语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关闽南语的教育;苏州在2012年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成立苏州方言培训中心等,并建立山歌、昆曲、渔歌等苏州口头文化语料库。此外,互联网也被用来收集方言,比如两个美国人因为喜欢中国方言而在2013年建立了名为“乡音苑”的网站,用“方言地图”来专门收集中国各地的方言故事,点击地图上的图标,便可听到当地人用方言讲述的5分钟小故事。上线3个月时间,“方言地图”就收集了151段不同的方言录音,话题广泛,从年轻人谈论最爱的明星到祖父辈回忆下乡劳作的往昔。

  上述的这些努力体现了政府及社会对方言保护的重视,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方言对丰富文化生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旦方言消失,很多独特的地域文化,包括地方戏,就会因皮之不存而失去其生存的根基。在全球化和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的当代,人类语言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方言的衰微似乎更已是定局。其实,方言或语言危机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世界范围内共有的现象。据调查,全世界现有大约6500种语言,其中约有1/3的语种只被不到2000人使用。一种语言一旦没有年轻人学习、使用,自然就濒临灭亡了。在中国,各地方言在普通话、电视剧及流行歌曲的冲击下,质量及丰富性正在迅速降低,以前许多生动形象的方言已逐渐消失。另外,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得方言的使用环境极度收缩,也无形中加速着方言的日薄西山。不仅方言正逐渐萎缩,中国地方戏剧种类也遭遇相同命运,连年锐减。

  方言和地方戏本来就是在地理封闭和文化相对隔绝的环境下的产物,在当今的后工业社会,交通、信息以及大众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繁荣和文化内容的丰富,并带来了大众观念及审美心理的变化,地方性逐渐淡化,而且人们也不再像在农耕社会时那样一辈子固守一方,流动和旅游改变了人们对故乡的概念,对青年人来说,故乡已不再是精神原点,乡音和家乡戏也不再是情感寄托的载体,中青年对地方戏的疏离使得许多剧种因没有足够的观众而“开到荼蘼花事了”。据权威部门统计,在过去的30多年间,地方戏剧种已经从300多个缩减到不足200个。从文化达尔文主义的视角,不难理解方言及地方戏等文化遗产为什么会在我们眼前消失,而且一旦灭绝,就是“黄鹤一去不复返”。方言包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方言及地方戏的行将灭失,势必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当代社会是否应该保护包括方言以及地方戏在内的地域文化呢?又应该如何保护呢?

  在人类文明史上,方言及地方戏的演化基本上就是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过程,失去生存环境的方言和剧种不断地消失,而新的方言和剧种又不断诞生。这种文化的自生自灭、自然更替的状态,是因为古人既缺乏足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价值理念,也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来有效地实行保护。这三个主客观因素对保护文化生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动机,即使少数有识之士有文化自觉,凭古时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手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我们这三个条件都已具足了。文化自觉自是无须多言,方言对文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地方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是广为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次年就加入了该公约。方言和地方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认知历史和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我们当然不能看着这些文化遗产渐渐消失而无动于衷,更何况现代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可能性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然而,要保护所有的方言和地方戏,让200或300多个戏曲剧种一如既往地蓬勃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保护行动才是明智而可行的?

  笔者认为,我们保护方言及地方戏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采用中庸之道来救护文化遗产,正如朱熹所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有些方言和地方戏的泯没是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本来就是大自然的选择过程。有所为就是要有取向、有选择地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文化基因同自然基因相似,是通过传承来延续的。方言和地方戏是活态文化,如果只是像保护文物那样将它们凝固封存于博物馆、档案馆其实是消极的。对已经消亡或岌岌可危,而且传承有高难度的剧种,应该以录音、录像、访谈、文本整理、全息记录等多种方式做好抢救式记录,将其“基因冷冻式”保存下来,将这份文化遗产留给以后的人类。对于尚有生命力的地方戏,除了采用不同技术手段保存在博物馆、档案馆,还要让它们能在活的文化生态中传承下去,与时俱进。要让地方戏等文化遗产既能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同时又能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将其楔入民俗活动和旅游项目。如老舍茶馆每天都为客人展示包括京剧、曲艺、杂技、魔术等艺术的精彩表演,还有成都锦江剧场的川剧《变脸》,它们既为优秀民族艺术提供发展场所,也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一个旅游亮点。地方戏也可以被融入具有乡土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节,成为扩大旅游的一个吸引点。此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探索性地建立以方言和地方戏为主题内容的“文化生态圈”,让地方戏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旅游可以为扩展地方戏发展空间提供机会,使地方戏能在民族文化的厚土上获得新生,就好比在唐代达到顶峰的古体诗,即便在《红楼梦》中无比璀璨,也很少有人将曹雪芹视为诗人,但古体诗却借助《红楼梦》获得了传播与新生,因此,只有在活的生态环境中,有观众的“莫失莫忘”,地方戏才能“芳龄永继”。


编辑:秦人
关键词:保护方言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