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文

秦岭脚下 感受大荔七夕“乞巧节”

2014-8-11 23:29:00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频道  进入论坛

迎巧姑 孟子发 摄

拜巧姑 孟子发 摄

中国文化传媒网陕西频道讯(记者 孟子发) 七夕,也称“乞巧节”、“双星节”、“巧节”等,至唐代己成了名副其实的“女儿节”,中国有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时,会有喜鹊在银河上架起桥梁,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是人们追求美好爱情的典范。这一天,全国各地都用不同的民俗表演方式和活动纪念这个像征着伟大爱情的节日。

8月2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承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国七夕民俗文化艺术节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山下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拉开帷幕。

艺术节上,记者与游客一起全面体验了渭南大荔县西大壕村的乞巧节民俗表演。

大荔县乞巧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已经遍及城镇乡里,农村姑娘七月七,搞乞巧活动较为普遍,2011年“大荔乞巧节”被确定为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县西大壕村传统的乞巧活动有泡巧芽、蒸巧馍、缚巧姑、搭巧棚、磨巧碗、背巧歌、耍七姑娘等内容。

缚巧姑、迎巧姑

(迎巧姑)缚巧姑很有讲究。端一张椅子,椅子上用蒜瓣或干草扎个骨架,穿衣服前把衣服隔墙壁扔过,扔前扔后要称一称,扔后衣服重量增加了,叫图赏了,图赏了的衣服穿上才叫巧姑。把衣服穿好,并且有准备好的妇女三寸金莲小鞋用葫芦制作的头面像也装好,有的缚的巧姑手能动,拿着扇子,这样像征着织女的巧姑就缚成了。

傍晚,村里成群的男女青年组成锣鼓队,使劲地敲打,燃放鞭炮,迎接巧姑到摆好的供案上。

拜巧姑

在供有巧姑(织女)像的桌案上,由村里的妇女们献上各式各样的供品,有乞巧花馍,瓜果以及专门为过节泡好的的“巧芽”。每摆放一件东西都妇女们都要向巧姑作揖。

供品摆齐后,由年长的妇女将选好的七位小姑娘带到“巧姑”叩头、作揖行跪拜礼,称之为拜巧姑。

磨巧碗 孟子发 摄

掐巧芽 孟子发 摄

磨巧碗

七位姑娘从大到小依次排开,趴在“巧姑”面前的地上,背上搭上一块五彩布。八个妇女坐在两旁,每人手里拿两个大瓷碗,碗口相对,不停的摩擦。在磨碗的过程中如果哪个家的姑娘打瞌睡就被讥笑为“笨人”,谁在磨碗中做出刺绣、织布、纺线等动作,被誉为“巧女”。

显巧7样、背巧歌

七位姑娘要在“巧姑”面前展示比本事,展示才艺,边唱边作出相应的动作。如会织布、纺线、绣花、剪纸、弹琴、唱歌、背诗、穿七彩线、写毛笔字等。

泡巧芽、掐巧芽

每年从农历六月初六,村里的姑娘就将大麦、小麦、糜子、谷、豌豆、扁豆、绿豆等七样种子用准备好的下雨水浇泡,放在阴暗的地方。到了晚上,月上柳梢头的时候,把巧芽拿出来用月光照一照,每天如此,这样生出来的芽苗既白嫩又壮实,高达1-2尺,被称为“泡巧芽”。

七夕这天,姑娘们将自己泡好的“巧芽”周围缠几道红线置放在织女像前来比巧,“巧芽”长的越高的就能得到巧姑娘的赞誉。也预示着姑娘心灵手巧,来年收成更好。

掐巧芽卜前程。姑娘们将摆在“巧姑”面前的“巧芽”掐成一寸长的短节投放在清水盆里,围成圈观察巧芽影子所呈现的形状。如影子像一苗针,一条线或一朵花,就认为该姑娘心灵手巧,若像一根椽,一条檩,就认为该姑娘手笨、愚蠢。

穿七彩线 孟子发 摄

背巧歌 孟子发 摄

穿七彩线

在苹果上插上针,穿针乞巧。参与者都是村里未出阁的少女。姑娘们在祭拜完巧姑后,借着月光以丝线穿针孔,先穿过的是“得巧”,穿过数最多的是“能巧”。

写巧字

最后一项是写毛笔字,每个参与的姑娘在红纸上写上一个字,然后共同展示,谁的字写的好就代表着谁有文化。

蒸巧馍

传说织女是管农业的神仙。村里的妇女都会蒸花馍,也叫“面花”。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玉米、豆子、花椒、鸡蛋、核桃、枣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顶针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面花”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人物花鸟、虫鱼蝴蝶、植物花卉蔬菜杂果等万物生灵为主,除了可食用外,还有很强的观赏性。作面花,也是比巧巧形式之一,表现出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

写巧字 孟子发 摄

 

蒸花馍 孟子发 摄


编辑:秦人
关键词:秦岭脚下 感受大荔七夕“乞巧节”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