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长安漕渠追梦大运河申遗 历史上第一个物资展览会

2014-7-8 9:48:00  来源:三秦网  进入论坛

“十里漕渠八里湾,中间夹了个宋家滩。”漕渠是西安市东郊的一个地名,它不具体指哪个村子,而是数个村子的合称。它是由朱陈村、王来堡、米家堡、田鲍堡、陶家堡、万胜堡等村组成,村村相连,顺着漕渠崖一字排开。各村相对都比较大,合起来的话,约相当于一般自然村的十余倍,所以号称“十里漕渠”!一个漕字已注释了它令人敬畏的历史。西汉初年漕渠开凿始成,此后历经隋唐数次整修,除了为长安城运输粮食,更有各路商船通过漕渠进出长安,而漕渠村成为渭河南北的一大商埠。

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从卡塔尔传出,神州大地欢腾。“隋唐时期,长安的漕渠属于大运河的范畴,这毫无疑问,当时南方的粮食等物质就是通过这条人工运河运送到京师长安的。”7月7日,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陕西省文物局申遗办主任周魁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要求,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进行拓展,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的隋唐漕渠漕运有机会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数万人3年建成

2000年在灞河段家村一带河岸发现了似木箱状的汉代水上木构建筑,之后类同的汉代建筑遗迹在该地域再次出现,这些建筑是做什么的?怎样发挥作用?考古界对其说法纷纭,一直未有明确的结论。2006年,考古人员在该地域又发现汉代水工埽体遗迹和一处古代水坝遗迹,根据这些遗迹综合分析,得出一个最新的推断:这些遗迹都与汉代人工运河漕渠有关,都是围绕漕渠的修建和使用所实施的附属工程。

大汉漕渠,这一两千年前大汉王朝建造的宏大水利工程,在神秘消失后,终于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司农郑当时提出依渭河南侧开凿一条与渭河平行的漕渠,以扩大漕运能力的建议。据《史记·河渠书》载:“是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大司农郑当时主持下,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督卒开凿,经3年建成漕渠。

漕渠从长安引渭水入渠,循秦岭南麓东行,至黄、渭汇合处附近注入黄河。漕舟可由黄河转入漕渠直抵长安,使原来由潼关至长安的900里渭河弯曲河道缩短到300余里,每年漕运时间由原来半年缩短到3个月,漕运能力由原来每年数十万石提高到600万石,并使渠下农田亦颇得灌溉之利。

漕渠开凿9年之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又在今长安县斗门镇东南侧堰阻潏河和滈河二水,汇积形成水域周广约40里的昆明池。汉武帝修筑昆明池的本意虽为练习水军,但昆明池东、北两条泄水道均流注漕渠,实际上成为漕渠的后续工程,对调节增加漕渠水量,增强漕渠航运能力具有良好作用。

“漕运是从关东向关中运输粮食的重要手段,一年至少要几十万石。但是渭河水浅,运输困难,要用渭水南岸的人工漕渠通船运输,昆明池就是这条漕渠的上源,昆明池水流向了漕渠。但漕渠开凿在前,而昆明池开凿在后,昆明池的水不是漕渠的主要水源,应该只是用昆明池水以补漕渠中水量的不足。”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李令福认为,除了为长安城供水、调洪蓄洪的功能之外,昆明池只是向汉长安城漕渠供水,也就是说具有平稳漕运水系的功能,但昆明池本身却不承担漕运的功能。

漕渠隋文帝重开漕渠

东汉时漕渠尚可通航,至北魏时已淤塞无水。隋建都长安后,亟需大量粮食、物资调入京师,但“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途路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

“隋文帝重开漕渠是开凿全国性大运河音律美好的序曲。”西安文化学者蔺晋建说,隋文帝建都长安,从地理上看有河山关隘之险,但从全国南北经济发展的变化,从南方和关东开展漕运来要求,必须重开漕渠。他在动工前,十分慎重,特先发诏书,讲清开此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调动臣民的开河积极性。这是一个经过深思,并为爱惜民力的重要措施。这个诏书发在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记载得很详细。从这则诏书中,可以看出当时兴起大的水利工程,已先有勘察设计,要求提出最合理最经济的施工方案,以及很高的工程质量和使用效益;指挥工程施工的官员是懂技术的专家。这位率领水工的宇文恺是很有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水平的专家。他不仅主持这项开渠工程,并参加隋炀帝时的通济渠的建设,为隋室营造东都洛阳皇宫,长安至榆林的行殿(注:即行宫)和行城(供皇帝和随从出游时居住的城堡),从洛阳到江都途中的四十座行宫也由他负责设计建造。

这次重开漕渠的工程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工了。漕渠改由长安西北引渭水入渠,除渠首外其余大致疏通了汉代旧渠故道。渠成后,“转运便利,关内赖之”。开航之后,官家和私人的大船可以日夜通航。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关中大旱,文帝命发广通之粟300余万石救关中。这时上距漕渠开凿不过2年。在这样严重的灾情中,关中的广通仓居然能发粟300余万石赈济灾民,可见漕渠运输量至少每年150万石以上。

隋代漕渠于隋末淤塞。唐代对漕渠曾两度重新开凿浚复。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漕渠呈无管理状态。宋代时断时续,明初有水,后彻底干涸、堙灭。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北郊从河止西到灞河边,仍能清楚的分辨它的河床、边岸。由于建厂搬迁等原因,漕渠遗迹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历史上第一个物资展览会

唐朝漕运最兴盛是在唐朝中叶、转运到长安的粮食一年达到400万石,实际上运到长安的粮食和其它物资远不止于此,每年从汴河、漕渠西去的船成千上万。

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长安令兼水陆运使的韦坚,整修关中运河后,把运河从长乐坡靠西苑苑墙处,径直修到长安城的城东望春楼下,开出一个大湖。在湖上集聚二三百艘船舶。每艘船上悬挂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来自各郡县的名称,把那里出产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陈列在船上:如在广陵郡(今扬州)船上陈列上织锦、铜器和海味;丹阳郡(今镇江)船上陈列当地出产的绫缎;晋陵郡(今常州)船上陈列各色丝织品、手工艺品;会稽郡(今绍兴)船上陈列铜器、罗纱和绫缎;南海郡(今广州),船上陈列南海珍品、玳瑁、珍珠、象牙和沉香;豫章郡(注:今南昌)船上陈列各类名瓷和茶具;宣城郡(今安徽宣城)船上陈列纸、笔;始安郡(今广西桂林)船上陈列蕉葛、蚺虵瞻和翡翠;吴郡(今苏州)船上则是糯米和绫缎。驾船的一律南方本地打扮,笠帽、宽袖、芒鞋。每条船上有人领唱当地民谣,有妇女百人和唱。这些经装饰的绣船,鱼贯而从望春楼下过,绵延数里,观者如堵,长安城为之万人空巷。

关中百姓不识南方的驿船樯竿,大为奇讶。玄宗皇帝见了十分高兴,把这个新开的湖泊题名为“广运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盛况空前的物资展览会。从这次展览会可以看出漕运范围之广,运送货物种类之多。

千年辉煌过后,曾经繁盛一时的水陆码头,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河流污染、过度挖沙,垃圾围城,生态破坏极其严重,地质灾害隐患重重。2005年1月,随着广运潭项目的正式开工,通过恢复城市生态、在建设中高度注重生态影响,因地制宜,将非法采沙形成的沙坑进行整形,取坑为湖、取陆做洲,引灞河之水济之,形成了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良好生态景观;同时启动了“碧水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桃花潭生态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因地制宜的解决了三大生态灾害,恢复了广运潭“灞上烟柳长堤”的胜景画境。隋唐漕渠有机会参与申遗

大运河的开凿,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的上千年的过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汉代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为隋大运河。

“隋唐时期,长安的漕渠属于大运河的范畴,这毫无疑问,当时南方的粮食等物质就是通过这条人工运河运送到京师长安的。”7月7日,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陕西省文物局申遗办主任周魁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此前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列入申遗名录,向世人彰显了这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

周魁英说,中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2006年开始申报时,仅限于京杭大运河,随着研究的深入,最后将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采取共同申遗的方法。“按照世界遗产大会的要求,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进行拓展,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的隋唐漕渠漕运有机会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周魁英称,大运河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尺度空间上,大运河是由古代遗址、近代遗迹还有当代遗产共同构成的文化遗产廊道,大运河申遗,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领域保护的认知产生变化。(记者 赵争耀)


编辑:秦人
关键词:申遗 开凿 灞上 生态灾害 广陵郡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