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古城墙秦直道造纸术 不可不知的陕西历史之最

2014-7-29 11:03:00  来源:三秦都市报 [微博] [Author]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除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华清池和法门寺之外,陕西还有很多你不可不知的世界之最。它们记录了这片土地上,古人的生活、生存方式和状态。而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创造性的智慧结晶更是值得借鉴并学习的知识。记者特别盘点了其中一部分,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创造的辉煌文明吧!

  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古城

  作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城墙是每个来到西安的游客不可不去的景点之一。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安明城墙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垣中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古城,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古城。1961年,西安城墙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建于1370年至137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以唐长安城的皇城为基础建造的。

  南城墙和西城墙原地不动,而北城墙和东城墙则向外各扩展了原长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座东西长4.25公里,南北宽2.75公里,周长13.79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的城垣,面积比唐皇城扩大近三分之一,仅次于当时的都城南京。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当时建筑的高超水平,完整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风貌和军事防御功能。

  明城墙由主体墙、宇墙、垛墙、海墁、排水槽、敌台、角台、马道、城河、城门、廓城、月城、瓮城、闸楼、箭楼、城楼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高12米。无论从军事或从审美的角度上讲,都具备了中国历代城墙最完美的形式,成为当时最完整的军事城防系统。

  明西安城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曰长乐,南曰永宁,西曰安定,北曰安远”。也就是我们现在每天几乎都要出入的四座城门。在四座城门外,还有三道城即廓城、月城、瓮城,三重楼即闸楼、箭楼、正楼。四关廓城是护城河以外拱卫城门的四个夯筑城垣。在廓城上建有梢门,它是在城外围加筑的一道边线,也是进入明西安城的第一个关口。

  明城墙不但有坚固的军事防御系统,还有非常科学的排水系统。原城墙的顶部被建为外沿高中间低的形状,每隔40至60米,在内侧都开有一排水口,水口下接一个附贴在内城墙上的竖排水槽,槽底吐水口下设滴水池。即使是暴雨骤至,雨水也能汇集于城头中线,并从水口沿水槽迅速排下。同时城头地面向中线倾斜也具有安全感。

  作为保留至今的最完整的古城,明城墙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研究古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存的城楼、箭楼等建筑,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雅华贵,值得后人珍惜。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路”

  说起古代道路,著名的罗马大道常被人津津乐道。这条宽约5米,总长达到八万千米的路是欧洲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条道路让欧洲人自豪了上千年,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的雏形。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罗马大道兴盛前200余年,秦始皇就已经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路”。

  据记载,秦始皇建立的“高速路”为秦修筑的9条主要“国道”中的秦直道。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的阴山脚下,南抵秦都咸阳附近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是在公元前212年,为快速集结调动军队和运输粮食等物资用的车马,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主持修建的。

  为便于大队车马快速通行,秦直道修筑得既直又平,因而必须逢山开山,遇谷填谷,工程量相当浩大,最终花费两年多时间筑成。建好的秦直道全长“千八百里”,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大约30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秦直道绝大部分路面或被冲毁,或湮没于林莽和草原沙丘之中,但经考古工作者勘察,在淳化和淳化以北的山岭森林中,发现了数段秦直道遗迹,有些为草木所覆盖,有些至今还在利用。沿途还可见到许多秦汉时代的陶片砖瓦、铁箭头与驿馆、烽火台的遗迹。2006年6月,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而其中,对于造纸术到底起源于何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没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传统观点认为,是由东汉人蔡伦发明了纸,但其实,早在西汉时期,陕西土地上就已经有了纸的出现。

  这个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叫做灞桥纸。是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是西汉武帝时制造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57年5月8日,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西汉武帝时代的古墓,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几层古纸。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灞桥纸纸色暗黄,经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呈不规则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平滑,但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一发现,把中国造纸术向前推了两个世纪。

  世界上最早的氧化保护术

  当今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为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生的成果之一,要说电子镀铬技术,发明者首推德国、美国。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镀铬技术就已经出现在陕西。拥有镀铬技术的物品是出土自秦兵马俑坑的青铜兵器。

  在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器中,有十几柄青铜剑。这些剑埋在潮湿的俑坑里,历经2000多年不仅表面没有生锈,而且十分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令人颇为惊奇。为了求证,科学家们特别做了科学测定,发现该剑为铜锡合金制成,并含有微量的镍、铝、铁、锌等十多种金属元素。剑的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众所周知,现代铬化处理技术是美国在1937年、德国在1954年分别获得发明专利权的,而且防锈一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而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人是怎么掌握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不仅如此,2000多年前我国秦代兵器就已经在标准化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标准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所谓标准化是指同类产品部件必须能够互换通用,以便于大规模生产和检验管理,同时也便于更换和维修。

  而秦兵马俑坑兵器实测结果发现,数百件弩机的牙、栓、悬刀和其它部件,完全可以通用互换,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铜镞按照应用需要,生产分为四种类型,形成系列产品。同类型铜镞三个面的轮廓线误差不大于0.15毫米,,镞头锋刃采用流线型三锥空间曲线,放大24倍后与当代生产的手枪弹头轮廓线竟奇迹般重合。可见秦代兵器生产型号,式样已规范化、系列化、标准化。


编辑:[Editor]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