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发现汉中]云横秦岭家何在——汉中

2014-7-28 11:50:00  来源:[CopyFrom]  进入论坛

汉中古道示意图

从地图上看秦岭是一条线,有1600多公里长。身处其中,才知道秦岭之大。我们在秦岭中徒步,沿古道跋山涉水,用了两天的时间才走了60公里。其南北宽度有两三百公里。若穿越全程,要7~10天的时间。

相关稿件:[发现汉中]秦汉古道诗满路

[发现汉中]古道上的汉中

[发现汉中]古老的汉中之音:汉调桄桄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之南还有巴山。秦巴山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理屏障——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陕西关中与天府之国四川阻隔,将汉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与大后方分离。以致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不由得长叹一声:“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我们的祖先为了突破这个“天下大阻”,不得不循谷而行,践草为径,挖山通隧,依崖筑栈,修通了险峻奇绝的蜀道。在没有现代爆破技术,甚至铁器都极为昂贵的时代,先民们在2000年前便打通了第一个人工隧道,创造了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今天穿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仍能看到那些深邃的栈道壁孔,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充满力量感。

《史记》上说,汉朝的时候,都城长安到成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交通体系,所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事实上,栈道并非只是一条铺上木板的路,上面还有阁楼,有防护栏杆,有驿站邮传。据《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从长安的京兆驿到汉中府共18驿,即18天的路程。当我们重新走在残存的古道上时,我们还会困惑,古人如何完成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更加令人赞叹的是,今天的公路、高速基本都沿循了古道的走向。可见当年线路设计的准确,积年累月而不断优化。在这个意义上,古道依旧鲜活,充满了生命力。

穿越秦巴山区的古道大致分为7条。其中北线4条: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线3条: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荔枝道)。汉中就处在这7条古道的中心。她是巴山秦岭之间的一个盆地,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只有20多公里。其背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从盆地穿过。群山拱卫,一水中分,是秦岭与巴山间唯一的一块平地。因地处秦岭以南,气候、风物都与江南接近。春天油菜花遍野,夏日佳木荫荫,秋天稻田漠漠,冬日群鸟依依。由长安入蜀,都要经过汉中。行至汉中,路也刚好走了一半。货物可以在此中转集散,旅客也可养精蓄锐,准备下一段旅程。

高山与田园

关于汉中最早的文字记录,出自《诗经·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旱”指的就是汉中南郑县的“旱山”。这首诗说的是汉中一带的自然环境,由于云雨润泽而林木茂盛。

汉中周边的秦岭巴山自古以来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汉中属于古梁州。梁州出产的贡物有11种物产,包括“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其中“熊、罴、狐、狸”都属于森林动物。其他的都是金属矿产,应该也都产于山上。《禹贡》还将梁州的土壤称为“青黎”。究竟什么是“青黎”?这让经学家们颇为困惑。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抗战时期曾到汉中考察,他与鲁桂珍女士合作的《中国古代的植物学家》一文中专门谈到了“青黎”:“我们认为它(梁州)实际上是在汉水流域即位于今陕西与四川之间,所以‘青黎’这个词应该是指汉水两岸山地腐殖质暗色土壤。”这种腐殖质土壤应该十分的肥沃。

《汉书·地理志》上说汉中及巴蜀“有山林竹木蔬果实之饶”,植被格外茂盛。三国时,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的张鲁,在勉县的阳平关受阻,本来打算退军。当时阳平关附近树木繁密,林中大量的麋鹿突然受惊,冲进了张鲁的大军中。结果导致张鲁军中大乱,曹操趁机偷袭,一举夺取了阳平关,张鲁不得不投降。

虽然汉中地处交通要冲,往来商旅不断,移民众多,但山高林密,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得很好。清初嘉庆年间,汉水上游仍然是山大林深,远古森林景观没有遭到人类破坏。当时本地官员奏报说:“由陕西之略阳、凤县东经宝鸡等县至湖北之郧西,中间高山深谷,统称之南山老林;由陕西宁羌、褒城……至湖北之竹山县,统称之巴山老林。”文中所指的区域就是汉中所在的秦巴山区,所谓老林即是原始森林。

森林中栖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最著名的是大熊猫、朱鹮和金丝猴。有些动物则已经消失或灭绝,如长臂猿和华南虎。猿类曾经在古道沿线经常出没。唐朝诗人王维在《送杨长史入川》中写经过褒斜道的感受:“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明朝所修的《汉中府志》中,还将“黑猿”列为当地的土产。

秦岭、巴山是华南虎的重要栖息地,曾经虎患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记载了巴山中的七大部落以猎虎为生,因跟随刘邦反击粉色有功而受到分封。北宋年间,洋州(现洋县)知府文同曾经考察傥骆道南段,他发现由于虎患危害,行人不敢走傥骆道,所以栈道朽裂,布满青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年间,汉中西乡县知府不得不重金招募猎人猎杀老虎。于是,3年间一县之内竟然连续捕杀了64只老虎。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曾在汉中从军8个月,还亲自在勉县的沮水边打死了一只老虎。他恐怕是古今中外唯一与老虎交过手的诗人。即使在今天,这里仍旧是众多野生动物最后的家园。

高山密林之下的汉中平原,则是另一番田园风光。汉中盆地是汉江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降雨丰沛,适宜农业发展。考古专家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壳等作物,说明当地7000多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到战国时期,汉中地区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富庶之地,成为与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齐名的重要粮食产区。说客苏秦至秦国鼓吹连横时,曾对秦惠文王说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正因为汉中、巴蜀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地位,“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正是当秦国夺取了汉中和巴蜀后,才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三国时期,蜀汉北伐,先期粮饷主要运自蜀中。为了保证军需,诸葛亮在汉中推广屯田,保证了“六出祁山”的粮草供应。直到蜀汉政权终了时,包括汉中在内的蜀汉地区仍是一片“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的繁荣景象。即使经历战乱兵火,因优越的地理环境,汉中农业也能很快恢复。

唐宋时期,大量诗人通过蜀道往来于关中与巴蜀。汉中是他们必然经过的地方,留下了大量诗篇,记录了当时农业的繁荣。早在三国时期,小麦由关陇移民带入汉中种植,在唐朝已经形成了很大规模。诗人岑参赴嘉州途中路过汉中时写道:“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他看到夏日黄昏汉江两岸稻花飘香,绿意盎然,又写下:“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可见,由于地处南北结合带,汉中地方物产丰富,既能种水稻也能种小麦。

流传最广的,当属宋朝诗人黄裳所写的《汉中行》:“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当时陆游在汉中所见更是“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在诗人眼中,汉中盆地虽不大,但已经如同关中平原一样富饶了。

西部轴心

由于地处蜀道咽喉,是沟通南北的要冲,在政治家眼中,汉中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刘邦有先入咸阳之功,可是最后被项羽封到汉中和巴蜀。萧何对刘邦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而后刘邦以汉中为基地,重整旗鼓,反击粉色,最终开创了强大的王朝。刘邦以国号为汉,便是为了纪念在汉中崛起的经历。因有了强大的汉帝国,才有了后来汉族、汉人、汉语之称谓。说起来,汉中之“汉”,与华族之汉终究一脉相承。

三国时期,汉中被认为是蜀之肱骨,魏蜀在此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姜维前仆后继,轮番登场。山川古道上的很多地方都是当年的战场。而后历代四川割据或关中有急,汉中都处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即使偏安江南的南宋也意识到汉中之地“后可据而安,前可恃而进”,不仅是大后方的屏障也是进军中原的前沿基地。当时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上疏说:“(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清初顾祖禹的军事地理专著《读史方舆纪要》甚至将汉中视为“立国”的核心区域,他最后总结道:“(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夫关中,关川陕之安危,立国于南北者必所争也。”

汉中之所以成为一个战略要地,是因为正好处于中国西部的轴心区。她是中原文明与古蜀国文明的连接点;是旱作农业与稻作农业的结合部;是帝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间的枢纽;汉中还串联了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是两条国际大通道的连接点。

古道的连通使得汉中成为繁盛开明之地。“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玉帛践乎梁益之乡。”蜀汉的锦缎、茶叶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长安三辅地区发达的文化流传蜀汉。甚至远自中亚、西亚的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在这里相会。汉中因此成为多种文化的交融区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诗词碑刻。在这个意义上,汉中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得最好的地方。既有古栈道、古战场的金戈铁马,汉魏碑刻的风流雅韵,还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大川,以及国宝动物大熊猫、朱鹮和金丝猴。

往事越千年。汉中依旧是秦巴山区中的隐秘之所。直至今日,我们对于这里尚有许多未解的好奇。那些艰险古道究竟是如何开辟的?线路如何选择?石门石刻体现了中国书法怎样的演变历程?佛坪为什么是野生大熊猫密度最高的地区?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去重新发现汉中。


编辑:秦人
关键词:褒斜道 西北丝绸之路 汉中盆地 汉中地区 云横秦岭家何在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