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薪火相传的文化根脉

2014-6-6 7:36: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表演

核心提示:在过去的这个端午节里,最热闹的地方非位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莫属了。看的、吃的、玩的应有尽有,叫人直呼过瘾。5月31日至6月2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文联主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承办的“我们的节日·首届陕西省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为展示百姓民俗文化生活搭建了多彩的舞台,让粉色父老体味秦地的风土人情、感悟秦人的精神气魄的同时,也让传统节庆文化在当代文化传承和发扬中焕发新的活力,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感悟端午 传承民俗

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是含蕴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日子,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重要泉源之一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通过系列法规政策积极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这次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作为“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的首发,开启了陕西传承民俗节庆文化的序幕,是传承弘扬陕西民俗文化的有益尝试。活动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的指导下,依托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文化氛围和藏品内涵,向游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传统民俗节庆的内涵魅力。

此次艺术节的活动项目老少咸宜应有尽有,包括:“端午民俗风情展”,以图文形式反映我国的端午节风情,诠释中华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端午民俗表演集萃”,上演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汉战鼓”和号称“秦腔鼻祖”的华阴老腔,以及秧歌、舞龙、舞狮、旱船、跑驴等民间绝技表演,让观众在参与活动中大饱眼福、体味传统文化;“民俗手工艺品展示体验”,让游客亲手操作陕西特色文化的皮影、剪纸、泥塑、布艺、草编等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体验先辈们在农耕时代的文化生活。“端午民俗饮食荟萃”,除过粽子、凉皮、泡馍等代表性地方美食外,还展示了合阳、长安民间艺人花馍制作技艺。

此外,“端午文化大讲堂”项目是一大亮点。由民俗文化专家、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作的名为《端午节彰显龙的精神》的讲座,向观众解读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让游客在吃喝玩乐的同时加深了对端午文化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端午节巧遇儿童节,贴心的主办方特地增加了一项为少年儿童挂香包、系红绳、赠粽子活动,祈福小朋友们健康成长。

活动得到了陕西省旅游局局长杨忠武的高度评价:“此次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举办的‘首届陕西省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以‘传承历史文化、感悟端午风俗’为主题,让观众在体味民俗节日文化气息、观赏特色民间文艺表演、品尝地道陕西风味小吃、体验多彩民间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亲身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技艺的魅力。充分展示了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艺术发展成果,必将为传承弘扬关中民俗文化和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供支撑和平台作用,必将再次掀起传承历史、感悟民俗的热潮。”

嘉宾为少年儿童挂香包、送祝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汉战鼓"表演

守望历史 保护民俗

如果说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生动、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那么,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基本保障和生力军。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希望,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民间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创办人——王勇超先生,秉承着对民俗文化的崇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抢救保护各类民俗遗存,历尽磨难,倾其所有,苦苦坚守。30余年来,他深入民间,普查、征集、抢救、保护了33600余件(套)散落各地的历代民俗遗物和艺术珍品,其中包括8600多根形态各异的拴马桩,保护和迁复建了关中地区濒临消亡的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建起了一座占地500余亩的民间民俗艺术博物院,在秦岭南五台山下展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让万众惊叹的风景名胜。此外,还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院10余年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积极适应形式发展,不断完善民俗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事业的一体战略带动路径,填补了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多项空白,对进一步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现今,关中民俗博物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民办民俗类博物院,成为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共存和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民俗文化的基因库和标本仓。

王勇超为唤醒人们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曾四处奔走,他表示,中华文化历经多次破坏冲击,在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文化保存可列为第一层面的任务。近30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所坚守的,就是这样一项事业:民俗文化的抢救、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创建关中民俗博物院,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软实力,为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应有的地位而尽绵薄之力。

端午佳节,走在关中民俗博物院,再次感受这里独有的沉静氛围。你可以看到古人在建筑、雕刻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杰作,了解过去关中人的生活起居和民风民俗。这里的每座院子都别具风格,他们的布局或狭长幽深,或气势宏大,无不彰显着当年宅主人的思想与抱负。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创作带着古代文明的温度,凝结着祖先的智慧灵光,蕴含着民族的情感价值,彰显着文化的多样性,散发着乡土的芳香。

变脸表演

薪火相传 致力民俗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而在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村落的减少与消亡,致使我们很多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处境堪忧。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实体,以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从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不断受到各种挑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逐步缺少了安全感。

近年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呼声渐高。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强调,中国文化的灿烂多元,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化,而非精英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反映在民间文化上,自然会有不同的面貌,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保留下我们文化的多样性。

追本溯源,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固有之根。中华文化穿越时代变迁,从光辉闪耀,到沉沦嬗变,再到重获新生,始终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我们自己应该珍惜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只有继续把民间文化这个宝库保护好,开掘好,利用好,才能更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徜徉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古朴典雅的民居院落中,找寻历史的印记,欣赏民间艺术展示和表演,了解民间风俗中的文化基因,这趟来得太值!

(记者 张立 王戈华 见习记者 侯砚妮)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