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让千年丝路重焕荣光 回首西安八年申遗之路

2014-6-27 14:51:00  来源:西安晚报  进入论坛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2014年6月22日,注定载入史册。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仅仅30分钟的审议,最终确定“丝绸之路”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这30分钟,中哈吉三国整整努力了8年,这背后凝聚了无数文保工作者的辛勤汗水。

此次申遗成功,不仅改写了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让47项遗产数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时也让西安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也由原先的1处变为6处。 从此,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 教寺塔永远铭记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为世人展示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6月24日,刚下飞机的上海游客佘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西安几个申遗成功的景点参观,与此同时,有旅行社开始筹划“丝绸之路申遗景点”的旅游线路。申遗成功还不到两天,它对地方的旅游经济和知名度提升已有了显著影响。

千年的丝路赢得世人尊重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旅行家李希霍芬出版的一本并不起眼的游记书,无意开辟了一个学界的时代,在这本名为《中国》的游记中,他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从此,这条自中国长安出发,西经中亚、西亚,远及欧洲、非洲,全长7000多公里,持续近2000年的贸易之路真正被世人所知。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它不仅开辟了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新纪元,它所传递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丝路精神在当今愈发地弥足珍贵,千年丝路最终赢得世人尊重。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1990~1995年,又组织全世界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五次国际性科学考察。

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5国联合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11年,因为丝绸之路庞大的规模,国际组织专家提出“廊道”的概念,对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策略进行调整。经过多次协商,2012年最终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申遗路漫漫八年努力终圆满

自2006年丝路申遗项目启动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完善领导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各申遗点的保护管理规划;扩充专业人员,实施了各申遗点的环境整治工程、陈列展示工程、基础设施工程、遗产监测和档案建设等工作。西安各申遗点精心筹划设置了丝路专题陈列布展,在全市大力营造浓厚的申遗宣传氛围,各遗产点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共同参与、干群齐心协力、共促申遗的良好局面。

走进小雁塔申遗点,8年来的申遗材料足足装了好几个柜子,摞起来有两三个人高。“不管哪一届院领导,任期内的首要任务就是申遗!”全程参与申遗,现西安博物院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李燕回忆说,当时接到申遗任务时,因为没有现成的模板对照,只有一项项抠细节,反复修改,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她举例说,一开始联合国专家前来考察验收时,总会提出一些看起来很古怪刁钻的问题,比如他会问小雁塔上有多少块砖,每块修补后的砖是否有手绘图案的档案等等,“当时认为这是专家在有意刁难,现在看来还是管理中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李燕说,事后他们从保护规划的编制、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 周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程的实施、设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颁布专项保护管理法规等大量具体庞杂的工作,甚至包括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每一项工作都认真对待。

这样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此后,联合国专家再次考察验收时,很多管理细节连专家们都感觉意外:原先铺设的青砖更换成大块的青石,每块青石上人为地刻上划痕,达到“修旧如旧”美观效果;原先古树四周的保护栏都是不锈钢的,显得很突兀,现在在保护栏上全部贴上了木条,看起来更为和谐统一;标识也采用国际通行标准标识系统,将古建、古树及碑刻融为一体,文字内容详尽。

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更注重民生

一有空闲时间,家住自强东路的78岁刘师傅就会来到附近的大明宫遗址公园逛逛,公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环抱,市民们在这里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回想起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刘师傅不禁发出感慨:“有这么好的环境,我还要争取再活20年!”当宏伟的遗址保护和城市公共绿地完美结合时, 它让文化遗产保护融于经济社会建设、融入百姓生活,使文化遗产利用造福人民群众。

从坚持由单纯保护向保护传承利用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西安的5处申遗点在申遗过程中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注重周边居民的民生。为保护唐大明宫遗址,西安市政府征用唐大明宫遗址区3.5平方公里土地,拆迁遗址区350万平方米建筑物,重新安置10多万群众。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大明宫遗址的保存条件,提升了西安北郊的城市品位。

在未央宫遗址,在各遗产点的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占压未央宫遗址的部分村庄和居民进行了拆迁安置,既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遗址的保存环境,又很好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双赢”。

谈起此次绸之路申遗成功,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周魁英说,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充分说明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念、思路、方法和实践探索成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认可,证明我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文化遗产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方海韵表示,全省7处申遗点,5处都在西安,此次能够顺利申请通过,是对丝路精神的敬意和传承,申遗极大地改善了文物周边的环境,为地方民众营造了赏心悦目的文化生活空间,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发挥了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并为促进遗产地旅游业进步,增进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使文化遗产保护惠及于民、反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