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西北五省专家学者对话陕西 建言献策丝路新起点梦启今朝

2014-6-26 11:50: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进入论坛

编者按:

2014年5月23日,第十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博览会作为陕西对话世界的平台,在西安启幕;5月24日至25日,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作为第十八届“西洽会暨首届丝博会”的重要对话交流活动之一,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隆重举行。来自西北五省区高校、社科院、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围绕西部地区,特别是陕西省如何充分发挥地缘、区位、文化、旅游等多方优势,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好丝路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文化战略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论坛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承办。本报特将诸位专家学者发言予以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战略思考

齐勇锋

古丝绸之路是在东西方缺乏联系的情况下,人们出于商业或边疆安全的考虑,自发的一种交流行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明为扩大互利发展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有计划的区域合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实施“西进”战略,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多元文明交融碰撞,特别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巨大挑战。能否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局面,成为新形势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起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国际合作的实施路径,依托上合组织等区域性多边机制,按照综合治理、文化先行、互利互惠、睦邻稳定的战略方针,为建设睦邻友好、安全稳定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基础性条件。

一是要实行互利互惠、开放有序的文化战略,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文化如雨,润物无声。各国经济发展和文明形态既需要通过经济合作缩小差距、互利共赢,更需要通过人文交流增强相互理解、同气相求。应当看到,自新世纪之初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我国与中亚各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人文合作则仍处于落后状态。扭转这种局面,就是要在互利互惠、开放有序的文化战略指引下,加强区域国家之间的人文合作交流。要发挥我国文化教育的优势,扩大双向留学生互派培养,举办双边文化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等重大人文交流项目,带动民间文化教育投资和文化产品展览展示,增强人员往来和相互理解。

二是要依据国家战略指向调整我国区域文化战略布局,使之契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要求。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以及中原河南,既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地区。其中,陕西、甘肃、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体现中华文明的主要地区。建议把国务院已批复的“河南、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延伸到陕西,形成陕甘豫三省联合共建、携手发展的局面。与此同时,要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沿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线布局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外向型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支持我国文化骨干企业走出去,到中亚、西亚、南亚、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开展文化贸易,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文化贸易。

三是要针对新疆三股势力的问题进行特殊制度安排,保持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古称西域,位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区域,与俄、哈、吉、塔、阿、巴、印等国家接壤,民族文化宗教情况复杂。三股势力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问题,也是与境外恐怖势力勾结的国际问题。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要按照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以实现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目标,在严厉打击恐怖暴力活动的同时,实行经济援疆与文化援疆并重的方针,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兼顾屯垦戍边与文化戍边,扩大主流文化阵地,发挥在稳定新疆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陕西仅仅作为丝绸之路“新起点”是远远不够的

杨满忠

目前,我国各地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打造新的丝路经济亮带,提出了很多具体设想。新疆的“桥头堡”,甘肃的“黄金通道”,青海的“战略通道”,陕西的“新起点”,宁夏的“北道锁关”,河南的“终点站”,广州、宁波、泉州的“起航点”,广西的“新门户”“新枢纽”,福州的“战略枢纽城市”,海南的“中转站”等战略亮点,均彰显出各地丝路文化的特色魅力。

但是,根据周、秦、汉、唐、宋、西夏、元、明的丝路文明历史作用与地位,陕西长安仅仅作为新起点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黄金龙头”“神经枢纽”“战略高地”,应当是现代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的“新龙头”“新起点”“新枢纽”。为此,我们应对这个“龙头”“枢纽”战略内涵做出思考,提出实际落实措施。

一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丝路文化黄金龙头中心。成立全球丝路文明研究会,建立健康、实效组织机构,汇聚全球丝路研究人才,做好基础推进工作;建立全球丝路文明基金会,多渠道筹款,解决研究、创业、发展资金;创办丝路文明刊物及其它综合媒体平台,创建全球丝路文明信息数据库,编辑全球丝路文明丛书,成立世界一流丝路文明博览馆,建立丝路文明影视制作中心;成立丝路文明社会公益宣讲团,举办多层次丝路文明讲习班,教育群众积极参与丝路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

二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丝路教育龙头中心。创办国际丝路文化教育中心,成立与相关国家多项联合的丝路文明联合研究基地,加强各高校、科研单位丝路文化方向的硕士、博士、留学生培养,打造跨国家、跨文化、跨语言的高端丝路文化研究、实践队伍;建立丝路文化产业骨干培训基地,重点培养丝路文化产、学、研三结合专业人才,引导丝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出台中国丝路文化教育纲要,系统高效地布局大西北丝路教育网点,充分发挥丝路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建立与中亚、西亚、南亚、非洲、欧洲相关大学的联合办学机制,重点培养应用性多语人才,打通语言障碍,加强民心交流,推动丝路人文文化发展。

三要建立以西安为基地的丝路产业龙头中心。建立中国丝路文化产业基地,把中国特色文化与中亚、西亚、南亚、非洲、欧洲的衣、食、住、行、乐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21世纪丝路文明特色品牌产业,建立系统、高端的文化产品标准评估体系;建立丝路国家文化产业、产品贸易交流机制,在国家间文化产业人才、技术联合培养基础上,共同打造新世纪丝路文化品牌产品;加强丝路国家经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尤其是中亚、西亚、南亚、非洲贫困地区的农、林、牧、手工、商贸、饮食、交通、建筑、航空等民生产业繁荣发展;加强丝路文化产品共有精神建设,提升文化产业、产品的国际认同力,推行民生文化产品连动富裕发展模式,提升文化产品社会服务效能。

(作者系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西夏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主任。)

深度挖掘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价值

李西建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价值影响最深远、时空跨度最广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珍贵遗存之一,有丰富的文化符号价值。

其一,丝绸之路开拓了人类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交往的通道。由古代中国丝织品打开的这条商贸通道,不仅是一条影响巨大、流传广远的商贸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典范性、文明交往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带,对亚、欧、非三大文明形态的相互融合与吸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丝路对人类文明的持久影响,深层因素源于文化的支持与文明的交往。众多民族的相互亲和、多种宗教的彼此交织,成为连接异质文明的重要纽带。探索这种交往的机制与内在规律,对今日异质文明的对话与交往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二,丝绸之路书写了人类最具典范性的民族融合历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丝路影响力的延续,核心在于民族融合机制与多种因素的相互支撑与形成。如商品贸易方面的各取所需与等价交换,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尊重等。因此,如何内在地增进文化认同的自觉,增进文化凝聚力的有效建构,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共同的价值准则结合起来,走文明对话与和谐发展之路,是丝绸之路核心文化价值之所在。

其三,丝绸之路展现了人类最具认同性的文化自信。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西汉正式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诸国及汉使者和商人在丝路上往来不绝,大量的丝帛沿此路西运,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使国家进入兴盛时期,京师长安及丝路沿途城镇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纷纷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以致形成了“万国来朝贡,五服还朝王”的空前景象,极大展现了汉唐时期国力的强大与充分的文化自信。深入研究丝路如何提升华夏文化自信,意义十分深远。

其四,丝绸之路传播了人类最具普适性的核心价值。它记载了中国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互利合作的历史足迹,展现了中华灿烂文明和先进科技,广泛传播了最具普适性的核心价值——“和谐”思想。中国文化自古认为世界是一个和谐整体,这个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的理念,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善待他人。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成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今日建构新丝绸之路,正是要广泛传播和践行这种核心价值。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旅游与文化产业要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行军

马耀峰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来,沿路各省、区、市不断推出大行动、大策划,谋划各种经济带建设的高招、奇招。但是绘制的丝路经济带建设蓝图,编制的地方行动纲领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政府、企业的行动中。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旅游与文化产业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行军,率先发展。

一是政府要做“推手”,明确“多方共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动力机制。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市场的产物,实现了各方共赢。21世纪丝路的复兴,必须由政府推动,依托有形的手,去推动无形的市场。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9800万人次,可由政府采取扶持政策,引导“一路向西”的旅游指向,即可烘热丝路旅游市场。加之文化产业的政府“西向引导”,可令旅游与文化产业充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锋”。

二是企业要做主力军,明确企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真正主体。丝绸之路的复兴,只有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才能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真正主人,才能完成复兴之历史使命。旅游与文化产业需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形成产业互动,依托其精神愉悦、文化交流的功能,使丝绸之路成为一种“路径依赖”,令旅游与文化产业成为新丝绸之路的旅游乐趣和文化热点。

三是旅游文化团体和文化名人要做生力军,明确文化旅游中的客主交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剂。亲戚越走越亲,两千多年形成的丝绸之路中断之后,“亲戚们”显得越来越陌生。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文化团体与文化名人相互走动起来之后,当沿路的中亚乃至欧洲的旅游文化团体和个人,频繁出现在陕西省的旅游文化舞台之上,我们的旅游文化团体和个人常常出现在沿线国家的舞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由于旅游文化交往而带热并促进丝路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西安市要作“发动机”,明确世界古都遗产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几千年中,西安一直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几千年后西安应有历史担当,重新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再次实现丝路经济带之辉煌。随着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陕西省应抓住这一机遇,借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优势,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文化的率先发展,重现世界上最长的遗产廊道往日的风采。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陕西省政府参事。)

立足丝绸之路起点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王长寿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始于汉,盛于唐。沿着丝绸之路,汉唐文化处处传播,吸引着无数中外人士。汉唐皆都于长安,使陕西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留下了丰富的丝路文化资源。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契机,必须立足好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大力促进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

首先,发展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已取得巨大成功,需尽快推动二期项目;大庆路上的丝路群雕落成30多年,已成为古都西安标志性建筑,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重新建设丝绸之路公园;充分利用唐长安城开远门遗址,展示丝路起点遗产。

其次,铸造丝路影视精品。陕西是著名的影视重镇,近年来更是蓬勃发展。可以充分利用西影品牌,拍摄关于丝绸之路的系列电影。近年来,曲江影视与陕文投影视等强势崛起,尤其是曲江影视以纪录片见长,应迅速涉足丝绸之路题材影视制作;也可以西安广播电视台为主体,开通丝绸之路卫视频道,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现代传播平台。

再次,是促进演艺娱乐产业。丝绸之路为陕西人张骞所开辟,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异域风情曾几度云集汉唐长安,为陕西演艺娱乐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演灵感。近来,陕西演艺集团所创演的歌剧《张骞》、民族交响乐《丝路畅想》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未来几年,还需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陕西演艺作品立足丝路起点,大力辐射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

最后,动漫游戏以及其他方面。动漫游戏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陕西动漫游戏产业迅猛发展。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代机遇,陕西动漫游戏创意也应紧抓丝绸之路题材,立足丝路起点,突显特色,使文化与科技充分融合,彰显陕西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文化资源优势,做强动漫游戏产业。同时,在会展广告、工艺美术、体育赛事等多领域都可立足丝路起点,举办诸如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自行车赛以及开展有关国际项目合作等。

总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陕西必须利用好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打响丝路起点品牌,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敦煌饮食文化应推陈出新

高启安

“饮食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不仅仅是美味佳肴的味觉感官享受。就敦煌饮食文化而言,至少应包含对敦煌学知识的了解,对古代敦煌人饮食状况的了解和体验,以及对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方式、饮食环境、饮食礼仪的欣赏,甚至是亲身参与等,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享受文化和精神大餐。鉴于此,敦煌饮食文化应在推陈出新上下功夫。

一是恢复一些古代敦煌的经典菜肴,满足游客的探知欲。作为古代中西交往的咽喉要道,敦煌汇聚了东西南北各地的饮食文化,各种文献记载的饮食品种达到了70多种。在这些饮食品当中,不乏知名于周边、蜚声于内地、成为皇家贡品的美食,如驼峰、驼蹄羹、驼乳糜等,完全可以作为经典菜肴加以推介。除此外,传统史料、文人作品中,也记载了不少驰名当时、传承后世的美食品种,可以满足游客对古代敦煌饮食的味觉感官享受乃至求知欲望。

二是饮食环境的营造,使游客置身古文化氛围之中,体味古代饮食文化的古风和意境。中国古代的许多饮食品种、饮食器具,常因名人典故、诗歌而流传千古,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紫驼之峰出翠釜”“浑炙犁牛烹野驼”“金铛乱点野酡酥”等。在餐厅装修布置时,应该选取一些名人吟诵肴馔的诗歌,请书法家书写悬于墙上,让食客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加深食客的印象。其他如餐厅壁画的布置、服务员的服装甚至服务方式等,都可成为游客了解敦煌文化、体味敦煌饮食的有效途径。

三是恢复一些古代宴饮方式,使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增加进食乐趣,了解古文化知识。敦煌石窟壁画保存了四十余幅宴饮图像,其中有亭子宴饮、酒肆宴饮、野外宴饮、婚礼宴饮等。这些宴饮反映了中古时期宴饮的一系列仪式,如著词歌舞(食客即席按律填词吟诵歌舞)、歌舞送酒(以歌舞的形式敬酒)等。如能根据这些图像,模仿中古宴会形式,为游客助兴,既能使观光客享受到与西部戈壁大漠粗犷食风相称的特殊美食,又能置身其间感受敦煌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是增加参与机会,让游客体验古代饮食文化。像“串炙”“野驼酥”等,均可考虑让游客参与烹制。此两样美食,古代即是在席间边炙边割边吃。经过研究让游客参与烹制,可以活跃饮食气氛,增加饮食乐趣,使其在参与中体验古代饮食文化。

五是可依据史料记载和遗存图像,仿制一些饮食器具,以增加拟古之气氛,亦可为纪念品。河西魏晋墓出土了不少耳杯(又称为“羽觞”),敦煌壁画中亦有许多样式别致的饮酒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样式别致的饮食器具,如鸭头勺、马头盘等。有些来自异域,具有浓郁的域外文化特质,如果按照当时样式仿制,则不仅为宴会增添古风,引思古幽情,且可以当做礼品馈赠食客。

古代丝绸之路交流过程中,饮食文化是重要的“副产品”。今天,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当中,敦煌乃至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的传承和推陈出新,也应该是重要的润滑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系兰州商学院敦煌商业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丝绸之路:文化高地与经济洼地

——呼唤“西进”政策的国际文化传播战略

李 震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国际环境中焕发出一系列崭新的意义与价值。

站在今天的国际视野中来看,丝绸之路沿线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高地,又是当今世界的经济洼地。作为文化高地,丝路沿线是世界上五大主流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佛教文明、两河流域的希伯来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和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文明)的诞生之地,当今世界所谓“文明的冲突”也集中发生在丝路沿线。因此,从古至今,丝路沿线既是人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人类文化传播、交流和冲突的漩涡;作为经济洼地,丝路沿线国家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储量和最大的潜在市场,但至今没有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不仅低于欧美,而且也低于东亚。

文化高地与经济洼地的矛盾组合和不平衡发展,正是我国提出丝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原因,也正是丝路经济带建设文化先行战略的合理根据,更是以文化传播拉动经济发展的内在依据。

丝路经济带建设在今天提出,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中国经济开辟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而且是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从“东出”向“西进”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国一直在走“东出”的道路,然而,在这个秩序中中国不管多么努力,始终进入不了主流,也无法走出中国崛起的独特道路。且中国东边正在形成以美、日为首的围堵中国的国际势力,政治、经济、军事环境正在日益恶化;而由丝路经济带建设转入“西进”战略,则不仅面对着超过世界人口60%的巨大市场,能够进入世界能源的主要聚集区,更重要的是,丝路沿线是一片尚待开发的经济洼地,有着无限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这片洼地上聚集的国家和民族大多与中国是世代友好的邻邦,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因此,“西进”战略在当今国际环境中可能会是比“东出”战略更重要的全新的国家战略。

在以丝路经济带建设为标志的“西进”战略中,从中央到地方已确立了文化先行的思路,而且一批围绕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跨国文化传播工程正在启动。譬如陕西省已决定主办“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这些工程都将为丝路经济带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然而更重要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应该尽快按照丝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制定国际文化传播的总体战略,在确立丝路经济带建设文化先行的基础上,确保文化传播战略行于文化之前。因为文化传播战略是“文化先行”能否产生预期效果、能否真正推动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指针和保证。

文化传播战略应该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是:第一,确立国际传播的总体目标,以文化凝聚丝路沿线国家,而不是做一些文艺作品给自己看。第二,根据不同的文化品类制定国际传播策略,如影视、传媒、旅游、人际传播等等。第三,打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陋见,确立文化传播是丝路经济带建设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第四,建立丝路沿线国家的传媒协作与互动机制,为“文化先行”建立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等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以文化先行破解丝路经济带建设难题

孙清潮

丝绸之路突然热起来,与地缘政治的需要有很大关系。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韩国的“丝绸之路快线”、中亚各国“恢复丝绸之路”的意愿等,其目的都在于借丝绸之路这块牌子,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我们需要清醒的是,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是以政治先行为主导的。大国间的政治较量冲击了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这自然会与我们文化先行的策略发生矛盾,势必会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向西发展形成遏制之势,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和上述的显性化挑战不同,数字文化的挑战则是隐性化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数字化技术高度依赖的社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数字化技术本身,而是依附于它的数字化内容。正因如此,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一边竞相将本国的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一边凭借其领先于世界的数字化技术优势,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为新的经济竞争储备文化“能源”,其中就包括我国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近年来类似“花木兰”“中国功夫”“熊猫”“西游记”这样的文化资源,频繁地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抢先开发和利用,还未经许可地对其意义进行肆意阐释和误读,让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西方文化霸权的逻辑陷阱,从而使我们丧失了对外解释自己文化遗产的权利,这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敲响了警钟。我们既要有对祖先创造的丝绸之路辉煌文化的自豪,也要有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分享丝绸之路文明的自信,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警,以确保主权文化安全。

在文化资源不断“外流”的同时,境外反动势力蓄意制造的有害信息通过互联网纷纷“内输”,也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国内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也在和我们争夺数字化内容。近年来,新疆多起暴恐案件表明,暴徒们正是通过互联网接受宗教极端思想洗脑,参与和制造了系列恐怖袭击。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在宗教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等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破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这些难题,最终要靠“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去解决,但“五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文化先行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文化的血脉属性和纽带作用决定了不同族群可以因相同的文化而亲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尽管多民族聚集、宗教和政治信仰各异,却拥有共同的丝绸之路文化,这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因此,要充分挖掘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打造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旅游、会展等沿线各国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产业形式,加强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利用这种通用载体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增进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化解政治、经济、宗教、安全等领域的诸多难题,使文化先行真正成为经济带建设的开路先锋。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新丝路文化产业背景下

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策略思考

吕政轩

文学艺术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抢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和民间文化资源在“新丝路经济带”建设时期为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要开发利用好陕北民歌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陕北民歌的文化出版业。陕北民歌的文化出版业首先要从对陕北民歌文本的编辑出版开始,如《陕北民歌大全》、《陕北民歌精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辑出版陕北民歌的研究成果,如《陕北民歌艺术论》、《陕北民歌通论》、《陕北民歌音乐论》等。接下来就是陕北民歌的文学艺术创新,这需要组织一大批本土作家,创作一批以陕北民歌为题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并将这些作品以丛书的形式出版发行。

二是陕北民歌的音像产业。音像产品包括陕北民歌的演唱专辑,这些演唱专辑可以是个人演唱专辑、几人合唱专辑、集体演唱专辑,也包括陕北民歌演出专辑,如将我们举办的大型陕北民歌演唱会制成光碟出版发行。在陕北民歌的音像产品方面,还需要做的一项更深层次的工作是,要将陕北民歌的有关内容,如陕北的时代背景、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陕北民歌手的人生经历等制成影视专题片出版发行,同时也可推荐到相关电视台播放。

三是陕北民歌的演出产业。组织精兵强将成立陕北民歌演唱团,在全国巡回演出,既可扩大陕北民歌的影响,又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陕北,比较有名的陕北民歌手层出不穷,比如王向荣、贺玉堂、骆胜军、赵大地、王二妮……但这些民歌手大都各自为政,分散作战,因而虽各有名气,却难成气候。一旦把这批民歌手组织起来,联合演唱,其影响力和冲击力是不可低估的。

四是陕北民歌的影视、动漫文化产业。底蕴深厚、内容丰饶的陕北民歌为文学和影视等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我们要下大力气,组织人力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创新,在3到5年的时间,着力打造几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电影、电视剧和动漫作品。

毫无疑问,陕北民歌的产业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工程,以上四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注重软件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注重精品意识、注重品牌意识。要不得走马观花,也要不得应付差事,更要不得粗制滥造。陕北民歌是精品,陕北民歌的产业也只能是精品。

(作者系榆林学院中文系教授。)

古丝绸大道两边的陕西乡党——东干族

王国杰

定居中亚的15万余东干人一直是古丝绸大道上中国回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在境外坚守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他们去国万里情不改,离乡百年习尚存;对外说自己是东干人(东岸子人),对内讲自己是“陕西老回回”;上学看报看电视都用地道俄语,进家门一定要说老陕腔。时过137年,人已换六七代,但他们仍完整地保留着百年前的方言土语、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习俗,他们是陕甘晚清文明的“活化石”。他们在境外与中亚社会同步不同化,在多元文化中坚守自己的主体观念与意识;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及成果带到了中亚,一直站在中亚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前列,这是他们立足中亚的根本,由此赢得了中亚人的认可、接纳和赞美。

东干人在中亚有28个城乡居住点,其中大部分位于丝绸古道两旁,分布在中亚古文明发祥地阿姆河及锡尔河的两岸。东干人聚集的营盘新渠(陕西村)就位于阿姆河支流楚河的左岸,距丝绸古道上的重镇纳伦、托克马克不远。古丝绸重镇碎叶古城遗址也在陕西村附近,一些东干老人回忆 ,他们小时候在遗址上还见过中国铜钱。丝绸之路重镇江布尔就有个叫江尔帕克-提别的村庄,住着3000多名东干人。古丝绸大道正是从纳伦—比什凯克—江布尔—塔拉斯—布哈拉—撒马尔罕这个方向行进的。东干人居住的阿吾勒-阿达村在玄奘《大唐西域记》有记载,唐代这里叫怛拉斯,后来改成塔拉斯,位于塔拉斯河左岸,在唐代这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值得欣慰的是,我正是双边交流的破冰人。1990年10月17日,我去塔什干见到第一个东干人——马乃时,他问我:“左宗棠还在不在?”我问他中国100多年间所发生的大事东干人都不知道吗,他讲知道的不多。他还给我讲:第一代幸存东干人因思乡心切,有哭瞎了眼的,有想家急得发疯的。到了1913年,他们过境30多年,很多老人已年过花甲,他们曾集资派人绕道莫斯科,再经北京回到西安,在东木头市住了近一个月。当西安人听说他们是1865年从西安跑了的那些人,都不敢搭理,这让历经苦难的东干人伤透了心,一周内陕西村就有十几位老人相继去世。马乃给我讲这些话时充满了伤感,因他是塔什干东干协会会长,于是我建议他们给陕西民委写信,邀请陕西民委先派团访问中亚,然后东干人再回西安去看看。他跟时任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会长尤素夫联系,给陕西民委写了邀请信,这才有了1991年6月陕西民委到中亚访问,以及1991年10月东干人五大中心一行十几人回访西安的历史一页,从此双边联系渠道打通了。

时过24年,回顾这段历史,我心里无比欣慰:我为陕西找回了15万海外侨胞,我为陕西与中亚东干人的联系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也希望中亚陕西村能在促进中亚各国与国内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以他们在中亚社会生存和生活的感悟启迪后人,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大显身手;也希望能够以数据库的形式,保护和利用好中亚陕西村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文献与史料支持。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关于将“追寻张骞之路国际文化考察活动”

打造成国际文化品牌的构想

冯玉雷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凿空”西域中亚的壮举,标志着官方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张骞的开拓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强国之梦”,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所在,这种精神应该传承、发扬、光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历史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经济繁荣、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在新时期铭记的历史和发扬光大的人文情怀、文化使命。丝绸之路所含摄的文化正能量,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源泉。

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构想,在这条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古道上,在古代文明的启示和有力推动下,把现代文明融入进来,以现代化的思路、手段和技术,打造一条新的国际丝绸之路,最终建设一个新的国际文化、经济合作区域,拉动中国经济向前迈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多元的后动力。

为此,中国与中亚各国高等院校、文博单位、学术机构、文化企业有必要务实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将“追寻张骞之路国际文化考察活动”打造成为新形势下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国际品牌。以此国际文化考察项目为契机,中国、中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关注这一领域的考古学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摄影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新闻媒体、电影艺术家等相关人士在张骞矢志不渝精神的感召下,感受丝绸之路、研究丝绸之路、发现丝绸之路,将学术研究与田野考察紧密结合,打破学科、研究领域之间的界限,面对现实、精诚合作,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新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借鉴。我们坚信,举办这项国际文化考察项目的意义将远远超越国家、地域、民族、历史,将真正体现古代丝绸之路发展中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平等自由、互相借鉴、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将使学者走出书斋,面对田野和现实,使传统文化资源、古代文献、学术成果与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从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打造“追寻张骞之路国际文化考察活动”国际品牌,实质是在整合国际学术文化资源,打造一所流动大学。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

加快陕西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研究

李 强

随着党和国家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理论作为国家政策提出,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已经被提升到更高的层面。陕西作为传统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如何恢复昔日的优势,成为21世纪欧亚大陆桥上的“新起点”;如何将陕西省会西安市打造成众望所归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以此为中心辐射周边各区域,并借助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建丝绸之路现代文化产业“高地”,使陕西省在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国际交流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这都是国内外学界热切关注之事。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居于黄河中游,虽然自西安经咸阳至宝鸡的距离仅有177公里,在丝绸之路7000余公里自然地理空间中所占份额比较小。但是,陕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方思想文明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外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功能。论及地缘优势,西安居于中国的中心地理位置,为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又是对世界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国“十三朝古都”。古代长安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方面积淀很厚,并带有重要的原创性与权威性,对此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传统文化资源雄厚,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多样。但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陕西省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开发上观念不新、力度不大,在巨量旅游区划、历史人物与古代文献资源方面,与丝绸之路文化利用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此种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富矿藏、贫开采、少利用”的经济、文化窘境必须被予以高度关注,并设法尽快改变。

西安市,乃至陕西全省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基础,我们应该将其置入中国乃至世界丝绸之路大视野中予以审视,并结合中央制定的中国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立体性、网络性、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不断促进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产业文化良性互动,促进陕西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秦人
关键词:西北五省专家学者对话陕西 建言献策丝路新起点梦启今朝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